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浙科版2019必修一同步练习2.1 细胞是生命的单位
一、单选题
1.(2022高一下·丽水月考)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665年虎克观察到细胞后创立
B.植物和动物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
C.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D.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2.(2021高一上·浙江月考)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进化论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B.揭示了生物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
C.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进入分子水平
D.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基础
3.(2021高一上·浙江期中)细胞学说的提出对近代生物学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建立在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的的技术基础上
B.细胞学说由施旺、施莱登、魏尔肖等人共同提出
C.细胞学说将人们对生物的研究从宏观领域带入到微观分子领域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4.(2021高一上·浙江期中)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实验中的两个视野,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甲图转为乙图,下列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序是( )
①转动细准焦螺旋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
③移动装片 ④调节光圈(或反光镜)
⑤转动转换器
A.③—⑤—②—① B.④—③—②—⑤
C.③—①—④—⑤ D.③—⑤—④—①
5.(2021高一上·杭州期中)细胞学说曾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下列关于细胞学说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多样性
B.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C.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6.(2021高一上·绍兴期中)如图所示为显微镜中观察到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观察对象。若要由视野(1)变为视野(2),则下列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
①调节粗准焦螺旋 ②调节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 ④转动转换器
⑤向左下方移动装片 ⑥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A.①③④⑤ B.⑤④③② C.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①
7.(2021高一上·绍兴期中)以下关于细胞学说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伴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B.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组成
C.所有细胞必定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
D.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8.(2021高二上·“精诚联盟”开学考)细胞学说的提出对近代生物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内容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是细胞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基本单位
B.细胞学说建立在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的技术基础上
C.所有的细胞必定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
D.细胞学说的提出标志着生物学研究发展到分子水平
9.(2021高一下·宁波期末)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是细胞学说建立的技术基础
B.细胞学说揭示了病毒、细菌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细胞学说的建立支持所有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进化观点
D.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了细胞水平
10.(2021高一下·浙江期中)细胞是生命的单位,人们借助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完善了对细胞的认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了许多动、植物的活细胞
B.细胞学说将人们对生物的研究从宏观领域带入微观领域
C.细胞体积微小,但有些细胞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到
D.细胞形态各异,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
11.(2021高一下·温州期中)下列不符合细胞学说描述的是( )
A.提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
B.提出新细胞都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
C.总结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点
D.提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12.(2021高一下·杭州期中)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揭示生物界存在一定亲缘关系 B.为达尔文进化论奠定了基础
C.揭示了细胞结构的多样性 D.将动物和植物统一起来
13.(2020高二上·湖州期中)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横纹肌细胞时,可看到有多个细胞核
B.观察菠菜叶肉细胞时,通常能看到叶绿体
C.低倍镜下看到图像时,直接转换成高倍镜观察
D.观察蛙血涂片时,需选择细胞不太密集的区域
14.(2020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B.病毒不在细胞学说的讨论范围内
C.所有细胞必定来自于已存在的细胞
D.施莱登、施万、菲尔肖等科学家都参与了细胞学说的建立
15.(2020高一上·温州期中)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盖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 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图中①④⑥组合
B.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放大为原来的10倍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操作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调节细准焦螺旋
D.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二、综合题
16.(2019高一上·通榆月考)基础知识填空:
(1).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 ,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揭示了细胞的 和 ,它是自然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多糖、蛋白质和核酸是由许多 连接成的多聚体;核酸是 的携带者,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及 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每克脂肪完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约为 。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它在细胞中的含量是 ;细胞中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 千差万别;检测蛋白质的实验中,向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的顺序是 。
17.(2021高一上·大安月考)如图是某同学在目镜10×,物镜40×的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据图回答:
(1)欲将图中③所指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进行观察,则装片应向 方移动。
(2)若装片上的细胞单层均匀分布,共有4个,那么该同学在目镜不变的情况下,换用10×的物镜去观察相同部位的细胞,按理论计算,视野内可容纳的完整细胞数目为 个。
(3)在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有4个镜头,甲、乙一端有螺纹,甲较长、乙较短;丙、丁无螺纹,丙较长、丁较短。则放大倍数最大的镜头组合是 。
(4)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左侧较暗,右侧较亮,则应调节____
A.目镜 B.物镜 C.光圈 D.反光镜
18.(2021高一上·南阳月考)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目镜 物镜
A组 5× 10×
B组 15× 10×
C组 8× 40×
(1)固定装片位置不变,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的是 组;同样光源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是 组;观察到的细胞体积最大的是 组。
(2)高倍镜下,如果视野较暗,物像又模糊不清,这时应转动或调节的结构是 、 和 。
(3)用A组显微镜观察,在视野内看到一行相连的9个细胞;固定装片位置不变,用B组显微镜观察,则大约可以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个。
(4)某同学在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一个污物,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判断污物是否在装片上的方法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1665年虎克观察到了死细胞,并命名了细胞,A错误;
