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 苏州园林》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池沼(zhǎo) 嶙峋(xún) 对称(chèn) 着(zháo)眼
B.相间(jiān) 回廊(láng) 蔷(qiáng)薇 依傍(bàng)
C.檐(yán)漏 轩榭(xiè) 鉴(jiàn)赏 松柏(bǎi)
D.斟(zhēn)酌 丘壑(hè) 模(mò)样 镂(lóu)空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着”应读“zhuò”;B项,“间”应读“jiàn”;D项,“模”应读“mú”。
故答案为:C。
【点评】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宣染 蔓延 玲珑 俯仰生姿
B.堆叠 映衬 毗邻 浮光略影
C.庸俗 景致 攀登 安静闲适
D.墙壁 阅厉 雷同 珠光宝气
【答案】C
【知识点】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多义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宣——渲;B项,略——掠;D项,厉——历。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参加这次航模比赛,同学们自出心裁,制作出很多新颖的飞机模型。
B.三峡两岸数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上,怪石林立,别具匠心,非常壮观。
C.对于山城重庆来说,城市绿化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观念。
D.我站在山顶向远处望,只见重峦叠嶂,巍峨壮丽。
【答案】B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媒体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解析】【分析】B项,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这里用于形容自然生成的景物,使用不当。A项,自出心裁:独创一格,另外想出与众不同的主意、办法。C项,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D项,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A、C、D三项中的划线词语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4.句子中有反义词的是( )
A.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B.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C.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D.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答案】A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A中“高”与“低”为一对反义词。
故答案为:A
【点评】反义词的理解,要仔细阅读原句子,同时还要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然后再做出判断。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
②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③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④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⑤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面都是窗子,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画。
⑥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A.③①②④⑥⑤ B.③②①⑤④⑥
C.②①⑤④⑥③ D.②③①④⑥⑤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作答时,首先判断首句。③句和⑥句都具有概括性,但根据⑥句中“这样”一词,可知其应在最后,③句为首句。分析剩余句子,可知②句紧承③句,介绍窗子的具体作用;①句对②句进行阐释;⑤句举实例对①句进行说明;④句中的“而且”一词表明该句是进一步的说明。据此,可判断所给句子的正确顺序。
故答案为: B。
【点评】解答句子排序类题目时,首先要搞清楚所给句子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和语境来判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有时候,会有很明显的提示性的词句,要能抓住这些关键信息。句子顺序排好后,通读一遍,检查一下句子之间衔接是否顺畅,是否符合逻辑。
6.下列句子中与“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一句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游览者来到园里,哪一个不是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B.游览者来到园里,谁都是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C.游览者来到园里,谁不是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D.游览者来到园里,每一个都是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吗?
【答案】D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例句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意思是所有的人都是那样想和说的。D项是疑问句,与例句意思不一样。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7.运用了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句子是( )
A.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B.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C.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者几棵芭蕉。
D.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答案】B
【知识点】作比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的掌握。B项中讲古代的宫殿和近代的住房与苏州园林作比较,突出说明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故答案为:B
【点评】作比较是说明文中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作用是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考生可结合具体段落仔细分析。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为了准确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说明文中也可以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B.《苏州园林》的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C.《苏州园林》一文是从园林的局部来介绍苏州园林别具一格的,如对假山和池沼的介绍,对园林角落的介绍等,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具有图画美的特征。
