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科学试题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科学试题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7-11 17:1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上科学预习
一、选择题
1.用湿抹布擦玻璃窗,玻璃上的水一会儿就干了,是因为水( )。
A.到空气中了 B.变成空气了 C.被玻璃吸收了
2.下列现象中属于蒸发的是( )。
A.冰雪融化 B.拖地后地面干了 C.水烧开时会冒出许多“白气”
3.夏天洒水车洒下很多的水,路面很快变干了,主要原因是( )
A.路面渗透 B.高温蒸发 C.车辆带走水份
4.使用酒精灯的方法是( )。
A.打开灯帽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用灯帽盖灭
B.打开灯帽点燃酒精灯用内焰加热用嘴吹灭
C.打开灯帽点燃酒精灯用焰心加热用灯帽盖灭
5.如果有酒精洒到灯外燃烧,应该用( )。
A.水浇灭 B.用物体扇灭 C.湿抹布盖灭
6.使用酒精灯加热时,我们常用外焰。外焰即图中的( )。
A.A B.B C.C
7.下面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8.冰块在( )的环境中能完全变成液态的水。
A.-10℃ B.0℃ C.10℃
9.水结冰后体积(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10.下列变化与水结冰或蒸发的变化相似的是( )。
A.苹果腐烂 B.压扁易拉罐 C.火柴燃烧
11.杭州市临安区初冬的早晨气温在2—4℃,在该气温下有一杯水,这杯水( )结冰。
A.会 B.不会 C.一部分结冰
12.在做“水结冰”实验时,为了使试管周围的温度更低,我们可以在( )加食盐。
A.试管外面的冰中 B.试管里面的水中 C.试管内外都要
13.夏天,啤酒等玻璃瓶装饮料不能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冷冻,这是因为( )。
A.冷冻后饮料变质 B.冷冻后口感不好 C.啤酒结冰体积变大
14.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是0℃。 B.温度继续上升。 C.温度继续下降
15.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在碎冰中加入食盐是为了制造更低的温度
B.水杯不加盖子,杯中的水会自动减少,属于融化现象
C.秋天草地上出现的露珠是由水蒸气冷却形成的
16.让冰融化得最快的方法是( )。
A.放入开水 B.用手捂住 C.用吸管吹
17.小明很喜欢喝糖水,在配置糖水的过程中他发现无论如何搅拌都无法使剩下的白糖溶解,这是因为( )。
A.搅拌的速度不够快 B.搅拌的时间不够久 C.白糖在水中溶解能力有限
18.高锰酸钾进入水中后,我们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B. C. D.
19.如图所示的是方糖溶解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 )。
A.颗粒大小是否影响方糖溶解的快慢 B.温度是否影响方糖溶解的快慢
C.水量是否影响方糖溶解的快慢
20.下列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属于加快物质溶解的是( )。
A.用筷子搅拌盐水 B.和面 C.煮鸡蛋汤
21.在研究“水的温度是否能加快肥皂块溶解”的实验中,你会选择下列哪些材料?( )。
A.
B.
C.
