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一年级科学下册1.2 谁轻谁重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2篇)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一年级科学下册1.2 谁轻谁重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2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7-05 21:4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1.2 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一)
【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到物体有轻重。
科学思维:通过活动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物体有轻重测量比较。
探究实践:通过物体有轻重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严谨操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养成团结协作、共同研究的学习品质,同时培养良好的探究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轻重是物体的基本特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比较物体轻重。
难点:使用简易天平测量物体轻重。
【教学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调查学生对比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 )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学生积极性很高,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要学生学会倾听。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通过活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养成学生实验的严谨性,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和细心实验的能力。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学生在实验前能够仔细听老师讲解实验方法,操作能够做到细心完成,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通过对各小组提供的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用称一称的方法能够更准确的判断物体的轻重。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学生学会了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老师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方法好,学生学会了准确的比较物体轻重的简单方法,积极性高。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五、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货。
【板书设计】

实验记录单:
【教学后记】
本节课是在广泛认识物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深入认识物体的轻重。因此这节课的核心概念是让学生认识到轻重也是物体的特征之一。
我在参考教参和教材的基础上,我将这一课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步,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猜一猜乒乓球、小木块儿、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这五种物体中谁轻谁重;然后再让学生用手掂的方法,再比较一下谁轻谁重;最后再用小天平来量一量谁轻谁重。
我将小橡皮切的是大橡皮的一半儿,也就是说小橡皮和大象皮的质量正好相差了一半儿,学生就比较容易区分了。此时,老师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引出天平。从最后的实际效果来看,还是很好的。学生的学习非常的顺利,而且兴趣非常的高涨。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1.2 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二)
【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准确的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思维: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探究实践: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2.轻重和大小适中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态度责任:发展进一步研究学生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教学准备】
橘子、芒果、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方法】
观察预测、实验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1.情境导入: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客人,它们是小猪佩奇和她的弟弟乔治,大家欢迎。来,我们跟它们打一声招呼!今天呀它们为了一件事吵得可不开心啦!猪爸爸分别给了它们一个橘子和一个芒果,可是它们都觉得对方的水果重一些,都不服气,怎么办呢?小朋友们,你们想怎么帮它们?
2.拿出一个橘子和一个芒果,请小朋友们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知道谁轻谁重?(生1:我看出来的;生2:拿在手里掂一掂)
通过小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导入,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索,互相交流,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比较轻重
1.认识天平:小朋友们说得都很好,老师也想到了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既准确又省事。我们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做游戏!小朋友张开双手,向两侧平伸手臂,然后将橘子和芒果分别放在两只手的手心上,让他感受一下。
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感觉()重一些。
师:你们看他的手,发现了什么?哦!两边是一样的,感觉像跷跷板。
拿出简易天平,让学生认识。天平两边是一样的,那边重一些就会低一点,轻的就会高一些。
通过亲身体验,与游戏结合,让学生认识天平。理解天平的用法。
2.展示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
3.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1)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将下列物体按照轻重排序。
(2)预测物体的重量。
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3)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4.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通过不同的方法,探究出示物体的轻重。相同大小以及相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进行试验比较轻重,先预测再称重,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找到答案,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回形针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使学生理解“以物换物”,回形针大小重量相同,方便记录。通过记录表,学生自己可以根据统计数据,比较物体的轻重。)
三、小组汇报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都相同。
2.那三组结果,到底哪种最准确呢?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通过比较每个小组内的数据情况,再进行汇报。容易发现哪种方法最准确,最科学。
四、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
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实验,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知识,课后拓展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更好的探索过程。让学生自我发现与总结。
五、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