D.《苏州园林》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答案】C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中描写等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
【解析】【分析】《苏州园林》一文是从整体到局部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9.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②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答案】作比较;打比方
【知识点】作比较;打比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第一句话将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进行比较,因此说明方法为作比较;第二句话将松柏比作宝塔,将道旁树比作阅兵式,因此说明方法为打比方。
故答案为:作比较;打比方
【点评】每一种说明方法都有其特点和作用,考生一定要仔细体会,并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和掌握。
10.请将下面已经打乱顺序的四句话进行正确的排序: (只填写序号)
①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②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③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④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答案】③①④②
【知识点】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衔接能力。先说“到过”苏州园林,再说“也到过”其他园林,然后谈“总的印象”,最后得出结论“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故答案为: ③①④②
【点评】句子的衔接连贯,必须结合文段的整体把握结构,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析句式的特点,然后再进行回答。
二、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廊·亭·桥
陈从周
廊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我国古代建筑的单体与单体之间,必依靠廊来联系,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在园林等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景,幅幅成图。像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漫步其间,得以饱览昆明湖的湖光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扬州冶春园的香影廊,未至其境,名已醉人。至于苏州沧浪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令人遐思无限。扬州园林主体建筑用楼,其廊亦作楼式,即复道廊,形成了多层的游览线,寄啸山庄是佳例。
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力。即竹廊三折,雅素无华,亦必婉转宜人。至于千步长廊,闿爽平直,则又为别调了。
亭
人们在旅途间,或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想小憩片刻,借以消除暂时的疲劳与观赏四周的景色,即“亭者,停也”。同时,因为本身形式的丰富多彩,亭成为点缀风景的主要建筑小品之一。
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桥上亭、廊中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而殊。可见亭非孤立的一座建筑物。
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点,到北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苏州拙政园的扇亭,亭名“与谁同坐轩”,小亭临流,静观自得。笠亭如盖,半枕山腰。而网师园之“月到风来亭”又正点出此亭观景之妙。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多种。按材料的不同,又有饶多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翚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页。
桥
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北京颐和园17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几许光彩。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云高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引静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者至此,往往留步。
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发出一种独特光彩!
(1)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①园林等风景区中的廊、亭、桥各有怎样的作用?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廊的运用有哪些原则?亭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
(3)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试简要分析。
【答案】(1)①作用: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桥将人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使风景区更具诗情画意。共同特点:形式多样,富于变化。②廊的运用原则:因地制宜,考虑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亭之美的体现:造型美,与所处之景、所对之景和谐相融之美。
(2)示例一:在介绍亭时,以北京景山五亭、苏州拙政园的扇亭等为例,具体说明了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点景”与“引景”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示例二:在介绍桥时,以苏州拙政园曲桥为例,“桥引人随”,具体说明了江南园林之桥雅洁精巧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如介绍廊时,用了“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景,幅幅成图”等四字短语,准确地概括了廊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用语典雅,富有韵味。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举例子
