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一、积累·运用(3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绯红(fēi) 凄然(qī) 杳无消息(yǎo)
B.私塾(shú) 佃农(tián) 哄堂大笑(hōng)
C.胡髭(zī) 黝黑(yōu) 广袤无垠(mào)
D.炽热(chì) 解剖(pāo) 骤雨猝至(zú)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4分)( )
A.掌故 诘责 任劳任怨 粗制滥造
B.愚钝 窒息 鹤立鸡群 诚惶诚恐
C.侏儒 平庸 深恶痛疾 正人君子
D.尴尬 慰勉 为富不仁 暗然失色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警方突击检查,发现这个地方是一个藏污纳垢的黑窝。
B.今天早晨大雾弥漫,走在马路上,几米外的公交站牌也杳无消息。
C.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写了白家与鹿家在黄土地上几十年的恩怨情仇,对人物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
D.连老师都解不出来的题目,这名新同学两分钟就算出来了,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①大街小巷,几乎每隔数十米,就有一家面皮店。
②曙光泼洒天空,大地渐次明亮。
③蒸笼里升起袅袅雾气,砧板上刀切面皮哐哐啷啷,勾勒出一幅恬淡的生活图景。
④秦巴山脉间的小城汉中,正缓缓醒来。
A.④②③① B.②④①③
C.④③②① D.②①④③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信”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与“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信’之美德”主题实践活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16分)
(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从人,从言。”由此推测,“信”字的本义是: 。(3分)
(2)学生会拟开展一次“人无信不立”演讲比赛,写了一则通知,其中有两处错误,请指出来并改正。(4分)
通 知
××中学全体师生:
我校将于9月17日上午8点开展“人无信不立”演讲比赛,请参赛选手、评委及相关工作人员提前到场。
2021年9月14日
××中学学生会
(3)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本次演讲比赛设计一段开场白。(5分)
(4)观察下面的漫画,说说其寓意。(4分)
二、阅读·理解(28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28分)
惦 念
铁 凝
去年冬天,我曾经在一个名叫娄村的乡里住过些天。
我被安排在乡政府,占了乡文化站的一间屋子。到了吃晚饭的时候,院里响起钟声,乡党委书记和乡长领我去食堂。食堂在院子的西南角,由一名姓姜的师傅主持。我被领进食堂,书记微微猫下腰,把脸凑在打饭的小窗口,把我给正在里间卖饭的姜师傅做了介绍,我也招呼了姜师傅。
①姜师傅是一位高个儿、长脸的老头儿,穿一身褪了色的军裤军褂,头上是一顶耷拉着帽檐的旧军帽。②对于我的招呼,姜师傅并没有过于热烈的反应,只说:“闺女,有馒头,有糖包,你吃什么 ”③我说吃什么都行,姜师傅说:“吃个糖包吧,把碗伸进来,闺女们都爱吃甜的。”④他把一个热气腾腾的糖包放进我的碗,又为我的另一只碗盛上同样热气腾腾的粉条豆腐菜。
人不论在哪里,肚子里有了甜的热的,心里就会踏实下来。我吃着糖包和热菜,院子里也跟着黑了。入冬以后,天黑得很快,黑得很透。我打着手电回到我的小屋,一切都安静下来。
我想起挎包里的手枪。这手枪是行前一位友人借我的,他告诉我这是防身用的电击手枪,不会致命,充其量也就是壮胆。我从挎包里掏出枪来,模仿着某些电影里的场面,将枪压在枕下,开始了我在娄村第一夜的睡眠。半夜里我要去厕所,于是穿衣起床,把自己武装起来:披上军大衣,衣兜里放好手枪,手里再亮起手电,推门出来,走进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从我的屋子到厕所要穿过整个院子,想到厕所与野地只一墙之隔,我甚至觉得歹徒说不定就潜伏在墙根暗处,我一边用想象出来的危险恐吓自己,一边又攥住大衣兜里的枪柄壮自己的胆,盘算着当意外发生时我应该先闭手电还是先掏手枪。
除了寒冷和寂静,什么意外也没有发生。我走出厕所,发现这院子不像刚才那么黑暗了。西南角有灯光,那便是姜师傅主持的食堂了。大半夜他在食堂干什么呢
我没有再回屋睡觉,打着手电拐进食堂。厨房里暖烘烘的,有热气从焐着的锅里冒出来,姜师傅正坐在灶前抽烟。他告诉我说,他正等人回来吃饭。
原来这季节税收工作正紧,乡里的干部们编成十几个小组下去收税,常常早出晚归。这种晚,晚到了没有时间,有时一天要开二十几顿饭。为了叫人们回来就能吃上热饭,姜师傅索性昼夜坐在灶前。我出主意让姜师傅回去睡觉,谁回来谁再去叫姜师傅。姜师傅却说,做饭的理应等着吃饭的,不能让吃饭的去叫做饭的。转悠一天,再遇见点儿不顺心,一顿热饭菜一吃,也就过去了。
姜师傅坚持着他的等待,食堂的灯光彻夜长明。白天的时候他照旧做饭、洗菜、敲钟——这时我知道,挂在食堂门前榆树上那口招呼人吃饭的钟,一直由他亲自敲响。哪怕这院里的干部倾巢出动去收税,哪怕只剩下我一个人等待吃饭,姜师傅也要单为我把那钟按时敲起来,他敲得有力,从不潦草。
还有一天全体乡干部因事出门,我也要去附近一个村子采访。这天的午饭,只有姜师傅一个人吃了。中午,当我盘腿坐在那村里一个乡村医生的炕上吃饭时,却听见一阵钟声。这钟声悠远,但听起来依然有力,且不潦草。这,当然是姜师傅。
晚上回到乡政府我问姜师傅,是不是中午又来了吃饭的人,姜师傅说只他一个人。
我说您一个人吃饭还自个儿给自个儿敲钟
姜师傅说我是敲给你听哩,虽在外村,也能听见,派饭也得按时候吃。你们这种人爱和人聊天儿,别聊起来没完忘了吃饭。