B、植物和动物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是细胞,B正确;
C、细胞学说并没有揭示细胞的多样性,C错误;
D、细胞学说中未涉及真核和原核生物,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1)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2)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①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②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即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3)意义: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答案】C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A正确;
B、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证明了生物彼此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B正确;
C、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进入细胞水平,C错误;
D、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基础,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内容有:(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3.【答案】C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细胞学说的建立需要观察大量细胞,建立在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的的技术基础上,A正确;
B、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魏尔肖作了重要补充,B正确;
C、细胞学说将人们对生物的研究从微观分子领域带入到宏观领域,C错误;
D、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揭示了生物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2)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他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
(3)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4)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也没有进一步考虑生物体结构的一致性。施莱登的朋友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5)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从在的细胞”,这个断言至今仍未被推翻。
2、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内容有:(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4.【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图甲是低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乙是高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甲图转为乙图,首先调节粗准焦螺旋,在低倍镜下将需要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低倍镜转到高倍镜之后视野会变暗,可以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即顺序为③—⑤—④—①,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显微镜使用:低倍镜转换高倍镜操作(1)选好目标:调节粗准焦螺旋,在低倍镜下将需要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中央;(2)换用高倍镜: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3)调节亮度: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调焦:缓慢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5.【答案】D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A错误;
B、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B错误;
C、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深入到了分子水平,C错误;
D、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揭示了生物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内容有:(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6.【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
【解析】【解答】比较视野(1)和视野(2)可知,视野A处于低倍镜下,视野(2)处于高倍镜下,且甲位于视野的左下方,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和左右都颠倒的像,因此要将甲移到视野的中央,还应向左下方移动玻片.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因此,要由视野(1)变为视野(2)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⑤→④→③→②。
故答案为:B。
【分析】显微镜使用:低倍镜转换高倍镜操作(1)选好目标:调节粗准焦螺旋,在低倍镜下将需要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中央,移动目标时,偏哪儿往哪儿移;(2)换用高倍镜: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3)调节亮度: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调焦:缓慢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7.【答案】D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细胞需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够观察到,因此细胞学说伴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A正确;
B、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B正确;
C、细胞学说提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即所有细胞必定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C正确;
D、细胞学说提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没有阐明细胞的多样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内容有:(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8.【答案】D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
B、细胞用肉眼一般看不到,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B正确;
C、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C正确;
D、细胞学说的提出标志着生物学研究发展到细胞水平,细胞学说的研究并没有进入到分子水平,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内容有:(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9.【答案】B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细胞肉眼看不到,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是细胞学说建立的技术基础,A正确;
B、病毒无细胞结构,细胞学说仅指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不涉及病毒、细菌,B错误;
C、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支持所有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进化观点,C正确;
D、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由组织、器官水平进入了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细胞学说的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及细胞产物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由老细胞分裂产生。
2.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学的研究水平进入细胞水平并为进入分子水平打下基础。
10.【答案】A
【知识点】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显微镜;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的是植物的死细胞,A错误;B、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中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将人们对生物的研究从宏观领域带入微观(细胞水平)领域,B正确;
C、细胞体积微小,但有些细胞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如鸵鸟的卵细胞,C正确;
D、细胞形态各异,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等,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技术的发展,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的是植物的死细胞,列文虎克观察到的是活细胞;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将人们对生物的研究从宏观领域带入微观(细胞水平)领域;虽然绝大多数细胞体积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但是有些细胞(鸵鸟的卵细胞等)体积较大,利用肉眼可见;细胞形态各异,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等.