【解析】【分析】(1)①解答第一问时,可从文中说明“廊”“亭”“桥”的相关句子中找到答案,如“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等。解答第二问时,从文中每个部分找出相似的语句总结概括即可。②解答此类题时,首先锁定答案所在的区域(如“廊”的最后一段、“亭”的第二段),然后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摘录原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2)解答此题,首先明确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的特征,然后从文中找出使用该说明方法的句子,最后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时,应结合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一般作用,联系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解答时,先找出使用四字短语的句子,然后分析说明了什么内容,最后分析其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⑴①作用: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桥将人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使风景区更具诗情画意。共同特点:形式多样,富于变化。②廊的运用原则:因地制宜,考虑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亭之美的体现:造型美,与所处之景、所对之景和谐相融之美;
⑵示例一:在介绍亭时,以北京景山五亭、苏州拙政园的扇亭等为例,具体说明了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点景”与“引景”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示例二:在介绍桥时,以苏州拙政园曲桥为例,“桥引人随”,具体说明了江南园林之桥雅洁精巧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⑶如介绍廊时,用了“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景,幅幅成图”等四字短语,准确地概括了廊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用语典雅,富有韵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本题主要考查的说明方法的作用,需要结合语段具体分析,然后用相应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进行解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找出文段中四字短语运用较多的语句,结合文段内容分析其好处。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云水洞
①北京周口店西20余里,有一座上方山。②在山影林间,掩映着一簇规模庞大的庙宇——兜率寺。③在这座古刹西南方3千米的山腰上,有一个深邃的洞穴,名曰云水洞。④这是一座规模很大,奇特异常的“地下深洞”,人称“地下宫殿”。⑤云水洞深600余米,由七个厅堂和一个150米长的入洞通道组成。⑥七个厅堂中前四座最大,大厅顶均呈穹窿状,高的达20余米。⑦从厅顶垂下来的石乳和与此相对的地面石笋,玉肌冰肤,千姿百态,难以名状。⑧有的像十八罗汉,有的像猴子吃桃,有的状物,有的貌人,无不惟妙惟肖,各尽其妙。⑨洞中一厅、三厅各有一泉,曰黑龙、白龙,水清洌,可饮。⑩为什么上方山会形成这样的溶洞呢? 原来,这是石灰岩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地形。 据研究认为,在过去地质历史的某一个时期,上方山地区气候湿热,地下潜水在石灰岩的裂隙中缓缓移动,年深日久,流水穿石,造成了云水洞的雏形。 再加上后来地壳上升,洞体在溶蚀中不断扩大,便形成了今天规模的云水洞。
(1)云水洞的特征是 。
(2)⑤句中“600余米”具体说明 。
(3)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 这一说明方法,意在说明 。
(4)选文⑦—⑨句运用生动的说明文字意在说明 。
(5)选文 — 句介绍了云水洞的什么内容?
(6)⑩句“为什么上方山会形成这样的溶洞呢”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7)说出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七个厅堂中前四座最大,大厅顶均呈穹窿状,高的达20余米。
【答案】(1)规模很大,奇特异常
(2)洞穴深邃
(3)列数字;云水洞规模很大
(4)云水洞奇特异常
(5)云水洞景观的成因。
(6)承上启下
(7)“均”,都,表毫无例外。“余”,多。这两词说明了大厅之高,用语十分准确。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说明对象特征;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特征的理解。整体感知文章,抓中心句进行理解。第 ④ 句“ 这是一座规模很大,奇特异常的“地下深洞”, ”提取信息为: 规模很大,奇特异常 。
⑵本题考查对语句作用的理解。结合具体的语境,可知此句运用数字具体说明的是洞穴的深邃。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600余米 、 七个厅堂、 150米长 ”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云水洞规模很大的特点。
⑷本题考查对说明文中描写的语句的作用。结合具体的语句,可知这些语句是为了说明 云水洞奇特异常 。
⑸阅读语句,联系上下文,第 ⑩ 句“ 为什么上方山会形成这样的溶洞呢? ” — 介绍的内容就是对第⑩句的回答,所以 — 是介绍云水洞景观的成因。
⑹本题考查语句在文段中的作用的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云水洞奇特异常景象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其形成原因的介绍。
⑺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掌握基本的答题模式,先解释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句具体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再说其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均”,都,表毫无例外。“余”,多。这两词说明了大厅之高,用语十分准确。
故答案为:⑴ 1、规模很大,奇特异常 ⑵ 1、洞穴深邃 ⑶ 1、列数字 2、云水洞规模很大 ⑷ 1、云水洞奇特异常 ⑸ 云水洞景观的成因。 ⑹ 1、承上启下 ⑺ “均”,都,表毫无例外。“余”,多。这两词说明了大厅之高,用语十分准确。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对象的特征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中心句,提取信息,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找准答题区域,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仔细阅读语句,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结合语句的内容,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