我忽然觉出娄村的一切于我已经很亲切了,我甚至将手枪送回了挎包。在文化站我那临时小屋里,我开始了我的写作,体味着被人惦念时内心的幸福,品尝着惦念别人时内心的丰富。或许姜师傅不识太多的字,或许姜师傅终生不读我的小说,但作为写小说的我,每每提起笔来,却常惦念起姜师傅。
人类的生存是需要互相的惦念的。最高尚的文学也离不开最平凡的人类情感的滋润。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才问清姜师傅的简单历史,他是个复员军人,在乡里做了四十年饭。
6.全文围绕“惦念”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7.阅读第3段,参照示例,从②③④句中任选一句写批注。(6分)
姜师傅是一位高个儿、长脸的老头儿,穿一身褪了色的军裤军褂,头上是一顶耷拉着帽檐的旧军帽。
批注:这一句运用外貌描写,写了姜师傅的穿着打扮,体现了姜师傅朴实、朴素的形象特点。
你的批注:
8.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写到姜师傅为“我”一个人敲钟,姜师傅的钟敲得有什么特点 作者为什么反复写姜师傅为“我”敲钟这个细节 (6分)
9.文章第5段和第14段都提到了“手枪”,请分析作者前后两次提到手枪的用意。(6分)
10.校报《花蹊报》设有“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校园热线”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 请从文章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 A B项,“佃”应读“diàn”;C项,“黝”应读“yǒu”;D项,“剖”应读“pōu”,“猝”应读“cù”。
2. D “暗然失色”应为“黯然失色”。
3. B A项,“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用在此处恰当。B项,“杳无消息”指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项,“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用在此处恰当。D项,“油然而生”指自然而然地产生。多指思想感情。用在此处恰当。
4. B 从所给句子来看,②句是这段话的第一句,④句承接②句,③句是整个文段的总结句,应该放在最后。综上所述,正确的排序应为②④①③。
5.(1)言语真实(说真话)
(2)①落款处时间与署名的位置不对,应是署名在前,时间在后。②通知中未写明演讲比赛的具体地点。
(3)示例: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演讲比赛的主题是“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只有讲诚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坚守诚信关乎个人,更关乎国家,个人不诚信就难以成功,国家不诚信就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诚信的力量吧!
(4)示例:这幅漫画讽刺了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社会现象,意在呼吁人们以诚待人,构建诚信社会。
6. 根据题干要求,从第8段可以概括出第一件事“姜师傅惦念着出去收税的乡干部,一直在等他们回来,给他们做饭”;从第10段可以概括出第二件事“姜师傅惦念着出去采访的‘我’,敲钟提醒‘我’吃饭”。
[答案] ①姜师傅惦念着出去收税的乡干部,一直在等他们回来,给他们做饭。②姜师傅惦念着出去采访的“我”,敲钟提醒“我”吃饭。
7.示例一:第②句,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姜师傅待人随和,亲切,实在。
示例二:第③句,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姜师傅考虑周到细致,体贴,为他人着想。
示例三:第④句,通过两个“热气腾腾”,可见饭菜的保温工作做得很好,由此可以看出姜师傅准备饭菜时细心、周到、敬业、负责。
8. 两句中都有“有力”“不潦草”两个词,由此可以看出姜师傅敲钟的特点。为什么写敲钟的细节,可以从人物的情感、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 特点:有力、不潦草。
原因:①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受到被人惦念的幸福;②写这样的细节有助于塑造姜师傅的人物形象;③可以体现出姜师傅做事认真、执着,有仪式感,敬业。
9. 解答此题,主要结合语境来分析。第5段中提到“手枪”,是写“我”刚到娄村,第一次在娄村过夜,有些害怕,所以带着“手枪”。第14段中又提到“手枪”,是写“我”到娄村这么长时间,熟悉了娄村,熟悉了娄村的人,娄村人的纯朴,还有姜师傅对“我”的关心和惦念,让“我”放下了戒备,不再害怕了,不需要“手枪”了。
[答案] 文章第5段写“手枪”,表现出“我”初次在娄村过夜的恐惧;第14段再次提到“手枪”,写“我”已经不再害怕,表现了娄村人的纯朴、姜师傅的温暖让“我”放下了戒备。
10. 本文在选材上主要选取了“我”去娄村采访,遇见了姜师傅,姜师傅对乡干部和“我”的惦念,让“我”感到被人惦念的幸福,让“我”觉得温暖,这是“我”这次经历的感悟。所以选择“人生感悟”。
[答案] 选择“人生感悟”栏目。本文通过记叙“我”在娄村遇到姜师傅,姜师傅惦念乡干部、惦念“我”,这让“我”后来也常惦念姜师傅,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相惦念的,被惦念会让我们觉得幸福,觉得温暖,惦念会让我们内心丰富”的主题。这是“我”这次经历的感悟,所以选择“人生感悟”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