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皋(gāo) 徙倚(xǐ) 没马蹄(mò)
B.采薇(wēi) 萋萋(qī) 唯落晖(huī)
C.燕然(yān) 都护(dū) 白沙堤(tī)
D.驱犊(dú) 征蓬(péng) 贾亭西(jiǎ)
【答案】C
【知识点】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
【解析】【分析】C项中“堤”读音应为“dī ”。
故答案为:C
【点评】形声字、形近字和多音字的掌握除了要强化记忆之外,平时还要多留心、多总结,根据词语的含义灵活掌握。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C项的朗读节奏应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故答案为:C
【点评】古诗一般要是五言,多是 221或212的节奏; 七言是2221或2212的节奏 ,但是也有特殊情况 比如“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这个是32。考生可仔细体会。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周约有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它们分布在杭城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公共区域等地。
B.坦桑尼亚信息服务部部长哈桑·阿巴西表示,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坦桑尼亚民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
C.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逼得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
D.选择散养的父母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教育方式要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
【答案】D
【知识点】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将第二个“要”改为“是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4.按要求填写句子。
(1)《野望》中描写秋色一片的句子是 , 。
(2)芳草鲜美,诗情永恒。黄鹤楼上,崔颢高歌“ , ”,写登楼所见,真情感人。
(3)大诗人东坡居士曾经盛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 , ”就以清晰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上风光图。
(4)白居易在《钱塘
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 , 。
(5)在《渡荆门送别》中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的句子是 , 。
【答案】(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知识点】一般型默写;理解型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默写。注意结合语境正确默写,注意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如: 晖 、 洲 、 燕
故答案为:⑴ 1、树树皆秋色 2、山山唯落晖 ⑵ 1、晴川历历汉阳树 2、芳草萋萋鹦鹉洲 ⑶ 1、大漠孤烟直 2、长河落日圆 ⑷ 1、几处早莺争暖树 2、谁家新燕啄春泥 ⑸ 1、月下飞天镜 2、云生结海楼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5.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2)《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是“ , ”。
(3)名楼离不开名诗文。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勾勒了流动变幻、色彩明丽的图画;崔颢《黄鹤楼》“ , ”,描绘了明朗秀美、草木争荣的风光。
(4)《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关奇特壮美风光的句子是: 《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关奇特壮美风光的句子是: , 。
(5)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歌燕舞所带来的勃勃生机的诗句是:“ , 。”
【答案】(1)山山唯落晖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知识点】一般型默写;理解型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考生一定要根据积累正确书写。理解性默写还要根据对诗句的理解仔细分析。
故答案为:⑴ 山山唯落晖 ⑵1、山随平野尽2、江入大荒流 ⑶1、晴川历历汉阳树2、芳草萋萋鹦鹉洲
⑷1、大漠孤烟直2、长河落日圆 ⑸1、几处早莺争暖树2、谁家新燕啄春泥
【点评】古诗文默写包括一般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前者需要考生结合上下句提示进行回答;后者要结合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二、阅读理解
6.课外类文阅读
野 望
翁 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弯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品析句子。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答案】(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抒发了诗人悠闲(闲适)、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3)登上了山顶,向下眺望俯视山下的秋水,结果没想到看到的主景不是水,却是水中青山的倒影。“忽”字与“闲”字相对应,使景更加突出,也带出了诗人的欣喜。这时候,诗人的心也就随着山与水的交融而深深地陶醉了。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意境
【解析】【分析】⑴“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的意思是: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这两句诗写的是秋季的景色,描写的景物有:一天秋色、 冷晴湾、无数的峰峦。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⑵本诗所写景物“ 冷晴湾 ”“青山”,景色明朗,尤其是诗人用了一个“闲”字,将这些结合起来理解,即可了解诗人的惊喜、闲适之情。
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闲步上山观看野水,忽然在水底见到了一座青山。这两句写清秋时节的山光水色,不用浓墨重彩,只是轻轻说来,便呈现出一个清新淡雅的画面。“闲”,说明诗人是信步上山,无所用心;后面以“忽”响应,透露了出乎意料的喜悦。“水底见青山”既写出山之美,也表现了水之情,传达了山水相得益彰的妙趣。 据此概括答题意对即可。ht
故答案为:⑴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⑵ 抒发了诗人悠闲(闲适)、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⑶ 登上了山顶,向下眺望俯视山下的秋水,结果没想到看到的主景不是水,却是水中青山的倒影。“忽”字与“闲”字相对应,使景更加突出,也带出了诗人的欣喜。这时候,诗人的心也就随着山与水的交融而深深地陶醉了。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7.(2018·四川绵阳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 溪 沙