11.【答案】C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及细胞产物组成,A正确;
B、细胞学说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B正确;
C、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说明动物和植物具有统一性,但并没有将细胞分类,C错误;
D、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个相对独立的单位,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1、细胞学说的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均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及其产物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其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2、细胞学说的意义:
(1)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2)揭示了生物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阐明了现代生物的细胞都是远古生物细胞的后代;
(3)使人们意识到植物界和动物界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
(4)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
12.【答案】C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细胞学说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证据,表明各种生物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A正确;
B、细胞学说中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结论,不仅解释了个体发育,也为后来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了伏笔,B正确;
C、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C错误;
D、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胞学说的内容有: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3.【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
【解析】【解答】A、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一个横纹肌细胞中有多个细胞核,A正确;
B、叶绿体存在于植物体的绿色部位,在菠菜叶肉细胞中能看到呈扁平椭球形或球形的叶绿体,B正确;
C、低倍镜下看到图像时,需要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观察,C错误;
D、观察血涂片需选择细胞不太密集的区域,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高倍镜的使用: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至清晰
14.【答案】A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A错误;
B、“细胞学说”讨论是具有细胞的生物,病毒不在其内,B正确;
C、“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所有细胞来自于已存在的细胞,C正确;
D、施莱登、施万(浙科版,人教版为施旺)、菲尔肖施万(浙科版,人教版为魏尔肖)等科学家都参与了细胞学说的建立,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可以综合为以下3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15.【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
【解析】【解答】A、据图判断,丙图是高倍镜下看到的视野,放大倍数越大,选用的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要越大,物镜与观察对象距离越短,因此应选用②③⑤组合,A错误;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者宽度的放大倍数,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0倍,B错误;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C错误;
D、显微镜观察的物像是倒立的虚像,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① 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② 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③ 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 ④ 用细准焦螺旋调焦并观察。
(2)显微镜成像特点:倒立的虚像,物象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
(3)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
16.【答案】(1)施莱登、施旺;统一性;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单体;遗传信息;蛋白质的生物合成;39kJ
(3)7-10%;空间结构;先滴入A液,摇匀后再滴入B液
【知识点】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1)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施旺,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它是自然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多糖、蛋白质和核酸是由许多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每克脂肪完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约为39KJ。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它在细胞中的含量是7%-10%;细胞中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检测蛋白质的实验中,向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的顺序是先滴入A液,摇匀后再滴入B液。
【分析】1.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
2.细胞学说的意义
(1)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细胞学说证明了动植物彼此间存在着共同的结构基础——细胞,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3)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
3.生物大分子的构成
4.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17.【答案】(1)左下方
(2)64
(3)甲和丁
(4)D
【知识点】显微镜
【解析】【解答】(1)显微镜呈现的是倒立的虚像,图中③位于视野的左下方,实际上它在载玻片的右上方,因此要将图中③所指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进行观察,则装片应向左下方移动。
(2)将物镜40×换成10×的物镜后,细胞的面积缩小16倍,视野中细胞的数目增大16倍,因此可看到16×4=64个细胞。
(3)物镜一端有螺纹,并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无螺纹,并且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并且物镜放大倍数越大,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越短,甲、乙一端有螺纹,为物镜,甲较长,故甲的放大倍数大;丙、丁无螺纹,为目镜,丁较短,放大倍数大。放大倍数最大的镜头组合是甲和丁。
(4)由题可知视野左侧较暗,右侧较亮是光线分布不均所致,显微镜中的目镜和物镜是用来调节放大倍数的,光圈只能调节进光多少,即亮度大小均与光学调节无关,故只能调节反光镜使光线分布均匀。
【分析】1、显微镜使用:低倍镜转换高倍镜操作(1)选好目标:调节粗准焦螺旋,在低倍镜下将需要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中央,显微镜观察的是倒立的虚像,物体欲移到中央,则偏哪儿往哪儿移;(2)换用高倍镜: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3)调节亮度: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调焦:缓慢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2、目镜与物镜的结构及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反之则放大倍数越大(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距装片地离越近;反之则放大倍数越小,距装片距离越远。
