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课标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目录
1.课标与教材结构的解读
2.主要概念和教学内容解读
3.教学建议
4.参考资料
2.1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2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2.3 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2.4 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2.5 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2.6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2.7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8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2.9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备注:加红部分为《区域联系和区域协调》有关课标要求
1.1课标解读
课程结构说明
必修两个模块和选择性必修三个模块共包括49条课程标准。与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相比,在本次课标确定的标准中,创新的标准11条,占课程标准总数的22.4%;部分创新的标准21条,占42.9%,传统的标准17条,占34.7%。
资料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朱翔教授2020年8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与要点》专题讲座
1.1课标解读
03版课标(必修三) 2017版课标(选必二)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流域开发与综合治理的措施。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森林或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了解森林或湿地的保护措施。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低产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综合治理低产区的方法与途径。 2.2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创新标准)
2.7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传统标准)
2.8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创新标准)
2.9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创新标准)
对地理课程内容的调整
重组
增加国家主权意识方面的内容,如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南海诸岛、钓鱼岛
增加国家发展战略方面的内容
增加海洋方面的内容,如海水的性质(温度、盐度、密度)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增加部分地球科学内容,如地球的演化、土壤、植被
调整
减少必修课的内容,并适当降低难度,如不安排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内容
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相比,本次课标修订显著创新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海洋地理、国家安全、石油安全、碳减排国际合作、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地理信息技术、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等方面。
1.1课标解读
地理学是一门复杂的系统科学,无论是将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地球的演化过程,都会涉及到地理学的科学知识,所以探索地理学是人类未来在知识、技术和方法中最复杂的方向。
地理学有多维视角、综合理念、研究人地关系。这些理念都是非常先进的,现在我们讲可持续、生态文明、全球变化等都是这种先进理念。
新时代地理学就是从原有定性描述的传统地理学走向具有独特研究手段的定量化地理科学。地理科学是多学科、多种方法综合集成的现代科学体系。地理科学发展趋势是从格局-过程研究到系统模拟的转变,从要素研究到系统研究的提升,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链接,从知识创造到社会解决的贯通。
——摘引自傅伯杰院士在北师大地理学部2018年新生开学第一课《新时代的地理学与地理人》
反映地理学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新贡献,突出时代性
涉及章节:第一章第三节+第三章
(教材编排按照总-分结构)
资料来源:韦志榕 2019年6月27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专题讲座
湘教版
1.2教材结构解读
鲁教版:
参考文献:陆丽云等.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教材结构体系分析[J].地理教学,2020(19)P9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2教材结构解读
人教版:
参考文献:作者 系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地 理 编 辑 室 副 主 任 , 人 教 版普通 高 中 地理教科 书 选择 性 必修 2 主 编 之一。覃燕飞.继承典型案例分析方法 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人教版高中地 理教科书选择性必修2《 区 域 发 展 》 解读[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02)总第74期,P13
1.2教材结构解读
资料来源:北师大周尚意《区域发展》课标解读讲座
总结
一标多本的背景下,教材结构遵循总-分结构;
因对课标理解的差异,不同版本教材章节结构差异较大,表现为:
①通过对目录的分析,章节内容安排差异最大体现在大都市带的辐射功能;
②湘教版分类更粗略,人教版和中图版分类更细致,但分类标准有差异;
③同一主题,所选案例有差异。
1.2教材结构解读
课标要求 湘教版 人教版 鲁教版 中图版
2.7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均有介绍、世界三次产业转移 以南水北调为导入、重点介绍西气东输工程,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以亚太地区为例、资源跨区域调配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
南水北调为例
2.8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以长江为例 以黄河为例 以尼罗河为例 黄河流域为例
2.9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 《区域协调》:不同版本教材所选取的教学案例
衍生一个问题:联考VS高考的矛盾
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关系