纳兰性德①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
【注释】①纳兰性德:皇帝侍卫,长期护驾在外。本词作于纳兰性德随康熙出游期间。
(1)“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加以描述。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回答。
【答案】(1)春天,杨柳依依,从南方归来的大雁列队北飞,词人在柳丝轻拂的道路上打马远行。
(2)远离家乡的惆怅,对亲人与家乡的思念。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首先找出两句诗中的景物、“杨柳”“马蹄”“征雁”,明确这些景物的特点,“杨柳依依”“打马远行”“大雁北飞”。然后展开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注意想象的合理性。
(2)上片写此次出行的经过重点写景而“客中谁与换春衣”是上片的点睛之笔。只身在外有谁来替我换上春天的衣裳呢 盎然的春意与心中惆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片进一步借景抒情前两句意为
“自古以来闲情逸致只能寄托在落日的余晖上而我这一春幽梦追逐着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通过“落照”“游丝”这两个意象思念家乡、思念闺中妻子的情怀跃然纸上。最后由梦境回到现实刚刚寄走家书只说自己离家太久。这是作者对自己常年囿于侍卫职责在消磨青春时光的扈从出巡中难得自由的慨叹,也流露出其对这种生活的厌倦。
故答案为:⑴ 春天,杨柳依依,从南方归来的大雁列队北飞,词人在柳丝轻拂的道路上打马远行。 ⑵ 远离家乡的惆怅,对亲人与家乡的思念。
【点评】⑴描绘诗歌的画面,需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将诗句加入合理想象描述下来即可。⑵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歌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试从诗歌形象的角度入手,说说前两句诗是怎样扣紧“留别”的主旨的。
(2)李白的这首诗与他的《渡荆门送别》都是借水抒写离情,你认为哪一首用得更好 请具体分析。
【答案】(1)春风飘拂,柳花飞舞,如此撩人春色,自然使人不忍离去;“柳”字又暗扣“留”,再写“吴姬压酒”劝酒的情景,此种风情,使自己倍增留恋之意。
(2)示例:①《金陵酒肆留别》更好。最后两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自己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
②《渡荆门送别》更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出荆门到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换,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悠长。《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则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色不协调。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表达的理解。阅读诗歌,此诗由写仲夏胜景引出逸香之酒店,铺就其乐融融的赠别场景;随即写吴姬以酒酬客,表现吴地人民的豪爽好客;最后在觥筹交错中,主客相辞的动人场景跃然纸上,别意长于流水般的感叹水到渠成.(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时需要抓住“水”在两首诗歌中的作用加以分析.《金陵酒肆留别》侧重于“水”在诗中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渡荆门送别》的“水”重在分析寄情于水的写作手法.
故答案为:⑴ 春风飘拂,柳花飞舞,如此撩人春色,自然使人不忍离去;“柳”字又暗扣“留”,再写“吴姬压酒”劝酒的情景,此种风情,使自己倍增留恋之意。 ⑵ 示例:①《金陵酒肆留别》更好。最后两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自己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②《渡荆门送别》更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出荆门到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换,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悠长。《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则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色不协调。
【点评】⑴读懂诗歌的内容,将诗歌连贯起来汇成一段话,然后再进行分析就比较容易了。⑵ 做好本题需要读懂两首诗歌的内容,通过水在诗中的作用分析其写作特色。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阙 题①
[唐]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1)白云生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 。(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
(2)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
【答案】(1)幽
(2)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幽美宜人)。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只要是写环境的字即可,原诗中也只有“幽”字明确而切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特色的理解。主要是知道感官包括哪些,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结合语句选出正确的角度并加以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 幽 ⑵ 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幽美宜人)。
【点评】⑴诗歌内容的理解,一定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即可。⑵从感官赏析句子,不但要点明感官角度,还要分析出表达效果。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句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3)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诗人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胸怀、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本诗首联叙事、颈联颔联写景、尾联抒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意思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所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最后一句.(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思是: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可从诗句描绘的画面加以赏析: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也可从炼字角度考虑:如:“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本句还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开阔的景象抒发出游的喜悦.
