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昆明的雨》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辟邪(xié) 暮年(mù) 张目结舌(shé)
B.鲜腴(yú) 情味(wèi) 连绵不断(mián)
C.篱笆(ba) 苔痕(tái) 密匝匝(zhā)
D.吆喝(yāo) 扳尖(bān) 井冈山(gāng)
【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BD注音正确。C密匝匝(z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字音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形声字等容易混淆读错,另外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地分类整理。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蟹肉 辣椒 炽红 火碳
B.绿釉 瓷杯 寡妇 功夫
C.草茎 碟子 菌子 旺盛
D.厌烦 缅甸 乡愁 鸡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炽红——赤红;火碳——火炭。BCD书写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字形积累。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新鲜肥美)
B.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指夏季的第二个月)
C.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非常浓密的样子)
D.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吃惊的样子)
【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CD理解正确。B孟夏: 指夏季的第一个月。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孟仲叔季",指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孟"为最长,"季"为最幼。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深圳的歌厅,不但格调高雅,而且经营方式别开生面,顾客不仅可以欣赏演出,还可以登台献技。
B.我尽管已入暮年,子孙满堂,对母亲的挚爱和怀念,却刀刻斧凿般地镶嵌在心底。
C.连绵不断的春雨,不仅点缀了大地,而且让地下的种子汲取了充足的水分,开始急速萌发。
D.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消息,成为人们津津乐道谈论的话题。
【答案】D
【知识点】易与普通词语重复的词语;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A.格调: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与语境相符;B.暮年:晚年;老年。与语境相符;C.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与语境相符;D.津津乐道:指很感兴趣地谈论。与“谈论”语义重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干巴菌)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B.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C.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D.昆明的雨季是如少女的眼睛般明亮的,丰满而使人动情的。
【答案】B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B.构成比喻的必备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该句中虽然使用了比喻词“好像”,但没有喻体,不能构成比喻,而是一种比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方法的能力。初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反复、对偶、对比、借代等。解答此类题型,要求学生了解常见修辞的类型及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辨析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明人家挂仙人掌以辟邪是一种习俗,倒挂着的仙人掌能存活开花则体现了昆明雨季空气的湿润。
B.作者想念昆明的雨,主要是因为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雨不是连续地下。
C.作者将昆明火炭梅与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对比,突出前者的味美。
D.全文主要运用白描手法,把雨季的昆明写得蕴藏着诗意,颇有中国水墨画的意境。
【答案】B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B项对原因的分析不正确,作者想念昆明的雨,更多的是因为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人、事、物和其中的情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词属文学常识类题。解答此题,要调动平时的积累。对相关的作家及其作品和作品风格有所记记忆。
7.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
B.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C.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D.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
【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项,句号应在括号后面;C项,双引号应改为书名号;D项,第一个感叹号应改为逗号。
故答案为: 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掌握常用标点的使用方法,尤其注意一些容易出错的用法。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让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B.电影《流浪地球》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观影热潮,该片屡屡刷新国内科幻电影。
C.“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D.汪曾祺的散文即使是叙写花草树木、瓜果食物、山水风景,还是怀人记事、谈文论艺,都极有韵致。
【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项,滥用“让”,使句子缺乏主语,去掉“让”。
B项,成分残缺,可在结尾加上“的市场纪录”。
D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将“即使”改为“无论”。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9.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
②汪曾祺博学多识,兴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③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更能让人忘掉精神疲惫吗?
④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式,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⑤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A.③①⑤④② B.③⑤④②① C.②③①③⑤ D.②①④③⑤
【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通读语句可知,文段主要列汪曾祺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说明了他散文定位的原因。①②放在最前面,指明对象,由“汪曾祺”和“他”可知,②在前,①在后。④承接①,由经历到体会。③是对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具体说明。⑤总结说明汪曾祺散文定位的原因。故正确的排序为②①④③⑤。
故答案为: D。
【点评】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解答过程中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语句的衔接。
二、阅读理解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地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澄澄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的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摘自《中国电视报》2018年04月19日,有删改)
(1)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有何作用?
(2)从记叙顺序角度看,去掉第①②段将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请说明理由。
