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1 11:5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新闻评论主要述说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历史背景。
B.文章针对国家公祭日有感而发,论述的过程中饱含着爱国情感。
C.文章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强调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D.文章写南京的变化,突出和平的珍贵,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野蛮(mán) 抵赖(lài) 警惕(tì) 国行公祭(jì)
B.悼念(diào) 颠倒(diān) 呓语(yì) 铸兹宝鼎(zī)
C.隆重(lóng) 修宪(xiān) 大肆(sì) 祀我国殇(shāng)
D.大阪(fǎn) 变迁(qiān) 誓言(shì) 辱没真相(mò)
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集会 杀戮 纪念 建议 苍海桑田
B.扭曲 书籍 大肆 抢劫 丑态百出
C.摧残 饱受 典形 悠久 振聋发聩
D.恐怖 彰显 磅礴 誓言 无处盾形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不对,心里却不以为然。
B.对这一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C.有的歹徒越来越嚣张,竟然在大庭广众下公然抢劫。
D.爱出风头的他经常夸夸其谈,与别人争吵时锋芒毕露。
5.下列句子中顿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来自河北唐山、石家庄、湖北武汉、浙江绍兴、杭州的代表在一号厅开会。
B.全班战士放下背包,就立即给老大娘挑水、扫院子。
C.观众喜欢真实生动地反映我国现实生活的社会问题的影视片。如《人到中年》、《芙蓉镇》、《编辑部的故事》等。
D.他写一本书,常常要一年、数年,甚至二、三十年才能完成。
6.下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光明中学举办与策划的经典诗文朗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B.在过去的岁月里,华人游子用他们所钟爱的音乐方式创作了优秀的大量的歌曲。
C.在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问题上,教育局听取了老师们广泛的意见。
D.《标准汉语》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
7.将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
②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④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做“砾岩”。
⑤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石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
A.①②④⑤③ B.④①⑤③② C.④⑤①③② D.①⑤③④②
二、综合性学习
8.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后面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京被侵华日军攻破后,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的拉贝与多位国际友人奔走,组建南京国际安全区,为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避难所,拯救了大批中国人生命。拉贝在灾难期间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成为揭露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铁证,也是近年来中德两国历史题材歌剧、电影,书籍的重要灵感来源和史实依据。
(节选自2020年1月7日新华网)
(1)上面的新闻能作为课文的论证材料吗?请说出你的见解。
(2)1950年1月5日,拉贝先生去世。如果你有幸能在他的墓前悼念,请你为他写一段悼词。(35字左右)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8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②《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③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今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今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⑤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 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今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过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⑥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9.新闻评论,强调就事论理,需要很好地处理记叙和议论的关系。请你结合上文第②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0.第⑤自然段中引用《纽约时报》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一则报道,有什么作用?
11.结合上文有关内容,说说“南京”这座城市由“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有什么意义?
12.以本文和《“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为例,区别新闻评论和新闻特写的不同?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举行“清明祭”
新华社南京4月4日电(记者 蒋芳)“亲爱的父亲,我们兄弟俩来看您啦!您安息吧!”83岁的马庭禄、81岁的马庭宝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前一边鞠躬一边向父亲告慰。4日上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遗属50余人在这里举行清明祭扫仪式。据统计,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剩100人。
小提琴演奏着悠扬的乐曲《辛德勒的名单》,琴声哀婉忧伤,静静流淌,葛道荣、濮业良、刘民生、佘子清、王秀英、常志强、阮定东、岑洪桂、马庭禄、马庭宝、陈德寿等11位幸存者陆续到达,依次在“哭墙”前焚起香烛、献上花圈,还有人制作了小小的白花,贴在亲人的名字旁……9时祭扫仪式开始,人们在低沉的音乐声中向遇难同胞默哀1分钟。
90岁高龄的幸存者葛道荣在儿子的搀扶下找到了“哭墙”上亲人的名字,一遍遍摩挲着,长时间凝视着,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寒冷的冬天。1937年日本人打进南京,葛道荣家中男丁几乎被杀光,年仅10岁的他逃进安全区却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伤右腿。
位于纪念馆南面的遇难者名单墙俗称“哭墙”,上面镌刻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经历五次增刻后,目前“哭墙”上共刻有10615个遇难者姓名。截至目前,在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在世的幸存者仅剩100人。
马庭禄和马庭宝是一对亲兄弟,对于他们来说,家一半在身边,一半就刻在了“哭墙”上。他们的父亲马玉良、姑父杨守林、舅舅温志学都在安全区被日本兵抓走,拉到下关江边用机枪屠杀后浇上汽油毁尸灭迹了。“亲人们没有留下尸骨,这里就成了我和哥哥唯一能祭祖的地方。这段历史,我会一遍遍地讲给下一代听。”
已多次参加“清明祭”的日本友人松冈环在仪式后与几位老人拥抱、告别。“我理解清明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所以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来。这些年我采访了三百多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二百多名日本老兵,把他们的证言写成文章、拍成纪录片陆续出版和上映,就是希望日本政府能端正历史观,早日作出真诚的道歉。”
清明节期间,纪念馆接待参观人数超过10万人次。不少游客涌到了“哭墙”边,自发地献上菊花寄托哀思。当日,南京商业学校学生胡敏仪把一支菊花轻轻地放到墙根下,她曾报名参加了春节慰问幸存者的活动,今天又特意赶来悼念。“这是南京的伤痛,也是民族的记忆,我们这一代不会遗忘。”
13.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温馨提示:第一段是导语,概括每句话的要点即可)
14.本文主体部分依次讲了哪些内容?