3、低倍镜和高倍镜视野有关的计算:(1)若在目镜10×、物镜10×的低倍镜视野中看到呈一行排布的16个完整的细胞,将物镜换成40×的高倍镜之后,由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旅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再放大倍数与细胞数成反比关系,视野中能看到4个完整的细胞。(2)若在目镜10×、物镜10×的低倍镜中看到64个细胞充满视野,将物镜换成40×的高倍镜之后,由于显微镜看到的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关系,即为64÷(42)=4,视野中能看到4个完整的细胞。
18.【答案】(1)A;C;C
(2)反光镜;光圈;细准焦螺旋
(3)3
(4)移动装片,看污物是否移动
【知识点】显微镜
【解析】【解答】(1)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10=50(倍);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5×10=150(倍);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8×40=320(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A组的放大倍数最小,所以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的是A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C组的放大倍数最大,因此同样光源下,光线最暗的是C组。放大倍数越大,细胞体积越大,则细胞体积最大的是C组。
(2)高倍镜下视野较暗,应调节反光镜和扩大光圈,物象模糊不清楚,应调节细转焦螺旋。
(3)显微镜放大的物象的长度或宽度,由A组显微镜调大B组显微镜,放大了3倍,则观察的细胞数目为9÷3=3个。
(4)判断污物是否在装片上最简便的方法是移动装片,观察污物的移动情况,若污物随着装片移动而移动,则污物在装片上,否则不在装片上。
【分析】(1)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
(2)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3)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范围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少,细胞体积就越大;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所观察到的范围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多,细胞体积就越小。
1 / 1高中生物学浙科版2019必修一同步练习2.1 细胞是生命的单位
一、单选题
1.(2022高一下·丽水月考)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665年虎克观察到细胞后创立
B.植物和动物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
C.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D.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答案】B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1665年虎克观察到了死细胞,并命名了细胞,A错误;
B、植物和动物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是细胞,B正确;
C、细胞学说并没有揭示细胞的多样性,C错误;
D、细胞学说中未涉及真核和原核生物,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1)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2)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①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②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即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3)意义: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2021高一上·浙江月考)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进化论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B.揭示了生物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
C.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进入分子水平
D.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基础
【答案】C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A正确;
B、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证明了生物彼此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B正确;
C、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进入细胞水平,C错误;
D、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基础,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内容有:(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3.(2021高一上·浙江期中)细胞学说的提出对近代生物学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建立在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的的技术基础上
B.细胞学说由施旺、施莱登、魏尔肖等人共同提出
C.细胞学说将人们对生物的研究从宏观领域带入到微观分子领域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答案】C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细胞学说的建立需要观察大量细胞,建立在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的的技术基础上,A正确;
B、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魏尔肖作了重要补充,B正确;
C、细胞学说将人们对生物的研究从微观分子领域带入到宏观领域,C错误;
D、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揭示了生物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2)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他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
(3)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4)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也没有进一步考虑生物体结构的一致性。施莱登的朋友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5)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从在的细胞”,这个断言至今仍未被推翻。
2、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内容有:(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4.(2021高一上·浙江期中)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实验中的两个视野,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甲图转为乙图,下列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序是( )
①转动细准焦螺旋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
③移动装片 ④调节光圈(或反光镜)
⑤转动转换器
A.③—⑤—②—① B.④—③—②—⑤
C.③—①—④—⑤ D.③—⑤—④—①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图甲是低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乙是高倍镜下观察到的视野,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甲图转为乙图,首先调节粗准焦螺旋,在低倍镜下将需要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低倍镜转到高倍镜之后视野会变暗,可以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即顺序为③—⑤—④—①,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显微镜使用:低倍镜转换高倍镜操作(1)选好目标:调节粗准焦螺旋,在低倍镜下将需要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中央;(2)换用高倍镜: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3)调节亮度: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调焦:缓慢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5.(2021高一上·杭州期中)细胞学说曾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下列关于细胞学说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多样性
