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面加下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祭祀(sì) 篡改(chuàn) 惨绝人寰(huán)
B.悼念(dào) 杀戮(lù) 振聋发聩(kuī)
C.辱没(mò) 矢志(shǐ) 颠倒黑白(diān)
D.大肆(shì) 呓语(yǐ) 无处遁形(dùn)
【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篡改”的“篡”应读作“cuàn”;
B:“振聋发聩”的“聩”应读作“kuì”;
C:读音没有错误;
D:“大肆”的“肆”应读作“sì”;“呓语”的“呓”应读作“yì”。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道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 )
A.初忠 野蛮 书藉 国殇 B.抢劫 妄图 抵籁 记念碑
C.警惕 捍卫 铭记 幸存者 D.彰显 磅礴 腼怀 鼎铭文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初忠”应为“初衷”;“书藉”应为“书籍”。
B:“抵籁”应为“抵赖”;“记念碑”应为“纪念碑”。
C:没有错别字。
D:“腼怀”应为“缅怀”。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准确掌握能力。旨在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差异。只有准确理解词意,把握偏旁部首才能做好这类题目,所以还是要常翻词典,多比较、多记忆、多积累。题目中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根据各项中成语的词义判断字义,注意易错字,仔细辨析。
3.下面加下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惨绝人寰的暴行,他投袂而起,愤怒揭露了法西斯的豺狼本性。
B.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精神。
C.涨潮时,无数浪花飞溅,发出振聋发聩的响声,犹如万马奔腾般势不可挡。
D.有的野心家随意篡改历史,颠倒黑白,弄得史学领域乌烟瘴气。
【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惨绝人寰 : 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 这里使用正确。
B.一以贯之 :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这里使用正确。
C.振聋发聩 :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这里使用对象不恰当。
D.颠倒黑白: 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 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这里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词义、词语范围、感彩是否运用恰当,是否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用筛选法或淘汰法得出正确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揣摩是否准确。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人才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 此题解答可从语境中“‘小我’向“大我”的转变,”中获得思路,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顺序,②讲的是“小”我,自己;③讲的是“别人”;①讲的是“大”我。故排序为②③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能力。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回望历史的天空,正是无数先贤英烈,挺立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B.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不仅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也牵动着国民的心。
C.每逢公祭日,凌厉的防空警报都会响彻南京上空,整个城市沉浸在悲痛之中。
D.我们要铭记历史,汲取历史的教训,唤起全民族、全人类对和平的向往、追求和坚守。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ACD没有语病,B项语序颠倒,应改为: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不仅牵动着国民的心,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
B.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
C.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
D.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答案】C
【知识点】顿号;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冒号;引号;书名号;破折号
【解析】【分析】ABD标点符合使用正确。C.这句话中的“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是引用报纸上的话,不是某人说的话,不应该用引号,直接用冒号,因此下文即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判断标点符合使用是否恰当。
7.下面有关新闻评论的说法错误的一项( )
A.新闻评论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
B.新闻评论是议论文体裁中重要的一类,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C.新闻评论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的态度、观点、看法,可以指导受众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
D.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一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答案】B
【知识点】新闻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B.错在“是议论文体裁中重要的一类”,正确的是新闻评论一种新闻文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新闻评论的知识。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这些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8.下列对《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篇新闻评论主要述说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历史背景。
B.文章针对国家公祭日有感而发,论述的过程中饱含着爱国情感。
C.文章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强调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D.文章写南京的变化,突出和平的珍贵,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
【答案】A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A.这则新闻评论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中国有能力、有力量的坚定信念。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及文章主题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分别加以概括提炼,语言力求简洁明了,用词精当。当然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会更准确贴切。
二、综合题
9.学校开展“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2019年12月13日是第六个国家公祭日。学校定于当日( 周五 )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拟写一则通知,提醒大家注意。
(2)学校开展了“南京大屠杀周年祭”演讲比赛,下面是明明同学演讲词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些语病,请你帮助修改。
我们悼念遇难同胞,【甲】批判和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阴谋,就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曾经深受苦难的城市,更懂得和平的可贵。【乙】古城南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不断向世界传递着和平。同学们,我们应不忘国耻,珍爱和平,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刻苦学习,奋勇前进,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①【甲】处画线句子语序不当,应将“ ”和“ ”对调。