(温馨提示:考查概括能力,和分段写段意类似。)
15.请分别找出能体现这则消息特点的句子。
(温馨提示:找出能分别体现新闻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的句子即可。)
16.标题中为什么不把参与“清明祭”的其他人员都写进去?
(温馨提示: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特点)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青春正当时不予负流年出彩
“90后”展现新时代青年风貌
说起“90后”,可能很多人都会给他们贴上“自我”“叛逆”“享乐”的标签。而成长起来的“90后”们却以实际行动,展现出这一代人的独特风采。
去年10月份,江苏卫视《一站到底》的舞台上,吉林女孩张超凡接二连三战胜对手,凭借不俗表现收获无数喝彩。但如果不去关注她的左臂,很多人可能并不会看出她在优异表现之外的特别之处。
“我一直都觉得我跟正常人都是一样的,甚至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觉得有时候会比普通人做得更好。”
1992年出生的张超凡,虽然一出生就没有左臂,但这并没有消磨她的意志,反而鞭策她成长为一名“美少女战士”。在小学拿到吉林省大道速滑(少儿组)冠军后,张超凡渐渐体会到母亲那些话的含义:“超凡,其实你只是比别人缺少了一个小零件而已。如果你自己努力,你就会变得很优秀。”
就这样,张超凡从没有停下努力的脚步。全国演讲大赛冠军、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人们看到了“东方维纳斯”的出色经历。大学毕业后,张超凡创办了东北首家国学馆,成了“90后”美女校长。
张超凡说,曾经觉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的典型和代表,能够激励更多的残疾人去奋发前进,后来觉得其实这只是一个小的方面。所以她想成为一个追梦逐梦的形象,让更多人看到其实她可以做得很好,大家也都可以做得很好。
从学业走向创业,张超凡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出非凡的精彩。生活总是会厚待努力的人——这是张超凡正在创作的一本书的书名。她说,希望通过这本书,给青年人或者是给有梦想的人一些激励、鼓励。
同样是1992年出生的“90后”,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研究生潘曜还没有走上社会,却曾到过地球的最南端,给南极做过“CT”。
为适应南极恶劣环境,在做好知识储备的同时,潘曜也加强了体能训练。凭借全面的知识功底和较强的应用能力,潘曜从60名预选人员中脱颖而出,2015年11月,潘曜成为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查队中最年轻的一员,带着1.5吨仪器设备奔向了南极。但科考之路并不平坦。
潘曜一路上经历了严重的晕船、呕吐,还经历了零下30度的低温和较低的气压,呼吸比较难受等超出预料的种种困难,但也没产生过后悔的念头,有困难来了努力扛过去就是了。
潘曜在此次科考中的主要任务,是对南极中山站到昆仑站的300米深冰盖进行内部结构的精细化探测。而光是设备安装就让潘曜的手指吃尽了苦头。
“我们一共有7套设备。最难装那套设备应该是300多斤,螺丝也比较多,还比较小,拧的话拿厚手套不好拧,得拿薄手套甚至是光着手拧。光手拧就容易粘住,很冷的时候手碰到金属的东西就直接粘上去了。”潘曜说。
在极昼、极低温和缺氧的环境下,潘曜时刻要关注雷达和冰雪监测仪的工作情况,每晚还要抱着四块25公斤的电池去发电舱为设备充电,之后再进行数据分析。
潘曜表示,中国南极科考队经历了158天的考查,第一次获取冰盖以下0到10米深的温度数据。那些冰川学家就可以据此推演冰盖积累的整个过程。
潘曜说,应该是我们扛起祖国发展大梁的时候了。希望每个人无论是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或者是在某些地方做些平凡、不引人注目的工作,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吧!
