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信
陶弘景
八年级上册
复习课
“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 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介绍作者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遍游名山大川。陶弘景一生纵情山水,修身养性,留下许多经典作品,有《陶隐居集》等。
陶弘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写作背景简介
背诵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
两 岸 石 壁, 五 色 交 辉。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译一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交相辉映
季节
全、都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消散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指人间
欣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一、总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二、分写
四季之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总写 抒情
理清课文结构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晨昏之景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思考探究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检测训练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两岸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俱
交辉
歇
颓
沉鳞
与
交相辉映
都
消散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指欣赏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清晨的薄雾即将消散,猿猴和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
实在是人间仙境。
青葱的林木和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地景色了。
课文理解题。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3、文中的静景是: ,
文中的动景是: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7、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8、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
相比肩之情。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9、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10、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1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复习课件
一、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成三苏。我们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定风波》。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
2、翻译重点语句
3、理解文本内容,品悟作者情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愉快地,高兴地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想到
于是,就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卧,睡
共同,一起
徒步徐行
院里
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水一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叙事
形容水的澄澈
交叉错杂
大概是,连词
第二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写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连词,只是
清闲的人
而已,罢了
第三段:夜游的感受,惋惜无人赏月。 抒情
1、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2、读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
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景物特点: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
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将月色比喻成空明的积水,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4、 你能从文中读出苏轼当时的心境吗?(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的感情微妙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地。自比“闲人”则有多少意味尽含其中啊。作者才华横溢且素有大志,但不被重用,以闲人自喻,及表现了仕途失意的落寞,有表现了自我排遣的旷达。
二、生字
suì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qǐn
水中zǎo xìng交横
三、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重点词语:
1、月色入户 户: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4、怀民未寝 寝:
5、相与步中庭 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7、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 盖: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闲人:
门
考虑,想到
于是,就
睡觉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大概是
只是
清闲的人
重点词语解释
1.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
A.解甲归田/解衣欲睡
B.月色入户 /户告人晓
C.怀民亦未寝 /废寝忘食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坐观罗敷
2.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
A.相与步于中庭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月色入户 / 当户理红妆
C.欣然起行/行侠仗义
D.水中藻、荇交横/阡陌交通
B
C
让每家每人都知道。
3.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庭下如积水空明/而或长烟一空
B、盖竹柏影也/形影相吊
C、积水空明/以伤先帝之明
D、欣然起行/起坐喧哗
4.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逐齐师
B、相与步于中庭|步步为营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D、念无与为乐者|念念不忘
B
B
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重点语句翻译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一起到院子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明澄澈,仿佛有藻和荇交错其中,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课文内容理解
第一层:(1-3句 )寻伴夜游。(叙述,交代游历缘由)
第二层:(4句 )观月赏景。(写景、描绘庭中美景)
第三层:(后3句)月夜抒怀。(议论,表明旷达襟怀)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3、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写景句的妙处。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景物)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侧面写月光)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生动形象的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一)填空: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________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__________的心境。
月下美景
壮志难酬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乐观、豁达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________________ ,它与“ 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五、重点句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六、理解性默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
六、理解性默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念无与为乐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
夜游承天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我和张怀民
承天寺
(二).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柏的影子啊 。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A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B
(三)选择题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C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B
5、与本文相关的对联
(1)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承天寺秋水映竹柏,
苏东坡庭院赏明月。
6、写出一句与“月”相关的诗文名句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唐·李白《古朗月行》)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弟舍》)
5、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7、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南唐·李煜《相见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