B.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C.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答案】D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A错误;
B、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B错误;
C、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深入到了分子水平,C错误;
D、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揭示了生物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内容有:(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6.(2021高一上·绍兴期中)如图所示为显微镜中观察到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观察对象。若要由视野(1)变为视野(2),则下列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
①调节粗准焦螺旋 ②调节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 ④转动转换器
⑤向左下方移动装片 ⑥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A.①③④⑤ B.⑤④③② C.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①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
【解析】【解答】比较视野(1)和视野(2)可知,视野A处于低倍镜下,视野(2)处于高倍镜下,且甲位于视野的左下方,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和左右都颠倒的像,因此要将甲移到视野的中央,还应向左下方移动玻片.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因此,要由视野(1)变为视野(2)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⑤→④→③→②。
故答案为:B。
【分析】显微镜使用:低倍镜转换高倍镜操作(1)选好目标:调节粗准焦螺旋,在低倍镜下将需要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中央,移动目标时,偏哪儿往哪儿移;(2)换用高倍镜: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3)调节亮度: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调焦:缓慢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7.(2021高一上·绍兴期中)以下关于细胞学说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伴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B.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组成
C.所有细胞必定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
D.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答案】D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细胞需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够观察到,因此细胞学说伴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A正确;
B、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B正确;
C、细胞学说提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即所有细胞必定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C正确;
D、细胞学说提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没有阐明细胞的多样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内容有:(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8.(2021高二上·“精诚联盟”开学考)细胞学说的提出对近代生物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内容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是细胞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基本单位
B.细胞学说建立在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的技术基础上
C.所有的细胞必定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
D.细胞学说的提出标志着生物学研究发展到分子水平
【答案】D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
B、细胞用肉眼一般看不到,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B正确;
C、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C正确;
D、细胞学说的提出标志着生物学研究发展到细胞水平,细胞学说的研究并没有进入到分子水平,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内容有:(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9.(2021高一下·宁波期末)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是细胞学说建立的技术基础
B.细胞学说揭示了病毒、细菌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细胞学说的建立支持所有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进化观点
D.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了细胞水平
【答案】B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细胞肉眼看不到,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是细胞学说建立的技术基础,A正确;
B、病毒无细胞结构,细胞学说仅指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不涉及病毒、细菌,B错误;
C、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支持所有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进化观点,C正确;
D、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由组织、器官水平进入了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细胞学说的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及细胞产物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由老细胞分裂产生。
2.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学的研究水平进入细胞水平并为进入分子水平打下基础。
10.(2021高一下·浙江期中)细胞是生命的单位,人们借助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完善了对细胞的认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了许多动、植物的活细胞
B.细胞学说将人们对生物的研究从宏观领域带入微观领域
C.细胞体积微小,但有些细胞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到
D.细胞形态各异,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
【答案】A
【知识点】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显微镜;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的是植物的死细胞,A错误;B、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中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将人们对生物的研究从宏观领域带入微观(细胞水平)领域,B正确;
C、细胞体积微小,但有些细胞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如鸵鸟的卵细胞,C正确;
D、细胞形态各异,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等,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技术的发展,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的是植物的死细胞,列文虎克观察到的是活细胞;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将人们对生物的研究从宏观领域带入微观(细胞水平)领域;虽然绝大多数细胞体积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但是有些细胞(鸵鸟的卵细胞等)体积较大,利用肉眼可见;细胞形态各异,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等.
