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愚公移山》
孟子
章
壹
复习巩固
贰
能力提升
叁
中考模拟
章
肆
拓展提升
壹
复习巩固
章
愚公移山
先秦:列御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万仞:形容极高。古代以七八丈为一仞。
方:方圆,指面积。
且:将近。
惩:苦于。
塞:阻塞。
室:家。
曾:用在否定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
损:削减。
且:将。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
汉阴: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诸:之于。
荷:肩负、扛。
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注释: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易,更替。节,季节。反,通“返”,往返。
惠:通“慧”,聪明。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固:顽固。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不若:不如,比不上。
苦:愁。
亡:通“无”。
操:持。
陇:通“垄”,高冈山地。
断:隔绝。
注释:
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翻译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文
学
常
识
(一)作者简介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
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
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现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作品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失,现存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文为流传。
文
学
常
识
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这样解释某些人认为列子是后人假托的也不过分。
(二)创作背景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标题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字词积累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朝东。 (厝:通“措”,放置)
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名词做动词,面向)
(2)惩山北之塞 (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3)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用做名词,指险峻的大山)
(4)箕畚运于渤海之位 (名词用做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字词积累
古今异义
(1)惩山北之塞 惩 古义:苦于 今义:处罚
(2)聚室而谋曰 室 古义:家 今义:指房屋
(3)指通豫南 指 古义:直 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 古义:甚至,连……都 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尾 古义:边上 今义:尾巴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7)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1.寓言是把一种比较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简单的故事里,让人们从中领悟。对这则寓言故事的思想意义应怎样认识?
答案:愚公在九十高龄的情况下率子孙移山,并非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有远大的抱负(直通豫南,达于汉阴),他移山的目的是要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世子孙。有这样的抱负,他才能不顾年迈体衰,不顾劳动的艰辛,毅然担负起这一伟大的事业。他对移山的坚定信念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他懂得人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代两代人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晋人张湛从哲学的角度对本文作了解释:“世咸知积小可以高大,而不悟损多可以至少。夫九层起于累土,高岸遂为幽谷;苟功无废舍,不期朝夕,则无微而不积,无大而不亏矣,”他认为大和小,多和少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含有朴素的辨证观点。
文意理解
2.作者是怎样刻画愚公之“愚”的?
答案: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接着写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往返一趟需时两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的“愚”。到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愚公真是“大智若愚”啊!这种由表及里地塑造愚公形象的方法类似于散文的‘欲扬先抑”。
3.本文如何使用对比和衬托手法。
答案:愚公和智叟,一愚一智,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愚公有实现“直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大众和后世子孙的伟大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在命名上特意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一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加重了对比的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另外以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衬托愚公的气魄和移山之艰巨,以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衬托愚公不可动摇的决心。
文意理解
4.愚公和智叟分别是怎样的人?
答案: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他大智若愚,坚信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代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在移山的过程中,他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令人可亲可敬。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5.对愚公移山的行为,有人说:“愚公真得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愚不可及,为什么还要让子子孙孙却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第一种看法:我认为愚公不愚。因为愚公深知人力可战胜自然的道理,并决心将它付诸实践。绕山而行或者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表现。人世间艰难和险阻无处不在,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处处都能回避得了。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就这一点来说,愚公不但不愚,相反是大智大勇。
第二种看法:我认为愚公的言行是智者的言行。他移山,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他有十分明确的目标,对移山的过程和结果都作了通盘考虑。试问;这是愚者能做到的吗?今天发展中的中国,尤其需要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至于搬家、绕山开路等行为都属于偷懒的行为。一见困难就退缩,社会怎能进步?自古至今,就是因为有那些不怕困难、敢为天下先的“愚者”,才有了今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有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日新月异。
文意理解
6.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都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
答案:首先态度不同。其妻只是“献疑”,并不反对;智叟不但反对,而且嘲笑、制止。其次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关爱丈夫、儿子;智叟是显示自己的“智”,嘲笑愚公的“愚”。还有称呼不同。其妻称“君”,是敬称;智叟称“汝”,是一种不客气的称呼,用于上对下,长对幼。再次语气不同。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是疑问句,表示询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 是感叹句,语气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倒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况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最后对愚公能力的评价不同。其妻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毛:草木——智叟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极力贬低愚公。
文意理解
7.这篇文章的启示有哪些?