故答案为:⑴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⑵ 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诗人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胸怀、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点评】⑴大部分诗歌都是尾联表达思想感情,考生可仔细体会。⑵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解答时可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如诗句描绘的画面、经典字的赏析、借景抒情的方式.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说这首诗是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表达了诗人遭受排挤而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2)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单车”、“征蓬”等关键词来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遭受排挤而不得志的愤懑之情。(2)本题考查学生对哦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诗歌题目,以及“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看出是一首边塞诗。
故答案为:⑴ 表达了诗人遭受排挤而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⑵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点评】⑴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歌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⑵诗歌的内容理解要学会结合题目,以及诗歌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语进行分析体会。
三、语言表达
12.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句子。
我们循着古人的脚步,游历祖国山河,黄鹤楼上,看悠悠白云,结烟波乡愁; , , ; , __ , 。
【答案】荆门山外;听滔滔江声;送万里行舟;东皋村头;望树树秋色;怀惆怅情怀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语段的主题,结合示例的结构特点,修辞运用,内容要求进行续写,注意要与上句的句式相同或相近,内容要具有一致性。如: 荆门山外 , 听滔滔江声 , 送万里行舟 ; 东皋村头 , 望树树秋色 , 怀惆怅情怀 。
故答案为: 荆门山外 , 听滔滔江声 , 送万里行舟 ; 东皋村头 , 望树树秋色 , 怀惆怅情怀 。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答题时应注意仿写语句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要求与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呼后应,句式统一,修辞相同,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
13.(2017·湖南郴州中考)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礼仪板报我设计】
(1)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设计三个板块名称。
①
②
③
(2)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到横线上。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① (久违 久仰)大名!”
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② (莅临 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③ (阅读 拜读)!”
(3)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 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1)①礼貌用语大串联;②礼节规矩我传承;③礼仪知识我知晓 ④生活处处有礼仪 ⑤知书达礼赢天下(三个即可) 【礼貌用语我知晓】
(2)①久仰;②莅临;③拜读 【礼节习俗我评说】
(3)示例 ①我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
②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
【知识点】活动设计;见解表述;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活动设计能力。首先审清题意,要出的是“黑板报",有范围的限制:主题是“礼仪”,限制了选材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条件设计合适的版权块。如:礼仪规矩传承:礼仪知识积累:礼仪知识用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敬辞、谦词的理解与运用。①“人违"指好久不见,是久别重逢的用语:“久仰指早已仰慕,是与人初次见面时说的客套话。根据语境,应选“久仰②莅临指光临、来临,多用于下级对上级光临的一种褒义词:“光临”的敬重程度不够。根据语境,应选“莅临"”(阅读指一般性读:“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根据此处语境,应选“拜读”。(3)这是一道开放题,赞成与否定皆可,关键在于陈述的理由要充分。如果赞成,可从热情待客的角度来谈:如果不赞成,可从来客的喜好以及卫生的角度谈
故答案为:⑴1、①礼貌用语大串联2、②礼节规矩我传承3、③礼仪知识我知晓 ④生活处处有礼仪 ⑤知书达礼赢天下(三个即可) 【礼貌用语我知晓】 ⑵1、①久仰2、②莅临3、③拜读 ⑶ 示例 ①我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②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
【点评】⑴活动设计题,一定要结合主题进行设计。内容要丰富,版块名称、格式力求一致。⑵谦辞、敬辞的运用除了准确把握之外,还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体会。⑶见解看法题一定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14.习作表达训练
在暗夜里,你会感谢那个为你提灯照亮的人。在人生路上,也有那样的“提灯人”,帮你找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
请以“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不得抄袭。