(3)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4)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义?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③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C.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D.第⑤段中“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景物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橘子熟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
【答案】(1)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前两段运用倒叙手法,交代发现橘林的过程,自然引出下文,有悬念效果。
(3)都是叠词,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形象地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影响着“我”;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5)B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梳理这篇文章的内容,文章第①②段写星期日的早晨在郊外的南山上无意间闻到了橘子花香,然后看到了橘林及橘子花盛开的情形;第③到⑦段是对小时候的回忆,第③段回忆父亲盼橘子,第④段写采橘子,吃橘子,第⑤段写偷橘子,第⑥⑦段写父亲因此教育我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第⑧段写如今我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因此这篇文章重点写我偷橘子父亲教育我这件事,父亲的教育让他明白一个道理: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父亲的教育就像橘子花香一样永远芬芳着自己的生命。据此分析可以概括出标题的作用: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 结合这两段的内容和全文内容分析,这两段话写星期日的早晨在郊外的南山上无意间闻到了橘子花香,然后看到了橘林及橘子花盛开的情形。正是因为闻到了橘子花香,看到了橘林,才引出了小时候有关橘子的回忆。因此这篇文章运用倒叙手法,自然引出下文,而且“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制造悬念,为什么看到橘林我就这么感动。
⑶“团团”“簇簇”都是叠词,运用叠词,不仅能在形式上增添语言的韵律美,而且能在内容上突出事物的形象美,还能在情感的抒发上体现其感染力。结合语境分析,这里描写的是橘子花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突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⑷ 文中父亲是因为“我”偷橘子而教育“我”的,每当看到橘子花,想起橘子花的香味,我就会想起父亲对我的教导。可以说橘子花的香味就象征着父亲对我的教导,这么多年过去了,要堂堂正正地做人这句话我一直牢记于心,也影响着我的一生,因此这句话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⑸ACD理解和分析正确。B“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这句话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⑴ 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 前两段运用倒叙手法,交代发现橘林的过程,自然引出下文,有悬念效果。
⑶ 都是叠词,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形象地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⑷ 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影响着“我”;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⑸B
【点评】⑴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⑵ 本题考查理解开头段作用的能力。开头段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⑶ 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⑷ 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总体把握能力,考查阅读散文多方面的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是要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四是要文章文章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故乡的密码
①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故乡是有密码的。
②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一年又一年,盐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深处,然后奋力地开出一朵朵硕大洁白的盐花。打捞上来的盐,堆积成山,像从苍穹飘落的云;苍凉的土地瞬间羽化成仙,散发着缕缕轻盈。
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湖而居的父辈,就靠着盐湖吃饭。很早以前,下盐湖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男壮劳力。一辆毛驴车,一只铁耙,一把铁锹,一包干粮,一身使不完的力气,便是下湖人的所有。
④慢慢地,下湖人群里,有了妇女的身影。她们跟着自己的男人,在盐湖里打捞生活。日复一日,脚下的雨靴被盐渍浸得发白。发白的,还有她们头顶的黑发和额角的皱纹。
⑤故乡的密码,隐藏在庄稼地里。春天扬花吐穗的麦子,夏风拂过玉米修长的叶子,秋日的夕阳把上等的胭脂涂抹在苹果、梨子、杏子上。一场薄雪过后,落尽叶子的杨柳、榆树,渐渐进入悠远的梦乡。
⑥这一片一片的庄稼地里,长过麦子,长过玉米,长过高梁,也长过辣椒,长过西瓜,长过胡萝卜和大白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咸涩的汗水,漫长的熬煎,从来都不会一无所获。只有劳动,辛勤的劳动,才会唤醒每一株庄稼,成就每一株庄稼。
⑦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枝繁叶茂的林间。麻雀、乌鸦、喜鹊,是乡村的常客。它们时而聚集,叽叽喳喳,像是开一场热闹非凡的辩论会;时而疏离,遗世独立,自成林间淡墨疏痕似的一笔点缀。
⑧花开花落,冬去春来。那些鸟儿,还在破晓的晨曦里醒来,还在渐近的黄昏里,驮着夕阳归去。它们的眼睛,没有沾染世俗的红尘,它们的羽翅,没有背负繁芜的世事。可是人呢?终究被这庸常人间的风雨浸蚀,被不可抗拒的沧桑洗礼,在光阴的河流里,慢慢随水而逝,不见踪迹。
⑨故乡的密码,隐藏在家里。栅栏边、庭院旁、吱吱呀呀的木门里,屋檐下、窗棂间、土炕上……一个个生命在这里呱呱落地,蹒跚而行,步履矫健地走出高高的门槛,走向曲曲折折的远方。一缕缕炊烟在这里袅袅而上,流散在天际。炊烟里,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慈爱的母亲、沉默的父亲,有一碗又一碗叫做烟火气息的羹与汤。
⑩从前,只是片面狭隘地以为,故乡就是迎接生命的那个地方。流光辗转,才慢慢懂得,故乡是有密码的,就像一个人的DNA,在肌理、在血液、在灵魂深处。
吮吸着故乡的乳汁,品咂着故乡的味道,回放着故乡模糊的面影,远游的人,虽然印刻了故乡的密码,却与故乡遥隔了万水千山。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不能自已。
(文/蔺丽燕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至④段的内容。(16个字以内)
(2)阅读下列语句,按句子后面括号内的要求作答。
①秋日的夕阳把上等的胭脂涂抹在苹果、梨子、杏子上。(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
②日复一日,脚下的雨靴被盐渍浸得发白。发白的,还有她们头顶的黑发和额角的皱纹。(两个加点词表达的意思是否完全相同,请简要分析)
(3)文章以“故乡的密码”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
(5)选文最后一句话“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不能自已。”请你结合前文,写出“我”“黯然神伤”的原因。
【答案】(1)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的故乡密码。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这些瓜果在夕阳下都镀上一层金色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②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前者表现了雨靴因为长时间浸泡在盐水里的老化现象。后者表现了人因为过于的操劳而显得苍老的样子。
(3)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引起了读者阅读兴趣,充当线索,贯穿全文,点明中心,表现了作者以家乡的思念之情。
(4)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一幅林间百鸟图,表现了家乡有生机与活力,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5)虽思念家乡,却因为距离遥远,不能回去。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描写;拟人
【解析】【分析】(1)细读指定段落,根据第二段的首句“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可知这几段介绍的是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的故乡密码。