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 关系
总体设计思路:宽而浅,不追求系统性,加强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要求 总体设计思路:与必修课程衔接好,相对增强系统性,更多地展现案例式、主题式学习的要求 加深
拓展
必修1:以自然地理为基础,适当融入地球科学其他内容 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突出自然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选择性必修1是对必修1的加深,使这两个模块形成“T”字形结构
(举例)
必修2:以人文地理为基础,适当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方面的内容 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围绕人地协调,突出不同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选择性必修2是对必修2及必修1的拓展,运用人文、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对区域发展案例进行分析
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从资源、环境的角度落实国家安全教育 运用必修与选择性必修1和2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分析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问题
1.3课程结构解读
资料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朱翔教授2020年8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与要点》专题讲座
二、具体章节内容的剖析
第一章第三节 《区域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联系
区域协调发展
5W1H
什么是区域联系?区域联系的概念
区域之间为什么要加强联系?区域联系的意义
考查区域在哪里?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特征
怎么样实现联系?联系的方式
什么时候联系密切?区域联系的方向、强弱
正式提出:国家十三五规划(内涵演化)
内涵: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生态可持续
教材设置: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区域发展前提。2.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3.展现了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出成就。(与老教材一致)
第三章 区域合作
肖金成、马燕坤、洪晗等.我国区域合作实践与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20(04)
“十二五”以来,国家对区域合作更加重视,国务院相继批复了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 ( 2014 年) 、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 ( 2015 年) 、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 2018 年) 和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2018 年),梳理了上述地区的区域合作的模式得出: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共建区域创新体系
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执法行动合作联动
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合作机制与保障措施
欧洲合作模式
“一体化”
(integration)为核心
一带一路作模式
以“互联互通”(connectivity)核心
资料来源:吴泽林.探析欧亚两种不同的区域合作模式[J].中国国情国力.2016(03)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欧洲一体化的目标是统一,它试图最终建立一个政治联盟。因此,在从多元走向统一的道路上,它的核心是欧洲各国主权向新的政治中心的逐步让渡,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趋同的过程。包括经济趋同、司法与内务政策趋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趋同、构建欧洲身份和认同、外围向中心的趋同。
亚洲互联互通并不追求建立一个超国家的新的政治中心,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共通性”的世界,是一条从多元走向共通的道路。它的核心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对
接过程。而各国拟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对接的前提。
五通三共
VS
第三章 区域合作
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概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一般规律即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需要运用到必修二中区位要素及其变化这一原理)
资源跨区域调配: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实施的原因、线路概况(选择)及其影响,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工程实施的原因及其影响,工程概况了解即可。可以围绕“调什么、为什么调、怎么调、会怎样”这一思路展开。
流域协作与环境保护:长江流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概况;长江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长江流域内部协作开展环境保护的内容和机制。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家合作:一带一路的由来,探讨其提出背景、历史使命和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家协作发展的内容和方式,主要围绕“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探讨
三、教学建议
建议一: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挖掘必修1、2和选必2的内在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
四大循环、整体性
人口迁移、交通对区域的影响、区域发展战略
教学建议
必修二的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四大板块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选必二第三章《区域合作》整合,既是对旧知的巩固复习,也为学生深入探讨长江流域协作开发和环境保护、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做铺垫。
早期版本:
×
×
×
×
湘教版追求“面面俱到”,活动、探究、阅读、乃至正文案例均异常丰富,如何取舍?