22.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加快盐的溶解速度,最简便的方法是( )。
A.过滤 B.蒸发 C.搅拌
23.小芳发现吃火锅时,没有往锅里继续放盐,可汤却越来越咸,这是因为( )。
A.汤上面淡下面咸 B.汤里水分蒸发 C.一开始锅底的盐没完全溶解
24.四名地质人员不小心把一包小铁钉掉落在沙堆里,下列能帮助他们快速捡起铁钉的是( )。
A.用磁铁吸引 B.一颗一颗地捡 C.放入水中
25.食盐溶液中的水蒸发后,食盐结晶出来了,这种变化是( )。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状态变化 D.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26.下面哪些物体在变化时会产生新的物质?( )
A.冰雪融化 B.燃放烟花 C.煎蛋 D.盐溶于水
27.用木头做成不同的家具,经过这些改变,这种物质( )。
A.还是木头 B.不是木头了
C.其中的一部分木头被改变了
28.我们可以用( )的方法将盐水中的盐析出来。
A.过滤 B.蒸发 C.沉淀
二、判断题
29.地球上的水资源很丰富,所以我们不需要节约用水。( )
30.花瓶中的水变少了是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
31.湖泊里的水会因为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 )
32.使用温度计前要先了解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 )
33.水温计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
34.冰不是水,所以冰和水没有相同点。( )
35.在做水结冰实验时,往碎冰堆里放食盐,是为了让冰块看起来多一些。 ( )
36.把牛奶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牛奶会结成冰块。( )
37.把两块相同的冰放在两杯水中,水的温度越高,冰化得越快。( )
38.在碎冰中加食盐会使碎冰的温度上升。( )
39.冬天冰融化时,周围环境的温度会降低。( )
40.海洋的水一直在蒸发,不久将来会干枯了。( )
41.给冰块加热,它会变成液态水。( )
42.因为糖能溶于水,所以一杯水可以无限制地溶解糖。( )
43.酒精能溶解在水中,但水不能溶解在酒精中。( )
44.溶解的速度只与物质本身相关,与其他条件无关。( )
45.可以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
46.刚加热完的烧杯,东东用手直接去拿。( )
47.分离食盐和水时,当蒸发皿中有白色颗粒出现时,我们需要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
48.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
49.我们可以采取先溶解后过滤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沙。( )
50.在加热食盐溶液过程中,有一部分食盐随水分蒸发掉了。( )
51.在蒸发食盐水时,等水完全蒸干后熄灭酒精灯,收集食盐颗粒。( )
52.“木已成舟”,木头就不是木头了。( )
53.把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的动物,形状虽然变了但它还是原来物质。( )
54.橡皮泥被捏成仿真水果、动物卡通,这些物品上的橡皮泥只是被改变了形状。( )
55.夏天,自行车的车胎容易爆,是因为热胀冷缩的原因。( )
56.橡皮泥经过揉捏之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
57.橡皮泥被制作成各种作品,发生了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
58.用滤纸过滤时,倒进漏斗中溶液的液面要高于滤纸的边缘。( )
三、填空题
59.衣服在太阳下晾干,这是_______现象。
60.物体可以分为___________体、___________体和___________体三种类型。石头和沙是___________体,空气是___________体。
61.水在自然界有_______态、_______态、_______态三种存在状态,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62.水受热达到( )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叫( ),水的温度下降到( )时开始结冰,水结冰后体积会( )。
63.一般情况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__℃。
6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_____________。
65.我们已经知道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冰是___________态的水。
66.水是液态的,冰是( )的水,水蒸气是( )的水。
67.我们吃火锅时,往水中加的食盐不见了,说明食盐在水中是______________的。我们还发现火锅越吃越成,说明食盐______________(“会”或“不会”随着水分一起蒸发。
68.为了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可以_______。
69.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切碎。
70.白糖加热时熔化为糖浆,这是________,继续加热,糖炭化变成了炭,这是________。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71.37摄氏度写作:______,0摄氏度写作______,零下3摄氏度写作—3℃读作______。
72.一般情况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_______°C,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_______°C。
73.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量一块冰和一杯水的温度,温度计示数如下图所示,那么这块冰的温度是______________℃,这杯水的温度是_____℃。
单位℃ 单位℃
74.当食盐中不小心混入有沙子,我们利用______的方法先将食盐水和沙子分离开,再用______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开。
75.水在自然界以液态、________和_________三种状态存在,这三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使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变化。
四、综合题
76.归类题。(把下列内容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
①是液态 ②是固态的水 ③是气态的水 ④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⑤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⑥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有三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1号杯装自来水,2号杯是空杯子,3号杯装冰块,都放在室温26℃的桌子上(如下图)。
77.几分钟后,观察到杯中水面逐渐上升的是( )。
A.1号杯 B.2号杯 C.3号杯
78.几天后,1号杯中的水位会(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79.如果把3号杯分别放在温度不同的环境中,冰块融化最快的环境温度是( )。
A.5℃ B.15℃ C.30℃
80.某同学为了研究白糖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他把一大包白糖同时倒入100毫升水中充分搅拌后沉淀,杯底沉淀了很多白糖,他得到的结论是:白糖不能溶解在水中。
(1)你认为他的结论对吗?________。
(2)杯底沉淀了很多白糖是因为_________。
本学期小明学习了《水》这一单元后,他想在家里做一个有趣的科学探究实验。在厨房里,小明找到了妈妈常用的调味品—食盐,他发现家里用的盐有两种,种是粗盐,一种是细盐。这两种盐都是固态物质,但它们的颗粒粗细不同。
81.小明把等量粗盐和细盐同时放入温水中,都不搅拌,溶解更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为了弄清粗盐和细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小明决定做“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小明应该选择的加盐方法是( )。
