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8 08:50:1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祭祀(shì) 国殇(shāng) 颠倒(diān) 惨绝人寰(huán)
B.杀戮(lù) 抵赖(lài) 篡改(cuàn) 威尔逊(shùn)
C.呓语(yì) 警惕(tì) 遁形(dùn) 振聋发聩(guì)
D.铭记(míng) 缅怀(miǎn) 磅礴( bó) 公祭鼎(dǐng)
【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对汉字的识记和积累。A、 sì 祀:B、逊: xùn C、聩: kuì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书藉 悠久 矢志 颠倒黑白
B.典章 忘图 野蛮 沧海桑田
C.扭曲 右翼 顽固 百般抵赖
D.催残 初衷 隆重 时代变迁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识记和积累,注意对选项的仔细辨析。A、藉——籍B、忘——妄C、正确D、催——摧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3.依次填入在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我们不可以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可以____________;不能改变天生的容颜,却可以______________;不能企盼左右他人,却可以_____________;不能全然预知明天,却可以________________。因此,生命虽然短暂,却可以活得美好丰盈。
A.拓展它的宽度,时时展现笑脸,充分利用今天,好好把握自己
B.时时展现笑脸,充分利用今天,好好把握自己,拓展它的宽度
C.充分利用今天,好好把握自己,拓展它的宽度,时时展现笑脸
D.拓展它的宽度,时时展现笑脸,好好把握自己,充分利用今天
【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给出了备选答案,考生要注意词性的对应以及内容的相近即可,注意对选项的仔细辨析。长度对应宽度,容颜对应笑脸,他人对应自己,明天对应今天。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答题时应注意仿写语句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要求与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呼后应,句式统一,修辞相同,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劫难,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B.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的,则是茶堂倌振聋发聩的吆喝。
C.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D.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一以贯之的根本精神。
【答案】B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B、振聋发聩: 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不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央视《中国成语大会》的热播,引起了一股追捧传统文化的热潮。
B.到了退休年龄的他,身体和精力还很健壮。
C.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把禁烧工作落实到田间地头。
D.在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九龙小学开展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国家公祭日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句式杂糅;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用词不当,应是“掀起了一股追捧传统文化的热潮”。B搭配不当,可以说身体健壮,不能说精力健壮;C句式杂糅。
故答案为: D。
【点评】修改病句是小学语文科目不可忽视的重点内容,也是在小学阶段教学比较常见和重要的一项内容。小学生掌握了修改病句的方法后,就可以在造句、写文章时避免或少出错误,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文章中出现的病句,这将对其今后的写作有很大帮助。
6.2014年12月13日,是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铭记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激励同学们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学校举办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主题活动,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下列发言中,语言不得体的一句是(  )
A.学生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难道不该牢记历史吗?
B.学生乙:我非常赞同设立国家公祭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不能不忘记历史。
C.学生丙:要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我们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增强国家实力。
D.学生丁:我们应该珍惜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丝毫不能懈怠!
【答案】B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用在此句,不合语境。不能不意为我们可以忘记历史,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合。
故答案为: B。
【点评】语言得体,除了注意谦称敬称之外,还要注意句段的语境,如本题。
7.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 , 。 , ,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①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
②是为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
③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
④是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⑤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
⑥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
A.②③①⑥⑤④ B.④⑥①⑤③②
C.②⑥④①⑤③ D.①③②⑤④⑥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按先目的,后意义的顺序排列句子。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8.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修改:去掉“是否”。
B.《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在歌声中唤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让更多的中国人得以传承经典、了解经典、走进经典。 修改:将“传承经典、了解经典、走进经典”改为“走进经典、了解经典、传承经典”。
C.经过持续不断的环保治理、重拳出击,让我们的山变得更青了,水变得更绿了。 修改:将“经过”或“让”去掉一个。
D.人们居住讲究环境,吃饭讲究营养,这充分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修改:将“体现”改为“展示”。
【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D项前后不搭配,应该把“改善”改为“提高”。
故答案为:D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注意“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不能搭配。
9.文学常识填空。
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   和   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   的范畴。新闻评论一般具有   、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
【答案】新闻事实;社会现象;论说文;时效性
【知识点】新闻
【解析】【分析】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方式。 特点:一、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时效性、针对性和准确性;二、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三、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四、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故答案为:新闻事实;社会现象;论说文;时效性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一种议论文体,它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社会公器。而新闻评论的“立意”,正是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就是确立评论文章的基本观点与主要思想内容。注意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
10.类文阅读
莒南村民讲述渊子崖保卫战:
“团结起来就是那无敌的力量”
本报记者 王洪涛 本报通讯员 徐德理 陈德溪
①对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莒南县渊子崖村村民林祥松感慨,这个纪念日太有意义了,要让子孙后代都铭记这段历史。
②“我们得吸取教训,要团结起来,团结起来就是那无敌的力量。”说到这儿,67岁的林祥松给记者讲述了发生在渊子崖村的抗日保卫战。渊子崖村,被称为“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保卫战被称为“村自卫战的典范”。
③林祥松说,1938年,渊子崖村为了避免兵匪的骚扰、掠夺,在村子四周建起了4米高的城墙和炮楼。1941年12月的一个早晨,到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的1 000多名日军,包围了渊子崖村。“一看鬼子围过来了,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拿起土枪、土炮,在炮楼上对着鬼子打。”林祥松说,鬼子就用小钢炮炮轰城墙、城门,最终将村子西北部的城墙炸了一个半人高的洞,“一看破了洞,就有五六个人拿土枪过去封堵,离洞最近的林九兰,从家里拿来了铡草用的铡刀,蹲在洞的旁边,钻进来一个铡一个,一共砍死了7个鬼子。后来,鬼子就调整了小钢炮的方向,往天上射,炮弹刚好落在城墙里边,林九兰就这样牺牲了。”
④在老辈们的述说里,林祥松印象深刻的还有林庆一、林庆海两兄弟。“鬼子进村之后,就到处放火。躲在柴火垛里的两兄弟,一下子被鬼子点了,两人蹿出来之后,和四五个鬼子赤手肉搏,最后,两个人每人抱了一个鬼子,跳进火堆里,与敌人同归于尽。”
⑤依靠“以死的精神来抵抗”,渊子崖村等来了八路军的援军。战斗从清晨一直到傍晚,渊子崖村民和八路军共歼灭日军112人,同时也有140多名村民和40多名八路军、武工队战士牺牲。
⑥“虽然参加这场战斗的村民都一个一个离世了,但这段历史,我还要不断地讲给村里的小一辈听,让他们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林祥松说。
(1)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文章第③—⑤段的内容。
(3)林祥松还要不断地把这段历史讲给村里的小一辈听的目的是什么?
