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3 18: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重点阅读第十篇中的《“红小鬼”》,回答问题
(1) 片段中的“红小鬼”不过是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你觉得这群“红小鬼”和 21 世纪的花样少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不同的原因
“红小鬼” 我们

(2) 在 21 世纪和平的中国,“红小鬼”精神是否仍有重要意义?
(3) 为什么小小年纪的少年愿意参加红军?红军有什么神秘的力量让孩子们和乡亲们都支持他们?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我在八九两月访问前线的时候,一、二、四方面军统一指挥的工作还没有开始。一方面军有八个“师”当时驻守从中夏的长城到甘肃的固原和平凉一线。一军团派出一支先遣部队向南向西移动,为当时领导二、四方面军从西康和四川北上,在甘肃南部突破南京部队纵深封锁的朱德开辟一条道路。预旺堡是位于宁夏东南部的一个古老的回民城池,现在成了一方面军司令部的驻地,我在这里找到了该军的参谋部和司令员彭德怀。
彭德怀的“赤匪”生涯是从十年前开始的,他当时在多妻的军阀省主席何键将军的国民党军队中领导了一次起义。彭德怀是行伍出身,先在湖南,后在南昌进过军校,毕业后,他因才能出众,迅获提升,一九二七年年方二十八岁就已任旅长,在湘军中以“自由派”军官著称,因为他办事真的同士兵委员会商量。
彭德怀当时在国民党左派中、在军队中、在湖南军校中的影响,使何键极为头痛。何键将军在一九二七年冬天开始大举清洗他的军队中的左派分子,发动了有名的湖南“农民大屠杀”,把成千上万的激进农民和工人当作共产党惨杀。但是因为彭德怀极孚众望,他不敢贸然下手。这一迟疑,给他带来了很大损失。一九二八年七月彭德怀以他自己的著名第一团为核心。联合二、三团部分官兵和军校学生,举行平江起义,又同起义的农民会合。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节选自埃德加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1) 结合选文及原著,分析彭德怀的人物形象。
(2) 根据原著内容,简要分析彭德怀投奔红军的原因。
(3) 根据原著内容,请列举出与彭德怀有关的两件事。
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我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的血液,就可以发现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还流传着令人吃惊的消息,说淋巴腺鼠疫正在陕西省蔓延开来,陕西省是地球上少数几处流行这种风土病的地方之一。
而我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西安府。这个地名有“西方平安”的意思,是陕西省的省会,要从北京向西南坐两天两夜劳累的火车,才能到达陇海路西端的这个终点站。我的计划是从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苏区。在西安府以北大约一百五十英里的一个市镇——洛川,当时是陕西红区的起点。洛川以北的地区,除了公路干线两旁的几个狭长地段以及下文将要提到的几个地点外,已经全部染红了。大致说来,陕西红军控制的地区南到洛川,北到长城;东、西两边都以黄河为界。那条宽阔的浊流从西藏边缘往北流经甘肃和宁夏,在长城北面进入内蒙古的绥远省,然后曲曲折折地向东流行许多英里,又折而向南,穿过长城而构成陕西、山西两省的分界线。
当时苏维埃活动的地方,就在中国这条最容易闹灾的河流的这个大河套里——陕西北部、甘肃东北部和宁夏东南部。这个区域同中国诞生地的最初疆界差不多相符,真可谓历史的巧合。数千年前,中国人当初就是在这一带形成统一的民族的。
(1)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 ,由于当时所处的环境,中译本用了《 》这个书名。
(2) 在“去西安的慢车”中作者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为什么作者会觉得身上不舒服但是却又非常的兴奋?
(3) 联系原著,谈谈斯诺是带着哪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前往“红色中国”的。(至少三个)
【甲】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蚂蚁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相反吗?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
……
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它的五只眼睛,会告诉它左右以及上方有什么事情发生,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就是比这种声音更轻微,要是一只雀儿,虽然没有看见你,应当早已惊慌得飞走了。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照我想,蝉是听不见自己唱的歌曲。
……
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
【乙】红军说到它时,一般都叫“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西北部道路的尽头为止,其间迂回曲折,进进退退,因此有好些部分的长征战士所走过的路程肯定有二万五千里,甚至更长。根据一军团按逐个阶段编的一张精确的行军记录,长征的路线共达一万八千零八十八里,折合英里为六千英里,大约为横贯美洲大陆的距离的两倍,整个旅程都是步行的,有些是世界上最难通行的小道,大多数无法通行车辆轱辘,还有亚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1) 【甲】文的作者是 ;【乙】文的作者是 ;从两段选文可以看出,这两位作者都具有 的精神。
(2) 【乙】文的作者如何评价红军长征的?