A.20克20克地加 B.2克2克地加 C.10克10克地加
83.小明在做“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细盐”的实验时,水的温度要选择( )。
A.和做粗盐实验时的温度相同
B.比做粗盐实验时的温度高
C.比做粗盐实验时的温度低
84.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下列杯子中粗盐溶解得最快的是( )。
A. B. C.
85.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对水有了一些认识,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完成下面的气泡图。(至少填出5空)
五、实验题
小明在实验室连续测量了一杯热水的温度,得到以下数据。
时间 开始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6分钟 7分钟
温度(℃) 78 75 72 67 65 64 63
86.小明不小心在记录单上滴了一点墨汁。根据你在做这个实验时发现的规律推测出3分钟时的水温可能是( )℃。A.71 B.69 C.68
87.这杯水在这7分钟内水温的变化规律是( )。
A.匀速下降 B.先快后慢下降 C.先慢后快下降
88.通过这个实验,小明告诉大家,一杯热水放在一个地方,它的温度会不断下降,直到会降到“0”℃,你认为他的结论对吗?
丁丁准备了食盐、白糖、小苏打三种物质,想对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研究。
89.丁丁想比一比在一定量的水中,谁溶解能力更强,为了实验尽可能公平,他应该做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可多选)
A.用相同的勺子来取三种物质,每一勺要一样多
B.三杯水的水量不相同
C.每一份全部溶解完再放入下一份
D.三杯水要一样多
E.每一份放入水中后不需要溶解完就可以加入下一份
90.丁丁各取了一份食盐、白糖、小苏打,分别放入三杯水中,搅拌后都溶解了,于是他得出结论这三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是相同的,你认为他是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我觉得应该( )。
A.停止实验得出结论 B.继续实验,直到分出强弱 C.问问人家,统一结论
91.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在一杯中搅拌,另外两杯始终不搅拌
B.前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另一份
C.用搅拌棒搅拌时,可以碰到杯子的内壁,不能碰到杯底
92.丁丁想研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是否跟水的冷热有关,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的是( )。
A.是否搅拌 B.食盐的颗粒大小 C.水的冷热
食盐的溶解实验。
15克食盐在50毫升水中放置一段时间,肉眼看不见了,如果继续放入食盐,将会出现什么现象?为此,小明往水中5克、5克持续加盐,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加盐次数(每包5克)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现象记录(全部消失打√,出现沉淀打×) √ √ √ ×
93.根据以上实验现象,我们可以记录的实验结果:50毫升水可以溶解…( )。A.18克食盐 B.15克食盐 C.20克食盐
94.第4次加入食盐后,杯底出现了沉淀的食盐颗粒,如果要让这些食盐也溶解,我们可以采取的方法合理的是( )。
A.往杯中加入50毫升水 B.用滴管滴入3滴水 C.放在太阳底下晒
95.小利和小花同学在家中做观察冰块融化时温度变化实验。
实验猜想:冰块融化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
实验器材:冰块,_______,烧杯。
实验步骤:
①把冰块放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
②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过程中,按等间隔时间测量温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③同时记录冰块的状态。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温度(℃) 零下5 零下3 0 0 0 1 3
冰块状态 冰块 冰块、水 水
根据实验记录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冰能自行融化,那是因为________给它加热。
(2)分析实验记录,我们知道冰融化时,温度较长时间保持在_______℃不变。
(3)测量时,温度计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碰到烧杯壁和底。
(4)分析实验知道,小利她们的猜想是________(选填“对”或“不对”)的。
(5)小明用图乙的方式观察冰的融化,实验表明,当冰融化成水时,体积会_____。
六、连线题
96.连线物质是否溶于水。
橡皮
铁粉 溶于水
白糖
碘盐
泥土 不溶水
红糖
97.连线题
玻璃棒 使容器均匀受热
三脚架 起支撑作用
蒸发皿 加热
酒精灯 搅拌
石棉网 盛放液体
98.把自然界中的水存在的状态与名称用线连接起来。
气态 冰块
雨水
固态 雪
液态 水蒸气

七、简答题
99.沙子在水中的状态是什么?
