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24 愚公移山(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24 愚公移山(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2 17:2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愚公移山]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万仞(rèn)  魁父(kuí)  阻塞(sè)
B.叩石(kòu) 荷担(hè) 箕畚(jīběn)
C.厝(cuò) 始龀(chǐ) 孀妻(shuāng)
D.穷匮(kuì) 雍南(yōng) 朔东(shuò)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
(2)寒暑易节
(3)杂然相许
(4)且焉置土石
(5)何苦而不平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7)固不可彻
(8)虽我之死
(9)杂然相许
(10)毕力平险
3.下列句中加点的“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面山而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C.人不知而不愠 D.安居而天下熄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课文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家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大力神之子移走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6.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对于愚公移山这件事,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有支持者,其家人“        ”,其妻“     ”,邻人之孀妻弱子“       ”;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帝感其诚
(2)惩山北之塞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4)惧其不已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本在冀州之南    B.以君之力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告之于帝
9.翻译下面的句子。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10.《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手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彩,增强了讽刺效果。
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课文开篇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11.请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移山的看法。
(一)[2020·菏泽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 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有改动)
  [注] 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项梁:项羽叔父。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汝之不惠
(2)何苦而不平
(3)惧其不已也
(4)不足学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而山不加增    委而去之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C.以残年余力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其如土石何 屠自后断其股
14.下列句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2分)(  )
A.甚矣,汝之不惠!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舜发于畎亩之中。
D.然终为刘所败。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6.简析愚公成功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2分)
(二)[2020·青岛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邀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 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1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积三十年不辍(收拾)
B.众人异之(认为……奇怪)
C.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借)
D.凡有欲染皂者(黑色)
18.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赁小屋于水柜街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C.求教于人
D.相与步于中庭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B.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C.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D.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2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
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
C.苏子瞻应邀到张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大笑起来。
D.张友正、苏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
答案
1. C “龀”应读“chèn”。
2. (1)将近。(2)更替。(3)赞同。(4)哪里。
(5)愁苦。这里指担心。(6)指草木。
(7)通达,这里指改变。(8)即使。
(9)纷纷地。(10)尽、全。
3. B B项中的“其”为副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A、C、D三项中的“其”为代词。
4. C 例句和C项中的“而”为连词,表转折,可以翻译成“却”。A、B两项中的“而”为连词,表修饰;D项中的“而”为连词,表顺承。
5. 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是愚公移山的目标。“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才是原因。
6.杂然相许 献疑 跳往助之 笑而止之
7.(1)诚心。(2)苦于。(3)穷尽。(4)停止。
8. D A、B、C三项中的“之”是助词,“的”的意思。D项,“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之”是代词,代指这件事。
9.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0. D 愚公之妻献疑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不足以“移山”,所以“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表述不正确。
11. 本题考查问题探究能力。题目要求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来谈看法,所以应围绕愚公移山破坏了环境来表述。在谈危害时,我们可以结合地理知识,使陈述的观点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如挖山会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会降低山体的稳定性,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会破坏生态系统,造成物种消亡、灭绝等,而这些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答案] 示例:愚公这样的做法是不行的。移山会破坏植被,山上的植被遭到破坏后,会导致土地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后患。(从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
12.(1)同“慧”,聪明。
(2)愁苦。这里指担心。
(3)停止。
(4)值得。
13. C 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B项,助词,的;代词,他。C项,介词,凭借。D项,副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代词,代指狼。
14. D D项是被动句。
15.(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只)大体懂得了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学彻底。
16. 愚公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在定下目标之后,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乙文中的项羽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这为他后面的失败埋下了隐患。结合二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谈启示即可。
[答案] 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项羽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缺乏恒心和毅力,不能坚持到底。启示示例: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参考译文]
[乙] 项羽年幼的时候,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放弃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完成。项梁对此很生气。项羽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只能)抵挡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能抵挡上万人(的本领)。”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羽兵法,项羽非常高兴,(只)大体懂得了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学彻底。
……
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凭借智慧作战,项羽用蛮力争斗,然而最终被刘邦打败,是智慧不足啊。
17. A “辍”,停止。
18. D 例句中“于”的意思是“在”。A项,对于;B项,比;C项,向;D项,在。
19. A 解答本题,先翻译句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人送纸给他,无论多少,(他)拿到手就写。然后根据句意断句。
20.他的品性正直,害怕被名声拖累,很少与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作品的人很少。
21. B 结合“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可知,张友正想要的是染工打算染成黑色的白绢,用来练习书法。
[参考译文]
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常常待在一个小阁楼上,闭门不做其他的事,坚持三十年不停止。(他)有一个别馆,价值三百万,(卖别馆的钱)全都用来买纸。他的书法笔迹高简,有晋宋人的风格味道。原来的房子在甜水巷,一天(他)忽然舍弃离开,在水柜街租小房子,和染工成为邻居。众人对此非常惊异,有人问他原因。张友正回答说:“我想要借白色的绢学习书法罢了。”(张友正)和染工约定:凡是有想要染黑色的(白绢),先借给他,一端酬谢二百金,像这样每天写好几端,笔没有停过。有人送纸给他,无论多少,(他)拿到手就写,到写完才停止。
(张友正)向来和苏子瞻交好。元祐末年,苏子瞻从扬州被召回,张友正就准备饭菜邀请他。(苏子瞻)到了后,就相对着摆设了长桌子,上面分别放上好笔、好墨、三百张纸,却把佳肴放在旁边。苏子瞻看到这种情形,大笑起来。就座,二人每喝过一轮酒,就展开纸写字。一两个小童磨墨,几乎不能供应。酒喝完,纸也写完了,(二人)都认为自己平日的书法比不上这些。
张友正不曾出仕做官。他的品性正直,害怕被名声拖累,很少与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作品的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