如今的“90后”生活在更为优越的条件下,这不应该成为标签化的借口,反而应该是看好他们的理由。他们身上闪耀的属于这代人的宝贵品质,值得我们为出彩的“90后”点赞!
17.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篇通讯标题使用的妙处。
18.文章叙述潘曜在南极考查时安装300多斤设备,有什么作用?
19.请简要分析张超凡如何能够“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演绎出非凡的精彩”的?
20.文章中的两位主人公都以实际行动,展现出90后的独特风采,请谈谈他们出彩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A项中“主要述说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历史背景”理解有误,这篇新闻评论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有能力,有力量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故选A。
2.A
B.悼——dào;
C.宪——xiàn;
D.阪——bǎn;
故选A。
3.B
A.“苍海桑田”应写作“沧海桑田”;
C.“典形”应写作“典型”;
D.“无处盾形”应写作“无处遁形”;
故选B。
4.D
A.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使用正确;
B.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使用正确;
C.大庭广众: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使用正确;
D.锋芒毕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在此形容争吵时的情景,望文生义,使用有误;
故选D。
5.B
A.“河北唐山、石家庄”与“湖北武汉”“浙江绍兴、杭州”是并列关系,所以这三者之间应用逗号;
C.书名号之间不加顿号;
D.“二、三十年”相邻的数字表示约数,不用顿号;
故选B。
6.D
A.语序不当,将“举办”和“策划”交换位置;
B.语序不当,将“优秀的大量的歌曲”改为“大量的优秀的歌曲”;
C.语序不当,将“广泛”放在“教育局”后边;
故选D。
7.C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与排序。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语境,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解答过程中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语句的衔接。通读文段可知,①②③句开头有代词、关联词,不适合做首句,④句引出写作对象——砾岩,是总领句,⑤句与④句一样说明砾岩,所以紧接⑤句;①句开头是一个代词,指代上文提到的事物——鹅卵石,所以①句紧接⑤句;由③句中的“可是”可知,此句是一个转折句,句意明显与①句构成转折,所以①句紧接③句;②句是解释“岩层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的原因,所以②句紧接③句。故排序为④⑤①③②。
故选C。
8.(1)可以。一方面,拉贝先生在灾难期间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可以成为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证据;另一方面,拉贝先生的善举,代表了正义的力量,体现了课文“为佑世界和平”的主题。
(2)(示例)你是中国人的朋友!你的正义之举挽救了无数生命,你的高尚美德永载史册!
9.①首先概述了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了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圣地亚哥市、加利福尼亚州举行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不同纪念形式,以及日本由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件,②最后以一个议论句子“历史,不可能被忘却!”总结全段。
10.①承接上文,用事实表明日寇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绝对不会因为巧舌抵赖而消失;②为下文“恐怖之城”的说法作铺垫。
11.①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②南京的命运变迁证明了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意思对即可)
12.①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特征的片段予以放大,比如后者慢镜头具体描绘了吕伟跳水的精彩动作;②新闻特写是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重要问题等发表评论,前者是针对“第四个公祭日”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评论;③新闻特写以记叙和描写为主;④新闻评论以记叙和议论论为主。
13.清明祭扫代表、形式、参与祭扫及幸存的人数。
14.祭扫过程,回顾历史,日本友人祭扫,祭扫意义。
15.本则消息大量使用数字来体现新闻语言的特点。例如,“9时祭扫仪式开始”表现了及时性,“‘哭墙’上共刻有10615个遇难者姓名”表现了准确性和真实性。
16.因为“遗属”是参与祭扫的主要人员,只写“遗属”,不写其他参与人员,是为了让新闻标题更简洁,更能突出主体。
17.采用对称的方法,用生动优美的形式吸引读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以最精练的文字将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和思想提示给读者。
18.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南极考查时工作环境的困难,从中也可以看到潘曜的认真努力,他用自己的行动为当代年轻人做出了表率,证明了“90后”也有出彩的。
19.个人心态好(有顽强的意志力),为梦想而执著努力; 得到家长的有利引导; 用自己的经历去鼓励他人,传播正能量(有责任感有担当)。
20.困境之中,个人能够努力克服困难,认真对待所做之事; 有理想,有抱负,追逐自己的梦想,使之成为内驱力,身边有人能给自己以引导或激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