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背 影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谋事(móu) 马褂(guà) 琐屑(xuè)
B.倾斜(qīng) 擦拭(shì) 颓唐(tū)
C.混入(hún) 踌躇(chú) 妥帖(tiē)
D.行李(xínɡ) 迂腐(yū) 蹒跚(pán)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勾留 交卸 晶莹 脚夫
B.游逛 狼藉 警醒 珊栏
C.典质 赔偿 赋闲 嘱咐
D.熟识 棉袍 料理 簌簌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
A.再得意的人生也难免会深陷负面情绪。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B.人们听了歌手王菲演唱的经典曲目《匆匆那年》,不由得触目伤怀。
C.他专注于手机里的游戏,完全没注意到脚下的台阶,结果脚下一滑,不能自已地滚落下去了。
D.他工作正忙的时候,弟弟又被汽车撞伤了,真是祸不单行啊!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在网课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培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科学》杂志研究报告预估,中国政府的防控措施将使中国减少大约70万左右的新冠肺炎感染者。
C.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用近乎散文的诗行,传达出极为深厚的思亲之情,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D.通过学习《背影》,让我们感知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背影》选自《朱自清全集》。
B.《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叙述的是作者到北京上学,父亲到浦口火车站送他,照料他上车,并为他买橘子的情形,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C.《背影》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记叙回家奔丧、月台买橘、车站送别、读信思父等事件,着力刻画了父亲的形象。
D.本文以“背影”为线索叙事抒情。开篇“背影”点题,引出下文故事;买橘描绘“背影”,表现深切父爱;别时眼望“背影”,离情催人泪下;读信浮现“背影”,思父不能自已。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父亲的鼾声
王继怀
①父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民,鼾声很大。记忆中父亲就是干农活回来,中午坐在板凳上打个盹,也是雷鸣般的鼾声,那鼾声一阵接着一阵,仿佛是在尽情地释放他劳累后留下的所有疲劳和压力。特别是夜深人静,家人睡后,除了微风轻轻地吹过,偶尔有一两声狗叫,这时候的大山里万籁无声,父亲雷鸣般的鼾声时缓时急,持续的时间长,响彻整个屋子。
②我小时候常跟父亲睡,也常会被父亲的鼾声吵醒。惊醒后,我会捏住父亲的鼻子将他憋醒,要他小点声,父亲常常是猛然惊醒,然后看看我,带着睡腔说几声“好……好……好”后,翻个身,不到几分钟,鼾声依旧……
③父亲的鼾声伴随了我整个儿时的岁月。
④我大学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生活。在城里生活久了,再回乡下看望父母时,听到父亲雷鸣般的鼾声,也许是因为没有常听,已不再习惯,每次回去,晚上都很难入睡。
⑤那是一个冬日,我们兄妹回乡下老家看望父母。冬天的山村特别冷,夜也特别长,因为父亲的鼾声实在太大,于是妹妹用手机把父亲的鼾声录了下来。
⑥第二天早上,妹妹把录下的这段鼾声放给家里人听,家里人都在抱怨父亲的鼾声太大、太吵,说父亲的鼾声把整个房子都震动了。听了录音,听了大家的抱怨后,父亲满脸通红,很不好意思地说:“今晚,我好好睡,尽量不打鼾,让你们睡个舒服觉。”
⑦当天晚上父亲真没打鼾,我也睡得很香甜、很踏实。早上起床后,我看到父亲一双通红的眼睛,问了母亲才知道父亲为了不影响我们睡觉,一晚上在床上辗转反侧没有睡着。
⑧听了母亲的解释,我感到无比内疚。
⑨父亲已经70多岁了,我多次要他来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但父亲却始终不肯,说在乡下生活习惯了,母亲也习惯了他的鼾声,来城里怕影响我们生活。我反复对父亲说,我喜欢听他的鼾声,觉得很好听,要父亲不要担心,但无论怎么劝,父亲就是不肯来。
听鼾声也使我想起父亲看我写给他的书信的故事。
我的老家在一座大山的深处,记忆中的老家交通很不方便,没有通公路,对外的通道是一条印满牛蹄印的歪歪扭扭的山间小路,那时整个村子里只有一部手摇电话,并且还要通过乡里转。
因为通讯不方便,记得我离开老家在外求学时,常给家里写信。特别是读高中那会儿,我总不忘在信里写上“我会努力学习,将来有出息了,好好报答父母”这样感恩的句子。
父亲虽然只读了三年书,但也常会给我回几封信。信往往只有几百字,大多是“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人要正派老实”之类的劝勉。
我写给父亲的信,他一封不落都收在他那个宝贝牛皮纸袋里。
听母亲说,我上高中时,家里经济特别困难,为了多赚点儿钱供我们兄妹上学,父亲拼命地干活,有时他在田里干活,还带着一封我写的信,累了就拿出来看看,看完后他似乎又有了使不完的劲儿。
去年我回乡下老家过年时,母亲说父亲现在还时不时打开他的牛皮纸袋,拿出我写给他的信来看一看,有时还看得泪流满面。听母亲说这些时,我的眼睛湿润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后,体会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后,我现在越来越懂他们了。
(选自《羊城晚报》2020年12月08日,有删改)