②【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 ”后加上“ ”。
(3)下面是小亮同学摘录的一篇2018年国家公祭日的新华微评,请你给这篇微评补写个题目。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超过10个字。
今天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响彻南京全城的凄厉警报,是对死难同胞的无尽缅怀,也是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暴行的厉声控诉。今年以来,已有2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离开人世,但那一段黑暗岁月永远印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历经战争洗礼,从苦难走向辉煌,我们不曾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好日子。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从历史教训中激发奋进的力量,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盛,我们才能告慰逝去的同胞,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答案】(1)示例:
通 知
学校定于2019年12月13日( 周五 )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
××学校校团委
2019年12月11日
(2)批判;揭露;和平;的理念
(3)示例:铭记苦难,开创未来
【知识点】应用文;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写一则通知,答题时一定要按照通知的格式写作。第一步标题(第一行正中间):标题可以直接书写为“通知”两个字。第二步写正文(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一般先要交代活动的内容、活动时间、地点以及具体要求。第三步落款(分两行写在右下面):落款注明发通知的单位,并盖章,写明发通知的时间。
⑵按照逻辑应该是先揭露再批判,因此应把“批判”和“揭露”调换。缺少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理念”。
⑶结合这则评论内容分析,这则评论从公家公祭日的警报写起,重点表述了缅怀历史、牢记苦难的必要性要重要性: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从历史教训中激发奋进的力量,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盛,我们才能告慰逝去的同胞,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概括来说就是:铭记苦难,开创未来。因此可以用此句作为标题,也符合题目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超过10个字的要求。
故答案为:⑴ 示例:
通 知
学校定于2019年12月13日( 周五 )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
××学校校团委
2019年12月11日
⑵批判;揭露;和平;的理念
⑶ 示例:铭记苦难,开创未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写作通知的能力。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会经常用到通知这种应用文,写作时首先要掌握它的写作格式,然后把有关内容写清楚即可。
⑵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份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句子的病因大概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逻辑错误、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成分多余或残缺。修改方法是补法,删法和换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修改即可。
⑶本题考查给文章拟标题的要求,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文章标题的作用: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据此和题目要求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三、阅读训练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记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míng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míng
文 杀戮 悼念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 ,正确写法是“ ”。
(3)“国殇”中“殇”的意思是 ,“惨绝人寰”中“人寰”的意思是 。
(4)文段主要运用了 和 的表达方式。
【答案】(1)铭;lù;dào
(2)记念(馆);纪念(馆)
(3)牺牲的人;人间
(4)记叙;议论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议论;叙述
【解析】【分析】⑴根据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积累答题,注意“铭”不要写成“茗”或“明”;“戮”不要写成“谬”或“寥”等;“悼”不要对成“diào”。
⑵根据对词语的积累答题, 纪念:形容对人或物的一种留恋怀念的情绪。 记念:是指怀念、记挂。或者用来表示纪念的物品。文中表达的是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怀念之情,故应该用纪念。
⑶根据平时对词语的理解可知,“国殇”,死于国事,为国牺牲的人。“殇”,牺牲的人。“惨绝人寰”, 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 “人寰”,人间。
⑷本段中时间:1937年12月13日(今天);地点:南京;人物: 侵华日军 、30万中国同胞(中国人民);事件: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悼念死难同胞)。 记叙的几个要素都有,因此表达方式有记叙。最后一句“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是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属于议论。
故答案为:⑴铭;lù;dào;
⑵记念(馆);纪念(馆);
⑶牺牲的人;人间;
⑷记叙;议论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及给汉字注音的能力。给汉字注音,要注意字母的拼写、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多音字的区别等。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⑵本题考查辨析字形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⑶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应该在平时多多注意积累词语的意思,课文后边“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词语都要注意积累。生活处处有语文,平时读书、看报、看电视、看手机等也要注意理解积累。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的提示去分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1.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正义的边界
鲍鹏山
①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等于取消了道德;但是他也反对以怨报怨,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堕落得与对方一样。所以,孔子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以公正来对待无良之人。
②可见,孔子既反对我们对坏人无原则地好,也反对我们对坏人无约束地报复。
③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下的很多祸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④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就如同抱薪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惩罚不道德,又如同以暴制暴。
⑤举一个例子,53岁的山东省威海市退休女教师李建华遭遇入室抢劫,她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仍与抢劫者斗智斗勇。最终,那个19岁的抢劫者精神崩溃,瘫倒在地,而李建华则拨打了 120急救电话,让他得到及时救治。
⑥这是很感人的事件。李建华老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在媒体报道这件事后,却出现了争议。有不少人认为,对于这样的歹徒,根本不需要同情和帮助。
⑦一个网友在网上的留言是:“假如我碰到这样的歹徒,我要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这种极其残暴的心态,使我毛骨悚然。从不在网上留言的我,忍不住留了一句话:“你更像歹徒啊!”
