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怀民亦未寝(qǐng) 夕日欲颓(tuí)
B.遂至承天寺(suí) 沉鳞竞跃(lín)
C.藻,荇交横(xìng) 能与其奇者(yù)
D.盖竹柏影也(bái) 相与步于中庭(yǔ)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念无/与为乐者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康肃忿然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反溯流逆上矣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巘,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⑤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⑤② C.⑤③④①② D.⑤①③④②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晓雾将歇 ②夕日欲颓 ③自康乐以来 ④五色交辉
7.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
(3)夕日欲颓
(4)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阅读理解
9.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的《三峡》)
(二)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清: 回清倒影 清流见底
B.自: 自非亭午夜分 自康乐以来
C.绝: 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D.见: 不见曦月 清流见底
(2)把语段(一)和(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一文采用 结构行文,先后给人以山高、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二文采用 结构行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 之情。
(4)两文都提到了“猿鸣”,各有什么作用?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1)解释加点词。
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
与其奇者
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3)回答问题。
①《答谢中书书》 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 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
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11.课外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②,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 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眠觉:睡醒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因起彷徨
人问其故_
(2)翻译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3)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
(4)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
三、语言表达
12.苏轼被贬,心中忧郁,月夜游寺正是他排遣抑郁心情的具体行为。为此,有同学根据《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及内容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原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四川的峨眉山有一副化咏这个内涵的楹联:“刚日读史柔日读经,____________。”(古人把单日称为刚日,双日称为柔日)。我们把这些话引在一起来看,就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其实这是用一种“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就是用有形的方式来表达叙述无形的内涵。
材料二
遇见山水,你会身似行云流水,心如皓月清风,得到清静自在。南北朝有谢灵运“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的风韵秀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有白朴“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赏心悦目;明有杨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谈笑洒脱。
(1)阅读材料一,请将对联补充完整。
(2)阅读材料二,仿照画线句子补写句子。
14.苏轼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时,会期待用什么乐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理由。(40字以内)
【材料】埙: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它音色朴拙低沉,独为天籁。
鼓: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上古时代的战鼓,皆由鳄鱼皮制成,取鳄鱼的凶猛习性以壮鼓声,音色雄浑而奔放。
古琴:中国汉族传统拨弦乐器,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寝qǐn;B.遂suì;C注音正确;D.柏bǎi。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B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正确的朗读节奏为:念/无与为乐者。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3.【答案】D
【知识点】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的样子;B.于是;C.只是;D.快要/欲望。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一词多义。这些文言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4.【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答题时先找出本段中的总领句——“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再根据前后照应关系,“南朝游记小品名作”扣住“文苑奇葩”,故第④句应紧跟其后,同时“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领起第①⑤句(两句分别对应“游记”“小品”);第②句为总结句,应置于结尾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5.【答案】C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项, “猿鸟乱鸣” 中的“乱”是“此起彼伏”的意思,体现清晨的热闹和生机。而不是“让人感到繁多杂乱”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根据要求,逐项审读,仔细辨析。
6.【答案】消散;坠落;从;辉映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读文言词语的积累和句意的理解来推断词语的含义。注意“歇”是古今异义词
故答案为:⑴消散;坠落;从;辉映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7.【答案】(1)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4)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参照注释,理解文意,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疏通句子,翻译时注意关键词语要做到字字落实。如:交辉:交相辉映;乱:此起彼伏;鳞:借代,代指鱼; 奇 : 奇丽景色
故答案为:⑴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⑵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⑶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⑷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⑸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生要以直译为主,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8.【答案】(1)季节
(2)消散
(3)坠落
(4)争相
(5)实在
(6)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平时学习应加强此方面的积累,注意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本题重点掌握:四时:四季。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实:确实,的确。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故答案为:⑴季节;⑵消散;⑶坠落;⑷争相;⑸实在;⑹ 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9.【答案】(1)D
(2)①即使是乘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②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总分;总分总;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4)一文写猿鸣渲染了三峡秋天凄凉的氛围,二文写猿鸣烘托了人物喜悦之情。
【知识点】自然环境描写;文章结构方式;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A.前者“清澈的水”,后者“清澈”。B.前者“如果”,后者“从”。C.前者“极致”,后者“消失”。D.都是“看见”之意。
(2)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与”:欣赏。