【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目“ 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 ”其关键词是“感谢”“提灯的人”。“感谢”是写作的主旨;“提灯的人”中的“灯”不是现实中的“灯”,注意其比喻义或象征义。什么是“提灯的人”就是在“我”的成长路上给予“我”帮助,引领“我”前行的人。在写作时,既要写出别人对你发帮助经过,还要有必要的抒情成分和内容。在表达方式上可以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皋(gāo) 徙倚(xǐ) 没马蹄(mò)
B.采薇(wēi) 萋萋(qī) 唯落晖(huī)
C.燕然(yān) 都护(dū) 白沙堤(tī)
D.驱犊(dú) 征蓬(péng) 贾亭西(jiǎ)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周约有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它们分布在杭城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公共区域等地。
B.坦桑尼亚信息服务部部长哈桑·阿巴西表示,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坦桑尼亚民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
C.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逼得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
D.选择散养的父母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教育方式要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
4.按要求填写句子。
(1)《野望》中描写秋色一片的句子是 , 。
(2)芳草鲜美,诗情永恒。黄鹤楼上,崔颢高歌“ , ”,写登楼所见,真情感人。
(3)大诗人东坡居士曾经盛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 , ”就以清晰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上风光图。
(4)白居易在《钱塘
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 , 。
(5)在《渡荆门送别》中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的句子是 , 。
5.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2)《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是“ , ”。
(3)名楼离不开名诗文。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勾勒了流动变幻、色彩明丽的图画;崔颢《黄鹤楼》“ , ”,描绘了明朗秀美、草木争荣的风光。
(4)《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关奇特壮美风光的句子是: 《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关奇特壮美风光的句子是: , 。
(5)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歌燕舞所带来的勃勃生机的诗句是:“ , 。”
二、阅读理解
6.课外类文阅读
野 望
翁 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弯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品析句子。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7.(2018·四川绵阳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 溪 沙
纳兰性德①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
【注释】①纳兰性德:皇帝侍卫,长期护驾在外。本词作于纳兰性德随康熙出游期间。
(1)“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加以描述。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回答。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试从诗歌形象的角度入手,说说前两句诗是怎样扣紧“留别”的主旨的。
(2)李白的这首诗与他的《渡荆门送别》都是借水抒写离情,你认为哪一首用得更好 请具体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阙 题①
[唐]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1)白云生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 。(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
(2)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句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说这首诗是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分析。
三、语言表达
12.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句子。
我们循着古人的脚步,游历祖国山河,黄鹤楼上,看悠悠白云,结烟波乡愁; , , ; , __ , 。
13.(2017·湖南郴州中考)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礼仪板报我设计】
(1)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设计三个板块名称。
①
②
③
(2)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到横线上。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① (久违 久仰)大名!”
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② (莅临 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③ (阅读 拜读)!”
(3)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 说说你的看法。
14.习作表达训练
在暗夜里,你会感谢那个为你提灯照亮的人。在人生路上,也有那样的“提灯人”,帮你找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
请以“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
【解析】【分析】C项中“堤”读音应为“dī ”。
故答案为:C
【点评】形声字、形近字和多音字的掌握除了要强化记忆之外,平时还要多留心、多总结,根据词语的含义灵活掌握。
2.【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C项的朗读节奏应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故答案为:C