(3) 比较两段选文,体会两者语言特点上的异同?
阅读理解。
接着发生了一件惊人的事,这最好用彭德怀自己的话来说:
“我的祖母把我们统统看作是她的奴隶。她抽鸦片烟很凶。我不喜欢闻鸦片烟,有一天晚上我再也忍受不住了,起身把她的烟盘从炉子上踢了下来。她大发脾气,把全族都叫来开了会,正式要求把我溺死,因为我是不孝的孩子。她对我提出了一大串罪状。”
“当时族人已准备执行她的要求。我的继母赞成把我溺死,我的父亲说,既然这是一家的意见,他也不反对。这时我的舅舅站了出来,狠狠地责备我的父母没有把我教养好。他说这是他们的过失,因此孩子没有责任。”
“我的命就得了救,但是我得离家。我当时才九岁,十月里天气很冷,我除了一身衣裤外身无长物。我的继母还想把我身上的衣裤留下。但我证明这不是她的,是我生身的母亲给我做的。”
这就是彭德怀闯世界的生活的开始。他起先当放牛娃,后来又做矿工,一天拉十四个小时风箱。工作时间这么长使他吃不消,于是他就离开煤矿,去当鞋匠学徒,一天只工作十二个小时,这已是个大改善了。他没有工资,过了八个月他又逃跑了,这次去到烧碱矿做工。矿井歇业后,他再一次得去找工作。身上除了一身破烂以外仍一无长物。他去修水渠,终于有了个“好差使”,拿到了工资。二年攒了一千五百文——大约十二元钱!但换了军阀后,原来的纸币成了废纸,他又一文不名。灰心丧气之下,他决定回家乡。
彭德怀现在十六岁,他去找一个有钱的舅舅,就是那个救了他一命的舅舅。那人自己的儿子刚死,他过去一直很喜欢彭德怀,就欢迎他去,留他在家。彭德怀爱上了自己的表妹,舅舅对婚事也颇赞同。他们请一个古文先生上课,在一起嬉戏,计划将来的共同生活。
但是这些计划被彭德怀的无法抑制的暴躁脾气所打断了。第二年,湖南发生大饥荒,成千上万的农民赤贫无依。彭德怀的舅舅救了许多农民,但是最大的一些米店是一个大地主开的,靠此大发横财。有一天有二百多个农民拥到他家中,要求他把大米平价卖给他们——这是在饥荒之年一向要大善士做的事。但这个有钱人拒绝讨论,把人们赶走,闩上了大门。
彭德怀继续说:“我正好走过他家,便停下看示威。我看到有许多人都已饿得半死,我知道那个人的米仓里有一万担大米,可是他却一点也不肯帮穷人的忙。我生气起来,便带领农民攻打他家,他们把他的存粮都运走了。我事后想起来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我只知道,他应该把米卖给穷人,要是不卖,他们把米拿走是应该的。”
彭德怀又得逃命,这次他已够年岁可以当兵。他的军人生涯由此开始。不久之后他就成了一个革命家。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件惊人的事”。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
(3) 对彭德怀带领农民攻打地主家抢粮食这种行为,你怎样看待?
阅读并回答问题。
人生五十始
①我叫他老徐,因为苏区人人都是这样叫他——教书先生老徐——因为,虽然在东方其他地方,六十一岁不过是政府最高级官员的平均年龄,可是在红色中国,同别人相比,他似乎是个白发老翁。然而他并不是老朽昏聩的标本。像他的六十老翁的同辈谢觉哉一样,他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
②徐特立原来是一个极受敬重的教授,但是到了五十岁那一年,他突然放弃家庭、四个儿女、长沙一所师范校长的职位,投身到共产党中来。
③毛泽东是他在长沙师范的学生,他的学生中还有许多青年后来成了共产党。徐特立本人在毛泽东能分辨共和派和保皇派之前很早就参与了政治。他身上仍留着帝制时代与封建政治作斗争的标志,那是他为了要表示他上书请愿实行宪政的诚意割去的小指尖。在第一次革命后,湖南一度有个省议会,老徐是议员之一。
④战后他随湖南省的勤工俭学学生去法国,在里昂学习一年,在一家铁工厂打杂做工维持生活。后来他在巴黎大学当了三年学生,靠为中国学生补习数学等筹措自己学费。一九二三年回湖南后,协助在长沙办了两个新式的师范学校,境况顺遂,有四年之久。他到一九二七年才成了共产党员,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叛逆。
⑤在国民革命期间,徐特立在国民党省党部很活跃,但是他同情共产党。他向学生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清洗”期间他遭到追捕,不得不销声匿迹。由于与共产党没有关系他不得不自找避难的地方。“我早想当共产党,”他怀念地告诉我,“但是没有人要求我参加。我年已五十,我想共产党大概认为我太老了。”但是有一天,一个共产党员到他避难的地方来找他,请他入党。这个老家伙高兴至极,他告诉我,他当时想到他对建设新世界仍有一些用处不禁哭了。
⑥党把他派去俄国,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回国后,他闯破封锁,到了江西,不久就在瞿秋白下面担任副教育人民委员,瞿秋白遭难后,执行委员会任命徐特立继任。从此以后,他就以教书先生老徐著称。没有疑问,他的丰富多样的经验——在帝制、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形式的社会中的生活和教书的经验——使他能够胜任他所面临的任务。他当然需要所有这些经验,而且还需要更多的经验,因为这些任务十分艰巨,要是西方的教育家,谁都会感到气馁的。但是老徐正当壮年,是不会感到气馁的。
