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
教材分析
)
本节内容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内容。绿色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因此,教材设计了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以及探究活动,通过对现象的感官认识增强学生的理性认知,进而逐步理解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总过程。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2、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3、列举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提高探究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绿色植物能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并制造淀粉这一过程;
2、增强爱护植被的意识;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1、探究绿叶在光下形成淀粉。
2、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试验的设计。
(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教师:木材的原料是什么?(木材,也就是植物)。
活动:点燃这张废旧报纸,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就近的同学还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有火焰、热。
教师:火焰既是光能的表现形式,热说明有热能散发出来。
问题引领:光能和热能在此之前都以一定的形式贮存在植物体内。那么,能量究竟贮存在植物体的什么物质中呢?它是由何而来的呢?
过渡:让我们走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起揭开其中的奥秘!
【讲授新课】
一、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完成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请大家阅读材料(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一:
家里种植的花草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亡。
材料二:
向玉米果实的纵切面滴加碘液,有些部分变成蓝色。
(淀粉的特性:遇碘变蓝)
生: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并展示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假设
提出问题:
生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吗?
生2:光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吗?
作出假设:
生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生2:光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师:展示并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用到的主要仪器”。我们看制定计划中的第一个假设:绿叶制造淀粉需要光,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请根据所给材料(盆栽天竺葵、曲别针、黑纸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生:设计实验,展示实验操作并说出设计目的。
师: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设置对照试验
师:变量是什么?
生:光
师:我们接着来看第二个假设“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绿叶中有淀粉吗?
生:有
师:你有什么办法去掉绿叶内原有的淀粉呢?请利用:天竺葵、黑色塑料袋来设计实验。
生: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并说出设计目的。
师: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还可以把天竺葵放在不透光的箱子里、橱子里······
师:(举起一片绿叶)这是一片经过遮光处理的绿叶,请仔细观察遮光部分与见光部分有区别吗?
生:没有
师: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见光部分有淀粉生成呢?根据淀粉的特性应该滴加哪种液体?
生:碘液
师:能直接在叶片上滴加吗?试一试吧?
生:动手实验,向叶片上滴加碘液,观察现象
师:碘液进去了吗?
生:没有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种现象,(展示带露珠的叶片)这是由于叶片表面有角质层,活细胞的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所以碘液进不去,我们要破坏叶片的这层结构。破坏叶片结构让碘液进去就能看到淀粉变蓝吗?这是被热水烫过的叶片,细胞结构已被破坏,仍是绿色的,我滴加碘液大家观察。能清楚地看到变蓝吗?
生:不能
师:想一想,结合绿叶不能变蓝的原因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去掉叶绿素
师:展示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展示实验设计并说出设计目的
师:点评各小组的设计并指出最佳方案
师:展示问题--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脱色,烧杯中最好放凉水还是热水?
生:热水
师:强调:热水量在30ml左右,酒精要没过叶片
师:根据我们同学的设计来看本实验的完整的过程。课件展示实验
实验的前两步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老师在课前已经完成,我们从脱色开始
实验时大家一定要注意实验安全,展示实验注意事项:
1、不要晃动桌子,防止热水烫伤!
2、一旦酒精外溢燃烧,用湿布或沙子盖灭,千万不要用水扑灭。
3、点燃酒精灯用火柴,熄灭酒精灯用灯帽,不能直接用嘴吹。
4、取出小烧杯时用镊子!
生:读实验注意事项。
师:开始实验,小组要分工合作
生:做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师:在脱色等待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时候停止加热?(在学生回答后强调停止加热时的实验操作方法)
2、实验过程中几次用清水漂洗,每次漂洗的目的是什么?
生:回答以上问题
师:我们继续观察并填写实验记录,课件展示实验现象记录表。
二、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
师:我们常听说将森林称之为“天然氧吧”,说明树木多的地方空气中氧气含量大。因此推测: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下面我们来进行实验验证这一结论。
材料:轮叶黑藻
原理:氧气助燃——使带火星的细木条(或卫生香)复燃。
步骤:
1、取一些轮叶黑藻,放在盛有清水的大烧杯里,在轮叶黑藻上倒罩短颈玻璃漏斗,将一试管灌满清水倒扣在漏斗颈上。
2、将上述实验装置移至阳光下照射,并观察现象。
3、带气体充满试管的大部分时,在水中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将其取出,并翻转,放在试管架上。迅速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插进试管内,观察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试管中液面下降现象和漏斗及试管内有大量气泡产生的现象。
教师操作:点燃一根卫生香,将其深入集有气体的试管中,学生观察现象。(课件展示结论)
结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氧气。
三、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海尔蒙特实验
17世纪,比利时科学家范·海尔蒙特设计了如下实验:
将一株2.3kg的幼苗培养在质量为90kg的土壤当中种植,五年期间只浇水,五年后,幼苗长成高大的植物,称重后发现,土壤重89.943kg植株重76.8kg。通过质量变化的对比,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因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然而,该实验中忽略了一项环境中某种物质对植物成长的影响,这就是——空气。因此,后续科学家开始研究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得到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因此: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相信现有的结论,还需要我们大胆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进行科学探究解决这一问题。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阅读教材,结合课件展示实验过程,验证假设: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师:通过实验,我们得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课件展示归纳总结:
二氧化碳 + 水 → 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无机物→有机物;
光合作用的能量变化:光能→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师:现在,你知道,植物体中的能量贮存在什么物质里了么?它的最初来源是什么能量?
生:(有机物,光能)
四、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课件展示问题,进行总结。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总结:
不随意攀折花木、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餐盒、不随意践踏草坪、节约纸张、随手关灯等。
教师:保护绿色植物,从我做起!
【课堂小结】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 水 → 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
教学反思
)
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