(2)①细读句子可知,这句话把夕阳人格化,把它写得有情有义,富于人的情态与思维,所以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句子内容可知,这处拟人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夕阳下苹果、梨子、杏子上镀满了金光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②需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赏析。第一个发白形容的是雨靴,侧重于颜色本身的变化。第二个发白形容的是黑发和额角的皱纹的变化,侧重于表现人的苍老,所以两者含义不同。
(3)结合文本内容可知,这个题目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家乡的风物比喻为密码,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和思念之情,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又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也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4)细读第七段可知,本段文字生动形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富艺术感染力,所以这是描写的表达方式。结合语段内容可知,这处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家乡这些鸟雀充满活力的情态,突出了家乡的美好,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根据这句话前面的“远游的人,虽然印刻了故乡的密码,却与故乡遥隔了万水千山”一句可知,虽然在远游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心心念念的家乡,但却与家乡远隔千山万水,不得回返,所以就只能是黯然神伤了。
故答案为:⑴ 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的故乡密码。
⑵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这些瓜果在夕阳下都镀上一层金色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②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前者表现了雨靴因为长时间浸泡在盐水里的老化现象。后者表现了人因为过于的操劳而显得苍老的样子。
⑶ 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引起了读者阅读兴趣,充当线索,贯穿全文,点明中心,表现了作者以家乡的思念之情。
⑷ 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一幅林间百鸟图,表现了家乡有生机与活力,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⑸ 虽思念家乡,却因为距离遥远,不能回去。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內容概括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2)①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表达的感情。
②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对于词语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雨的印记
姚影
①雨,从小到大,一直在记忆里缱绻。喜欢雨,更喜欢下雨的日子,清凉中满溢着温暖。
②儿时,在农村老家,大人们每天像不停歇的陀螺,有忙不完的活儿。尤其是一进夏天,父母一大早就去地里干活,直到中午才稍微休息。但是母亲从来不睡午觉,她要趁着好天,拆洗被子。唯有下雨天,才是老天给农人放的假。
③但是庄户人家,很懂得运用统筹方法。晴天有晴天的活计,雨天有雨天的安排。
④下雨了母亲也不闲着,把以前拆洗好的被面拿出来,缝被子。她先把被面平铺在炕上,中间均匀地铺上棉絮,然后慢慢抻平,最后缝合起来。我喜欢光着小脚丫,坐在炕头的旮旯里,吃着花生,红枣,守着母亲玩。每逢母亲眯起眼睛,穿针引线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停止咀嚼,屏住气,直到看见线头平稳穿过针鼻儿,我才跟着长出一口气。母亲缝被子的时候,左手藏在被子底下,把被子托起一座平缓的小丘,右手握针,一个俯仰之后,用顶针一顶,针便穿过厚厚的棉花,母亲顺势拽出,轻巧麻利,循环往复,像是在表演欢快的舞蹈,我常常看得入了迷。最喜欢的是看着被面上的图案出神。那时的被面,很具时代特色:火红的太阳、耕地的拖拉机、忙碌的农民、绿色的禾苗……和着光洁一新的被面散发出的皂角香,我仿佛来到了一个美丽的田园世界。有时候,一床干净整齐的被子刚刚被母亲缝完,我就禁不住在上面翻个跟头,打个滚,撒一阵欢儿。母亲嗔怪,我照旧疯闹,因为早已发现,母亲的嗔怒,多半是假装的。
⑤下雨天,母亲还可以抽出空来,给我们包饺子吃。
⑥后园里,种着鲜嫩的韭菜,细长的韭菜叶儿挂着鲜亮的水珠儿,铺满一畦翠绿。母亲便割下一大捧,回家来,把韭菜一根根择好,洗净,甩干。然后和面,切菜调馅儿……中午,炕上支起小圆桌儿,一家人围坐一起,蘸着飘着金黄油花儿的香醋,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薄皮儿大馅儿,咬一口,韭菜的清香,虾皮的鲜气,鸡蛋的香味,一齐涌来,鲜嫩可口,齿颊留香。凉快天儿,吃热气腾腾的饺子,真是无比的享受。
⑦雨天的父亲,总爱捧本书,不厌其烦地读。他喜欢《三国演义》《封神榜》……而且喜欢在饭桌上,给我们讲述。因为有了父亲的故事,每顿饭我们都吃得津津有味。
⑧雨天的小孩子们,仿佛都很兴奋,我和小朋友们常常趿拉着妈妈的大雨鞋,打个伞,在胡同里蹚水玩,哪水多,往哪去。听着雨在伞上欢跳,小心地蹚着雨水,那是一种说不出的乐趣。
⑨雨天,是为乡下人插入的一段静好时光。多年过去,它始终泊在我的记忆里,鲜活着,温润着。
(有删改)
(1)下雨的日子,留给作者的记忆是“清凉中满溢着温暖”。阅读全文,补全文章中“温暖”的具体表现。
母亲缝被子给“我”带来的视觉享受——① ——② ——“我”和小朋友在雨中嬉戏的自由欢畅。
(2)阅读全文,说说第③段的作用。
(3)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阅读选文第①段和【链接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链接材料】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选自汪曾祺《昆明的雨》
写出选文第①段和【链接材料】在抒情方式上的相同之处,并分别分析选文第①段和【链接材料】在文中的不同作用。
【答案】(1)母亲包饺子给“我”带来的味觉享受;父亲讲故事给“我”带来的精神享受
(2)承上启下(过渡),“晴天有晴天的活计”承上,交代农人的忙碌;“雨天有雨天的安排”启下,展开下文对雨天温情的描述。
(3)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针线一上一下在被子里灵巧穿行的画面,突出了妈妈的心灵手巧和勤劳。
(4)同: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
不同:选文由对雨的喜爱自然引出雨中满溢着温暖的事情,抒发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乡村生活的眷恋。
《昆明的雨》则由画入文,出人意料,但画中的物象与下文中的记述内容相关,自然引出“想念昆明的雨”的情感,抒发“我”对昆明深沉的爱。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即可。第一空结合第⑥段“薄皮儿大馅儿,咬一口……真是无比的享受”可得出:母亲包饺子给“我”带来的味觉享受。第二空结合第⑦段“因为有了父亲的故事,每顿饭我们都吃得津津有味”可得出:父亲讲故事给“我”带来的精神享受。
(2)第③段是中间段,结合中间段的一般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即可,联系上下文内容可知,该段“晴天有晴天的活计”承上,交代农人的忙碌;“雨天有雨天的安排”启下,展开下文对雨天温情的描述。
(3)“托起、握、顶、拽出”等一系列动词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像是在表演欢快的舞蹈”运用了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针线一上一下在被子里灵巧穿行的画面,突出了妈妈的心灵手巧和勤劳。
(4)根据选文第①段中的关键句“喜欢雨,更喜欢下雨的日子”和【链接材料】中“我想念昆明的雨”可知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然后结合两文的内容和主旨来分析开头段落的不同作用即可。
故答案为:⑴母亲包饺子给“我”带来的味觉享受;父亲讲故事给“我”带来的精神享受;
⑵承上启下(过渡),“晴天有晴天的活计”承上,交代农人的忙碌;“雨天有雨天的安排”启下,展开下文对雨天温情的描述;
⑶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针线一上一下在被子里灵巧穿行的画面,突出了妈妈的心灵手巧和勤劳;
⑷同: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不同:选文由对雨的喜爱自然引出雨中满溢着温暖的事情,抒发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乡村生活的眷恋;《昆明的雨》则由画入文,出人意料,但画中的物象与下文中的记述内容相关,自然引出“想念昆明的雨”的情感,抒发“我”对昆明深沉的爱。
【点评】⑴本题考查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熟知段落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事件,用指定的方式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赏析。答题时注意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①、人物描写 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②景物描写 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⑷本题考查记叙文的记叙方式。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然后结合文本和所给材料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1)文章标题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却要描述作者给宁坤的画呢?