(4)自国家公祭网开通以来,海内外网友纷纷参与在线公祭并留言。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在“缅怀留言”一栏里留下自己的话。
【答案】(1)点明了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机缘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引出后文,并且奠定沉重的感情基调。
(2)全村抗敌,林九兰壮烈牺牲;两兄弟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与敌同归于尽; 渊子崖村 民配合八路军歼灭了敌人。
(3)为了让小辈们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所以更应该珍惜现在。
(4)缅怀过去,珍惜现在,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导语的作用有:概括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奠定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兴趣。结合文章进行分析,第一段点明了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机缘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引出后文,并且奠定沉重的感情基调。2本题考查对文段的概括。此题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对主要事件的概括,一般用“谁在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三段主要人物:林九兰,事件:奋勇杀敌,结果:壮烈牺牲。概括为:全村抗敌,林九兰壮烈牺牲;据此概括4/5段:两兄弟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与敌同归于尽; 渊子崖村 民配合八路军歼灭了敌人。(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就是铭记历史,珍惜现在,而林祥宋不断给小辈讲这些故事就是为了让小辈们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所以更应该珍惜现在。(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解答此题应结合文章的内容,围绕文章的主题回答即可。如:缅怀过去,珍惜现在,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故答案为:(1)点明了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机缘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引出后文,并且奠定沉重的感情基调。(2)全村抗敌,林九兰壮烈牺牲;两兄弟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与敌同归于尽; 渊子崖村 民配合八路军歼灭了敌人。(3)为了让小辈们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所以更应该珍惜现在。(4)缅怀过去,珍惜现在,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注意答题模式的掌握和运用。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文段,理解相关的内容,确定答题的范围,提取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主旨基础上,结合主题进行表达。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8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② 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 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
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 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的动议 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 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③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今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今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⑤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今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⑥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1)将第2段中所缺的标点补上。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3)文章第一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4)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5)开篇引用铭文有什么作用?
(6)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 》 。 , “ ” ; …… !
(2)中国人民将铭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捍卫世界和平。先通过引用国家公祭的铭文以表明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然后再以极为简略的语言叙述了日本进行南京大屠杀的事实,继而再过渡到我们国家进行的第四个国家公祭仪式。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得中心论点的提出更具说服力。
(3)叙述和议论相结合。先叙述相关新闻事实,然后提出论点,使评论更有针对性,观点更易于为读者接受。
(4)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出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不能被忘记”的这一分论点。
(5)结构上照应题目,便于引出下文;内容上,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增添表现力。
(6)插叙。这句话交待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文章开头及其作用;中心论点;举例论证;记叙顺序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第一句为文章标题,故用书名号;一句话结束用句号;中间停顿用顿号;“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为专有名称,故用双引号。分句间用分号,表省略用省略号,最后句末感叹用叹号。(2)本题考查论点的把握,议论文论点往往体现在标题、开头、结尾语段。论点为一句明确的肯定句。本文论点就是第一段最后一句话。(3)此题考查表达方式的把握。叙述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比较好判断,其作用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叙述是为后面论点的提出,顺理成章,更易于为读者接受。(4)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本段列举了大量事实,故为举例论证。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一般都是为了证明……论点。本段分论点为“历史不能被忘记”,所举事实均为证明此论点。(5)此类问题应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思考。(6)本题考查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插叙的作用一般都是为了补充内容的作用。
故答案为:⑴《 》 。 , “ ” ; …… !