6.作者在文中记叙了父亲的哪几个打鼾片段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7.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8.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父亲常常是猛然惊醒,然后看看我,带着睡腔说几声“好……好……好”后,翻个身,不到几分钟,鼾声依旧……
9.作者在文章的末尾写道:“我现在越来越懂他们了。”阅读全文,你认为作者懂了什么 (3分)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娓娓叙述的都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甚至仅仅是生活中的几个镜头,但父亲勤劳善良、疼爱子女的形象却跃然纸上。
B.文中记述了妹妹用手机录下父亲鼾声的事,其中暗含了妹妹对父亲的不满。
C.文章后半部分写父亲看“我”写给他的书信,这与前文写的听父亲的鼾声所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D.文中写“他一封不落都收在他那个宝贝牛皮纸袋里”,表现了父亲对这些信的珍视。
11.课文抓住“背影”这一细节命题立意,并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这个背影,是不同寻常的背影;是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情况下,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它既是父亲形象的素描,又是父亲爱子精神的写照:父亲肥胖而吃力的“形”,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老境颓唐、心情忧伤的“神”,都表现在这个背影上。同时这个背影也成为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全都融在这个背影里了。
在生活中,你一定观察过父亲,请你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与父亲有关的某个情景。(150字左右)
14 背 影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①不幸的事情接连发生的日子。到徐州,看见满院狼jí的东西,我不禁sùsù地流下眼泪。回家②把财产等出卖和典当出去,又借钱办完丧事,我要回北京念书。父亲嘱托茶房送我,但还是怕他不tuǒ帖,颇踌躇了一会,最终决定自己送我去。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 丧事( ) 嘱托(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jí( ) sùsù( ) tuǒ( )帖
(3)把文段中①②处画线部分替换成恰当的四字词语。
① ②
2.社区开展“弘扬家风”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说说下面的古代育人小故事体现了什么家风。
①曾子烹彘: 。
②岳母刺字: 。
(2)“孝顺”“邻里和睦”等都是我们应该传承、弘扬的家风。请将下面关于“孝顺”“邻里和睦”的名言补充完整。
①羊有跪乳之恩, 。
②远水难救近火, 。
(3)老王为儿子写了一幅书法作品,作品是一副对联。请你说说对联寄托了老王对儿子怎样的希望。
上联:立品定须成白璧
下联:读书毋忽过青年
(4)[2020·滨州] 下图是漫画《包“懒”》(作者:朱慧卿)。
包“懒”
①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
②漫画批评了 的社会现象。
[2020·德州]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酒
贾平凹
①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我的作品从来没有给他寄过,姨前年来,问我是不是写过一个中篇,说父亲听别人说过,曾去县上几个书店、邮局跑了半天去买,但没有买到。我听了很伤感,以后写了东西,就寄他一份,他每每又寄还给我,上边用笔批了密密麻麻的字。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未来。只是每一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好好写作,说:“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全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接到信,我十分羞愧,便发誓再也不去喝酒,回信让他和小女儿一定来城里住,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一些日子。
②但是,没过多久,我惹出一些事来,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事,复杂的社会上却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随即发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闹哄哄的什么风声雨声都有。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唯恐被撞翻了担子。茫然中,便觉得不该让父亲来,但是,还未等我再回信,在一个雨天他却抱着孩子搭车来了。
③老人显得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呆滞。一见面,我有点慌恐,他看了看我,就放下小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小女儿斜头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又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 ”