(2)作者写道:“我想念昆明的雨。”试分析这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作者“想念昆明的雨”,从选文来看,他实际上是想念昆明雨季的哪些事物?
【答案】(1)①画上所画的倒挂而能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景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吸引读者。
(2)内容上: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写出自己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
结构上:引起下文对“昆明的雨”及雨季中各种事物的介绍。
(3)仙人掌和各类菌子。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首段作用的理解。文章首段描述作者给宁坤的画, 是为了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同时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吸引读者。(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作用的理解。 “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 内容上: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写出自己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上:引起下文对“昆明的雨”及雨季中各种事物的介绍。(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句含义的理解。通读全文, 作者“想念昆明的雨” ,其实是想念昆明雨季的 仙人掌和各类菌子。
故答案为:⑴ ①画上所画的倒挂而能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景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吸引读者。 ⑵ 内容上: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写出自己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上:引起下文对“昆明的雨”及雨季中各种事物的介绍。 ⑶ 仙人掌和各类菌子。
【点评】⑴首段的作用,要结合全文结构和内容去把握,不要断章取义。⑵文章关键语句作用,要学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分析和体会。⑶语句的含义,要从整体去分析和体会,跟要结合文章主旨去揣摩。
三、语言表达
14.2018·河南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丁香花香得浓烈,桂花香得甜润,兰花香得清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花朵中有一种油细胞,里面藏着芳香油,① ,所以香味也不同。芳香油挥发的香味会吸引昆虫前来传授花粉。颜色艳丽、花瓣大的花一般香味不浓,因为它们主要靠颜色来吸引昆虫;反之,② ,因为它们主要靠花香来吸引昆虫。
【答案】不同的花会产生不同的芳香油;颜色淡雅、花瓣小的花一般香味浓郁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既然“花朵中有一种油细胞,里面藏着芳香油”,那为什么香味也不同,根据推测应为不同的花会产生芳香油不同;反之,就是和前面的句子“颜色艳丽、花瓣大的花一般香味不浓,因为它们主要靠颜色来吸引昆虫”相反,那么和“颜色艳丽、花瓣大的花一般香味不浓”相反的句子是:颜色淡雅、花瓣小的花一般香味浓郁。据此分析补充句子,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1、不同的花会产生不同的芳香油
2、颜色淡雅、花瓣小的花一般香味浓郁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
15.按照要求,改正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处的错误。
“五四”青年节前夕,①为了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青年人的责任意识,②幸福社区举行《青春与责任》主题演讲比赛。③大学生周思宇演讲时虚情假意,激起现场阵阵掌声。最后,经组委会评选,周思宇同学获得本次比赛一等奖。
(1)第①处有语病,修改意见:
(2)第②处标点使用有误,修改意见:
(3)第③处成语使用不恰当,修改意见:
【答案】(1)将“提高”改为“增强”。
(2)书名号改为引号。
(3)将“虚情假意”改为“情真意切”。
【知识点】褒贬色彩辨析;引号;书名号;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⑴ 搭配不当,应将将“提高”改为“增强”。
⑵ “青春与责任”是演讲的主题,不应用书名号,把书名号改为引号。
⑶ 虚情假意: 装着对人热情,不是真心实意。褒贬失当,可将“虚情假意”改为“情真意切”。
故答案为:⑴ 将“提高”改为“增强”。
⑵ 书名号改为引号。
⑶ 将“虚情假意”改为“情真意切”。
【点评】⑴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⑵ 本题考查使用标点符号。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⑶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正确运用成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②辨清成语的感彩;③注意成语运用的范围;④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⑤注意区分同义成语;⑥注意某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
16.根据家乡的特产,联系上下文仿写句子。
舌尖上的广州,有着独特的魅力。不必说润肺养颜的双皮奶,滑滑的在甜品店招摇;不必说 ;不必说 ;也不必说味道鲜美的靓汤,美美的在大街小巷飘荡;单是种类繁多的早茶,就让人们赞不绝口。
【答案】(示例)香飘满街的萝卜牛杂,香香的让人回味;皮薄馅多的云吞,弹弹的劲道十足
【知识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解答时要注意分析被仿句的句式、修辞手法,梳理整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注意衔接句子的关键词,要求仿写句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风格、感情基调和感彩一致。示例:(1)松软可口的叉烧包,静静的在笼屉里溢香(2)热气腾腾的糯米鸡,香香的在酒楼小店扑鼻
故答案为:(示例)香飘满街的萝卜牛杂,香香的让人回味;皮薄馅多的云吞,弹弹的劲道十足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句子仿写必须做到四统一:①话题要统一;②句式要统一;③修辞要统一。仿写句子的考查一般与对运用修辞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给定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或比拟等;④色调要统一。既指语境色彩也指感彩,同时还包括仿句的创意和境界。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昆明的雨》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辟邪(xié) 暮年(mù) 张目结舌(shé)
B.鲜腴(yú) 情味(wèi) 连绵不断(mián)
C.篱笆(ba) 苔痕(tái) 密匝匝(zhā)
D.吆喝(yāo) 扳尖(bān) 井冈山(gāng)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蟹肉 辣椒 炽红 火碳
B.绿釉 瓷杯 寡妇 功夫
C.草茎 碟子 菌子 旺盛
D.厌烦 缅甸 乡愁 鸡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新鲜肥美)
B.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指夏季的第二个月)
C.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非常浓密的样子)
D.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吃惊的样子)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深圳的歌厅,不但格调高雅,而且经营方式别开生面,顾客不仅可以欣赏演出,还可以登台献技。
B.我尽管已入暮年,子孙满堂,对母亲的挚爱和怀念,却刀刻斧凿般地镶嵌在心底。
C.连绵不断的春雨,不仅点缀了大地,而且让地下的种子汲取了充足的水分,开始急速萌发。