(3)一空,《三峡》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三峡的形势;第二部分(第2~4段),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所以是“总分”结构行文。二空,《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为“分”;“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又为“总”,所以说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行文。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三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所以说都直接抒发了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4)通过对描写的分析,思考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分析猿鸣的作用。如《三峡》中猿鸣渲染了悲凉、凄婉的气氛,表现孤独苍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悲哀、凄凉的感受。而《答谢中书书》中猿鸣渲染了欢快活泼、充满生机的气氛,由此烘托了人物喜悦之情。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即使是乘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②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⑶1、总分
2、总分总
3、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⑷ 一文写猿鸣渲染了三峡秋天凄凉的氛围,二文写猿鸣烘托了人物喜悦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及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分别加以概括提炼,语言力求简洁明了,用词精当。当然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会更准确贴切。
(4)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文章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气氛;②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深化作品主题。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一)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0.【答案】(1)交相辉映;四季;参与,这里指欣赏;向西北,朝西北
(2)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②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3)异|奇状|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推断,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与 : 参与,这里指欣赏 ; 西北 :词类活用, 向西北,朝西北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直译和意译,解答时要以直译为主,注意对关键词语的准确理解,做到字字落实。如: 鳞 :借代,代鱼。 之 :主谓之间,取独,无意义。⑶ ① 本题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文本,找出相应的字和词,注意这些字词是能高度概括的字词。如“异”“奇状”。 ② 考查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需要学生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手法及其作用,举出甲文动静结合,乙文用比喻的句子,写出作用即可。如: 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故答案为:⑴1、交相辉映2、四季3、参与,这里指欣赏4、向西北,朝西北⑵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②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⑶异|奇状|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⑷⑸
11.【答案】(1)愉快地,高兴地;想,思考;于是;原因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意对即可)
(3)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总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意对即可)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推断,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欣: 愉快地,高兴地 ;念:古今异义, 想,思考 ;故:一词多义,原因。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直译和意译,解答时要以直译为主,注意对关键词语的准确理解,做到字字落实。如:行:前往。何:为什么。⑶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积累。要求考生注意题干的要求,结合要求作答,注意平时读古诗文名句的识记和积累,注意准确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不添字、不漏字。如: 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⑷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意思,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分析理解。 两段文字都是写自己夜找好友一事,相同点:都体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不同点:目的和结果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 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于是4、原因 ⑵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⑶ 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⑷ 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总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积累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语句,理解题意,注意平时的积累和对古诗文的准确书写。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比较阅读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本,理解文章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找准文本的异同,结合具体的语句、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12.【答案】(示例)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知识点】补写对联
【解析】【分析】答题时,可以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及写作背景拟写,宽对即可。如:闲人知情意修身清心。
故答案为:(示例)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点评】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
13.【答案】(1)(示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2)(示例)唐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逸天性。宋有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晴光雨色
【知识点】补写对联;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1)答题时,可以根据材料内容,结合对联“―—相对”的特点,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作答即可。注意必须围绕“仁”和“智”来写。
(2)答题时,可以仿照句式特点,按照“朝代+诗人姓名+两句诗+内涵”的形式作答即可。注意其中的朝代顺序。示例:唐有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悠闲田园;宋有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别冷落。注意所写诗句要和山水有关。
故答案为:⑴ (示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⑵ (示例)唐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逸天性。宋有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晴光雨色。
【点评】(1)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要求是: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①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②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③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④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
14.【答案】古琴:古琴的声音空灵轻越,委婉缠绵,与月下承天寺的空明澄澈之景相契合。
【知识点】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结合材料的主旨,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观点积极,能自圆其说即可。
苏轼与张怀民游承天寺时感悟有些复杂,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都在其中。所以宜采用古琴这种乐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古琴的声音空灵轻越,委婉缠绵,与月下承天寺的空明澄澈之景相契合。
故答案为:古琴:古琴的声音空灵轻越,委婉缠绵,与月下承天寺的空明澄澈之景相契合。