答案:
①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②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④事物的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与失败亦如此。
⑤要勇于直面困难,不要害怕困难。
⑥要想事业有成,我们必须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
写作特色
第一,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节的安排比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贰
能力提升
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万仞(rèn) 魁父(kuí) 阻塞(sè)
B. 荷担(hè) 叩(kòu) 箕畚(jī běn)
C. 始龀(chǐ) 厝(cuò) 孀妻(shuāng)
D. 匮(kuì) 雍南(yōng) 朔东(shuò)
答案:C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年且九十________ (2)寒暑易节________
(3)杂然相许________ (4)且焉置土石________
(5)何苦而不平________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________
(7)固不可彻________ (8)虽我之死________
答案:(1)将近 (2)更替 (3)赞同 (4)哪里 (5)愁苦,文中指担心 (6)指草木 (7)通达,文中指改变 (8)即使。
一、基础知识巩固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其妻献疑曰 B. 其如土石何
C. 帝感其诚 D. 惧其不已也
答案:B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面山而居 B. 聚室而谋
C.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 呼尔而与之
答案:C
5.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你也太不聪明了!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答案: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6.学了《愚公移山》一课后,八年级(2)班准备围绕课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加。
(1)从课文中我们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出下列城市所处的位置。
①江阴:
②洛阳:
③衡阳:
④华阴:
答案:①长江的南岸。②洛河的北岸。③衡山的南面。④华山的北面。
(2)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答案:示例: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3)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根据争论回答问题。
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少经济效益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乙: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
丙:人应该有开拓精神,此路不通,可以开辟新路。愚公何必固守在那闭塞的家乡,搬家更有发展前途。
丁: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毕力平险”。这种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如果搬家了,那就不是愚公了。
①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答案:愚公该不该搬家。
②你站在争论的哪一方?理由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答案:站在认为愚公不该搬家的一方。正视困难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放弃必定失败。
二、篇章阅读。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下列几组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B.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C.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 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答案:D
2.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出曲折绕远。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于是)回去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3.这两个故事给了你什么相同的启示?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4.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烘托出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三
中考模拟
章
标题
标题
【2019年四川省广安市】
文言文阅读。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标题
标题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 径 通 之 设 栏 护 之 又 何 忧 焉?
答案: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
(1)固不可彻______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
(3)鲁公治国_____
(4)公犹夷不能决 ______
答案:(1)改变 (2)穷尽 (3)修建 (4)决断或决定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惧其不已也 其真无马邪
B. 汝心之固 公善之
C. 以残年余力 以君为长者
D. 而山不加增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D
标题
标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2)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
5.【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用原文回答)
答案: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围绕“目标”“毅力”“不怕困难”等关键词语回答)
标题
标题
【2019年湖北省黄冈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
标题
标题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荷担者三夫___________ (2)赵兵果败,括死军覆__________
(3)母置之,吾计已决矣________ (4)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__________
答案:(1) 肩负、扛(挑) (2)覆灭 (3)放弃,放下不管 (4)称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C. 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D. 始龀,跳往助之 王终遣之
答案:D
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今 括 一 旦 为 将 东 向 而 朝 军 吏 吏 无 敢 仰 视 之 者
答案: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标题
标题
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
(2)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他父亲当时做(是)大将,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谋士)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此句可意译,翻译出大意即可)
5.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她 ;她讨得“无随”的承诺,说明她 。
答案:(1)考虑问题周到,观察细致入微(答出一点即可) (2)见识深远、处事周密(答出一点即可)
标题
标题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为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迄乎成________
(2)可恃而不可恃也________
答案:(1)到。 (2)凭借,依靠。
标题
标题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
(2)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3.本文第二段是如何论证“为学”的重要性的?