⑵中国人民将铭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捍卫世界和平。先通过引用国家公祭的铭文以表明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然后再以极为简略的语言叙述了日本进行南京大屠杀的事实,继而再过渡到我们国家进行的第四个国家公祭仪式。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得中心论点的提出更具说服力。
⑶叙述和议论相结合。先叙述相关新闻事实,然后提出论点,使评论更有针对性,观点更易于为读者接受。
⑷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出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不能被忘记”的这一分论点。
⑸结构上照应题目,便于引出下文;内容上,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增添表现力。
(6)插叙。这句话交待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点评】⑴本题要结合标点符号的知识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如问号、引号、顿号等。注意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
⑵“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通读本文,结合文章标题、首尾和文章内容。
⑶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内容上的作用就是这段写出什么,结构上的作用要看位置。
⑷解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⑸本题考查的是开头段的作用。首先熟记开头段的作用,其次要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进行回答。
(6)解答此题要了解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顺叙、插叙、倒叙。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作用:补充交代了…内容,丰富了…的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举行“清明祭”
新华社南京4月4日电(记者 蒋芳)“亲爱的父亲,我们兄弟俩来看您啦!您安息吧!”83岁的马庭禄、81岁的马庭宝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前一边鞠躬一边向父亲告慰。4日上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遗属50余人在这里举行清明祭扫仪式。据统计,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剩100人。
小提琴演奏着悠扬的乐曲《辛德勒的名单》,琴声哀婉忧伤,静静流淌,葛道荣、濮业良、刘民生、佘子清、王秀英、常志强、阮定东、岑洪桂、马庭禄、马庭宝、陈德寿等11位幸存者陆续到达,依次在“哭墙”前焚起香烛、献上花圈,还有人制作了小小的白花,贴在亲人的名字旁……9时祭扫仪式开始,人们在低沉的音乐声中向遇难同胞默哀1分钟。
90岁高龄的幸存者葛道荣在儿子的搀扶下找到了“哭墙”上亲人的名字,一遍遍摩挲着,长时间凝视着,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寒冷的冬天。1937年日本人打进南京,葛道荣家中男丁几乎被杀光,年仅10岁的他逃进安全区却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伤右腿。
位于纪念馆南面的遇难者名单墙俗称“哭墙”,上面镌刻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经历五次增刻后,目前“哭墙”上共刻有10615个遇难者姓名。截至目前,在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在世的幸存者仅剩100人。
马庭禄和马庭宝是一对亲兄弟,对于他们来说,家一半在身边,一半就刻在了“哭墙”上。他们的父亲马玉良、姑父杨守林、舅舅温志学都在安全区被日本兵抓走,拉到下关江边用机枪屠杀后浇上汽油毁尸灭迹了。“亲人们没有留下尸骨,这里就成了我和哥哥唯一能祭祖的地方。这段历史,我会一遍遍地讲给下一代听。”
已多次参加“清明祭”的日本友人松冈环在仪式后与几位老人拥抱、告别。“我理解清明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所以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来。这些年我采访了三百多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二百多名日本老兵,把他们的证言写成文章、拍成纪录片陆续出版和上映,就是希望日本政府能端正历史观,早日作出真诚的道歉。”
清明节期间,纪念馆接待参观人数超过10万人次。不少游客涌到了“哭墙”边,自发地献上菊花寄托哀思。当日,南京商业学校学生胡敏仪把一支菊花轻轻地放到墙根下,她曾报名参加了春节慰问幸存者的活动,今天又特意赶来悼念。“这是南京的伤痛,也是民族的记忆,我们这一代不会遗忘。”
(1)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2)本文主体部分依次讲了哪些内容?
(3)请分别找出能体现这则消息特点的句子。
(4)标题中为什么不把参与“清明祭”的其他人员都写进去?
【答案】(1)清明祭扫代表、形式、参与祭扫及幸存的人数。
(2)祭扫过程,回顾历史,日本友人祭扫,祭扫意义。
(3)本则消息大量使用数字来体现新闻语言的特点。例如,“9时祭扫仪式开始”表现了及时性,“‘哭墙’上共刻有10615个遇难者姓名”表现了准确性和真实性。
(4)因为“遗属”是参与祭扫的主要人员,只写“遗属”,不写其他参与人员,是为了让新闻标题更简洁,更能突出主体。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新闻重点段落的理解分析能力。该题是中考中的常见题型,要求在阅读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能将主要信息提取出来进行概括表达。“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指明了“清明祭”的地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遗属50余人”交代了参加“清明祭”的代表以及人数;“清明祭扫”是具体的形式;“据统计,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剩100人”交代了幸存者的人数。
⑵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焚起香烛、献上花圈,还有人制作了小小的白花,贴在亲人的名字旁”“人们在低沉的音乐声中向遇难同胞默哀1分钟”交代了祭扫的过程;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回顾了历史;“日本友人松冈环在仪式后与几位老人拥抱、告别”写日本友人参加祭扫;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出了祭扫的意义。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新闻特点的把握。“据统计,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剩100人”“共刻有10615个遇难者姓名”用具体的数字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特点;“9时祭扫仪式开始”点明了清明祭扫的具体时间,体现了新闻报道及时的特点。
⑷此题考查的是新闻标题的特点。“死难者遗属”是参加“清明祭”的主体,也是重要人员;如果把其他人员也写进去,就不能体现新闻的核心内容,标题也就不够简洁。
故答案为:⑴清明祭扫代表、形式、参与祭扫及幸存的人数。
⑵祭扫过程,回顾历史,日本友人祭扫,祭扫意义。
⑶本则消息大量使用数字来体现新闻语言的特点。例如,“9时祭扫仪式开始”表现了及时性,“‘哭墙’上共刻有10615个遇难者姓名”表现了准确性和真实性。
⑷因为“遗属”是参与祭扫的主要人员,只写“遗属”,不写其他参与人员,是为了让新闻标题更简洁,更能突出主体。
【点评】⑴本题是中考中的常见题型,要求在阅读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能将主要信息提取出来进行概括表达。
⑵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⑶解答本题需清除新闻的特点包括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真实性。
⑷新闻标题,是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能够吸引读者注意。
三、语言表达
13.写作训练
本文针对2017年12月13日举行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这一重大事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和现实,发表评论,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请你针对社会或学校发生的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
【答案】岁月变迁,沧海桑田,转眼间又是一个浓情的九月。
如今的我们正沐浴在阳光中,走在和平时代的阶梯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颜,享受着这属于和平年代的幸福时光。但是在享受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始终牢记中国解放前那段屈辱的历史,那段血与泪交加的黑暗历史。
