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一年级下册 1.6 它们去哪里了 教案(同课异构 公开课教案2篇)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一年级下册 1.6 它们去哪里了 教案(同课异构 公开课教案2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7-06 19:1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1.6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聚焦问题;探索活动;研讨交流。通过观察不同物品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科学思维: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的混合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1、
2、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
学生:红糖、小石子、盐、烧杯、搅拌棒、取物勺、水、小碟子、放大镜、记录单。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
分组:4人一组,10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视频导入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科学课堂,先请大家看一个小故事——《驮盐的驴子》。
信息化教学优势:利用多媒体,将驼盐的驴子flash动画插入,画面生动有趣,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且快速捕捉到驴子遇到的问题,聚焦本课重点。
2.聚焦问题
提问:为什么驴子入水后,觉得背上的货物变轻了呢?它们去哪里了?(板书:它们去哪里了?)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观察比较
(1)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这三种物品。(PPT出示三种物品)首先请同学观察一下它们的颜色和形状,观察完毕请举手。
(2)PPT出示表格:
物品 盐 红糖 小石子
颜色
形状
(3)认识放大镜
PPT播放放大镜使用方法视频,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盐的形状。
信息化教学优势:微视频教学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直观易正确操作!
2.实验探究:体会溶解与不溶解
(1)PPT出示实验器材
三杯水、取物品用的勺子,不可用于搅拌、搅拌棒专门用于搅拌物体与水充分混合、放大镜:把细小的物品看的更清楚。
一年级的孩子接触的实验器材比较少,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一一介绍,效果较好。
(2)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各小组讨论实验方案,讨论完毕汇报实验方案。
(3)PPT出示实验要求(以图片形式)
a、每个杯子只放入一种物品、不能晃动水杯。
b、放入物品后先静静的观察它们的变化。
c、用搅拌棒分别充分搅拌,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比较它们的变化。
d、小组成员共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信息化教学优势:一年级的孩子认识的字比较少,通过PPT展示每一个要求,并且运动录音软件录制好每一个实验要求,同步播放,孩子们能听的懂如何进行实验!
(4)学生小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和指导。
领取实验器材,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生拿实验记录单上台分享实验成果。
信息化教学优势:借助多媒体实验展示台,让孩子们主动去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与大家分享。
(6)小结:在科学中,像食盐和红糖这样放到水里,颗粒一点点变小,最后变得看不见了,我们就说它们在水里溶解了。像小石子这样放到水里没有明显变化的,我们就说它在水里不溶解。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年级的小朋友需要在课中休息,由于场地的限制,改成观看溶解应用的视频,科学豆豆,利用糖豆溶解出一个彩虹。学生既可以放松,由加深了知识的运用。
3.研讨:溶解在水里的盐和红糖真的“消失”了吗?
提问:溶解在水中的盐和红糖,真的“消失”了吗?请小组同学讨论。生回答。
小结:食盐、红糖放入水中后溶解在水里了,但它并没有“消失。它在水中又是怎样的呢?这其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课后同学们可以进一步探究。
三、拓展延伸
1.判断:图片中的物体在水中是能溶解还是不能溶解?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完成一些课堂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溶解知识的掌握,并且能把溶解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在水里能溶解?哪些东西在水里不能溶解?
3.延伸食物油放入水中的变化,课堂继续探究。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呢!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
【板书设计】
它们去哪里了?
猜想:化了?冲走了?掉了?……
实验:盐、红糖 溶解
小石子 不溶解
实验记录单
bǎ yán hónɡ tánɡ hé xiǎo shí zǐ fànɡ rù shuǐ zhōnɡ
把 盐、 红 糖 和 小 石 子 放 入 水 中
日期:
实验 yán盐 hónɡ tánɡ红 糖 xiǎo shí zǐ小 石 子
fànɡ rù hòu de biàn huà放 入 后 的 变 化
wǒ de fā xiàn我 的 发 现 jiānɡ sān zhǒnɡ wù tǐ fànɡ rù shuǐ zhōnɡ, kě将 三 种 物 放 入 水 中 , 可yǐ rónɡ jiě bù nénɡ rónɡ jiě以 溶 解 , 不 能 溶 解。yán hónɡ tánɡ xiǎo shí zǐ 盐 ② 红 糖 ③ 小 石 子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1.6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二)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探究实践: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能有序的实验,记录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态度责任: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序的实验,观察记录描述看到的现象。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编号)、3个小塑料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颗粒状)、小石子、纸巾、实验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矿泉水、高锰酸钾、烧杯、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实验记录单。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微课讲解、手机投屏实验细节。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
老师出示1瓶矿泉水。
师: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是谁呢?(水)我们给它取个好听一点的名字吧,叫“水宝宝”,今天老师要和水宝宝表演一个魔术,同学们想看吗?(生:想看)
教师表演魔术。
师:老师把这瓶水甩三下,看看会发生什么呢?一、二、三……哇!刚才水里发生了什么啊?