答案:通过对比论证,论证了人最终的成就不是取决于资质,而是取决于能否坚持学习。
4.请举一个事例,论证“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这一观点。
答案:在《伤仲永》一文中,方仲永幼时“指物作诗立就”,因其父“日扳仲水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最终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充分证明了“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这一观点。
5.课文中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请你仔细观察身边的人物,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一位人物,清晰明了地表现这个人物的变化。
示例:老师真的发怒了,把我吓了一大跳!看,他那眼睛瞪得溜圆,眼眉拧着劲儿地向眉心聚拢,脸色发白,紧咬着牙不说话,就这气势就能把人吓倒。他平时可不是这样儿的,平时的他总是一脸的笑意,眼眯成一条缝儿,连说话的声音都是那么平和,看来老师今天是真的生气了。
肆
拓展延伸
章
一、列子小故事
列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人物。列子名字叫列御寇,是战国时期的郑国人。在后来的道教中,列子被尊称为冲虚道人。据《庄子》和《列子》中记载,他能乘风而行,一飘就是半个多月。那种自由自在的境界,令许多人羡慕不已。有不少人都想拜他为师,但是却从来没人学会过。有一个叫尹生的年轻人听说列子有乘风之术,十分向往。就背着粮食去找列子,跟列子住在一起。每天帮助列子打柴做饭。为的就是抽空向列子请教乘风之术。可是几个月过去了。尹生多次向列子探问,可列子从不开口。尹生很气愤,认为列子为人心胸狭窄,不愿将绝技传授给他人。于是告别列子回家了。列子一句挽留的话没有,任他离去。
尹生回到家以后,前思后想觉得自己做的不对。他知道列子是个十分豁达的人。有人没有饭吃的时候,列子会把自己仅有的一碗饭分出一半;有人没有衣服穿的时候,列子会把身上的衣服剥下一层送给别人。如此看来,对于乘风之术,他不会密不传人。自己数次求问而不回答,其中一定有道理。尹生想到这里,后悔自己不应该如此轻率地离开列子。于是他又重新背上粮柴,二次拜师。列子看见尹生去而复返,就问道:"你才走了几天,怎么又回来了 "尹生跪拜答道:"学生先前嫌先生不教授我乘风之术。我回去一想,先生不教有不教的道理。所以我特地来向先生请罪罪,希望先生能收下我。"列子听完长叹一声,说:"你在我这里学习了几个月,我天天都在向你传授,可你却要回家。我原本以为你已经领悟了其中的奥妙。所以没有阻拦你。今天看来,你不但没有领悟,甚至还没有入门。实在叫人感到遗憾。"伊生心生疑惑,就问道:"几个月来先生一言不发,又为什么说天天向我传授呢 "
列子说:"既然你这样不聪敏,那我就只好口头传授了。乘风之术本来就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只有沉默不语,才能逐渐领会它。"列子停了一下接着说:"当初我跟随师傅老商氏学习乘风之术。三年之中,师傅一语不发。我虚心静气,安神养精,三年之后达到了心中不敢有是非之念,口中不敢有利害之言的境界。这时师傅才破例斜看我一眼。我又修练了两年,达到了心中敢念是非,口中敢言利害的境界。这时,师傅才破天荒地向我微笑了一下。接着,我又修练了两年,达到随心所想,但心中无是非、随口所言无利害的境界。这时,师傅才肯让我与他并肩而坐。我又练了两年,达到了放纵心思,让思想任意遨游的境界。而所说所想的是什么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的身体内外,一切都好像没有区别了。眼晴仿佛是鼻子,鼻子仿佛是嘴,骨肉好像已经消融了。也不知道自己的双脚站立在何处,只觉得自己在随风飘荡。就像没有感觉的树叶一样。弄不清楚究竟是我乘风飘荡还是风乘我飘荡。
列子见伊生听得人了迷,就说:“你在我这里学习不过几个月,就有了那么多的怨愤,这怎么行呢?怨愤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界线产生的。人之所以产生怨愤,就是因为他觉得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地方。这样,他就会在自己和别人之间划出界线。怨愤越大,这条界线也就越深。而界线越深,自己和他人就越难以融洽相处。难以融洽相处,气就不能容纳你的身体,地也不能承载你的双脚,要实现乘风而行当然无从谈起了。”
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