11.(2021高一下·温州期中)下列不符合细胞学说描述的是( )
A.提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
B.提出新细胞都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
C.总结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点
D.提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答案】C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及细胞产物组成,A正确;
B、细胞学说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B正确;
C、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说明动物和植物具有统一性,但并没有将细胞分类,C错误;
D、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个相对独立的单位,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1、细胞学说的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均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及其产物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其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2、细胞学说的意义:
(1)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2)揭示了生物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阐明了现代生物的细胞都是远古生物细胞的后代;
(3)使人们意识到植物界和动物界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
(4)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
12.(2021高一下·杭州期中)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揭示生物界存在一定亲缘关系 B.为达尔文进化论奠定了基础
C.揭示了细胞结构的多样性 D.将动物和植物统一起来
【答案】C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细胞学说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证据,表明各种生物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A正确;
B、细胞学说中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结论,不仅解释了个体发育,也为后来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了伏笔,B正确;
C、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C错误;
D、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胞学说的内容有: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3.(2020高二上·湖州期中)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横纹肌细胞时,可看到有多个细胞核
B.观察菠菜叶肉细胞时,通常能看到叶绿体
C.低倍镜下看到图像时,直接转换成高倍镜观察
D.观察蛙血涂片时,需选择细胞不太密集的区域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
【解析】【解答】A、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一个横纹肌细胞中有多个细胞核,A正确;
B、叶绿体存在于植物体的绿色部位,在菠菜叶肉细胞中能看到呈扁平椭球形或球形的叶绿体,B正确;
C、低倍镜下看到图像时,需要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观察,C错误;
D、观察血涂片需选择细胞不太密集的区域,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高倍镜的使用: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至清晰
14.(2020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B.病毒不在细胞学说的讨论范围内
C.所有细胞必定来自于已存在的细胞
D.施莱登、施万、菲尔肖等科学家都参与了细胞学说的建立
【答案】A
【知识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A错误;
B、“细胞学说”讨论是具有细胞的生物,病毒不在其内,B正确;
C、“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所有细胞来自于已存在的细胞,C正确;
D、施莱登、施万(浙科版,人教版为施旺)、菲尔肖施万(浙科版,人教版为魏尔肖)等科学家都参与了细胞学说的建立,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可以综合为以下3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15.(2020高一上·温州期中)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盖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 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图中①④⑥组合
B.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放大为原来的10倍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操作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调节细准焦螺旋
D.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
【解析】【解答】A、据图判断,丙图是高倍镜下看到的视野,放大倍数越大,选用的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要越大,物镜与观察对象距离越短,因此应选用②③⑤组合,A错误;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者宽度的放大倍数,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0倍,B错误;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C错误;
D、显微镜观察的物像是倒立的虚像,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① 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② 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③ 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 ④ 用细准焦螺旋调焦并观察。
(2)显微镜成像特点:倒立的虚像,物象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
(3)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
二、综合题
16.(2019高一上·通榆月考)基础知识填空:
(1).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 ,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揭示了细胞的 和 ,它是自然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多糖、蛋白质和核酸是由许多 连接成的多聚体;核酸是 的携带者,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及 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每克脂肪完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约为 。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它在细胞中的含量是 ;细胞中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 千差万别;检测蛋白质的实验中,向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的顺序是 。