日本军队蓄谋已久,在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在中国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丧心病狂的日本鬼子在我们的土地上肆意的掠夺,迅速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接着又把目标转向华北,不断吞噬着我国的主权和领土。
我们的中华儿女再也无法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人肆意掠夺,无数无辜的生命惨死。因此我们的先烈们不惜一切代价,誓死捍卫祖国,捍卫中华民族,与这帮强盗展开了殊死的斗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进行的南京大屠杀,多达30万的中国人无辜丧失了生命,这是多么的惨绝人寰啊!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
回顾这段历史,内心作文https://wWw./
仍不由泛起阵阵寒意,再看到那一张张经历过血雨腥风的老照片,耳边似乎又响起了无辜的百姓凄厉的哭喊,那么无助,那么悲凉。我们永远都无法忘记清政府被迫签下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就是这些屈辱的条约,使中国步步沦陷,任人宰割。为了复兴中华,多少优秀中华儿女抛头颅、撒热血,以顽强的斗志和不怕死的决心,打倒了帝国主义。
时光匆匆,那段黑暗年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沐浴在金色阳光中的我们要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记住血与泪的教训,要坚强勇敢,开拓进取,要有奋斗精神。我们的使命就是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我们的智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时代重任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我们要用全部的忠诚和青春去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几十年的战争岁月,在浩瀚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显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时间永远无法洗刷掉铭刻在我们灵魂中的伤痕。在此时,我们必须回顾历史、认真思考历史,以历史为鉴。我们作为复兴中华的脊梁,更应该不负自己的使命,为祖国做出贡献。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迁移阅读能力,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自己对热点事件的看法进行阐述。
故答案为: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转眼间又是一个浓情的九月。
如今的我们正沐浴在阳光中,走在和平时代的阶梯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颜,享受着这属于和平年代的幸福时光。但是在享受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始终牢记中国解放前那段屈辱的历史,那段血与泪交加的黑暗历史。
日本军队蓄谋已久,在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在中国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丧心病狂的日本鬼子在我们的土地上肆意的掠夺,迅速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接着又把目标转向华北,不断吞噬着我国的主权和领土。
我们的中华儿女再也无法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人肆意掠夺,无数无辜的生命惨死。因此我们的先烈们不惜一切代价,誓死捍卫祖国,捍卫中华民族,与这帮强盗展开了殊死的斗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进行的南京大屠杀,多达30万的中国人无辜丧失了生命,这是多么的惨绝人寰啊!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
回顾这段历史,内心作文https://wWw./
仍不由泛起阵阵寒意,再看到那一张张经历过血雨腥风的老照片,耳边似乎又响起了无辜的百姓凄厉的哭喊,那么无助,那么悲凉。我们永远都无法忘记清政府被迫签下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就是这些屈辱的条约,使中国步步沦陷,任人宰割。为了复兴中华,多少优秀中华儿女抛头颅、撒热血,以顽强的斗志和不怕死的决心,打倒了帝国主义。
时光匆匆,那段黑暗年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沐浴在金色阳光中的我们要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记住血与泪的教训,要坚强勇敢,开拓进取,要有奋斗精神。我们的使命就是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我们的智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时代重任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我们要用全部的忠诚和青春去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几十年的战争岁月,在浩瀚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显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时间永远无法洗刷掉铭刻在我们灵魂中的伤痕。在此时,我们必须回顾历史、认真思考历史,以历史为鉴。我们作为复兴中华的脊梁,更应该不负自己的使命,为祖国做出贡献。
【点评】考生在表达是要切合微评的特点,结合对热点事件的人生和辨析,选取好评论的角度进行阐述,注意观点要准确,语句要简洁。结构要完整。
14.联系文章,参照下面两则材料任形式,写一段富有诗意的寄语(不超过45字)。(3分)
材料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材料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宗璞《紫藤萝瀑布》
【答案】寄语,寄托希望的话语。能够围绕文章话题、参照两则材料形式仿写,主题明确,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舞即可。(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要明确“寄语”的意思是寄托希望的话语,作答时一.要注意围绕选文“生命”这一主题来写,二要注意参照两则材料,尽量做到语言简洁、富有诗意。
故答案为:寄语,寄托希望的话语。能够围绕文章话题、参照两则材料形式仿写,主题明确,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舞即可。(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迁移及语言运用能力。寄语,寄托希望的话语。能够围绕文章话题,参照两则材料形式仿写,主题明确,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舞即可。
15.为了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校准备召开以“热爱和平”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仿照示例拟写两种活动形式。
示例:开展“热爱和平”主题征文活动
【答案】示例:开展“热爱和平”的主题班会;开展以“热爱和平”为主题的手抄报展;开展以“热爱和平”为主题的歌咏比赛;开展讲英雄的故事比赛。
【知识点】主题活动
【解析】【分析】活动主题形式有很多,可以开主题班会,举办主题演讲、知识竞赛,办主题板报等等,但注意必须与“热爱和平”有关。
故答案为: 示例:开展“热爱和平”的主题班会;开展以“热爱和平”为主题的手抄报展;开展以“热爱和平”为主题的歌咏比赛;开展讲英雄的故事比赛。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活动参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无论开展什么形式的活动,都要以“热爱和平”为主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祭祀(shì) 国殇(shāng) 颠倒(diān) 惨绝人寰(huán)
B.杀戮(lù) 抵赖(lài) 篡改(cuàn) 威尔逊(shùn)
C.呓语(yì) 警惕(tì) 遁形(dùn) 振聋发聩(guì)
D.铭记(míng) 缅怀(miǎn) 磅礴( bó) 公祭鼎(dǐ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书藉 悠久 矢志 颠倒黑白
B.典章 忘图 野蛮 沧海桑田
C.扭曲 右翼 顽固 百般抵赖
D.催残 初衷 隆重 时代变迁
3.依次填入在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我们不可以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可以____________;不能改变天生的容颜,却可以______________;不能企盼左右他人,却可以_____________;不能全然预知明天,却可以________________。因此,生命虽然短暂,却可以活得美好丰盈。
