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考点一:农业的区位选择
【考情分析】本考点主要包括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高考试题中常常以某区域图和有关农业的时事热点事件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某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评价其区位选择的合理性。【高考冲浪】
(2012海南高考)2011年我国某脐橙主产区脐橙喜获丰收,但市场销售情况迥异。普通脐橙价格低,滞销。经过改良的精品优质脐橙价格高,却供不应求。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普通脐橙滞销的主要原因有( )
①品种退化 ②产量过大 ③品质较差 ④销售渠道不畅
A.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为提高该地脐橙种植业的整体竞争力,亟须( )
A.提高产量 B.改善运输条件
C.推广良种 D.扩大销售渠道
解析:第1题,由材料“我国某脐橙主产区脐橙喜获丰收”可知普通脐橙产量过大;由“普通脐橙价格低,滞销。经过改良的精品优质脐橙价格高,却供不应求”可知普通脐橙品质较差。这些是该地普通脐橙滞销的主要原因。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地脐橙品质较差,为提高该地脐橙种植业的整体竞争力,亟须推广良种。
答案:1.B 2.C(2012海南高考)图中甲地出产的小枣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为优质红枣品种。据此完成3~5题。3.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树,主要是因为其( )
A.耐旱 B.耐涝
C.抗病虫害 D.占耕地少
4.对甲地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洪涝
C.台风 D.冻害
5.甲地小枣品质优良,主要是因为该地( )
A.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 B.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多
C.降水少,地形平坦 D.绿洲广布,土壤肥沃
解析:第3题,根据经纬网可判定该地位于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在甲地种植该品种枣树,主要是因为其耐旱。第4题,甲地纬度较高,距寒潮源地近,因此对甲地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冻害。第5题,甲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因此小枣品质优良。
答案:3.A 4.D 5.A(2012安徽高考)图1表示2000~2010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图2表示2000年、2010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完成6、7题。
图1
图26.2000~2010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
①耕地面积增加 ②政策支持 ③农业劳动力增加 ④科技支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与2000年相比,2010年安徽省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变化较大,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源 B.市场
C.土壤 D.机械化解析:第6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清耕地面积与播种面积的不同。由图可知,安徽省耕地面积到2010年有所减少,而粮食产量却增加,说明受种粮补贴政策的影响播种面积有所增加,故可排除含有①的A、C两项。劳动力的增加不会直接增加粮食产量,而科技的投入能够增加粮食单产,进而增加粮食产量。故选D项。第7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市场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莱瓜类作物市场扩大,使其播种面积扩大。
答案:6.D 7.B8.(2012全国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的销售,请解释原因。
(3)说明该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4)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区域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1)题,根据经纬网及区域轮廓判断,该区域为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农场应沿河布局,分布在绿洲地带。该地区光照充足,灌溉水源稳定,砂质土壤等,均为种植优质长绒棉提供了有利条件。第(2)题,新疆长绒棉质优易存,主要消费市场是我国东部地区,陇海—兰新铁路连接棉花产区与消费市场,便于棉花外运。 第(3)题,制约该地区商品棉生产的因素包括气候干旱、水源不足、劳动力不足等。第(4)题,在干旱地区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将导致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加剧、土地荒漠化加剧等环境问题产生。
答案:(1)分布规律:盆地周围绿洲地带(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
有利条件:(棉花生长期)光照充足,热量充足,有灌溉水源条件。(2)棉花易储存、易运输(交通条件改善);棉花品质优良(我国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市场需求量大。
(3)劳动力不足,在棉花采摘期尤为突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有限。
(4)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土地荒漠化扩展、绿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灌溉用水过量(与排水失衡),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渍)化。
考点二:农业地域类型
【考情分析】本考点包括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区位条件等内容。在高考试题中常常结合文字材料、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等,考查某一区域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区位条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等。【高考冲浪】
(2012全国高考)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然连续增长。据此完成9~11题。
9.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10.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江汉平原 D.成都平原
11.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的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广 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人口较少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第9题,题干中首先说明了耕地不断被挤占这一前提,因此排除A项。粮食流通体系与粮食产量没有直接关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改进农田水利设施都能使粮食增产,二者相比,科技投入才是我国近年来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第10题,商品粮生产地位的高低,一方面与粮食总产量有关,另一方面与粮食商品率有关。
因此,商品粮生产地位下降的原因,既可能是人口增加导致粮食商品率降低,也可能是耕地不断被挤占导致粮食总产量下降。太湖平原位于沪宁杭工业基地,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快,耕地被不断占用,符合上述推理。第11题,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农业大省,耕地面积、生产规模都很大,但黑龙江省比河南省人口少得多,这是其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
答案:9.B 10.A 11.D12.(2011山东高考)下表为2007年亚洲四个国家水稻生产情况统计表。甲、乙、丙、丁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印度、日本、中国、泰国
B.印度、泰国、中国、日本
C.中国、泰国、印度、日本
D.中国、日本、印度、泰国
解析: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总产量最大的国家,但生产力水平低于日本,所以单位面积产量也低于处于现代农业阶段的日本;日本丘陵山地多,耕地面积比重小,所以种植面积最小,但农业技术水平高,所以单位面积产量高;印度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在恒河平原及布拉马普特拉河平原广泛种植水稻,所以种植面积最大。
答案:A13.(2011上海高考)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1)图1所示的各农产品主产区中,位于我国暖温带与半湿润区的是汾渭平原、________农产品主产区;位于我国最大平原的是________农产品主产区;水稻生长可一年三熟的地域位于________农产品主产区的南部。
(2)比较长江流域和河套灌区农产品主产区,完成下表。
(3)新疆绿洲农业是甘肃新疆农产品主产区中的特色农业。根据图2分别归纳南疆、北疆绿洲农业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并说明其自然原因。解析:本题以我国农业分布及其内部差异为切入点,考查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知识,兼顾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对比能力。第(1)题,根据图1,结合我国干湿地区和温度带分布特点以及地形状况等知识即可判断出各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布状况。第(2)题,长江流域大部分位于南方地区,地势低平,水热充足,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水稻种植业,但容易发生旱涝灾害;河套平原地处我国西北,地势平坦,光照充足,灌溉便利,适于发展旱作农业,但在农业生产中受到降水不足、多风沙和盐碱地等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第(3)题,受地形和补给水源等因素影响,南疆绿洲农业呈半环状分布,北疆呈带状分布。答案:(1)黄淮海平原 东北平原 华南
(2)
(3)南疆绿洲农业围绕塔里木盆地呈半环状分布,北疆沿天山北麓呈带状分布。前者是因为塔里木盆地北有天山,南有昆仑山,绿洲主要依靠两大山脉的冰雪融水作为生活和灌溉水源;后者是因为绿洲主要依靠南边的天山冰雪融水作为生活和灌溉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