D.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消息,成为人们津津乐道谈论的话题。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干巴菌)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B.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C.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D.昆明的雨季是如少女的眼睛般明亮的,丰满而使人动情的。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明人家挂仙人掌以辟邪是一种习俗,倒挂着的仙人掌能存活开花则体现了昆明雨季空气的湿润。
B.作者想念昆明的雨,主要是因为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雨不是连续地下。
C.作者将昆明火炭梅与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对比,突出前者的味美。
D.全文主要运用白描手法,把雨季的昆明写得蕴藏着诗意,颇有中国水墨画的意境。
7.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
B.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C.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D.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让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B.电影《流浪地球》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观影热潮,该片屡屡刷新国内科幻电影。
C.“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D.汪曾祺的散文即使是叙写花草树木、瓜果食物、山水风景,还是怀人记事、谈文论艺,都极有韵致。
9.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
②汪曾祺博学多识,兴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③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更能让人忘掉精神疲惫吗?
④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式,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⑤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A.③①⑤④② B.③⑤④②① C.②③①③⑤ D.②①④③⑤
二、阅读理解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地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澄澄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的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摘自《中国电视报》2018年04月19日,有删改)
(1)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有何作用?
(2)从记叙顺序角度看,去掉第①②段将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请说明理由。
(3)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4)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义?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③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C.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D.第⑤段中“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景物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橘子熟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故乡的密码
①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故乡是有密码的。
②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一年又一年,盐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深处,然后奋力地开出一朵朵硕大洁白的盐花。打捞上来的盐,堆积成山,像从苍穹飘落的云;苍凉的土地瞬间羽化成仙,散发着缕缕轻盈。
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湖而居的父辈,就靠着盐湖吃饭。很早以前,下盐湖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男壮劳力。一辆毛驴车,一只铁耙,一把铁锹,一包干粮,一身使不完的力气,便是下湖人的所有。
④慢慢地,下湖人群里,有了妇女的身影。她们跟着自己的男人,在盐湖里打捞生活。日复一日,脚下的雨靴被盐渍浸得发白。发白的,还有她们头顶的黑发和额角的皱纹。
⑤故乡的密码,隐藏在庄稼地里。春天扬花吐穗的麦子,夏风拂过玉米修长的叶子,秋日的夕阳把上等的胭脂涂抹在苹果、梨子、杏子上。一场薄雪过后,落尽叶子的杨柳、榆树,渐渐进入悠远的梦乡。
⑥这一片一片的庄稼地里,长过麦子,长过玉米,长过高梁,也长过辣椒,长过西瓜,长过胡萝卜和大白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咸涩的汗水,漫长的熬煎,从来都不会一无所获。只有劳动,辛勤的劳动,才会唤醒每一株庄稼,成就每一株庄稼。
⑦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枝繁叶茂的林间。麻雀、乌鸦、喜鹊,是乡村的常客。它们时而聚集,叽叽喳喳,像是开一场热闹非凡的辩论会;时而疏离,遗世独立,自成林间淡墨疏痕似的一笔点缀。
⑧花开花落,冬去春来。那些鸟儿,还在破晓的晨曦里醒来,还在渐近的黄昏里,驮着夕阳归去。它们的眼睛,没有沾染世俗的红尘,它们的羽翅,没有背负繁芜的世事。可是人呢?终究被这庸常人间的风雨浸蚀,被不可抗拒的沧桑洗礼,在光阴的河流里,慢慢随水而逝,不见踪迹。
⑨故乡的密码,隐藏在家里。栅栏边、庭院旁、吱吱呀呀的木门里,屋檐下、窗棂间、土炕上……一个个生命在这里呱呱落地,蹒跚而行,步履矫健地走出高高的门槛,走向曲曲折折的远方。一缕缕炊烟在这里袅袅而上,流散在天际。炊烟里,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慈爱的母亲、沉默的父亲,有一碗又一碗叫做烟火气息的羹与汤。
⑩从前,只是片面狭隘地以为,故乡就是迎接生命的那个地方。流光辗转,才慢慢懂得,故乡是有密码的,就像一个人的DNA,在肌理、在血液、在灵魂深处。
吮吸着故乡的乳汁,品咂着故乡的味道,回放着故乡模糊的面影,远游的人,虽然印刻了故乡的密码,却与故乡遥隔了万水千山。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不能自已。
(文/蔺丽燕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至④段的内容。(16个字以内)
(2)阅读下列语句,按句子后面括号内的要求作答。
①秋日的夕阳把上等的胭脂涂抹在苹果、梨子、杏子上。(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
②日复一日,脚下的雨靴被盐渍浸得发白。发白的,还有她们头顶的黑发和额角的皱纹。(两个加点词表达的意思是否完全相同,请简要分析)
(3)文章以“故乡的密码”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
(5)选文最后一句话“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不能自已。”请你结合前文,写出“我”“黯然神伤”的原因。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雨的印记
姚影
①雨,从小到大,一直在记忆里缱绻。喜欢雨,更喜欢下雨的日子,清凉中满溢着温暖。
②儿时,在农村老家,大人们每天像不停歇的陀螺,有忙不完的活儿。尤其是一进夏天,父母一大早就去地里干活,直到中午才稍微休息。但是母亲从来不睡午觉,她要趁着好天,拆洗被子。唯有下雨天,才是老天给农人放的假。
③但是庄户人家,很懂得运用统筹方法。晴天有晴天的活计,雨天有雨天的安排。
④下雨了母亲也不闲着,把以前拆洗好的被面拿出来,缝被子。她先把被面平铺在炕上,中间均匀地铺上棉絮,然后慢慢抻平,最后缝合起来。我喜欢光着小脚丫,坐在炕头的旮旯里,吃着花生,红枣,守着母亲玩。每逢母亲眯起眼睛,穿针引线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停止咀嚼,屏住气,直到看见线头平稳穿过针鼻儿,我才跟着长出一口气。母亲缝被子的时候,左手藏在被子底下,把被子托起一座平缓的小丘,右手握针,一个俯仰之后,用顶针一顶,针便穿过厚厚的棉花,母亲顺势拽出,轻巧麻利,循环往复,像是在表演欢快的舞蹈,我常常看得入了迷。最喜欢的是看着被面上的图案出神。那时的被面,很具时代特色:火红的太阳、耕地的拖拉机、忙碌的农民、绿色的禾苗……和着光洁一新的被面散发出的皂角香,我仿佛来到了一个美丽的田园世界。有时候,一床干净整齐的被子刚刚被母亲缝完,我就禁不住在上面翻个跟头,打个滚,撒一阵欢儿。母亲嗔怪,我照旧疯闹,因为早已发现,母亲的嗔怒,多半是假装的。