100.烧杯里装有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作上标记,把烧杯放在窗台上,几天后,液体的体积减少了,烧杯底部出现了一些白色的颗粒,这是怎么回事?
101.把盐分离出来的方法有哪些?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用湿抹布在窗玻璃上擦一下会留下水迹,过了一段时间后水迹就没了,这是因为水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了。选项A符合题意。
2.B
【解析】
【详解】
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温度下降。分析选项可知,A是水的固态转化为液态,不属于蒸发;B属于蒸发;C属于水的液态转化为气态,不属于蒸发。
3.B
【解析】
【详解】
水由液体变成气体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时时刻刻都可以蒸发,比如夏天洒水车洒下很多的水,路面很快变干了,主要原因是高温蒸发。
4.A
【解析】
【详解】
酒精灯是实验室用来加热的仪器。酒精灯使用的步骤是:打开灯帽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用灯帽盖灭。用完要熄灭时,应该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要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如果酒精灯里的酒精洒到桌子上并开始燃烧,可用湿布或沙土覆盖扑灭。
5.C
【解析】
【详解】
酒精灯是实验室用来加热的仪器。酒精灯使用时,我们要牢记一些注意事项:用完要熄灭时,应该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要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如果酒精灯里的酒精洒到桌子上并开始燃烧,可用湿布或沙土覆盖扑灭。
6.A
【解析】
【详解】
酒精灯是实验室用来加热的仪器。酒精灯使用时,我们要牢记一些注意事项: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我们一般用外焰来加热;图中的外焰是A。
7.A
【解析】
【详解】
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①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操作错误。②用嘴吹灭火,操作错误。③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操作正确。④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操作正确。正确的是选项③④。
8.C
【解析】
【详解】
冰融化是需要吸收热量,当自身温度达到0℃时,冰就开始融化,在这过程中还要继续吸热,所以周围环境必须是高于零摄氏度。冰块融化需要吸收热量,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时,才能全部变成液态的水。
9.B
【解析】
【详解】
常情况下,水在0℃以下的环境就会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慢慢变成了固体状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水的凝固。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当水结成了冰后,体积增加。
10.B
【解析】
【详解】
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苹果腐烂、火柴燃烧变化过程中都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压扁易拉罐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这一变化与水结冰或蒸发的变化相似,故B正确。
11.B
【解析】
【详解】
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题目给出的气温在2—4℃,都高于水的冰点,所以这杯水不会结冰。B符合题意。
12.A
【解析】
【详解】
冰里加盐就是降低了凝点,如果在零下4度的温度,就会加快结冰速度,在零下4度以上的温度,就会融化冰。所以在做“水结冰”实验时,为了使试管周围的温度更低,我们可以在试管外面的冰中加食盐。可见A符合题意。
13.C
【解析】
【详解】
当气温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会结冰,是一个凝固过程,由于水结冰后体积膨胀了,水结冰后的体积变大,所以夏天将啤酒等玻璃瓶放在冰箱会裂开,故C符合题意。
14.A
【解析】
【详解】
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冰的温度升至0摄氏度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冰水混合在一起,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摄氏度,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15.B
【解析】
【详解】
根据对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固态的冰、液态的水和气态的水蒸气,在自然环境中,三态共存。水的三态的变化,只是改变了水的状态,水本身的却没有改变。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热量是水的三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A、冰里加盐就是降低了冰的熔点,如果在零下4度的温度,就会加快结冰速度,在零下4度以上的温度,就会融化冰。A正确。
B、水杯不加盖子,杯中的水会自动减少,液态变气态,者这属于蒸发现象,B错误。
C、秋天草地上出现露珠是水蒸气遇冷凝结为液态水,属于凝结现象。C正确。
16.A
【解析】
【详解】
冰融化吸热,周围温度越高,融化越快。开水温度较高,能够加快冰块的融化。用手捂、用吸管吹对融化影响很小。A正确,符合题意。
17.C
【解析】
【详解】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当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就无法继续溶解了。配置糖水的过程中,无论如何搅拌都无法使剩下的白糖溶解,说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C符合题意。
18.D
【解析】
【详解】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高锰酸钾可以溶于水,所以进入水中后,会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
19.B
【解析】
【详解】
通过加快溶解的方法可知,影响物质溶解快慢因素有温度、是否搅拌、颗粒大小,可以通过对比试验得知。观察图片可知,实验中改变的因素只有水温的不同,探究的问题是温度是否影响方糖溶解的快慢。