A.拓展它的宽度,时时展现笑脸,充分利用今天,好好把握自己
B.时时展现笑脸,充分利用今天,好好把握自己,拓展它的宽度
C.充分利用今天,好好把握自己,拓展它的宽度,时时展现笑脸
D.拓展它的宽度,时时展现笑脸,好好把握自己,充分利用今天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劫难,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B.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的,则是茶堂倌振聋发聩的吆喝。
C.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D.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一以贯之的根本精神。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央视《中国成语大会》的热播,引起了一股追捧传统文化的热潮。
B.到了退休年龄的他,身体和精力还很健壮。
C.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把禁烧工作落实到田间地头。
D.在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九龙小学开展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国家公祭日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6.2014年12月13日,是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铭记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激励同学们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学校举办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主题活动,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下列发言中,语言不得体的一句是(  )
A.学生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难道不该牢记历史吗?
B.学生乙:我非常赞同设立国家公祭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不能不忘记历史。
C.学生丙:要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我们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增强国家实力。
D.学生丁:我们应该珍惜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丝毫不能懈怠!
7.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 , 。 , ,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①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
②是为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
③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
④是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⑤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
⑥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
A.②③①⑥⑤④ B.④⑥①⑤③②
C.②⑥④①⑤③ D.①③②⑤④⑥
8.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修改:去掉“是否”。
B.《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在歌声中唤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让更多的中国人得以传承经典、了解经典、走进经典。 修改:将“传承经典、了解经典、走进经典”改为“走进经典、了解经典、传承经典”。
C.经过持续不断的环保治理、重拳出击,让我们的山变得更青了,水变得更绿了。 修改:将“经过”或“让”去掉一个。
D.人们居住讲究环境,吃饭讲究营养,这充分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修改:将“体现”改为“展示”。
9.文学常识填空。
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   和   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   的范畴。新闻评论一般具有   、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
10.类文阅读
莒南村民讲述渊子崖保卫战:
“团结起来就是那无敌的力量”
本报记者 王洪涛 本报通讯员 徐德理 陈德溪
①对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莒南县渊子崖村村民林祥松感慨,这个纪念日太有意义了,要让子孙后代都铭记这段历史。
②“我们得吸取教训,要团结起来,团结起来就是那无敌的力量。”说到这儿,67岁的林祥松给记者讲述了发生在渊子崖村的抗日保卫战。渊子崖村,被称为“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保卫战被称为“村自卫战的典范”。
③林祥松说,1938年,渊子崖村为了避免兵匪的骚扰、掠夺,在村子四周建起了4米高的城墙和炮楼。1941年12月的一个早晨,到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的1 000多名日军,包围了渊子崖村。“一看鬼子围过来了,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拿起土枪、土炮,在炮楼上对着鬼子打。”林祥松说,鬼子就用小钢炮炮轰城墙、城门,最终将村子西北部的城墙炸了一个半人高的洞,“一看破了洞,就有五六个人拿土枪过去封堵,离洞最近的林九兰,从家里拿来了铡草用的铡刀,蹲在洞的旁边,钻进来一个铡一个,一共砍死了7个鬼子。后来,鬼子就调整了小钢炮的方向,往天上射,炮弹刚好落在城墙里边,林九兰就这样牺牲了。”
④在老辈们的述说里,林祥松印象深刻的还有林庆一、林庆海两兄弟。“鬼子进村之后,就到处放火。躲在柴火垛里的两兄弟,一下子被鬼子点了,两人蹿出来之后,和四五个鬼子赤手肉搏,最后,两个人每人抱了一个鬼子,跳进火堆里,与敌人同归于尽。”
⑤依靠“以死的精神来抵抗”,渊子崖村等来了八路军的援军。战斗从清晨一直到傍晚,渊子崖村民和八路军共歼灭日军112人,同时也有140多名村民和40多名八路军、武工队战士牺牲。
⑥“虽然参加这场战斗的村民都一个一个离世了,但这段历史,我还要不断地讲给村里的小一辈听,让他们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林祥松说。
(1)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文章第③—⑤段的内容。
(3)林祥松还要不断地把这段历史讲给村里的小一辈听的目的是什么?
(4)自国家公祭网开通以来,海内外网友纷纷参与在线公祭并留言。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在“缅怀留言”一栏里留下自己的话。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8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② 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 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
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 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的动议 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 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③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今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今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⑤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今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⑥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1)将第2段中所缺的标点补上。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3)文章第一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4)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5)开篇引用铭文有什么作用?