【答案】(1)施莱登、施旺;统一性;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单体;遗传信息;蛋白质的生物合成;39kJ
(3)7-10%;空间结构;先滴入A液,摇匀后再滴入B液
【知识点】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1)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施旺,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它是自然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多糖、蛋白质和核酸是由许多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每克脂肪完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约为39KJ。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它在细胞中的含量是7%-10%;细胞中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检测蛋白质的实验中,向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的顺序是先滴入A液,摇匀后再滴入B液。
【分析】1.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
2.细胞学说的意义
(1)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细胞学说证明了动植物彼此间存在着共同的结构基础——细胞,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3)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
3.生物大分子的构成
4.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17.(2021高一上·大安月考)如图是某同学在目镜10×,物镜40×的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据图回答:
(1)欲将图中③所指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进行观察,则装片应向 方移动。
(2)若装片上的细胞单层均匀分布,共有4个,那么该同学在目镜不变的情况下,换用10×的物镜去观察相同部位的细胞,按理论计算,视野内可容纳的完整细胞数目为 个。
(3)在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有4个镜头,甲、乙一端有螺纹,甲较长、乙较短;丙、丁无螺纹,丙较长、丁较短。则放大倍数最大的镜头组合是 。
(4)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左侧较暗,右侧较亮,则应调节____
A.目镜 B.物镜 C.光圈 D.反光镜
【答案】(1)左下方
(2)64
(3)甲和丁
(4)D
【知识点】显微镜
【解析】【解答】(1)显微镜呈现的是倒立的虚像,图中③位于视野的左下方,实际上它在载玻片的右上方,因此要将图中③所指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进行观察,则装片应向左下方移动。
(2)将物镜40×换成10×的物镜后,细胞的面积缩小16倍,视野中细胞的数目增大16倍,因此可看到16×4=64个细胞。
(3)物镜一端有螺纹,并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无螺纹,并且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并且物镜放大倍数越大,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越短,甲、乙一端有螺纹,为物镜,甲较长,故甲的放大倍数大;丙、丁无螺纹,为目镜,丁较短,放大倍数大。放大倍数最大的镜头组合是甲和丁。
(4)由题可知视野左侧较暗,右侧较亮是光线分布不均所致,显微镜中的目镜和物镜是用来调节放大倍数的,光圈只能调节进光多少,即亮度大小均与光学调节无关,故只能调节反光镜使光线分布均匀。
【分析】1、显微镜使用:低倍镜转换高倍镜操作(1)选好目标:调节粗准焦螺旋,在低倍镜下将需要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中央,显微镜观察的是倒立的虚像,物体欲移到中央,则偏哪儿往哪儿移;(2)换用高倍镜: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3)调节亮度: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调焦:缓慢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2、目镜与物镜的结构及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反之则放大倍数越大(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距装片地离越近;反之则放大倍数越小,距装片距离越远。
3、低倍镜和高倍镜视野有关的计算:(1)若在目镜10×、物镜10×的低倍镜视野中看到呈一行排布的16个完整的细胞,将物镜换成40×的高倍镜之后,由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旅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再放大倍数与细胞数成反比关系,视野中能看到4个完整的细胞。(2)若在目镜10×、物镜10×的低倍镜中看到64个细胞充满视野,将物镜换成40×的高倍镜之后,由于显微镜看到的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关系,即为64÷(42)=4,视野中能看到4个完整的细胞。
18.(2021高一上·南阳月考)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目镜 物镜
A组 5× 10×
B组 15× 10×
C组 8× 40×
(1)固定装片位置不变,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的是 组;同样光源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是 组;观察到的细胞体积最大的是 组。
(2)高倍镜下,如果视野较暗,物像又模糊不清,这时应转动或调节的结构是 、 和 。
(3)用A组显微镜观察,在视野内看到一行相连的9个细胞;固定装片位置不变,用B组显微镜观察,则大约可以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个。
(4)某同学在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一个污物,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判断污物是否在装片上的方法是 。
【答案】(1)A;C;C
(2)反光镜;光圈;细准焦螺旋
(3)3
(4)移动装片,看污物是否移动
【知识点】显微镜
【解析】【解答】(1)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10=50(倍);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5×10=150(倍);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8×40=320(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A组的放大倍数最小,所以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的是A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C组的放大倍数最大,因此同样光源下,光线最暗的是C组。放大倍数越大,细胞体积越大,则细胞体积最大的是C组。
(2)高倍镜下视野较暗,应调节反光镜和扩大光圈,物象模糊不清楚,应调节细转焦螺旋。
(3)显微镜放大的物象的长度或宽度,由A组显微镜调大B组显微镜,放大了3倍,则观察的细胞数目为9÷3=3个。
(4)判断污物是否在装片上最简便的方法是移动装片,观察污物的移动情况,若污物随着装片移动而移动,则污物在装片上,否则不在装片上。
【分析】(1)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
(2)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3)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范围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少,细胞体积就越大;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所观察到的范围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多,细胞体积就越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