⑧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坚决推行“堕三都”【注】,他的学生子路被鲁国执政季桓子任命为家臣,负责具体执行。可以说,堕三都的成败,关乎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生命。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伯寮,竟然对季氏说子路的坏话,导致子路丢了职务,对堕三都的失败,以及孔子最终离鲁出走都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⑨这样一个学生,后人把他称为“圣门蟊螣”,意思是孔子门下的害虫。当时,鲁国一个叫子服景伯的大夫对孔子说:“你的这个学生实在太不像话了,如果你允许的话,我有力量杀了他,让他暴尸大街。”
⑩孔子说:“如果我的道能够行得通,那是命;如果我的道行不通,那也是命。公伯寮能把我的命怎么样呢? ”(《论语·宪问》)孔子断然拒绝子服景伯的杀人建议。
公伯寮不好。但是,假如我们用杀掉他的方法来对待这样的人,我们就更不好了。用极端的手段来清除异己,还有比这更坏的行为和更坏的人吗?
为什么孔子不赞成人们用极端的方式来履行道德?为什么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因为一切极端手段必定隐含对某种价值的破坏。而且,极端手段所蕴含的破坏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价值。
正义是有边界的。
(选自《读者》2018年第9期)
【注释】 堕三都:指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毁坏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私邑的事件。堕(huī),同“隳”,毁坏。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2)文章第⑦段,作者认为网友“更像歹徒”,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因为天下的祸乱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B.李建华老师在特殊的时刻拨打电话救歹徒,虽然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也纵容了坏人。
C.孔子的学生公伯寮对季氏进谗言的行径遭到当时人们及后人的唾弃,以至有人意欲杀之而后快。
D.孔子拒绝子服景伯杀公伯寮,他认为“道”能否行得通,取决于“命”,这完全是宿命论思想的体现。
【答案】(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正义是有边界的。作者先由孔子的观点“以直报怨”引出生活中人们常有的一个错误观念,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然后用一个现代的例子、一个古代的例子论证这种观点的错误和危害。最后归纳出“正义是有边界的”这一中心论点。
(2)因为网友的思想是以暴制暴,甚至过犹不及,这和作者文中所提出的用正义来对待“坏人”,或者说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坏人,其实自己的破坏性更大的观点相一致,这样的行为或思想是作者反对和批判的。
(3)B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论证过程;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⑴ 第一问,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本文的题目是这篇文章的论题,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纵观全文,本文最后一句话就是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也即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问,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作者先提出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的错误观念,然后用实例论证这种观点的错误和危害,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这样使整个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⑵结合语境分析,“更像歹徒”是因为这种报复是一种“极其残暴的心态”,具体指的是“我要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这种行为,而这正和作者的“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的观点相违背。所以作者认为网友的这种做法“更像歹徒”。
⑶A这句话在原文中有“很多”一词。B错在“但是也纵容了坏人”,这脱离了文章反对以暴制暴的观点。C表述符合文意。D错在“这完全是宿命论思想的体现”。孔子拒绝子服景伯杀公伯寮是因为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
故答案为:⑴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正义是有边界的。作者先由孔子的观点“以直报怨”引出生活中人们常有的一个错误观念,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然后用一个现代的例子、一个古代的例子论证这种观点的错误和危害。最后归纳出“正义是有边界的”这一中心论点。
⑵ 因为网友的思想是以暴制暴,甚至过犹不及,这和作者文中所提出的用正义来对待“坏人”,或者说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坏人,其实自己的破坏性更大的观点相一致,这样的行为或思想是作者反对和批判的。
⑶B
【点评】⑴此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以及分析议论文行文思路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一般议论文的结构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解答这样的,首先必须要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语境理解其关键语句的内涵。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把题目中的这几句话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其细微差别,然后作出选择。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面加下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祭祀(sì) 篡改(chuàn) 惨绝人寰(huán)
B.悼念(dào) 杀戮(lù) 振聋发聩(kuī)
C.辱没(mò) 矢志(shǐ) 颠倒黑白(diān)
D.大肆(shì) 呓语(yǐ) 无处遁形(dùn)
2.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 )
A.初忠 野蛮 书藉 国殇 B.抢劫 妄图 抵籁 记念碑
C.警惕 捍卫 铭记 幸存者 D.彰显 磅礴 腼怀 鼎铭文
3.下面加下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惨绝人寰的暴行,他投袂而起,愤怒揭露了法西斯的豺狼本性。
B.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精神。
C.涨潮时,无数浪花飞溅,发出振聋发聩的响声,犹如万马奔腾般势不可挡。