【点评】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简单地说,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怀民亦未寝(qǐng) 夕日欲颓(tuí)
B.遂至承天寺(suí) 沉鳞竞跃(lín)
C.藻,荇交横(xìng) 能与其奇者(yù)
D.盖竹柏影也(bái) 相与步于中庭(yǔ)
【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寝qǐn;B.遂suì;C注音正确;D.柏bǎi。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念无/与为乐者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B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正确的朗读节奏为:念/无与为乐者。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康肃忿然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反溯流逆上矣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案】D
【知识点】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的样子;B.于是;C.只是;D.快要/欲望。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一词多义。这些文言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巘,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⑤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⑤② C.⑤③④①② D.⑤①③④②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答题时先找出本段中的总领句——“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再根据前后照应关系,“南朝游记小品名作”扣住“文苑奇葩”,故第④句应紧跟其后,同时“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领起第①⑤句(两句分别对应“游记”“小品”);第②句为总结句,应置于结尾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答案】C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项, “猿鸟乱鸣” 中的“乱”是“此起彼伏”的意思,体现清晨的热闹和生机。而不是“让人感到繁多杂乱”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根据要求,逐项审读,仔细辨析。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晓雾将歇 ②夕日欲颓 ③自康乐以来 ④五色交辉
【答案】消散;坠落;从;辉映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读文言词语的积累和句意的理解来推断词语的含义。注意“歇”是古今异义词
故答案为:⑴消散;坠落;从;辉映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7.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1)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4)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参照注释,理解文意,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疏通句子,翻译时注意关键词语要做到字字落实。如:交辉:交相辉映;乱:此起彼伏;鳞:借代,代指鱼; 奇 : 奇丽景色
故答案为:⑴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⑵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⑶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⑷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⑸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生要以直译为主,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
(3)夕日欲颓
(4)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1)季节
(2)消散
(3)坠落
(4)争相
(5)实在
(6)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平时学习应加强此方面的积累,注意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本题重点掌握:四时:四季。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实:确实,的确。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故答案为:⑴季节;⑵消散;⑶坠落;⑷争相;⑸实在;⑹ 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二、阅读理解
9.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的《三峡》)
(二)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清: 回清倒影 清流见底
B.自: 自非亭午夜分 自康乐以来
C.绝: 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D.见: 不见曦月 清流见底
(2)把语段(一)和(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一文采用 结构行文,先后给人以山高、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二文采用 结构行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 之情。
(4)两文都提到了“猿鸣”,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1)D
(2)①即使是乘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②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总分;总分总;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4)一文写猿鸣渲染了三峡秋天凄凉的氛围,二文写猿鸣烘托了人物喜悦之情。
【知识点】自然环境描写;文章结构方式;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A.前者“清澈的水”,后者“清澈”。B.前者“如果”,后者“从”。C.前者“极致”,后者“消失”。D.都是“看见”之意。
(2)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与”:欣赏。
(3)一空,《三峡》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三峡的形势;第二部分(第2~4段),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所以是“总分”结构行文。二空,《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为“分”;“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又为“总”,所以说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行文。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三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所以说都直接抒发了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4)通过对描写的分析,思考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分析猿鸣的作用。如《三峡》中猿鸣渲染了悲凉、凄婉的气氛,表现孤独苍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悲哀、凄凉的感受。而《答谢中书书》中猿鸣渲染了欢快活泼、充满生机的气氛,由此烘托了人物喜悦之情。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即使是乘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②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⑶1、总分
2、总分总
3、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⑷ 一文写猿鸣渲染了三峡秋天凄凉的氛围,二文写猿鸣烘托了人物喜悦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及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分别加以概括提炼,语言力求简洁明了,用词精当。当然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会更准确贴切。
(4)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文章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气氛;②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深化作品主题。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一)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1)解释加点词。
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
与其奇者
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3)回答问题。
①《答谢中书书》 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 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
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1)交相辉映;四季;参与,这里指欣赏;向西北,朝西北