建议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活用教材案例,注重借鉴与精选。(不同版本教材案例、新老教材案例、不同时空尺度的案例、古今中外的案例、生活化案例)
教学建议
例1:1.3《区域协调发展》中提供的三个活动案例:我国经济区域从三大经济地带到四大板块(时间尺度)、苏南苏北经济差异(小尺度)、俄罗斯东西经济协调发展(大尺度)
例2:3.1《产业转移》湘教版选择案例是世界三次转移(时空尺度较大),人教版选择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时空尺度较小)
例3:流域的协调可供选择的案例,国内有长江、黄河等,国外有田纳西河尼罗河、莱茵河等等,湘教版以长江为例,但“活动”案例安排了田纳西河;人教版以黄河为例,“活动”案例安排了莱茵河水污染的防控
例4:生活化案例与教材案例整合处理
例5:案例作业化、吃透教材的边边角角
例6:案例教学在重精(真实性、典型性、兼顾尺度),不在多;单个案例要讲透,不在泛泛而谈
建议三:提倡案例式教学、主题式教学,淡化案例本身,注重背后学科思想的传递,培养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式教学法,应做好以下二个方面:
一、中心明确,所选案例为一个中心服务。(1.案例要贴切、恰当,能全面反映教学内容;2.案例要生动,具有吸引力;3.案例要难易适度,易于被学员理解;4.所选案例最好和学员从事的工作有相关之处,选择本工种、本岗位的事件作为案例更好。)
二、方法得当,准确掌控教学过程
(案例提问要适度,要有目的;案例提问要有层次性,充分考虑学员的认知顺序;教师要有掌控课堂过程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
主题式教学围绕某一鲜明的 地理主题 , 打破章节限制 , 整合具有关联性的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 有利于构建知识网络 ; 基于真实的情境 ,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学 习热情 , 引导学生从地理的 视角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 并迁移运用到新的地理情境中。(莫小丽、沈朝伟等.)
案例情境+问题链
教学建议
建议四:如何借助区域案例来渗透、落实四大核心素养的一点分析和思考。
教学建议
综合思维
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
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一点思考
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地理调查——地理小论文
流域内的协调——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10周年 浙皖两省两县共推生态保护上新台阶
资源跨区域调配——千岛湖配水工程
产业专题——淳安纺织业转移至安徽、江西
案例生活化
教学建议
建议五:区域地理与区域发展如何融合,如何破解学生区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的困局的鄙陋之见。
2011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表1浙江选考试卷中有关“对比分析类试题”(综合题)汇总表
分类 试卷来源 设问
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对比分析”类试题 2015年9月测试卷 28.( 2 ) 图1中农业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B、C 两地都发展园艺业, 大规模种植水果、蔬菜、花卉等, 但两地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试比较 B、C两地发展园艺业的农业区位差异。( 6分)
2015年10月 27.(5)与河北相比,天津作为北京产业转入地的优势条件有哪些?(3分)28.(2)比较①地和②地气候特征差异,并分析其成因。(6分)
2016年4月 26.(4)比较图l中③地和④地冬季气温高低,并分析其原因。(3分)
2017年4月 28.(1)说出影响①②③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1分)
2018年11月 (4)与图中同纬度地区相比,说明丁地生物种类丰富的原因。(3分)(1)分析甲、丙两地降雨较多三个月降水成因的异同。(4分)
2019年4月 27.(1)甲、丙两地为南水北调工程取水点。与丙地相比,甲地水质 (填“好”或“差”),可调水量 (填“大”或“小”)。(2分)
2020年1月 28.(2)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发展有哪些优势?(5分)
2020年7月 26.(2)与安阳相比,简述南阳此次污染天气的特点,并分析其自然成因。(4分)
28.(2)与北海相比,评价在波罗的海建设天然气管道的自然条件。(3分)
2021年6月 26.(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28.(2)图中甲、乙、丙三地土壤厚度逐渐增加,简析其成因。
汪宇飞.关注区域差异 提升认知素养—关于对比分析类试题的教学研究[J].地理教育,2019(08)
四、参考资料
1.韦志榕 2019年6月27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专题讲座
2.湖南师大朱翔2020年8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与要点》专题讲座
3.周尚意.2018年2月7日《区域发展》课标解读讲座
4.陆丽云等.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教材结构体系分析[J].地理教学,2020(19)P9
5.覃燕飞.继承典型案例分析方法 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人教版高中地 理教科书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解读[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02)总第74期,P13
6.王建芹.“区域发展”课程理解与教学建议[J].地理教学,2020(3)P32
7.肖金成、马燕坤、洪晗等.我国区域合作实践与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20(04)
8.吴泽林.探析欧亚两种不同的区域合作模式[J].中国国情国力.2016(03)
9.王雪丹等.指向综合思维培育的地理联系图构建要点及路径探析——以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 2“区域发展”为例[J].地理教学,2021(24)
感谢聆听,如有不当,
恳请指正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