D.有的野心家随意篡改历史,颠倒黑白,弄得史学领域乌烟瘴气。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人才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回望历史的天空,正是无数先贤英烈,挺立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B.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不仅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也牵动着国民的心。
C.每逢公祭日,凌厉的防空警报都会响彻南京上空,整个城市沉浸在悲痛之中。
D.我们要铭记历史,汲取历史的教训,唤起全民族、全人类对和平的向往、追求和坚守。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
B.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
C.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
D.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7.下面有关新闻评论的说法错误的一项( )
A.新闻评论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
B.新闻评论是议论文体裁中重要的一类,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C.新闻评论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的态度、观点、看法,可以指导受众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
D.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一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8.下列对《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篇新闻评论主要述说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历史背景。
B.文章针对国家公祭日有感而发,论述的过程中饱含着爱国情感。
C.文章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强调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D.文章写南京的变化,突出和平的珍贵,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
二、综合题
9.学校开展“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2019年12月13日是第六个国家公祭日。学校定于当日( 周五 )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拟写一则通知,提醒大家注意。
(2)学校开展了“南京大屠杀周年祭”演讲比赛,下面是明明同学演讲词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些语病,请你帮助修改。
我们悼念遇难同胞,【甲】批判和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阴谋,就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曾经深受苦难的城市,更懂得和平的可贵。【乙】古城南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不断向世界传递着和平。同学们,我们应不忘国耻,珍爱和平,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刻苦学习,奋勇前进,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①【甲】处画线句子语序不当,应将“ ”和“ ”对调。
②【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 ”后加上“ ”。
(3)下面是小亮同学摘录的一篇2018年国家公祭日的新华微评,请你给这篇微评补写个题目。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超过10个字。
今天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响彻南京全城的凄厉警报,是对死难同胞的无尽缅怀,也是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暴行的厉声控诉。今年以来,已有2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离开人世,但那一段黑暗岁月永远印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历经战争洗礼,从苦难走向辉煌,我们不曾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好日子。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从历史教训中激发奋进的力量,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盛,我们才能告慰逝去的同胞,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阅读训练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记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míng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míng
文 杀戮 悼念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 ,正确写法是“ ”。
(3)“国殇”中“殇”的意思是 ,“惨绝人寰”中“人寰”的意思是 。
(4)文段主要运用了 和 的表达方式。
11.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正义的边界
鲍鹏山
①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等于取消了道德;但是他也反对以怨报怨,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堕落得与对方一样。所以,孔子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以公正来对待无良之人。
②可见,孔子既反对我们对坏人无原则地好,也反对我们对坏人无约束地报复。
③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下的很多祸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④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就如同抱薪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惩罚不道德,又如同以暴制暴。
⑤举一个例子,53岁的山东省威海市退休女教师李建华遭遇入室抢劫,她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仍与抢劫者斗智斗勇。最终,那个19岁的抢劫者精神崩溃,瘫倒在地,而李建华则拨打了 120急救电话,让他得到及时救治。
⑥这是很感人的事件。李建华老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在媒体报道这件事后,却出现了争议。有不少人认为,对于这样的歹徒,根本不需要同情和帮助。
⑦一个网友在网上的留言是:“假如我碰到这样的歹徒,我要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这种极其残暴的心态,使我毛骨悚然。从不在网上留言的我,忍不住留了一句话:“你更像歹徒啊!”
