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一年级科学下册2.6 给动物分类 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一年级科学下册2.6 给动物分类 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7-05 21:4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2.6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一课时涉及的是“分类”这种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分类标准的制定、分类依据的确定,可以促使学生更细致的观察事物,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以前5课时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对象,依据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对于动物的特征再次进行观察。此时的观察融合了多种动物间的比较,可以促使学生对动物的认识更加深入。 这里的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上升到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大自然中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
【学情分析】
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简单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形态分类上,缺乏认知支撑。所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从动物分类学上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分类活动的。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识字能力和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有限,因此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学会编号方便快捷的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动物具有多样性,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联系上下册教学内容建立“动物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的大概念。
科学思维:
1.知道运用的分类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动物。
2.认识到动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探究实践:
1.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的方法进行学习。
2.能与同学讨论并形成多种分类标准。
3.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强化对动物特征的印象。
态度责任:
1.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依据和结果。
2.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给动物按自己的标准分类。
难点:按合适的标准给十种动物分类,感受动植物的是有生命的。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1套教科书中10种动物的彩色卡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1套教科书中10种动物的彩色大卡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探究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动物图。引起学生的感叹:自然界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
3、教师小结: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进行了分类。(板书:给动物分类)
二、给动物分类
(一)给动物卡片编号
1.选取其中10种动物,给这些动物卡片编号。
教师:为了便于分类和交流,我们统一给动物卡片编上号。(编号的同时简单认识动物)
2.给学生分发卡片,学生参照屏幕统一给动物编号。
(二)火眼金睛——给动物分类
1.教师提问:怎么进行分类呢?
引导学生做出如下回答:想要给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并且每次分类只有一个标准。
2.出示活动手册样本,说说你打算按什么分类?(了解学生想法,必要时进行合适引导)
3.学生自主分类活动,并填写好活动手册。(教师巡视)
三、交流研讨
1.展示汇报。
交流分类的结果,并对分类结果进行标准和特征的分析,达成统一认知。
2.小结。
教师将学生的分类方法汇总到黑板上,小结:“我们有哪些分类的方法?”
3.讨论。
每种分类的结果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 (动物的多样性)
四、归纳整理
1.出示玩具植物和玩具熊,提问他们有生命吗?并说明理由。
2.结合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知识,构建大概念: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3.视频感受自然界神奇的生命。
【板书设计】
给动物分类
我的分类标准是: 。

动物、植物——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