④父亲住下了,我们睡在西边房子,他睡在东边房子。小女儿慢慢和我们亲热起来,但夜里却还是要父亲搂着去睡。我叮咛爱人,把什么也不要告诉父亲,一下班回来,就笑着和他说话,他也很高兴,总是说着小女儿的可爱,逗着小女儿做好多本事给我们看。一到晚上,家里来人很多,都来谈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谈报刊上连续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我就关了西边门,让他们小声点,父亲一进来,我们就住了口。可我心里毕竟是乱的,虽然总笑着脸和父亲说话,小女儿有些吵闹了,就忍不住斥责,又常常动手去打屁股。这时候,父亲就过来抱了孩子,说孩子太嫩,怎么能打,越打越会生分,哄着到东边房子去了。我独自坐一会儿,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给父亲解释,便过去看他们。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我心里愈发难受了。
⑤从此,我下班回来,父亲就让我和小女儿多玩一玩,说再过一些日子,他和孩子就该回去了。但是,夜里来的人很多,人一来,他就又抱了孩子到东边房子去了。这个星期天,一早起来,父亲就写了一个条子贴在门上:“今日人不在家。”要一家人到郊外的田野里去逛逛。到了田野,他拉着小女儿跑,让叫我们爸爸,妈妈。后来,他说去给孩子买些糖果,就到远远的商店去了。好长的时候,他回来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来,给了小女儿一把,剩下的交给我爱人,让她们到一边去玩。又让我坐下,在怀里掏着,是一瓶酒,还有一包酱羊肉。我很纳闷:父亲早已不喝酒了,又反对我喝酒,现在却怎么买了酒来 他使劲用牙启开了瓶盖,说:“平儿,我们喝些酒吧,我有话要给你说呢。你一直在瞒着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我原本是不这么快来的,可我听人说你犯了错误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怕你没有经过事,才来看看你。报纸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但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人生是三节四节过的,哪能一直走平路 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因一时的失而迷惘。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⑥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唰唰地流下来了。
⑦喝了半瓶酒,然后一家人在田野里尽情地玩着,一直到天黑才回去。父亲又住了几天,他带着小女儿便回乡下去了。但那半瓶酒,我再没有喝,放在书桌上,常常看着它,从此再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
3.第①段中父亲的哪些做法表现了对“我”的关爱 (4分)
4.请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
(1)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唯恐被撞翻了担子。
(2)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
5.第⑤段中父亲把毕生的经验倾诉给儿子,其中有许多“爆款金句”,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3分)
6.“酒”,既是本文的线索,又是揭示主题的催化剂,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分)
7.人们经常说:“母爱如春雨,细腻温柔;父爱如大海,博大深沉。”读了本文,谈谈你对父爱新的认识。(3分)
答案
1. D A项,“屑”应读“xiè”;B项,“颓”应读“tuí”;C项,“混”应读“hùn”。
2. B “珊栏”应为“栅栏”。
3. A B项,“触目伤怀”的意思是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用来形容欣赏歌曲时的感受不恰当。C项,“不能自已”指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能用于肢体动作。D项,“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连发生。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4. C A项,语序不当,应把“分析问题”与“提出问题”互换位置;B项,语义重复,去掉“大约”或“左右”;D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让”。
5. C “正面描写”应改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6. 本题考查概括信息。首先找到答题区间,在文章第①~段,然后概括出来即可。
[答案] ①午睡时鼾声如雷;②夜深人静时,鼾声响彻屋子;③“我”小时候被父亲的鼾声吵醒,便捏父亲的鼻子将他弄醒,但不到几分钟鼾声依旧;④为了不影响“我们”睡觉,父亲整夜不眠。
7. 从文中“为了多赚点儿钱供我们兄妹上学,父亲拼命地干活”可以看出父亲的勤劳;从文中作者捏父亲的鼻子将他弄醒,父亲也不着急,可以看出父亲性情温和;从文中父亲因怕影响“我们”休息而整夜不眠这一情节可以看出父亲对子女的疼爱。
[答案] 勤劳;性情温和;疼爱子女。
8.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该句运用了多个动词,结合句意分析其表达效果,语言简明即可。
[答案] 运用了动作描写,“惊醒”“看看”“说”“翻”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由“惊醒”到“入睡”的过程,表现了父亲入睡快的特点。
9. 本题考查问题探究能力。作者通过回忆父亲打鼾的几个片段,回忆父亲看“我”给他写的信的故事,表达了对伟大父爱的感恩,对温暖亲情的珍视。
[答案] 作者懂得了父爱的伟大,懂得了亲情的温暖,懂得了感恩父母。
10. B “暗含了妹妹对父亲的不满”说法错误,文中写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为下文表现父爱做铺垫。