⑧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坚决推行“堕三都”【注】,他的学生子路被鲁国执政季桓子任命为家臣,负责具体执行。可以说,堕三都的成败,关乎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生命。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伯寮,竟然对季氏说子路的坏话,导致子路丢了职务,对堕三都的失败,以及孔子最终离鲁出走都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⑨这样一个学生,后人把他称为“圣门蟊螣”,意思是孔子门下的害虫。当时,鲁国一个叫子服景伯的大夫对孔子说:“你的这个学生实在太不像话了,如果你允许的话,我有力量杀了他,让他暴尸大街。”
⑩孔子说:“如果我的道能够行得通,那是命;如果我的道行不通,那也是命。公伯寮能把我的命怎么样呢? ”(《论语·宪问》)孔子断然拒绝子服景伯的杀人建议。
公伯寮不好。但是,假如我们用杀掉他的方法来对待这样的人,我们就更不好了。用极端的手段来清除异己,还有比这更坏的行为和更坏的人吗?
为什么孔子不赞成人们用极端的方式来履行道德?为什么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因为一切极端手段必定隐含对某种价值的破坏。而且,极端手段所蕴含的破坏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价值。
正义是有边界的。
(选自《读者》2018年第9期)
【注释】 堕三都:指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毁坏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私邑的事件。堕(huī),同“隳”,毁坏。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2)文章第⑦段,作者认为网友“更像歹徒”,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因为天下的祸乱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B.李建华老师在特殊的时刻拨打电话救歹徒,虽然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也纵容了坏人。
C.孔子的学生公伯寮对季氏进谗言的行径遭到当时人们及后人的唾弃,以至有人意欲杀之而后快。
D.孔子拒绝子服景伯杀公伯寮,他认为“道”能否行得通,取决于“命”,这完全是宿命论思想的体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篡改”的“篡”应读作“cuàn”;
B:“振聋发聩”的“聩”应读作“kuì”;
C:读音没有错误;
D:“大肆”的“肆”应读作“sì”;“呓语”的“呓”应读作“yì”。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道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初忠”应为“初衷”;“书藉”应为“书籍”。
B:“抵籁”应为“抵赖”;“记念碑”应为“纪念碑”。
C:没有错别字。
D:“腼怀”应为“缅怀”。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准确掌握能力。旨在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差异。只有准确理解词意,把握偏旁部首才能做好这类题目,所以还是要常翻词典,多比较、多记忆、多积累。题目中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根据各项中成语的词义判断字义,注意易错字,仔细辨析。
3.【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惨绝人寰 : 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 这里使用正确。
B.一以贯之 :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这里使用正确。
C.振聋发聩 :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这里使用对象不恰当。
D.颠倒黑白: 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 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这里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词义、词语范围、感彩是否运用恰当,是否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用筛选法或淘汰法得出正确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揣摩是否准确。
4.【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 此题解答可从语境中“‘小我’向“大我”的转变,”中获得思路,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顺序,②讲的是“小”我,自己;③讲的是“别人”;①讲的是“大”我。故排序为②③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能力。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5.【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ACD没有语病,B项语序颠倒,应改为: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不仅牵动着国民的心,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6.【答案】C
【知识点】顿号;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冒号;引号;书名号;破折号
【解析】【分析】ABD标点符合使用正确。C.这句话中的“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是引用报纸上的话,不是某人说的话,不应该用引号,直接用冒号,因此下文即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判断标点符合使用是否恰当。
7.【答案】B
【知识点】新闻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B.错在“是议论文体裁中重要的一类”,正确的是新闻评论一种新闻文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新闻评论的知识。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这些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8.【答案】A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A.这则新闻评论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中国有能力、有力量的坚定信念。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及文章主题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分别加以概括提炼,语言力求简洁明了,用词精当。当然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会更准确贴切。
9.【答案】(1)示例:
通 知
学校定于2019年12月13日( 周五 )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
××学校校团委
2019年12月11日
(2)批判;揭露;和平;的理念
(3)示例:铭记苦难,开创未来
【知识点】应用文;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写一则通知,答题时一定要按照通知的格式写作。第一步标题(第一行正中间):标题可以直接书写为“通知”两个字。第二步写正文(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一般先要交代活动的内容、活动时间、地点以及具体要求。第三步落款(分两行写在右下面):落款注明发通知的单位,并盖章,写明发通知的时间。
⑵按照逻辑应该是先揭露再批判,因此应把“批判”和“揭露”调换。缺少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理念”。