【点评】古诗一般要是五言,多是 221或212的节奏; 七言是2221或2212的节奏 ,但是也有特殊情况 比如“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这个是32。考生可仔细体会。
3.【答案】D
【知识点】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将第二个“要”改为“是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4.【答案】(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知识点】一般型默写;理解型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默写。注意结合语境正确默写,注意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如: 晖 、 洲 、 燕
故答案为:⑴ 1、树树皆秋色 2、山山唯落晖 ⑵ 1、晴川历历汉阳树 2、芳草萋萋鹦鹉洲 ⑶ 1、大漠孤烟直 2、长河落日圆 ⑷ 1、几处早莺争暖树 2、谁家新燕啄春泥 ⑸ 1、月下飞天镜 2、云生结海楼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5.【答案】(1)山山唯落晖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知识点】一般型默写;理解型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考生一定要根据积累正确书写。理解性默写还要根据对诗句的理解仔细分析。
故答案为:⑴ 山山唯落晖 ⑵1、山随平野尽2、江入大荒流 ⑶1、晴川历历汉阳树2、芳草萋萋鹦鹉洲
⑷1、大漠孤烟直2、长河落日圆 ⑸1、几处早莺争暖树2、谁家新燕啄春泥
【点评】古诗文默写包括一般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前者需要考生结合上下句提示进行回答;后者要结合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6.【答案】(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抒发了诗人悠闲(闲适)、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3)登上了山顶,向下眺望俯视山下的秋水,结果没想到看到的主景不是水,却是水中青山的倒影。“忽”字与“闲”字相对应,使景更加突出,也带出了诗人的欣喜。这时候,诗人的心也就随着山与水的交融而深深地陶醉了。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意境
【解析】【分析】⑴“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的意思是: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这两句诗写的是秋季的景色,描写的景物有:一天秋色、 冷晴湾、无数的峰峦。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⑵本诗所写景物“ 冷晴湾 ”“青山”,景色明朗,尤其是诗人用了一个“闲”字,将这些结合起来理解,即可了解诗人的惊喜、闲适之情。
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闲步上山观看野水,忽然在水底见到了一座青山。这两句写清秋时节的山光水色,不用浓墨重彩,只是轻轻说来,便呈现出一个清新淡雅的画面。“闲”,说明诗人是信步上山,无所用心;后面以“忽”响应,透露了出乎意料的喜悦。“水底见青山”既写出山之美,也表现了水之情,传达了山水相得益彰的妙趣。 据此概括答题意对即可。ht
故答案为:⑴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⑵ 抒发了诗人悠闲(闲适)、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⑶ 登上了山顶,向下眺望俯视山下的秋水,结果没想到看到的主景不是水,却是水中青山的倒影。“忽”字与“闲”字相对应,使景更加突出,也带出了诗人的欣喜。这时候,诗人的心也就随着山与水的交融而深深地陶醉了。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7.【答案】(1)春天,杨柳依依,从南方归来的大雁列队北飞,词人在柳丝轻拂的道路上打马远行。
(2)远离家乡的惆怅,对亲人与家乡的思念。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首先找出两句诗中的景物、“杨柳”“马蹄”“征雁”,明确这些景物的特点,“杨柳依依”“打马远行”“大雁北飞”。然后展开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注意想象的合理性。
(2)上片写此次出行的经过重点写景而“客中谁与换春衣”是上片的点睛之笔。只身在外有谁来替我换上春天的衣裳呢 盎然的春意与心中惆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片进一步借景抒情前两句意为
“自古以来闲情逸致只能寄托在落日的余晖上而我这一春幽梦追逐着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通过“落照”“游丝”这两个意象思念家乡、思念闺中妻子的情怀跃然纸上。最后由梦境回到现实刚刚寄走家书只说自己离家太久。这是作者对自己常年囿于侍卫职责在消磨青春时光的扈从出巡中难得自由的慨叹,也流露出其对这种生活的厌倦。
故答案为:⑴ 春天,杨柳依依,从南方归来的大雁列队北飞,词人在柳丝轻拂的道路上打马远行。 ⑵ 远离家乡的惆怅,对亲人与家乡的思念。
【点评】⑴描绘诗歌的画面,需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将诗句加入合理想象描述下来即可。⑵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歌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8.【答案】(1)春风飘拂,柳花飞舞,如此撩人春色,自然使人不忍离去;“柳”字又暗扣“留”,再写“吴姬压酒”劝酒的情景,此种风情,使自己倍增留恋之意。
(2)示例:①《金陵酒肆留别》更好。最后两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自己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
②《渡荆门送别》更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出荆门到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换,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悠长。《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则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色不协调。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表达的理解。阅读诗歌,此诗由写仲夏胜景引出逸香之酒店,铺就其乐融融的赠别场景;随即写吴姬以酒酬客,表现吴地人民的豪爽好客;最后在觥筹交错中,主客相辞的动人场景跃然纸上,别意长于流水般的感叹水到渠成.(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时需要抓住“水”在两首诗歌中的作用加以分析.《金陵酒肆留别》侧重于“水”在诗中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渡荆门送别》的“水”重在分析寄情于水的写作手法.