(6)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举行“清明祭”
新华社南京4月4日电(记者 蒋芳)“亲爱的父亲,我们兄弟俩来看您啦!您安息吧!”83岁的马庭禄、81岁的马庭宝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前一边鞠躬一边向父亲告慰。4日上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遗属50余人在这里举行清明祭扫仪式。据统计,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剩100人。
小提琴演奏着悠扬的乐曲《辛德勒的名单》,琴声哀婉忧伤,静静流淌,葛道荣、濮业良、刘民生、佘子清、王秀英、常志强、阮定东、岑洪桂、马庭禄、马庭宝、陈德寿等11位幸存者陆续到达,依次在“哭墙”前焚起香烛、献上花圈,还有人制作了小小的白花,贴在亲人的名字旁……9时祭扫仪式开始,人们在低沉的音乐声中向遇难同胞默哀1分钟。
90岁高龄的幸存者葛道荣在儿子的搀扶下找到了“哭墙”上亲人的名字,一遍遍摩挲着,长时间凝视着,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寒冷的冬天。1937年日本人打进南京,葛道荣家中男丁几乎被杀光,年仅10岁的他逃进安全区却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伤右腿。
位于纪念馆南面的遇难者名单墙俗称“哭墙”,上面镌刻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经历五次增刻后,目前“哭墙”上共刻有10615个遇难者姓名。截至目前,在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在世的幸存者仅剩100人。
马庭禄和马庭宝是一对亲兄弟,对于他们来说,家一半在身边,一半就刻在了“哭墙”上。他们的父亲马玉良、姑父杨守林、舅舅温志学都在安全区被日本兵抓走,拉到下关江边用机枪屠杀后浇上汽油毁尸灭迹了。“亲人们没有留下尸骨,这里就成了我和哥哥唯一能祭祖的地方。这段历史,我会一遍遍地讲给下一代听。”
已多次参加“清明祭”的日本友人松冈环在仪式后与几位老人拥抱、告别。“我理解清明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所以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来。这些年我采访了三百多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二百多名日本老兵,把他们的证言写成文章、拍成纪录片陆续出版和上映,就是希望日本政府能端正历史观,早日作出真诚的道歉。”
清明节期间,纪念馆接待参观人数超过10万人次。不少游客涌到了“哭墙”边,自发地献上菊花寄托哀思。当日,南京商业学校学生胡敏仪把一支菊花轻轻地放到墙根下,她曾报名参加了春节慰问幸存者的活动,今天又特意赶来悼念。“这是南京的伤痛,也是民族的记忆,我们这一代不会遗忘。”
(1)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2)本文主体部分依次讲了哪些内容?
(3)请分别找出能体现这则消息特点的句子。
(4)标题中为什么不把参与“清明祭”的其他人员都写进去?
三、语言表达
13.写作训练
本文针对2017年12月13日举行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这一重大事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和现实,发表评论,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请你针对社会或学校发生的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
14.联系文章,参照下面两则材料任形式,写一段富有诗意的寄语(不超过45字)。(3分)
材料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材料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宗璞《紫藤萝瀑布》
15.为了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校准备召开以“热爱和平”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仿照示例拟写两种活动形式。
示例:开展“热爱和平”主题征文活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对汉字的识记和积累。A、 sì 祀:B、逊: xùn C、聩: kuì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识记和积累,注意对选项的仔细辨析。A、藉——籍B、忘——妄C、正确D、催——摧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3.【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给出了备选答案,考生要注意词性的对应以及内容的相近即可,注意对选项的仔细辨析。长度对应宽度,容颜对应笑脸,他人对应自己,明天对应今天。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答题时应注意仿写语句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要求与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呼后应,句式统一,修辞相同,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
4.【答案】B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B、振聋发聩: 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不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5.【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句式杂糅;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用词不当,应是“掀起了一股追捧传统文化的热潮”。B搭配不当,可以说身体健壮,不能说精力健壮;C句式杂糅。
故答案为: D。
【点评】修改病句是小学语文科目不可忽视的重点内容,也是在小学阶段教学比较常见和重要的一项内容。小学生掌握了修改病句的方法后,就可以在造句、写文章时避免或少出错误,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文章中出现的病句,这将对其今后的写作有很大帮助。
6.【答案】B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用在此句,不合语境。不能不意为我们可以忘记历史,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合。
故答案为: B。
【点评】语言得体,除了注意谦称敬称之外,还要注意句段的语境,如本题。
7.【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按先目的,后意义的顺序排列句子。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8.【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D项前后不搭配,应该把“改善”改为“提高”。
故答案为:D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注意“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不能搭配。
9.【答案】新闻事实;社会现象;论说文;时效性
【知识点】新闻
【解析】【分析】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方式。 特点:一、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时效性、针对性和准确性;二、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三、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四、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故答案为:新闻事实;社会现象;论说文;时效性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一种议论文体,它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社会公器。而新闻评论的“立意”,正是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就是确立评论文章的基本观点与主要思想内容。注意理解。
10.【答案】(1)点明了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机缘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引出后文,并且奠定沉重的感情基调。
(2)全村抗敌,林九兰壮烈牺牲;两兄弟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与敌同归于尽; 渊子崖村 民配合八路军歼灭了敌人。
(3)为了让小辈们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所以更应该珍惜现在。
(4)缅怀过去,珍惜现在,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导语的作用有:概括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奠定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兴趣。结合文章进行分析,第一段点明了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机缘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引出后文,并且奠定沉重的感情基调。2本题考查对文段的概括。此题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对主要事件的概括,一般用“谁在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三段主要人物:林九兰,事件:奋勇杀敌,结果:壮烈牺牲。概括为:全村抗敌,林九兰壮烈牺牲;据此概括4/5段:两兄弟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与敌同归于尽; 渊子崖村 民配合八路军歼灭了敌人。(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就是铭记历史,珍惜现在,而林祥宋不断给小辈讲这些故事就是为了让小辈们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所以更应该珍惜现在。(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解答此题应结合文章的内容,围绕文章的主题回答即可。如:缅怀过去,珍惜现在,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故答案为:(1)点明了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机缘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引出后文,并且奠定沉重的感情基调。(2)全村抗敌,林九兰壮烈牺牲;两兄弟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与敌同归于尽; 渊子崖村 民配合八路军歼灭了敌人。(3)为了让小辈们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所以更应该珍惜现在。(4)缅怀过去,珍惜现在,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注意答题模式的掌握和运用。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文段,理解相关的内容,确定答题的范围,提取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主旨基础上,结合主题进行表达。
11.【答案】(1)《 》 。 , “ ” ; …… !