⑤下雨天,母亲还可以抽出空来,给我们包饺子吃。
⑥后园里,种着鲜嫩的韭菜,细长的韭菜叶儿挂着鲜亮的水珠儿,铺满一畦翠绿。母亲便割下一大捧,回家来,把韭菜一根根择好,洗净,甩干。然后和面,切菜调馅儿……中午,炕上支起小圆桌儿,一家人围坐一起,蘸着飘着金黄油花儿的香醋,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薄皮儿大馅儿,咬一口,韭菜的清香,虾皮的鲜气,鸡蛋的香味,一齐涌来,鲜嫩可口,齿颊留香。凉快天儿,吃热气腾腾的饺子,真是无比的享受。
⑦雨天的父亲,总爱捧本书,不厌其烦地读。他喜欢《三国演义》《封神榜》……而且喜欢在饭桌上,给我们讲述。因为有了父亲的故事,每顿饭我们都吃得津津有味。
⑧雨天的小孩子们,仿佛都很兴奋,我和小朋友们常常趿拉着妈妈的大雨鞋,打个伞,在胡同里蹚水玩,哪水多,往哪去。听着雨在伞上欢跳,小心地蹚着雨水,那是一种说不出的乐趣。
⑨雨天,是为乡下人插入的一段静好时光。多年过去,它始终泊在我的记忆里,鲜活着,温润着。
(有删改)
(1)下雨的日子,留给作者的记忆是“清凉中满溢着温暖”。阅读全文,补全文章中“温暖”的具体表现。
母亲缝被子给“我”带来的视觉享受——① ——② ——“我”和小朋友在雨中嬉戏的自由欢畅。
(2)阅读全文,说说第③段的作用。
(3)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阅读选文第①段和【链接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链接材料】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选自汪曾祺《昆明的雨》
写出选文第①段和【链接材料】在抒情方式上的相同之处,并分别分析选文第①段和【链接材料】在文中的不同作用。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1)文章标题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却要描述作者给宁坤的画呢?
(2)作者写道:“我想念昆明的雨。”试分析这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作者“想念昆明的雨”,从选文来看,他实际上是想念昆明雨季的哪些事物?
三、语言表达
14.2018·河南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丁香花香得浓烈,桂花香得甜润,兰花香得清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花朵中有一种油细胞,里面藏着芳香油,① ,所以香味也不同。芳香油挥发的香味会吸引昆虫前来传授花粉。颜色艳丽、花瓣大的花一般香味不浓,因为它们主要靠颜色来吸引昆虫;反之,② ,因为它们主要靠花香来吸引昆虫。
15.按照要求,改正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处的错误。
“五四”青年节前夕,①为了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青年人的责任意识,②幸福社区举行《青春与责任》主题演讲比赛。③大学生周思宇演讲时虚情假意,激起现场阵阵掌声。最后,经组委会评选,周思宇同学获得本次比赛一等奖。
(1)第①处有语病,修改意见:
(2)第②处标点使用有误,修改意见:
(3)第③处成语使用不恰当,修改意见:
16.根据家乡的特产,联系上下文仿写句子。
舌尖上的广州,有着独特的魅力。不必说润肺养颜的双皮奶,滑滑的在甜品店招摇;不必说 ;不必说 ;也不必说味道鲜美的靓汤,美美的在大街小巷飘荡;单是种类繁多的早茶,就让人们赞不绝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BD注音正确。C密匝匝(z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字音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形声字等容易混淆读错,另外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地分类整理。
2.【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炽红——赤红;火碳——火炭。BCD书写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字形积累。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3.【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CD理解正确。B孟夏: 指夏季的第一个月。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孟仲叔季",指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孟"为最长,"季"为最幼。
4.【答案】D
【知识点】易与普通词语重复的词语;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A.格调: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与语境相符;B.暮年:晚年;老年。与语境相符;C.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与语境相符;D.津津乐道:指很感兴趣地谈论。与“谈论”语义重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5.【答案】B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B.构成比喻的必备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该句中虽然使用了比喻词“好像”,但没有喻体,不能构成比喻,而是一种比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方法的能力。初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反复、对偶、对比、借代等。解答此类题型,要求学生了解常见修辞的类型及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辨析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6.【答案】B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B项对原因的分析不正确,作者想念昆明的雨,更多的是因为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人、事、物和其中的情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词属文学常识类题。解答此题,要调动平时的积累。对相关的作家及其作品和作品风格有所记记忆。
7.【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项,句号应在括号后面;C项,双引号应改为书名号;D项,第一个感叹号应改为逗号。
故答案为: 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掌握常用标点的使用方法,尤其注意一些容易出错的用法。
8.【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项,滥用“让”,使句子缺乏主语,去掉“让”。
B项,成分残缺,可在结尾加上“的市场纪录”。
D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将“即使”改为“无论”。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9.【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通读语句可知,文段主要列汪曾祺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说明了他散文定位的原因。①②放在最前面,指明对象,由“汪曾祺”和“他”可知,②在前,①在后。④承接①,由经历到体会。③是对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具体说明。⑤总结说明汪曾祺散文定位的原因。故正确的排序为②①④③⑤。
故答案为: D。
【点评】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解答过程中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语句的衔接。
10.【答案】(1)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前两段运用倒叙手法,交代发现橘林的过程,自然引出下文,有悬念效果。