故答案为:⑴ 春风飘拂,柳花飞舞,如此撩人春色,自然使人不忍离去;“柳”字又暗扣“留”,再写“吴姬压酒”劝酒的情景,此种风情,使自己倍增留恋之意。 ⑵ 示例:①《金陵酒肆留别》更好。最后两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自己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②《渡荆门送别》更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出荆门到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换,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悠长。《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则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色不协调。
【点评】⑴读懂诗歌的内容,将诗歌连贯起来汇成一段话,然后再进行分析就比较容易了。⑵ 做好本题需要读懂两首诗歌的内容,通过水在诗中的作用分析其写作特色。
9.【答案】(1)幽
(2)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幽美宜人)。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只要是写环境的字即可,原诗中也只有“幽”字明确而切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特色的理解。主要是知道感官包括哪些,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结合语句选出正确的角度并加以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 幽 ⑵ 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幽美宜人)。
【点评】⑴诗歌内容的理解,一定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即可。⑵从感官赏析句子,不但要点明感官角度,还要分析出表达效果。
10.【答案】(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3)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诗人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胸怀、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本诗首联叙事、颈联颔联写景、尾联抒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意思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所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最后一句.(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思是: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可从诗句描绘的画面加以赏析: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也可从炼字角度考虑:如:“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本句还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开阔的景象抒发出游的喜悦.
故答案为:⑴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⑵ 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诗人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胸怀、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点评】⑴大部分诗歌都是尾联表达思想感情,考生可仔细体会。⑵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解答时可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如诗句描绘的画面、经典字的赏析、借景抒情的方式.
11.【答案】(1)表达了诗人遭受排挤而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2)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单车”、“征蓬”等关键词来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遭受排挤而不得志的愤懑之情。(2)本题考查学生对哦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诗歌题目,以及“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看出是一首边塞诗。
故答案为:⑴ 表达了诗人遭受排挤而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⑵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点评】⑴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歌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⑵诗歌的内容理解要学会结合题目,以及诗歌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语进行分析体会。
12.【答案】荆门山外;听滔滔江声;送万里行舟;东皋村头;望树树秋色;怀惆怅情怀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语段的主题,结合示例的结构特点,修辞运用,内容要求进行续写,注意要与上句的句式相同或相近,内容要具有一致性。如: 荆门山外 , 听滔滔江声 , 送万里行舟 ; 东皋村头 , 望树树秋色 , 怀惆怅情怀 。
故答案为: 荆门山外 , 听滔滔江声 , 送万里行舟 ; 东皋村头 , 望树树秋色 , 怀惆怅情怀 。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答题时应注意仿写语句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要求与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呼后应,句式统一,修辞相同,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
13.【答案】(1)①礼貌用语大串联;②礼节规矩我传承;③礼仪知识我知晓 ④生活处处有礼仪 ⑤知书达礼赢天下(三个即可) 【礼貌用语我知晓】
(2)①久仰;②莅临;③拜读 【礼节习俗我评说】
(3)示例 ①我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
②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
【知识点】活动设计;见解表述;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活动设计能力。首先审清题意,要出的是“黑板报",有范围的限制:主题是“礼仪”,限制了选材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条件设计合适的版权块。如:礼仪规矩传承:礼仪知识积累:礼仪知识用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敬辞、谦词的理解与运用。①“人违"指好久不见,是久别重逢的用语:“久仰指早已仰慕,是与人初次见面时说的客套话。根据语境,应选“久仰②莅临指光临、来临,多用于下级对上级光临的一种褒义词:“光临”的敬重程度不够。根据语境,应选“莅临"”(阅读指一般性读:“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根据此处语境,应选“拜读”。(3)这是一道开放题,赞成与否定皆可,关键在于陈述的理由要充分。如果赞成,可从热情待客的角度来谈:如果不赞成,可从来客的喜好以及卫生的角度谈
故答案为:⑴1、①礼貌用语大串联2、②礼节规矩我传承3、③礼仪知识我知晓 ④生活处处有礼仪 ⑤知书达礼赢天下(三个即可) 【礼貌用语我知晓】 ⑵1、①久仰2、②莅临3、③拜读 ⑶ 示例 ①我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②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
【点评】⑴活动设计题,一定要结合主题进行设计。内容要丰富,版块名称、格式力求一致。⑵谦辞、敬辞的运用除了准确把握之外,还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体会。⑶见解看法题一定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14.【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目“ 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 ”其关键词是“感谢”“提灯的人”。“感谢”是写作的主旨;“提灯的人”中的“灯”不是现实中的“灯”,注意其比喻义或象征义。什么是“提灯的人”就是在“我”的成长路上给予“我”帮助,引领“我”前行的人。在写作时,既要写出别人对你发帮助经过,还要有必要的抒情成分和内容。在表达方式上可以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