(2)中国人民将铭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捍卫世界和平。先通过引用国家公祭的铭文以表明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然后再以极为简略的语言叙述了日本进行南京大屠杀的事实,继而再过渡到我们国家进行的第四个国家公祭仪式。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得中心论点的提出更具说服力。
(3)叙述和议论相结合。先叙述相关新闻事实,然后提出论点,使评论更有针对性,观点更易于为读者接受。
(4)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出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不能被忘记”的这一分论点。
(5)结构上照应题目,便于引出下文;内容上,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增添表现力。
(6)插叙。这句话交待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文章开头及其作用;中心论点;举例论证;记叙顺序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第一句为文章标题,故用书名号;一句话结束用句号;中间停顿用顿号;“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为专有名称,故用双引号。分句间用分号,表省略用省略号,最后句末感叹用叹号。(2)本题考查论点的把握,议论文论点往往体现在标题、开头、结尾语段。论点为一句明确的肯定句。本文论点就是第一段最后一句话。(3)此题考查表达方式的把握。叙述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比较好判断,其作用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叙述是为后面论点的提出,顺理成章,更易于为读者接受。(4)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本段列举了大量事实,故为举例论证。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一般都是为了证明……论点。本段分论点为“历史不能被忘记”,所举事实均为证明此论点。(5)此类问题应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思考。(6)本题考查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插叙的作用一般都是为了补充内容的作用。
故答案为:⑴《 》 。 , “ ” ; …… !
⑵中国人民将铭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捍卫世界和平。先通过引用国家公祭的铭文以表明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然后再以极为简略的语言叙述了日本进行南京大屠杀的事实,继而再过渡到我们国家进行的第四个国家公祭仪式。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得中心论点的提出更具说服力。
⑶叙述和议论相结合。先叙述相关新闻事实,然后提出论点,使评论更有针对性,观点更易于为读者接受。
⑷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出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不能被忘记”的这一分论点。
⑸结构上照应题目,便于引出下文;内容上,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增添表现力。
(6)插叙。这句话交待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点评】⑴本题要结合标点符号的知识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如问号、引号、顿号等。注意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
⑵“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通读本文,结合文章标题、首尾和文章内容。
⑶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内容上的作用就是这段写出什么,结构上的作用要看位置。
⑷解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⑸本题考查的是开头段的作用。首先熟记开头段的作用,其次要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进行回答。
(6)解答此题要了解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顺叙、插叙、倒叙。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作用:补充交代了…内容,丰富了…的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
12.【答案】(1)清明祭扫代表、形式、参与祭扫及幸存的人数。
(2)祭扫过程,回顾历史,日本友人祭扫,祭扫意义。
(3)本则消息大量使用数字来体现新闻语言的特点。例如,“9时祭扫仪式开始”表现了及时性,“‘哭墙’上共刻有10615个遇难者姓名”表现了准确性和真实性。
(4)因为“遗属”是参与祭扫的主要人员,只写“遗属”,不写其他参与人员,是为了让新闻标题更简洁,更能突出主体。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新闻重点段落的理解分析能力。该题是中考中的常见题型,要求在阅读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能将主要信息提取出来进行概括表达。“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指明了“清明祭”的地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遗属50余人”交代了参加“清明祭”的代表以及人数;“清明祭扫”是具体的形式;“据统计,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剩100人”交代了幸存者的人数。
⑵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焚起香烛、献上花圈,还有人制作了小小的白花,贴在亲人的名字旁”“人们在低沉的音乐声中向遇难同胞默哀1分钟”交代了祭扫的过程;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回顾了历史;“日本友人松冈环在仪式后与几位老人拥抱、告别”写日本友人参加祭扫;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出了祭扫的意义。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新闻特点的把握。“据统计,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剩100人”“共刻有10615个遇难者姓名”用具体的数字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特点;“9时祭扫仪式开始”点明了清明祭扫的具体时间,体现了新闻报道及时的特点。
⑷此题考查的是新闻标题的特点。“死难者遗属”是参加“清明祭”的主体,也是重要人员;如果把其他人员也写进去,就不能体现新闻的核心内容,标题也就不够简洁。
故答案为:⑴清明祭扫代表、形式、参与祭扫及幸存的人数。
⑵祭扫过程,回顾历史,日本友人祭扫,祭扫意义。
⑶本则消息大量使用数字来体现新闻语言的特点。例如,“9时祭扫仪式开始”表现了及时性,“‘哭墙’上共刻有10615个遇难者姓名”表现了准确性和真实性。
⑷因为“遗属”是参与祭扫的主要人员,只写“遗属”,不写其他参与人员,是为了让新闻标题更简洁,更能突出主体。
【点评】⑴本题是中考中的常见题型,要求在阅读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能将主要信息提取出来进行概括表达。
⑵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⑶解答本题需清除新闻的特点包括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真实性。
⑷新闻标题,是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能够吸引读者注意。