⑦一天,我们正在谈话的时候,他开始幽默地列举他的一些困难。“同我们所估计的几乎一样,”他说,“在西北,在我们到达以前,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你知道吗,陕北和甘肃的人竟相信水对他们是有害的!这里的人平均一生只洗两次澡——一次在出生的时候,一次在结婚的时候。他们不愿洗脚,洗手,洗脸,不愿剪指甲,剃头发。这里留辫子的人比中国任何其他地方都多。
⑧“但是所有这一切,还有许多其他偏见,都是由于无知愚昧所造成的,我的任务就是改变他们的这种思想状态。这样的人民,同江西相比,的确非常落后。江西的文盲占百分之九十,但是文化水平高得多,我们在那里工作的物质条件也较好,合格教师也多得多。在我们的模范县兴国,我们有三百多所小学,约八百名教师——这与我们这里全部红区的小学和教师数目相等。我们从兴国撤出时,文盲已减低到全部人口百分之二十以下!
⑨“这里的工作的进展慢得多。我们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我们的物质资源非常有限。甚至我们的印刷机也被破坏了,我们现在什么东西都只能用油印和石刻来印刷。由于封锁,我们不能进口足够的纸张。我们已开始自己造纸,但质量太差。但是别去管这些困难吧。我们已经能够取得一些成就。如果有时间,我们在这里能够做到使全中国震惊的事情。我们现在从群众中间正在训练几十名教师,党也在培养。他们之中有许多人要担任群众文化学校的义务教员。我们的成绩表明,这里的农民只要给他们机会是极愿意学习的。
⑩“而且他们也不笨。他们学得很快,只要把道理对他们说清楚,他们就改变了习惯。在这里的老苏区,你看不到姑娘缠足,你会看到许多年轻妇女剪短发。男人现在慢慢在剪掉辫子了,许多人在共青团和少先队那里学读书写字。”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刪减)
(1) 阅读全文,请梳理本文中徐特立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的经历。
—— ——撤出兴国—— ——
(2) 文中徐特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例说明。
(3) 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联系上下文加以赏析。
他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
(4) 请分点概括标题“人生五十始”的含义。
(5) 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徐特立成为忠诚的共产党人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既往不咎,”孙铭九对他说,“从今开始中国必须采取新政策。你打算怎么办?……中国的唯一紧急任务就是打日本。这是东北人民的特别要求……”
(1) 以上文字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总司令被逮》。选文中的“他”是指
A.朱德 B.埃德加·斯诺 C.毛泽东 D.蒋介石
(2) 结合具体内容谈谈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受。(不少于两点)
名著阅读。
他部下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耗牛肉以外没有别的吃,而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罕见人品。至少我个人是不可能想象蒋介石、白崇禧、宋哲元或者中国任何其他一个国民党将领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保全一支军队的,更不能说还能够把在这样的考验结束时真的做到卷土重来,发动一场大进攻,在敌军为了防止它突破而从从容容地构筑了好几个月的防线,打入了一个楔子。
(1) 文中的“他”是谁?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 “他”还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从《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举一例说明。
名著练习
朱德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但是李长林笑着告诉我,就他所记得而言,他每次总说五十六了。这好像是他爱说的一个小小的笑话。李长林认为,他同现在这位夫人结婚后就不再记年龄了。这位夫人是个骨骼粗壮的农村姑娘,枪法高明,骑术高超,自己领导过一支游击队,把受伤战士背在身上,大手大足像个男人,身体壮实,作战勇敢。
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得懂。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
“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朱德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
(1) 选段突出了朱德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 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一下朱德对红军的贡献是什么?
答案
1.