20.A
【解析】
【详解】
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温度等。搅拌可以加快溶解。面和鸡蛋是不能溶解在水中的。
21.C
【解析】
【详解】
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水的温度是否能加快肥皂块溶解,所以唯一的变量是水的温度,其他条件水量、是否搅拌、肥皂块的状态和大小比如都要保持不变。
22.C
【解析】
【详解】
常用的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加快盐的溶解速度,最简便的方法是搅拌,过滤、蒸发都不合适。
23.B
【解析】
【详解】
水由液体变成气体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时时刻刻都可以蒸发。小芳发现吃火锅时,没有往锅里继续放盐,可汤却越来越咸,这是因为是水蒸发,剩下的食盐会让我们感受到咸。
24.A
【解析】
【详解】
磁铁能够吸引铁制品,四名地质人员不小心把一包小铁钉掉落在沙堆里,下列能帮助他们快速捡起铁钉的是用磁铁吸引。
25.B
【解析】
【详解】
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食盐溶液中的水蒸发后,食盐结晶出来了,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
26.B
【解析】
【详解】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新物质的产生,燃放烟花有发光、发热有新物质生成,没有产生新物质的是冰雪融化、煎蛋、盐溶于水。
27.A
【解析】
【详解】
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用木头做成不同的家具,只是形态发生了改变,并没有产生新物质,所以还是木头。
28.B
【解析】
【详解】
蒸发结晶法:先将盐水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使水分蒸发,从而使盐结晶,最后达到盐水分离的效果。盐溶解在水中,我们可以通过蒸发结晶的方法将它们分离,所以B符合题意。
29.×
【解析】
【详解】
水是取之不尽的,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很有限的,所以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如刷碗时用一个大盆装着水,不要让干净水白白流走;洗手、洗脸、刷牙时不要长时间流水,不洗时关上水龙头。
30.×
【解析】
【详解】
水由液体变成气体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时时刻刻都可以蒸发,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花瓶中的水变少了是因为少大部分水蒸发了。
31.√
【解析】
【详解】
水由液体变成气体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时时刻刻都可以蒸发,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湖泊里的水会因为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
32.√
【解析】
【详解】
温度计,是测温仪器的总称,可以准确的判断和测量温度,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等的现象为设计的依据。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使用温度计前要先了解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
33.√
【解析】
【详解】
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体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根据测量水温的方法,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一旦离开受气温的影响会影响测量数据。
34.×
【解析】
【详解】
冰是水的固体形式,和水是同一种物质,无色无味透明,这是它们的相同点,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35.×
【解析】
【详解】
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慢慢变成了固体状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水的凝固。在做水结冰实验时,向冰块上撒上盐后,盐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能让冰快速融化。冰融化吸热,这样温度就会变低。
36.√
【解析】
【详解】
物体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不同的形态,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所以把牛奶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因温度的降低牛奶会结成冰块,这个过程会放出热量。故题干说法正确。
37.√
【解析】
【详解】
冰融化成水需要吸热,温度越高,传递的热量越多。所以把两块相同的冰放在两杯水中,水的温度越高,冰化得越快。故题干说法正确。
38.×
【解析】
【详解】
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水有三种状态: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液态水降到0℃时开始凝固成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在冰里加入一些盐会使冰的温度上升。盐会促进冰的融化。融化过程温度不会升高。这种说法错误。
39.√
【解析】
【详解】
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所以冬天冰融化时,周围环境的温度会降低。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40.×
【解析】
【详解】
水循环是的指水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不分昼夜的循环流转。海洋里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会变成大量的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云随风飘动,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就会降落下来,形成雨或雪,雨水或雪融化的水汇成小溪,就会流入海洋。水在自然界中是不断循环的,所以海洋里的水不会干枯。故题干说法错误。
41.√
【解析】
【详解】
水有三种状态: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如果我们给冰块加热,冰块会融化,这时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水。故题干说法正确。