生:水变成了紫色
魔术其实就是在盖子里面藏了一点高锰酸钾,甩三下后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此时暂不揭密,等到学完新课,理解了溶解的概念后再来揭示魔术的秘密。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聚焦观察
师:那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老师请来了三个小伙伴帮助我们解决。
教师出示盐、红糖、小石子图片。
师: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它们,那我们用哪些观察方法呢?(预设:用眼睛看颜色、形状、大小;用鼻子闻气味,介绍扇闻的方法;用手摸,软硬、粗糙、光滑;借助放大镜观察;强调不可以用嘴尝等)
老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师:在观察之前老师有几点小提示,请同学们认真听。(播放事先录好的语音提示)
(1)摸了一样物品后,用纸巾把手擦干净,在摸另一样。
(2)听到音乐后,停止实验,材料员把器材放回原处,大家端正坐好。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学生观察并记录(教师适时指导,3分钟时间,倒计时)
师: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观察结果,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要知道物体在水中的变化,就需要观察放入前是什么样子的。也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
三、探索实验
师:同学们真是一个有心人,观察的可真仔细啊,说的也非常棒。那我们的水宝宝坐不住了,它也想出来找我们三位小伙伴,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先来猜一猜!
生1:盐、红糖会融化消失不见
生2:小石子会沉到水底。
师:是不是真的如此呢?要怎么样验证我们的猜想?
生:做实验
师展示图片,问:同学们看一看,做这个实验我们都需要哪些器材呢?(学生看图回答)
师:那么实验要怎么做呢?请水宝宝给我们做个示范吧!
(播放微课视频:盐的溶解实验)
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搅拌时速度要慢,沿同一个方向搅拌,不碰杯底和杯壁,没有声音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师:大家都知道怎么操作了吗?
生:知道了
师:刚刚水宝宝的示范动作中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就是把盐放入水中后有没有马上进行搅拌?
师:没有,它是先观察盐刚放入水中的样子后再开始搅拌的。
师:是的,那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也一定要先仔细观察刚放入水中的样子,不要心急!下面同学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会发生什么。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几点小提示:
温馨提示:
(1)用1号杯做盐的实验,用2号杯做红糖实验,用3号杯做小石子实验。
(2)每样物品只加一勺,不能多加。
(3)边做实验边认真观察,及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
(4)做好分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课前定好组长、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
(5)听到音乐后,停止实验,组长把实验器材放好,坐端正。
(强调填写实验记录单的方法,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学生开始实验。
(8分钟,教师适时指导,拍照记录学生的操作过程,要求要规范。放入水中后最好等观察完“刚放入水的样子”,再发搅拌棒。避免学生操之过急而忽略了观察过程。)
(设计思路: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所以让操作员一人来操作,其他小朋友观察并记录,分步骤完成。)
四、研讨交流
师:大家来分享一下,在刚才的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请小组拿着记录单汇报分享交流,说一说红糖、小石子在水里的变化。)
生1:盐刚放入时是颗粒状的,会沉到水底,颗粒慢慢变小了。
生2:搅拌之后盐不见了,水没有变色,是透明的。
生3:红糖刚放入水中时也是颗粒状的,沉到了水底,颗粒变小了;搅拌之后红糖不见了,但水变成了红褐色,且也是透明的。
生4:小石子放入水中时,沉到水底,颗粒大小不变,搅拌之后也没有变化。
师讲解:在刚才实验中,盐、红糖放入水中搅拌后不见了,科学家把“在水中消失不见的现象”称之为“溶解”(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大声齐读三遍:

师:刚才我们做实验的时候,我们的盐宝宝、糖宝宝都不见了,他们去哪里了啊?是真的消失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就是“它们去哪里了”(出示课题:它们去哪里了)
生1:没有消失,它们还在水里。
师:那你们有哪些证据说明盐和红糖没有消失,还有水中呢?
生1:它们溶解了,变得很小很小,肉眼看不到了(生能这样去理解,思维能力真的很强)
生2:加了红糖的水变成了红色,说明红糖还在水里,没有消失。
师:是的,同学们说得都很对,如果我们能尝一口的话,你会发现什么?
生:放了盐的水是咸的,放了红糖的水是甜的
师:对,这些变化都能说明盐和红糖并没有消失,它们只是以溶解的方式与水混合到一起了。
师:小石子在水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说明什么呀
生:说明小石子不能溶解在水中
师:是的,看来同学们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来探究了,真棒!为你们点赞!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你有什么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还有更多证据吗?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
出示板书: 溶解 不溶解
盐 小石子
红糖
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师:那么现在水宝宝要和大家分享一下魔术的小秘密了,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知道老师变魔术的水为什么会变颜色了吗?(预设学生回答:放了东西)这个东西在水中发生了和红糖一样的现象——(生:溶解)
师:是的,你们说对了!老师在这个盖子里藏了一点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的化学药品高锰酸钾(出示课件)
教师演示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实验。(用手机投屏,便于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有时候溶解还会产生很神奇的现象,我们来看看彩虹摩天轮,——播放视频。
最后呢,老师要给同学们布置一个作业,请同学们回去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比如厨房里的油啊醋啊味精啊等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探索,看看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好吗?
【板书设计 ( java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