13.【答案】岁月变迁,沧海桑田,转眼间又是一个浓情的九月。
如今的我们正沐浴在阳光中,走在和平时代的阶梯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颜,享受着这属于和平年代的幸福时光。但是在享受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始终牢记中国解放前那段屈辱的历史,那段血与泪交加的黑暗历史。
日本军队蓄谋已久,在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在中国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丧心病狂的日本鬼子在我们的土地上肆意的掠夺,迅速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接着又把目标转向华北,不断吞噬着我国的主权和领土。
我们的中华儿女再也无法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人肆意掠夺,无数无辜的生命惨死。因此我们的先烈们不惜一切代价,誓死捍卫祖国,捍卫中华民族,与这帮强盗展开了殊死的斗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进行的南京大屠杀,多达30万的中国人无辜丧失了生命,这是多么的惨绝人寰啊!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
回顾这段历史,内心作文https://wWw./
仍不由泛起阵阵寒意,再看到那一张张经历过血雨腥风的老照片,耳边似乎又响起了无辜的百姓凄厉的哭喊,那么无助,那么悲凉。我们永远都无法忘记清政府被迫签下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就是这些屈辱的条约,使中国步步沦陷,任人宰割。为了复兴中华,多少优秀中华儿女抛头颅、撒热血,以顽强的斗志和不怕死的决心,打倒了帝国主义。
时光匆匆,那段黑暗年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沐浴在金色阳光中的我们要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记住血与泪的教训,要坚强勇敢,开拓进取,要有奋斗精神。我们的使命就是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我们的智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时代重任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我们要用全部的忠诚和青春去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几十年的战争岁月,在浩瀚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显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时间永远无法洗刷掉铭刻在我们灵魂中的伤痕。在此时,我们必须回顾历史、认真思考历史,以历史为鉴。我们作为复兴中华的脊梁,更应该不负自己的使命,为祖国做出贡献。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迁移阅读能力,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自己对热点事件的看法进行阐述。
故答案为: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转眼间又是一个浓情的九月。
如今的我们正沐浴在阳光中,走在和平时代的阶梯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颜,享受着这属于和平年代的幸福时光。但是在享受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始终牢记中国解放前那段屈辱的历史,那段血与泪交加的黑暗历史。
日本军队蓄谋已久,在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在中国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丧心病狂的日本鬼子在我们的土地上肆意的掠夺,迅速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接着又把目标转向华北,不断吞噬着我国的主权和领土。
我们的中华儿女再也无法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人肆意掠夺,无数无辜的生命惨死。因此我们的先烈们不惜一切代价,誓死捍卫祖国,捍卫中华民族,与这帮强盗展开了殊死的斗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进行的南京大屠杀,多达30万的中国人无辜丧失了生命,这是多么的惨绝人寰啊!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
回顾这段历史,内心作文https://wWw./
仍不由泛起阵阵寒意,再看到那一张张经历过血雨腥风的老照片,耳边似乎又响起了无辜的百姓凄厉的哭喊,那么无助,那么悲凉。我们永远都无法忘记清政府被迫签下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就是这些屈辱的条约,使中国步步沦陷,任人宰割。为了复兴中华,多少优秀中华儿女抛头颅、撒热血,以顽强的斗志和不怕死的决心,打倒了帝国主义。
时光匆匆,那段黑暗年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沐浴在金色阳光中的我们要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记住血与泪的教训,要坚强勇敢,开拓进取,要有奋斗精神。我们的使命就是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我们的智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时代重任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我们要用全部的忠诚和青春去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几十年的战争岁月,在浩瀚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显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时间永远无法洗刷掉铭刻在我们灵魂中的伤痕。在此时,我们必须回顾历史、认真思考历史,以历史为鉴。我们作为复兴中华的脊梁,更应该不负自己的使命,为祖国做出贡献。
【点评】考生在表达是要切合微评的特点,结合对热点事件的人生和辨析,选取好评论的角度进行阐述,注意观点要准确,语句要简洁。结构要完整。
14.【答案】寄语,寄托希望的话语。能够围绕文章话题、参照两则材料形式仿写,主题明确,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舞即可。(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要明确“寄语”的意思是寄托希望的话语,作答时一.要注意围绕选文“生命”这一主题来写,二要注意参照两则材料,尽量做到语言简洁、富有诗意。
故答案为:寄语,寄托希望的话语。能够围绕文章话题、参照两则材料形式仿写,主题明确,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舞即可。(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迁移及语言运用能力。寄语,寄托希望的话语。能够围绕文章话题,参照两则材料形式仿写,主题明确,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舞即可。
15.【答案】示例:开展“热爱和平”的主题班会;开展以“热爱和平”为主题的手抄报展;开展以“热爱和平”为主题的歌咏比赛;开展讲英雄的故事比赛。
【知识点】主题活动
【解析】【分析】活动主题形式有很多,可以开主题班会,举办主题演讲、知识竞赛,办主题板报等等,但注意必须与“热爱和平”有关。
故答案为: 示例:开展“热爱和平”的主题班会;开展以“热爱和平”为主题的手抄报展;开展以“热爱和平”为主题的歌咏比赛;开展讲英雄的故事比赛。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活动参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无论开展什么形式的活动,都要以“热爱和平”为主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