42.×
【解析】
【详解】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就不能继续溶解了。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43.×
【解析】
【详解】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酒精不溶于水。
44.×
【解析】
【详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受物质的种类、温度、压强影响。溶解的速度不仅与物质本身有关,还与温度、压强等因素有关。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45.×
【解析】
【详解】
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不能用嘴吹气来灭灯,要用灯帽盖灭酒精;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防有酒精溢出燃烧引起火灾。
46.×
【解析】
【详解】
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仪器的使用都有一定的操作方法和规则,严格按照基本的操作要领操作。为防止烫伤,实验时,不能用手直接去拿刚加热完的烧杯。
47.√
【解析】
【详解】
将食盐溶液倒入蒸发皿,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要边加热,边搅拌,当蒸发中有白色颗粒出现时,我们需要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48.√
【解析】
【详解】
分离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开,分离有沉淀、过滤、结晶等方法。物质的性质不同,使用的过滤方法也就不同。常用的方法有沉淀、过滤、蒸发。过滤的作用是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所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49.√
【解析】
【详解】
我们可以采取先溶解后过滤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沙。食盐和沙混合后,可以先用水进行分离,利用滤纸过滤含有沙的食盐水时,最终留在滤纸上的是沙,把沙分离出来;要将食盐从盐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最合适的方法是蒸发,随着水分的蒸发,食盐慢慢结晶出来。
50.×
【解析】
【详解】
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可以利用加热的方法,让盐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从而让食盐析出而提取盐的结晶,在加热食盐溶液过程中,不会有一部分食盐随水分蒸发掉。
51.×
【解析】
【详解】
根据分离食盐与水的实验,应该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前熄灭酒精灯,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完。如果在水完全蒸发后熄灭酒精灯,由于容器温度很高,食盐颗粒会继续吸热,容易飞溅,给实验人员带来危险。所以应该在水还未完全蒸发前熄灭酒精灯。故题干说法错误。
52.×
【解析】
【详解】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木已成舟”,木头做成船,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53.√
【解析】
【详解】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只是形状发生了的变化即发生了物理变化,还是原来的橡皮泥。
54.√
【解析】
【详解】
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橡皮泥被捏成仿真水果、动物卡通,这些物品上的橡皮泥只是被改变了形状,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55.√
【解析】
【详解】
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物体在一般状态下,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在受冷的状态下体积会缩小。大多数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夏天,自行车的车胎内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所以自行车的车胎容易爆。题干正确。
56.√
【解析】
【详解】
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橡皮泥经过揉捏之后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其实还是原来的物质。
57.√
【解析】
【详解】
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橡皮泥被制作成各种作品,只是发生了形态的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
58.×
【解析】
【详解】
过滤的作用是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如果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造成待过滤的液体从滤纸和漏斗之间的缝隙流下来,即有些混合物没有经过过滤就下来了,导致得到的滤液含有较多的杂质。所以用滤纸过滤时,倒进漏斗中溶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59.蒸发
【解析】
【详解】
水蒸发,是指水面的水分从液态转化为气态逸出水面的过程。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晾干,水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液态变气态),是蒸发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
60. 液 气 液 固 气
【解析】
【详解】
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如冰、水和水蒸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石头和沙是固体,空气是气体体。
61. 液 固 气
【解析】
【详解】
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
62. 100℃ 沸腾 0℃ 增大
【解析】
【详解】
在正常压强下,水受热到达100℃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沸腾,在沸腾过程中会 一直保持这个温度。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水结冰后体积会增大。