(1)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不同的原因
“红小鬼” 我们
年龄相仿 朝不保夕,担惊受怕 生活在和平年代 时代不同成长环境不同
忍饥挨饿 生活相对富足
坚忍不拔 容易受挫
(2) 有,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上也需要“红小鬼”身上的坚定如一,不屈不挠的精神。
(3) 红军帮助穷人,赶跑地主、放债的和做官的,给农民分了土地,不用缴税缴租。对待“红小鬼”很好。“红小鬼”生平第一次受到“人”的待遇,跟任何人是平等的。
2.
(1) 他是个率直爽朗、乐观爱笑、富有才智、善于驰骋、吃苦耐劳、精力旺盛、性格刚烈、坚强不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勇士,也是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
(2) ①童年遭遇的不幸使得他对社会不满,很早地具有了反抗意识。②从军的经历和阅读《资治通鉴》让他反思怎么样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革命斗争。③接触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进步书籍让他怀着改造社会的信念参加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
(3) 示例:①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地主孩子、老师,将祖母的鸦片烟踢掉。②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③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④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⑤司令部陈设简陋,伙食也很一般,与部下一样。
3.
(1)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2) 之所以不舒服,是因为他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之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作者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红色中国”。
(3) 中国的红军是不是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如果不支持,那么是什么力量维系住它的?共产党在他们的权利已经巩固的地区实行“社会主义”达到什么程度?为什么红军没有攻占大城市?他们是怎样组织经济的?公共卫生、娱乐、教育和“红色文化”又是怎样的?红军的兵力有多少?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如何?它在世界政治上会引起什么变化?共产党倡议在中国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4.
(1) 法布尔;埃德加·斯诺;求真求实
(2) 长征是一场战略撤退,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3) 示例一:两段选文的语言都有朴实自然的特点。不同之处在于:【甲】文多用拟人,显得比较生动;【乙】文力求准确,显得比较平实。
示例二:【甲】文是科普作品,【乙】文是报告文学,语言准确是基础,也都有生动幽默的共同点。在不同点上,前者善用拟人,语言更为生动传神,充满情趣;后者相对朴素平实。
5.
(1) 彭德怀起身把祖母的烟盘从炉子上踢了下来,祖母要求将他溺死。
(2) 据理力争,不屈从,敢反抗。
(3) 示例一:由选文中“我只知道,他应该把米卖给穷人,要是不卖,他们把米拿走是应该的”可是看出,16 岁的彭德怀心中已经有了朴素的革命主义,劫富济贫是他当时崇尚的侠义行为。示例二: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不认同他的这种做法。只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社会才会稳定和谐。
6.
(1) 入党而泣;俄国留学;从事教育;改变地区偏见
(2) (1)热爱共产党。从他身在国民党,却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能入党喜极而泣可以看出他对党的忠诚;(2)热心教育、坚持不懈、隐忍坚强。他以丰富多样的经验从事教育,面对挫折困难从不气馁。(3)勤俭节约。从他在外国留学勤工俭学、自己筹学费可以看出。(4)终身学习。不论多大年纪,他都愿意积极求学。(5)爱国、痛恨封建主义,积极与封建帝制作斗争。他对国家有一腔热情,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斗争,要救国家、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3) 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徐特立的双脚在他长征途中走过大河大山,而双腿能坚持是因为他眼里有共产党的未来,进而体现了他对党的忠心、热诚和坚定不移。
(4) 表面含义:写的是徐特立在五十岁的时候放弃原来的功成名就、家庭事业,投身到共产主义的建设事业中来,且取得辉煌的成就;深层含义:徐特立之所以取得这些成就,靠的是他对共产党的赤诚之心、建设事业中的隐忍坚强、从事建设的坚定不移等等,高度赞扬了徐特立在建设共产党事业中的丰功伟绩,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
(5) (1)热爱共产党。从他身在国民党,却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能入党喜极而泣可以看出他对党的忠诚;(2)积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服从党的安排。从他接受党的任命,义无反顾地接任教育人民委员,认真结合当地实情,给出应对方案,兢兢业业完成任务可以看出;(3)爱国、痛恨封建主义,积极与封建帝制作斗争,这一点与共产党的宗旨一致。他对国家有一腔热情,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斗争,要救国家、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7.
(1) D
(2) 略
8.
(1) 朱德;极具个人魅力,鼓舞部下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二的精神。
(2) 生活简朴,同甘共苦。帮助农民种庄稼,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
9.
(1) 天性极端温和、沉默谦虚、朴实和蔼。从他说话轻声,爱开玩笑,说话平实,不挑食,“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可以看出;看护部下。如:他跟普通士兵同甘共苦,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长征中与战士们步行,把马让给走累的同志。
(2) 戎马一生,功绩卓著。如:组织了南昌起义,与党中央始终保持一致,万里长征实现了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处处彰显长者风范,鞠躬尽瘁,一路不断激励和鼓舞着红军指战员的士气,有效领导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