(3)都是叠词,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形象地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影响着“我”;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5)B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梳理这篇文章的内容,文章第①②段写星期日的早晨在郊外的南山上无意间闻到了橘子花香,然后看到了橘林及橘子花盛开的情形;第③到⑦段是对小时候的回忆,第③段回忆父亲盼橘子,第④段写采橘子,吃橘子,第⑤段写偷橘子,第⑥⑦段写父亲因此教育我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第⑧段写如今我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因此这篇文章重点写我偷橘子父亲教育我这件事,父亲的教育让他明白一个道理: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父亲的教育就像橘子花香一样永远芬芳着自己的生命。据此分析可以概括出标题的作用: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 结合这两段的内容和全文内容分析,这两段话写星期日的早晨在郊外的南山上无意间闻到了橘子花香,然后看到了橘林及橘子花盛开的情形。正是因为闻到了橘子花香,看到了橘林,才引出了小时候有关橘子的回忆。因此这篇文章运用倒叙手法,自然引出下文,而且“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制造悬念,为什么看到橘林我就这么感动。
⑶“团团”“簇簇”都是叠词,运用叠词,不仅能在形式上增添语言的韵律美,而且能在内容上突出事物的形象美,还能在情感的抒发上体现其感染力。结合语境分析,这里描写的是橘子花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突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⑷ 文中父亲是因为“我”偷橘子而教育“我”的,每当看到橘子花,想起橘子花的香味,我就会想起父亲对我的教导。可以说橘子花的香味就象征着父亲对我的教导,这么多年过去了,要堂堂正正地做人这句话我一直牢记于心,也影响着我的一生,因此这句话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⑸ACD理解和分析正确。B“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这句话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⑴ 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 前两段运用倒叙手法,交代发现橘林的过程,自然引出下文,有悬念效果。
⑶ 都是叠词,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形象地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⑷ 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影响着“我”;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⑸B
【点评】⑴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⑵ 本题考查理解开头段作用的能力。开头段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⑶ 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⑷ 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总体把握能力,考查阅读散文多方面的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是要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四是要文章文章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11.【答案】(1)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的故乡密码。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这些瓜果在夕阳下都镀上一层金色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②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前者表现了雨靴因为长时间浸泡在盐水里的老化现象。后者表现了人因为过于的操劳而显得苍老的样子。
(3)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引起了读者阅读兴趣,充当线索,贯穿全文,点明中心,表现了作者以家乡的思念之情。
(4)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一幅林间百鸟图,表现了家乡有生机与活力,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5)虽思念家乡,却因为距离遥远,不能回去。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描写;拟人
【解析】【分析】(1)细读指定段落,根据第二段的首句“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可知这几段介绍的是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的故乡密码。
(2)①细读句子可知,这句话把夕阳人格化,把它写得有情有义,富于人的情态与思维,所以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句子内容可知,这处拟人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夕阳下苹果、梨子、杏子上镀满了金光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②需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赏析。第一个发白形容的是雨靴,侧重于颜色本身的变化。第二个发白形容的是黑发和额角的皱纹的变化,侧重于表现人的苍老,所以两者含义不同。
(3)结合文本内容可知,这个题目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家乡的风物比喻为密码,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和思念之情,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又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也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4)细读第七段可知,本段文字生动形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富艺术感染力,所以这是描写的表达方式。结合语段内容可知,这处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家乡这些鸟雀充满活力的情态,突出了家乡的美好,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根据这句话前面的“远游的人,虽然印刻了故乡的密码,却与故乡遥隔了万水千山”一句可知,虽然在远游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心心念念的家乡,但却与家乡远隔千山万水,不得回返,所以就只能是黯然神伤了。
故答案为:⑴ 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的故乡密码。
⑵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这些瓜果在夕阳下都镀上一层金色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②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前者表现了雨靴因为长时间浸泡在盐水里的老化现象。后者表现了人因为过于的操劳而显得苍老的样子。
⑶ 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引起了读者阅读兴趣,充当线索,贯穿全文,点明中心,表现了作者以家乡的思念之情。
⑷ 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一幅林间百鸟图,表现了家乡有生机与活力,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⑸ 虽思念家乡,却因为距离遥远,不能回去。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內容概括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2)①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表达的感情。
②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对于词语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12.【答案】(1)母亲包饺子给“我”带来的味觉享受;父亲讲故事给“我”带来的精神享受
(2)承上启下(过渡),“晴天有晴天的活计”承上,交代农人的忙碌;“雨天有雨天的安排”启下,展开下文对雨天温情的描述。
(3)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针线一上一下在被子里灵巧穿行的画面,突出了妈妈的心灵手巧和勤劳。
(4)同: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
