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一年级下册 2.4 给动物建个“家” 公开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一年级下册 2.4 给动物建个“家” 公开课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7-06 19:3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2.4 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小动物。由于家庭喂养,使得环境变得脏乱臭。因此给家禽动物们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是这节课的主题。本节课的项目就是用简单的材料模拟适宜牛生存的环保牛圈,把它们的生存和栖息地建立联系,既可以促进学生们在生活中进一步观察动物的外形和运动,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动物如何生存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它们的进食、休息和运动,从而体会动物们的生存需求,拓展对生物更丰富的理解。整节课,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为主,学生展示为辅。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1.学生通过发现家禽给环境带来脏乱差,探索适合动物的生活环境。2.模拟牛的生活环境,知道家禽必须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
科学思维:让学生小组合作给牛模拟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激发他们从精细度、舒适度、实用度、环保度等多方位思考。
探究实践:1.用简单的材料模拟适宜牛生存的环保牛圈。2.搭建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
态度责任: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小组合作给牛模拟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激发他们从精细度、舒适度、实用度、环保度等多方位思考。
难点: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沙盒六个,动物模型,冰棒棍若干,剪刀六把,扭扭棒若干,彩纸若干,双面胶六卷。
【教学方法】
学生动手实践,突出团队意识,给学生分好组,每一组确定核心成员:组长、观察员、操作员、展示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共同走进科学课堂。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给动物建个“家”(课件出示标题)我们都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老师给它们拍了照片,大家一起来认一认它们。
(展示一些野生动物和家禽的照片,首先让学生辨认)
师:这里出现的动物中,有一些是适合人类饲养的动物,有些是不适合人类饲养的。我们一般把适合人类长期饲养的动物称作家禽,而一般不长期适合人类长期饲养的动物称之为野生动物。
从动物的大范围缩小到小范围——家禽。)
二、活动过程:
(一)回忆、了解家禽的生活环境
1.师:家里有没有喂养这些小动物的?(有)平时家人是怎样喂养它们的?
指生答
适当鼓励
(预设:鸭子喜欢在水塘边;鸡喜欢虫子,羊喜欢吃青草)
让学生了解每种动物它们的生活习性是不一样的。学生的生活环境处在农村以及城乡结合处,因此大部分学生对家禽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2.当家里的家禽一多,你发现你周围的环境变了没有?
生自主发现问题:家里变脏、变乱、还有臭味
过渡:
既然同学们都认为动物们跟我们人类一样,应该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家庭中,那么今天咱们就一起动手给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建个家吧!
(二)准备实践活动
给动物建立适合它们居住的“家”,就是今天我们的活动主题。我们从牛的生活环境考虑,利用简单的材料模拟适宜牛生存的牛圈。
1.探究实践项目:小组合作,利用简单的材料模拟适宜牛生存的牛圈。(6人一组)
2.PPT展示材料和要求。
材料:沙盒一个,动物模型,冰棒棍若干,剪刀一把,扭扭棒若干,彩纸若干,双面胶一卷,透明胶一卷。
要求:人人参与,合理分工,有创造性,关注进程,注重反思。
这里将简单的工程设计、制造技术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设计搭建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反思、改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展示小组的“作品”
学生完成作品后,分小组上来展示作品,每小组派一个代表来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他的小组认真倾听,可以在其他小组发完言后进行补充,或者点评。
组内成员也可根据其他学生的发言,逐步改进本组的设计。
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们能够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宜动物们的生活。也能根据动物的习性安排合理的居住条件。同时小组合作更能突出团队协作能力,凸显小组合作意识。
四、作品评比
组名 分工 执行 展示 发言和补充
1
2
3
4
5
(这一过程可以在学生们进行搭建和展示的过程中相机补充,分数只是为了提醒他们哪一个小组某一方面做得好。那么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改进。不一定要评比。)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进行了简单的科学探索。以后我们该怎么样对待身边的小动物呢?
“科学”这个词谁也不知道它是从何而来,也许以前的人们用木头做拐杖,觉得走路舒服点,他们就认为这是科学;也许牛顿的科学研究是从一个砸向他脑袋的苹果开始的。我们只知道,科学就存在我们身边,发现科学的人可能是你!也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