⑹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在文段中结构上的作用的理解。注意掌握常见的不同位置的语句作用,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理解。
⑺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能力。室内外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性和严密性。考生要掌握基本的答题模式,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理解。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②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选文第①段的主要内容是 ,其中“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一句从 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艺术效果。
(2)选文中说“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是怎样配合布置的。
(3)选文第②段语言优美,请举一例具体分析。
(4)中国艺术讲究对比映衬美,园林、书画如此,诗歌亦如此,请从你熟悉的写景古诗中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
【答案】(1)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游览者的感受
(2)成河道模样的水面与桥梁配合,池沼河道的石岸与石头、花草配合,池沼里养的鱼与荷花、睡莲配合。
(3)“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一句写出了苏州园林的树木高低错落,姿态各异,充满诗情画意。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碧叶与红花形成颜色上的映衬,使得画面色彩艳丽,意境幽远。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第一段,主要说明了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是从游览者的感受角度进行说明。(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特征的考查。结合第一段“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后面的文字内容进行概括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特色的理解。第二段运用拟人、比喻的句子很多,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等等。考生可结合内容分析其各自说明的作用。(4)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考生可根据积累找出一些对偶的写景句子进行分析即可,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再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等。
故答案为:⑴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2、游览者的感受 ⑵ 成河道模样的水面与桥梁配合,池沼河道的石岸与石头、花草配合,池沼里养的鱼与荷花、睡莲配合。 ⑶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一句写出了苏州园林的树木高低错落,姿态各异,充满诗情画意。 ⑷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碧叶与红花形成颜色上的映衬,使得画面色彩艳丽,意境幽远。
【点评】⑴说明对象的特征要结合整体文段进行分析,还要结合关键句子进行体会。⑵某一句话的理解,要特别注意这句话的位置和它的上下句进行概括。⑶生动语言一般指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类似于比喻,拟人)使句子更加形象,通俗易懂.考生可仔细体会。⑷知识的迁移能力。既要理解知识点,还要结合例子进行阐述。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颐和园乐寿堂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山色湖光共一楼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________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________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1)在作者看来,中国园林建筑除了应该遵循 的思想外,尤其应该满足 的要求。
(2)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备哪两种功能。
(3)说说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4)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5)请在文章第⑧段的横线处填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画中游”,并 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 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这幅大画之中。
【答案】(1)可行、可游、可居;可望
(2)一是透气功能,二是审美功能。
(3)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因为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既“可居”,又“可望”,符合园林艺术的特点。
(5)不是;而是
【知识点】语言连贯;文章过渡及其作用;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结合第三段 “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的内容进行整理考生很容易得出结论。(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概括能力。结合第三段内容,从“窗子并不单为了透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一句话可以得出窗子具有透气功能和审美功能。(3)本题考查学生对过渡段的理解和把握。结合第七段内容,既总结了上文的“可行、可游、可居”,又引出了下文的“望”故应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结合文段园林“可居”和“可望”的特征,去分析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即可。(5)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结合句子为并列关系的复句,因此可用“不是、而是”。
故答案为:⑴可行、可游、可居;可望 ⑵ 一是透气功能,二是审美功能。 ⑶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⑷ 因为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既“可居”,又“可望”,符合园林艺术的特点。 ⑸不是;而是