11.示例:父亲的手,不再像以前那样利索了,篾刀在手中有些颤颤巍巍的。父亲老了,眼神不好使,每破开一根篾条儿,都要眯着眼睛端详半天。细长的篾条儿从父亲的手中延展到地面,又从地面慢悠悠地回到父亲手中,一只竹篮的雏形跃然眼前。父亲全神贯注,犹如侍弄着自己的孩子,全然没听见我推门进来的脚步声。
答案
1.(1)chāi sāng zhǔ
(2)藉 簌簌 妥
(3)①祸不单行 ②变卖典质
2.(1)①讲诚信 ②精忠报国
(2)①鸦有反哺之义 ②远亲不如近邻
(3)示例:培养良好的品格,珍惜时间,趁年轻多读书。
(4) ①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首先观察漫画画面;然后结合漫画标题理解漫画内容;最后按照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先描绘孩子的动作表情,然后依次描绘妈妈、爸爸、爷爷和奶奶的表情和动作,语言简洁生动即可。②题考查对漫画寓意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观察漫画的构成要素,然后根据要素所反映的内涵作答。
[答案] ①示例:画面中心是一个坐靠在沙发上的小孩,他张大嘴不满地朝向左边,妈妈一边用勺子舀着饭送到他的嘴边一边笑着承诺:“喂饭,我包了!”爸爸一边拎着衣服一边说:“穿衣,我包了!”于是,小孩懒洋洋地将右手臂伸向爸爸。爷爷边跑边喊:“穿袜子,我包了!”小孩便抬起右脚伸向爷爷。奶奶坐在小板凳上,一边帮小孩系鞋带一边说:“系鞋带,我包了!”
②家长溺爱孩子
3.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从第①段中找到描写父亲对“我”的关爱的语句概括即可。
[答案] ①父亲四处搜罗“我”的作品;②父亲认真批注“我”的文章又寄给“我”;③借着小女儿的事想来看“我”;④劝“我”不要喝酒。
4.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1)句可以选择如下角度赏析:一是人物描写方法(心理描写);二是修辞手法,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三是语言特点,语言口语化、生活化,朴实而又形象。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苦恼、胆怯。(2)句中的“喝”“咽”“哈(气)”等是动作描写,“脸色通红”是神态描写。作用可结合画线句后面“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一句来分析。
[答案] (1)这一句是心理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既朴实无华,又生动形象,写出了“我”的苦恼、胆怯。
(2)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把父亲不胜酒力,勉强入口,压抑很久却又不吐不快的心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5. 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第⑤段中的“爆款金句”有许多,如“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但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人生是三节四节过的,哪能一直走平路”“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因一时的失而迷惘”。可任选其中一句进行理解,理解时,要联系文章的内容及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常用场景来分析。
[答案] 示例:“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只有经历人生的挫折,才会从挫折中积累经验;如果能正视困难,想办法克服它,翻越一座座高山,人生就能更加辉煌璀璨。
6.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线索的能力。解答时,我们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先分析“酒”作为线索的作用。第①段写父亲在信中嘱咐“我”不要喝酒,第⑤段写父亲买酒和“我”一起喝,第⑦段写“我”保存着和父亲喝剩的半瓶酒,所以“酒”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文章内容串联了起来。然后分析“酒”作为“揭示主题的催化剂”的表现,“酒”在父亲表达爱子之情上起到了触发的作用,父亲正是借着喝酒才把憋在心里的话倾诉出来,让“我”体会到了父爱,从而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答案] 文章开头父亲不让“我”喝酒,后来又主动和“我”一起喝酒,最后“我”又保存起喝剩的半瓶酒,“酒”作为本文的线索,把文章内容串联起来;酒又是本文主题的触发点、催化剂,父亲借喝酒,把内心的想法倾诉给儿子,才让儿子体会到父爱,从而把文章的主题凸现出来。
7.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能力。细读题干,可知题目要求在“父爱如大海,广阔深沉”之外,谈谈对父爱新的认识。这就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父爱的表现。父亲本来早听说了“我”“犯了错误”,于是借小女儿之故来看“我”;来后,明明“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关于“我”的事,却一直没说出来,直到后来借喝酒倾诉出来,父亲在“我”遇到人生的挫折时能及时出现在“我”身边并给“我”以安慰和开导,说明父亲是“我”坚强的依靠。可以从父亲的这些行为上来总结自己对父爱的认识。
[答案] 示例:父爱不在言语表达,有时甚至会简单粗犷,但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会成为你坚强的依靠。父爱博大深沉,含蓄内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