不同:选文由对雨的喜爱自然引出雨中满溢着温暖的事情,抒发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乡村生活的眷恋。
《昆明的雨》则由画入文,出人意料,但画中的物象与下文中的记述内容相关,自然引出“想念昆明的雨”的情感,抒发“我”对昆明深沉的爱。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即可。第一空结合第⑥段“薄皮儿大馅儿,咬一口……真是无比的享受”可得出:母亲包饺子给“我”带来的味觉享受。第二空结合第⑦段“因为有了父亲的故事,每顿饭我们都吃得津津有味”可得出:父亲讲故事给“我”带来的精神享受。
(2)第③段是中间段,结合中间段的一般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即可,联系上下文内容可知,该段“晴天有晴天的活计”承上,交代农人的忙碌;“雨天有雨天的安排”启下,展开下文对雨天温情的描述。
(3)“托起、握、顶、拽出”等一系列动词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像是在表演欢快的舞蹈”运用了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针线一上一下在被子里灵巧穿行的画面,突出了妈妈的心灵手巧和勤劳。
(4)根据选文第①段中的关键句“喜欢雨,更喜欢下雨的日子”和【链接材料】中“我想念昆明的雨”可知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然后结合两文的内容和主旨来分析开头段落的不同作用即可。
故答案为:⑴母亲包饺子给“我”带来的味觉享受;父亲讲故事给“我”带来的精神享受;
⑵承上启下(过渡),“晴天有晴天的活计”承上,交代农人的忙碌;“雨天有雨天的安排”启下,展开下文对雨天温情的描述;
⑶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针线一上一下在被子里灵巧穿行的画面,突出了妈妈的心灵手巧和勤劳;
⑷同: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不同:选文由对雨的喜爱自然引出雨中满溢着温暖的事情,抒发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乡村生活的眷恋;《昆明的雨》则由画入文,出人意料,但画中的物象与下文中的记述内容相关,自然引出“想念昆明的雨”的情感,抒发“我”对昆明深沉的爱。
【点评】⑴本题考查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熟知段落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事件,用指定的方式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赏析。答题时注意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①、人物描写 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②景物描写 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⑷本题考查记叙文的记叙方式。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然后结合文本和所给材料分析。
13.【答案】(1)①画上所画的倒挂而能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景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吸引读者。
(2)内容上: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写出自己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
结构上:引起下文对“昆明的雨”及雨季中各种事物的介绍。
(3)仙人掌和各类菌子。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首段作用的理解。文章首段描述作者给宁坤的画, 是为了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同时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吸引读者。(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作用的理解。 “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 内容上: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写出自己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上:引起下文对“昆明的雨”及雨季中各种事物的介绍。(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句含义的理解。通读全文, 作者“想念昆明的雨” ,其实是想念昆明雨季的 仙人掌和各类菌子。
故答案为:⑴ ①画上所画的倒挂而能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景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吸引读者。 ⑵ 内容上: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写出自己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上:引起下文对“昆明的雨”及雨季中各种事物的介绍。 ⑶ 仙人掌和各类菌子。
【点评】⑴首段的作用,要结合全文结构和内容去把握,不要断章取义。⑵文章关键语句作用,要学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分析和体会。⑶语句的含义,要从整体去分析和体会,跟要结合文章主旨去揣摩。
14.【答案】不同的花会产生不同的芳香油;颜色淡雅、花瓣小的花一般香味浓郁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既然“花朵中有一种油细胞,里面藏着芳香油”,那为什么香味也不同,根据推测应为不同的花会产生芳香油不同;反之,就是和前面的句子“颜色艳丽、花瓣大的花一般香味不浓,因为它们主要靠颜色来吸引昆虫”相反,那么和“颜色艳丽、花瓣大的花一般香味不浓”相反的句子是:颜色淡雅、花瓣小的花一般香味浓郁。据此分析补充句子,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1、不同的花会产生不同的芳香油
2、颜色淡雅、花瓣小的花一般香味浓郁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
15.【答案】(1)将“提高”改为“增强”。
(2)书名号改为引号。
(3)将“虚情假意”改为“情真意切”。
【知识点】褒贬色彩辨析;引号;书名号;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⑴ 搭配不当,应将将“提高”改为“增强”。
⑵ “青春与责任”是演讲的主题,不应用书名号,把书名号改为引号。
⑶ 虚情假意: 装着对人热情,不是真心实意。褒贬失当,可将“虚情假意”改为“情真意切”。
故答案为:⑴ 将“提高”改为“增强”。
⑵ 书名号改为引号。
⑶ 将“虚情假意”改为“情真意切”。
【点评】⑴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⑵ 本题考查使用标点符号。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⑶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正确运用成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②辨清成语的感彩;③注意成语运用的范围;④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⑤注意区分同义成语;⑥注意某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
16.【答案】(示例)香飘满街的萝卜牛杂,香香的让人回味;皮薄馅多的云吞,弹弹的劲道十足
【知识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解答时要注意分析被仿句的句式、修辞手法,梳理整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注意衔接句子的关键词,要求仿写句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风格、感情基调和感彩一致。示例:(1)松软可口的叉烧包,静静的在笼屉里溢香(2)热气腾腾的糯米鸡,香香的在酒楼小店扑鼻
故答案为:(示例)香飘满街的萝卜牛杂,香香的让人回味;皮薄馅多的云吞,弹弹的劲道十足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句子仿写必须做到四统一:①话题要统一;②句式要统一;③修辞要统一。仿写句子的考查一般与对运用修辞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给定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或比拟等;④色调要统一。既指语境色彩也指感彩,同时还包括仿句的创意和境界。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