63.100
【解析】
【详解】
“摄氏温标”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
64.增加
【解析】
【详解】
沸腾时,温度达到100℃,温度不再升高,大量气泡上升、变大,至水面破裂释放出里面的水蒸气。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水的三态变化,气态的体积最大。
65.固
【解析】
【详解】
水在自然界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水的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引起水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水是液态、冰是固态、水蒸气是气态,它们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但是它们都是同一种物质。
66. 固态 气态
【解析】
【详解】
水有三种状态: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水烧开时的温度大约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水的状态是液态的,冰、雪是固态的水,水蒸气是气态的水。
67. 溶解 不会
【解析】
【详解】
我们通常用加热的方法将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食盐不会随着水的蒸发而蒸发。我们吃火锅时,往水中加的食盐不见了,说明食盐在水中是溶解的。我们还发现火锅越吃越成,说明食盐不会随着水分一起蒸发。
68.加热、搅拌
【解析】
【详解】
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
69. 搅拌 加热
【解析】
【详解】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
70. B A
【解析】
【详解】
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白糖加热时熔化为糖浆,没有产生新变化 ,这是物理变化,继续加热,糖炭化变成了炭,生成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
71. 37℃ 0℃ 零下3摄氏度
【解析】
【详解】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借助于温度计来进行测量,它一般用摄氏度作单位,符号是℃。37摄氏度写作:37℃,0摄氏度写作0℃,零下3摄氏度写作—3℃读作零下3摄氏度。
72. 100 0
【解析】
【详解】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是 100℃,水结冰的温度是 0℃。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73. -6 15
【解析】
【详解】
温度计,是测温仪器的总称,可以准确的判断和测量温度,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等的现象为设计的依据。观测温度计的读数时,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这块冰的温度是-6℃,这杯水的温度是15℃。
74. 过滤 加热
【解析】
【详解】
分离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开,分离有沉淀、过滤、结晶等方法。物质的性质不同,使用的过滤方法也就不同。当食盐中不小心混入有沙子,可以先用水进行分离,利用滤纸过滤含有沙的食盐水时,最终留在滤纸上的是沙,把沙分离出来;要将食盐从盐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最合适的方法是蒸发,随着水分的蒸发,食盐慢慢结晶出来。
75. 固态 气态 温度变化
【解析】
【详解】
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三种形态,有着循环变化的关系。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
76.②④;①⑥;③⑤。
【解析】
【详解】
冰、水、水蒸气是水在自然界中的三种状态,其中冰是固态形式,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形式,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77.C
78.B
79.C
【解析】
【分析】
读图可知:有三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1号杯里加自来水、2号杯是空杯子、3号杯装着冰块,都放在室温26℃左右的桌子上。
77.
隔几分钟后,观察到杯子中的水位逐渐上升的是3号杯,是冰融化导致的。
78.
隔几天后,1号杯子中的水位下降了,因为杯中的水蒸发了。
79.
如果把3号杯分别放在温度不同的环境中,冰块融化的最快的是30℃的环境;因为温度越高,冰融化的越快。
80. 不对 白糖太多,100毫升的水无法溶解这么多的白糖,已经超出了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
【详解】
我们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剂和溶质的本性有关,比较哪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强就是比较在等量的水中,哪种物质溶解得多。本题考查了研究白糖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分析实验可知,把一大包白糖同时倒入100毫升水中并充分搅拌后,杯底沉淀了很多白糖,说明白糖太多,100毫升的水无法溶解这么多的白糖,已经超出了水的溶解能力,并不能得出白糖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结论。
81.细盐
82.B
83.A
84.B
【解析】
【分析】
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2、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它因素应保持一样。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温度的高低、是否搅拌、物体颗粒的大小有关。
81.
小明把粗盐和细盐同时放入温水中,都不搅拌,溶解速度更快的是细盐。
82.
为了弄清粗盐和细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小明决定做“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在常温下,50毫升的水大约能溶解18克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小明应该选择的加盐方法是2克2克地加,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更准确。
83.