【点评】⑴说明对象的总特征一定要仔细阅读文段,尤其是首段或着前几段内容,找出带有总领全文的句子进行分析即可。⑵某一对象特征的概括,也要抓住说明关键段落和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注意要分条理回答。(3)段落的作用要根据段落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⑷知识的迁移,既要结合文章中的知识点,还要结合迁移的具体事物,将二者完美结合在一起进行回答。⑸关联词语的选用,要仔细阅读句子,一定要仔细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不可盲目。
三、语言表达
15.解释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③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④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答案】①指具有可供观摩、研究、取法价值的样板。②这里指园林设计的缺欠。③这里是单调、冷清的意思。④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① “标本” 是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经过各种处理,令之可以长久保存,并尽量保持原貌,藉以提供作为展览、示范、教育、鉴定、考证及其它各种研究之用。句子中的含义则是指指具有可供观摩、研究、取法价值的样板。② “败笔” 原指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用在句子中指园林设计的缺欠。③ “寂寞” 指孤独、落寞之间的思绪 。而用在句子中则指单调、冷清的意思。④ “胸中有丘壑”原比喻 对事物的判断处置自有高下。这里结合语境指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故答案为: ①指具有可供观摩、研究、取法价值的样板。②这里指园林设计的缺欠。③这里是单调、冷清的意思。④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点评】词语的含义,除了准确理解词语的原始意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灵活掌握。
16.苏州园林之美韵味无穷,但有些“声景”在安静时才能显现。如拙政园内的松风水阁、留听阁、听雨轩,都是以自然界的声音为元素,融合观赏者自身的体验与感悟,达到一种艺术境界。可是,某旅行社的总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一年要接待欧美游客六七万人次,游客来到苏州园林,在惊叹园林美景的同时,也常跟导游反映,环境太嘈杂,破坏了美感,尤其是想安静地听讲解时,又被其他导游的电喇叭声干扰了,只能等这个团队走后再继续听讲解。
让园林“静下来”是当务之急!请你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让园林再现原有的诗情画意。
【答案】建议苏州有关部门出台相关规定,禁止游客在游览时大声喧哗;导游在讲解时不要用电喇叭,而用正常说话的音量进行讲解;游客自觉有序参观,还园林原有的诗意面貌。
【知识点】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简介表述能力,针对材料中苏州原来环境太嘈杂的问题,考生可从导游的音量、游客的声音等方面进行阐述。
故答案为: 建议苏州有关部门出台相关规定,禁止游客在游览时大声喧哗;导游在讲解时不要用电喇叭,而用正常说话的音量进行讲解;游客自觉有序参观,还园林原有的诗意面貌。
【点评】见解建议类的题目,一定要仔细阅读文段,找出材料中的问题和根源,然后结合实际进行合理的提建议。
17.根据下面的材料,给“搭棚的”下个定义。
拿建筑行当里专搭脚手架的架子工来说,这在北京可是出名的行当。那时候干这一行的叫“搭棚的”。办红白喜事要搭。那可真是套本事!拉来几车杉篙、几车绳子和席,把式们上去用不了半天工夫,四合院就覆盖上了。(节选自萧乾《北京城杂忆》,三联书店2012年版)
【答案】“搭棚的”指的是北京旧时用杉篙、绳子和席,为红白喜事搭棚的架子工。
【知识点】下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掌握。根据段落内容, “搭棚的”本质特征是指的是北京旧时用杉篙、绳子和席,为红白喜事搭棚的架子工。
故答案为: “搭棚的”指的是北京旧时用杉篙、绳子和席,为红白喜事搭棚的架子工
【点评】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考生可仔细体会。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 苏州园林》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池沼(zhǎo) 嶙峋(xún) 对称(chèn) 着(zháo)眼
B.相间(jiān) 回廊(láng) 蔷(qiáng)薇 依傍(bàng)
C.檐(yán)漏 轩榭(xiè) 鉴(jiàn)赏 松柏(bǎi)
D.斟(zhēn)酌 丘壑(hè) 模(mò)样 镂(lóu)空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宣染 蔓延 玲珑 俯仰生姿
B.堆叠 映衬 毗邻 浮光略影
C.庸俗 景致 攀登 安静闲适
D.墙壁 阅厉 雷同 珠光宝气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参加这次航模比赛,同学们自出心裁,制作出很多新颖的飞机模型。
B.三峡两岸数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上,怪石林立,别具匠心,非常壮观。
C.对于山城重庆来说,城市绿化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观念。
D.我站在山顶向远处望,只见重峦叠嶂,巍峨壮丽。
4.句子中有反义词的是( )
A.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B.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C.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D.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
②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③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④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⑤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面都是窗子,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画。
⑥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A.③①②④⑥⑤ B.③②①⑤④⑥
C.②①⑤④⑥③ D.②③①④⑥⑤
6.下列句子中与“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一句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游览者来到园里,哪一个不是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B.游览者来到园里,谁都是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C.游览者来到园里,谁不是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D.游览者来到园里,每一个都是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吗?