⑶结合这则评论内容分析,这则评论从公家公祭日的警报写起,重点表述了缅怀历史、牢记苦难的必要性要重要性: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从历史教训中激发奋进的力量,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盛,我们才能告慰逝去的同胞,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概括来说就是:铭记苦难,开创未来。因此可以用此句作为标题,也符合题目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超过10个字的要求。
故答案为:⑴ 示例:
通 知
学校定于2019年12月13日( 周五 )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
××学校校团委
2019年12月11日
⑵批判;揭露;和平;的理念
⑶ 示例:铭记苦难,开创未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写作通知的能力。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会经常用到通知这种应用文,写作时首先要掌握它的写作格式,然后把有关内容写清楚即可。
⑵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份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句子的病因大概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逻辑错误、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成分多余或残缺。修改方法是补法,删法和换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修改即可。
⑶本题考查给文章拟标题的要求,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文章标题的作用: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据此和题目要求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10.【答案】(1)铭;lù;dào
(2)记念(馆);纪念(馆)
(3)牺牲的人;人间
(4)记叙;议论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议论;叙述
【解析】【分析】⑴根据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积累答题,注意“铭”不要写成“茗”或“明”;“戮”不要写成“谬”或“寥”等;“悼”不要对成“diào”。
⑵根据对词语的积累答题, 纪念:形容对人或物的一种留恋怀念的情绪。 记念:是指怀念、记挂。或者用来表示纪念的物品。文中表达的是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怀念之情,故应该用纪念。
⑶根据平时对词语的理解可知,“国殇”,死于国事,为国牺牲的人。“殇”,牺牲的人。“惨绝人寰”, 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 “人寰”,人间。
⑷本段中时间:1937年12月13日(今天);地点:南京;人物: 侵华日军 、30万中国同胞(中国人民);事件: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悼念死难同胞)。 记叙的几个要素都有,因此表达方式有记叙。最后一句“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是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属于议论。
故答案为:⑴铭;lù;dào;
⑵记念(馆);纪念(馆);
⑶牺牲的人;人间;
⑷记叙;议论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及给汉字注音的能力。给汉字注音,要注意字母的拼写、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多音字的区别等。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⑵本题考查辨析字形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⑶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应该在平时多多注意积累词语的意思,课文后边“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词语都要注意积累。生活处处有语文,平时读书、看报、看电视、看手机等也要注意理解积累。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的提示去分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1.【答案】(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正义是有边界的。作者先由孔子的观点“以直报怨”引出生活中人们常有的一个错误观念,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然后用一个现代的例子、一个古代的例子论证这种观点的错误和危害。最后归纳出“正义是有边界的”这一中心论点。
(2)因为网友的思想是以暴制暴,甚至过犹不及,这和作者文中所提出的用正义来对待“坏人”,或者说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坏人,其实自己的破坏性更大的观点相一致,这样的行为或思想是作者反对和批判的。
(3)B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论证过程;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⑴ 第一问,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本文的题目是这篇文章的论题,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纵观全文,本文最后一句话就是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也即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问,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作者先提出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的错误观念,然后用实例论证这种观点的错误和危害,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这样使整个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⑵结合语境分析,“更像歹徒”是因为这种报复是一种“极其残暴的心态”,具体指的是“我要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这种行为,而这正和作者的“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的观点相违背。所以作者认为网友的这种做法“更像歹徒”。
⑶A这句话在原文中有“很多”一词。B错在“但是也纵容了坏人”,这脱离了文章反对以暴制暴的观点。C表述符合文意。D错在“这完全是宿命论思想的体现”。孔子拒绝子服景伯杀公伯寮是因为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
故答案为:⑴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正义是有边界的。作者先由孔子的观点“以直报怨”引出生活中人们常有的一个错误观念,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然后用一个现代的例子、一个古代的例子论证这种观点的错误和危害。最后归纳出“正义是有边界的”这一中心论点。
⑵ 因为网友的思想是以暴制暴,甚至过犹不及,这和作者文中所提出的用正义来对待“坏人”,或者说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坏人,其实自己的破坏性更大的观点相一致,这样的行为或思想是作者反对和批判的。
⑶B
【点评】⑴此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以及分析议论文行文思路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一般议论文的结构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解答这样的,首先必须要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语境理解其关键语句的内涵。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把题目中的这几句话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其细微差别,然后作出选择。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