小明在做“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细盐”的实验时,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比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它条件相同。所以实验时,水的温度要选择和做粗盐实验时的温度相同。
84.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提高水的温度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溶解。所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热水的温度最高,热水中的粗盐溶解得最快。
85.
【解析】
【详解】
水是液体,无色无味能流动,有质量能占据空间,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水对人们有利有弊,水可以供人和动物饮用,还可以用来洗东西,水还可以用来浇灌土地,这样植物才能够更好地生长。
86.B
87.B
88.不对,热能够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最后热水的温度与室温相同。
【解析】
【分析】
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86.
根据题干可知,前3分钟每分钟下降的温度大约是3℃,所以3分钟时的水温可能是69℃。
87.
这杯水在7分钟内水温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下降,这是因为刚开始热水与周围环境的温差较大,热量散发的快,随着温度的下降温差的减少,热量散发的速度减慢了。
88.
热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一天之后,这杯热水的温度会和实验室里空气的温度一样高。
89.ACD
90. 错误 B
91.B
92.C
【解析】
【分析】
许多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是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89.
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所以唯一的变量是物质不同,其他条件比如相同的勺子、每次加入的量、水量都要保持不变;还要每一份全部溶解完再放入下一份;
90.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丁丁各取了一份食盐、白糖、小苏打,分别放入三杯水中,搅拌后都溶解了,不可以得出结论;应该继续实验,直到分出强弱;
91.
实验过程中,应该除了添加物质不同之外,其余条件都要保持相同,都不搅拌或者都搅拌;用搅拌棒搅拌时,不可以碰到杯子的内壁和杯底;前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另一份;
92.
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是否跟水的冷热有关,所以唯一的变量是水的冷热。
93.B
94.A
【解析】
【分析】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93.
根据题干可知,小明往水中5克、5克持续加盐,加到第4次食盐不可以完全溶解,所以只能计算第3次的数据,即50毫升水可以溶解15克食盐;
94.
许多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是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第4次加入食盐后,杯底出现了沉淀的食盐颗粒,如果要让这些食盐也溶解,我们可以添加水或者加热水的温度等方法。
95. 温度计 空气 0 不能 不对 减小
【解析】
【分析】
当环境温度到达0℃时,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而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详解】
实验器材:除了冰块、烧杯,还需要测量温度的温度计;
(1)冰能自行融化,那是因为空气给它加热,发生了热传递现象;
(2)冰融化时,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3)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4)冰融化时,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所以利她们的猜想是不对的;
(5)当环境温度到达0℃时,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体积会变小。
96.
【解析】
【详解】
橡皮、铁粉、泥土放入水中会沉底,无法形成均匀稳定的溶液,说明它们不能在水中溶解。碘盐、红糖、白糖放入水中慢慢消失,形成均匀稳定的溶液,说明它们可以溶解在水中。
97.
【解析】
【详解】
工具有很多的种类,不同种类的工具作用不一样,合理使用工具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玻璃棒搅拌,三脚架起支撑作用,蒸发皿盛放液体,酒精灯加热,石棉网使容器均匀受热。
98.
【解析】
【详解】
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冰块、霜和雪都是固态水,雨水是液态水,水蒸气是气态水。
99.沙子沉在水杯的底部;沙子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解析】
【详解】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由于沙子不溶于水,所以沙子沉在水杯的底部。
100.液体在常温下进行了蒸发,水量减少,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析出,在烧杯底部出现白色颗粒,这是结晶现象。
【解析】
【详解】
水由液体变成气体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烧杯里装有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作上标记,把烧杯放在窗台上,几天后,液体的体积减少了,这是因为液体在常温下进行了蒸发,水量减少;烧杯底部出现了一些白色的颗粒,这是因为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析出,在烧杯底部出现白色颗粒,这是结晶现象。
101.太阳晒;加热结晶。
【解析】
【详解】
分离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开,分离有沉淀、过滤、结晶等方法。物质的性质不同,使用的过滤方法也就不同。常用的方法有沉淀、过滤、蒸发。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太阳晒的方法使水分蒸发,将食盐和水分离开来;也可以用加热食盐水的方法,使水分蒸发进行分离食盐和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