(2)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②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3)异|奇状|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推断,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与 : 参与,这里指欣赏 ; 西北 :词类活用, 向西北,朝西北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直译和意译,解答时要以直译为主,注意对关键词语的准确理解,做到字字落实。如: 鳞 :借代,代鱼。 之 :主谓之间,取独,无意义。⑶ ① 本题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文本,找出相应的字和词,注意这些字词是能高度概括的字词。如“异”“奇状”。 ② 考查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需要学生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手法及其作用,举出甲文动静结合,乙文用比喻的句子,写出作用即可。如: 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故答案为:⑴1、交相辉映2、四季3、参与,这里指欣赏4、向西北,朝西北⑵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②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⑶异|奇状|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⑷⑸
11.课外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②,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 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眠觉:睡醒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因起彷徨
人问其故_
(2)翻译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3)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
(4)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
【答案】(1)愉快地,高兴地;想,思考;于是;原因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意对即可)
(3)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总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意对即可)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推断,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欣: 愉快地,高兴地 ;念:古今异义, 想,思考 ;故:一词多义,原因。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直译和意译,解答时要以直译为主,注意对关键词语的准确理解,做到字字落实。如:行:前往。何:为什么。⑶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积累。要求考生注意题干的要求,结合要求作答,注意平时读古诗文名句的识记和积累,注意准确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不添字、不漏字。如: 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⑷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意思,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分析理解。 两段文字都是写自己夜找好友一事,相同点:都体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不同点:目的和结果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 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于是4、原因 ⑵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⑶ 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⑷ 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总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积累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语句,理解题意,注意平时的积累和对古诗文的准确书写。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比较阅读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本,理解文章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找准文本的异同,结合具体的语句、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三、语言表达
12.苏轼被贬,心中忧郁,月夜游寺正是他排遣抑郁心情的具体行为。为此,有同学根据《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及内容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
【答案】(示例)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知识点】补写对联
【解析】【分析】答题时,可以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及写作背景拟写,宽对即可。如:闲人知情意修身清心。
故答案为:(示例)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点评】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原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四川的峨眉山有一副化咏这个内涵的楹联:“刚日读史柔日读经,____________。”(古人把单日称为刚日,双日称为柔日)。我们把这些话引在一起来看,就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其实这是用一种“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就是用有形的方式来表达叙述无形的内涵。
材料二
遇见山水,你会身似行云流水,心如皓月清风,得到清静自在。南北朝有谢灵运“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的风韵秀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有白朴“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赏心悦目;明有杨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谈笑洒脱。
(1)阅读材料一,请将对联补充完整。
(2)阅读材料二,仿照画线句子补写句子。
【答案】(1)(示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2)(示例)唐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逸天性。宋有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晴光雨色
【知识点】补写对联;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1)答题时,可以根据材料内容,结合对联“―—相对”的特点,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作答即可。注意必须围绕“仁”和“智”来写。
(2)答题时,可以仿照句式特点,按照“朝代+诗人姓名+两句诗+内涵”的形式作答即可。注意其中的朝代顺序。示例:唐有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悠闲田园;宋有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别冷落。注意所写诗句要和山水有关。
故答案为:⑴ (示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⑵ (示例)唐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逸天性。宋有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晴光雨色。
【点评】(1)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要求是: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①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②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③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④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
14.苏轼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时,会期待用什么乐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理由。(40字以内)
【材料】埙: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它音色朴拙低沉,独为天籁。
鼓: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上古时代的战鼓,皆由鳄鱼皮制成,取鳄鱼的凶猛习性以壮鼓声,音色雄浑而奔放。
古琴:中国汉族传统拨弦乐器,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答案】古琴:古琴的声音空灵轻越,委婉缠绵,与月下承天寺的空明澄澈之景相契合。
【知识点】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结合材料的主旨,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观点积极,能自圆其说即可。
苏轼与张怀民游承天寺时感悟有些复杂,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都在其中。所以宜采用古琴这种乐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古琴的声音空灵轻越,委婉缠绵,与月下承天寺的空明澄澈之景相契合。
故答案为:古琴:古琴的声音空灵轻越,委婉缠绵,与月下承天寺的空明澄澈之景相契合。
【点评】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简单地说,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