7.运用了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句子是( )
A.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B.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C.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者几棵芭蕉。
D.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为了准确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说明文中也可以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B.《苏州园林》的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C.《苏州园林》一文是从园林的局部来介绍苏州园林别具一格的,如对假山和池沼的介绍,对园林角落的介绍等,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具有图画美的特征。
D.《苏州园林》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9.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②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10.请将下面已经打乱顺序的四句话进行正确的排序: (只填写序号)
①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②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③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④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廊·亭·桥
陈从周
廊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我国古代建筑的单体与单体之间,必依靠廊来联系,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在园林等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景,幅幅成图。像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漫步其间,得以饱览昆明湖的湖光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扬州冶春园的香影廊,未至其境,名已醉人。至于苏州沧浪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令人遐思无限。扬州园林主体建筑用楼,其廊亦作楼式,即复道廊,形成了多层的游览线,寄啸山庄是佳例。
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力。即竹廊三折,雅素无华,亦必婉转宜人。至于千步长廊,闿爽平直,则又为别调了。
亭
人们在旅途间,或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想小憩片刻,借以消除暂时的疲劳与观赏四周的景色,即“亭者,停也”。同时,因为本身形式的丰富多彩,亭成为点缀风景的主要建筑小品之一。
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桥上亭、廊中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而殊。可见亭非孤立的一座建筑物。
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点,到北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苏州拙政园的扇亭,亭名“与谁同坐轩”,小亭临流,静观自得。笠亭如盖,半枕山腰。而网师园之“月到风来亭”又正点出此亭观景之妙。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多种。按材料的不同,又有饶多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翚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页。
桥
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北京颐和园17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几许光彩。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云高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引静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者至此,往往留步。
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发出一种独特光彩!
(1)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①园林等风景区中的廊、亭、桥各有怎样的作用?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廊的运用有哪些原则?亭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
(3)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试简要分析。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云水洞
①北京周口店西20余里,有一座上方山。②在山影林间,掩映着一簇规模庞大的庙宇——兜率寺。③在这座古刹西南方3千米的山腰上,有一个深邃的洞穴,名曰云水洞。④这是一座规模很大,奇特异常的“地下深洞”,人称“地下宫殿”。⑤云水洞深600余米,由七个厅堂和一个150米长的入洞通道组成。⑥七个厅堂中前四座最大,大厅顶均呈穹窿状,高的达20余米。⑦从厅顶垂下来的石乳和与此相对的地面石笋,玉肌冰肤,千姿百态,难以名状。⑧有的像十八罗汉,有的像猴子吃桃,有的状物,有的貌人,无不惟妙惟肖,各尽其妙。⑨洞中一厅、三厅各有一泉,曰黑龙、白龙,水清洌,可饮。⑩为什么上方山会形成这样的溶洞呢? 原来,这是石灰岩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地形。 据研究认为,在过去地质历史的某一个时期,上方山地区气候湿热,地下潜水在石灰岩的裂隙中缓缓移动,年深日久,流水穿石,造成了云水洞的雏形。 再加上后来地壳上升,洞体在溶蚀中不断扩大,便形成了今天规模的云水洞。
(1)云水洞的特征是 。
(2)⑤句中“600余米”具体说明 。
(3)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 这一说明方法,意在说明 。
(4)选文⑦—⑨句运用生动的说明文字意在说明 。
(5)选文 — 句介绍了云水洞的什么内容?
(6)⑩句“为什么上方山会形成这样的溶洞呢”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7)说出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七个厅堂中前四座最大,大厅顶均呈穹窿状,高的达20余米。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②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选文第①段的主要内容是 ,其中“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一句从 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艺术效果。
(2)选文中说“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是怎样配合布置的。
(3)选文第②段语言优美,请举一例具体分析。
(4)中国艺术讲究对比映衬美,园林、书画如此,诗歌亦如此,请从你熟悉的写景古诗中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颐和园乐寿堂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山色湖光共一楼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________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________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1)在作者看来,中国园林建筑除了应该遵循 的思想外,尤其应该满足 的要求。
(2)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备哪两种功能。
(3)说说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4)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5)请在文章第⑧段的横线处填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画中游”,并 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 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这幅大画之中。
三、语言表达
15.解释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③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④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16.苏州园林之美韵味无穷,但有些“声景”在安静时才能显现。如拙政园内的松风水阁、留听阁、听雨轩,都是以自然界的声音为元素,融合观赏者自身的体验与感悟,达到一种艺术境界。可是,某旅行社的总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一年要接待欧美游客六七万人次,游客来到苏州园林,在惊叹园林美景的同时,也常跟导游反映,环境太嘈杂,破坏了美感,尤其是想安静地听讲解时,又被其他导游的电喇叭声干扰了,只能等这个团队走后再继续听讲解。
让园林“静下来”是当务之急!请你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让园林再现原有的诗情画意。
17.根据下面的材料,给“搭棚的”下个定义。
拿建筑行当里专搭脚手架的架子工来说,这在北京可是出名的行当。那时候干这一行的叫“搭棚的”。办红白喜事要搭。那可真是套本事!拉来几车杉篙、几车绳子和席,把式们上去用不了半天工夫,四合院就覆盖上了。(节选自萧乾《北京城杂忆》,三联书店2012年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着”应读“zhuò”;B项,“间”应读“jiàn”;D项,“模”应读“mú”。
故答案为:C。
【点评】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答案】C
【知识点】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多义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宣——渲;B项,略——掠;D项,厉——历。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3.【答案】B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媒体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解析】【分析】B项,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这里用于形容自然生成的景物,使用不当。A项,自出心裁:独创一格,另外想出与众不同的主意、办法。C项,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D项,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A、C、D三项中的划线词语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4.【答案】A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A中“高”与“低”为一对反义词。
故答案为:A
【点评】反义词的理解,要仔细阅读原句子,同时还要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然后再做出判断。
5.【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作答时,首先判断首句。③句和⑥句都具有概括性,但根据⑥句中“这样”一词,可知其应在最后,③句为首句。分析剩余句子,可知②句紧承③句,介绍窗子的具体作用;①句对②句进行阐释;⑤句举实例对①句进行说明;④句中的“而且”一词表明该句是进一步的说明。据此,可判断所给句子的正确顺序。
故答案为: B。
【点评】解答句子排序类题目时,首先要搞清楚所给句子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和语境来判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有时候,会有很明显的提示性的词句,要能抓住这些关键信息。句子顺序排好后,通读一遍,检查一下句子之间衔接是否顺畅,是否符合逻辑。
6.【答案】D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例句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意思是所有的人都是那样想和说的。D项是疑问句,与例句意思不一样。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7.【答案】B
【知识点】作比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的掌握。B项中讲古代的宫殿和近代的住房与苏州园林作比较,突出说明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故答案为:B
【点评】作比较是说明文中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作用是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考生可结合具体段落仔细分析。
8.【答案】C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中描写等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
【解析】【分析】《苏州园林》一文是从整体到局部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9.【答案】作比较;打比方
【知识点】作比较;打比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第一句话将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进行比较,因此说明方法为作比较;第二句话将松柏比作宝塔,将道旁树比作阅兵式,因此说明方法为打比方。
故答案为:作比较;打比方
【点评】每一种说明方法都有其特点和作用,考生一定要仔细体会,并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和掌握。
10.【答案】③①④②
【知识点】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衔接能力。先说“到过”苏州园林,再说“也到过”其他园林,然后谈“总的印象”,最后得出结论“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故答案为: ③①④②
【点评】句子的衔接连贯,必须结合文段的整体把握结构,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析句式的特点,然后再进行回答。
11.【答案】(1)①作用: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桥将人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使风景区更具诗情画意。共同特点:形式多样,富于变化。②廊的运用原则:因地制宜,考虑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亭之美的体现:造型美,与所处之景、所对之景和谐相融之美。
(2)示例一:在介绍亭时,以北京景山五亭、苏州拙政园的扇亭等为例,具体说明了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点景”与“引景”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示例二:在介绍桥时,以苏州拙政园曲桥为例,“桥引人随”,具体说明了江南园林之桥雅洁精巧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如介绍廊时,用了“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景,幅幅成图”等四字短语,准确地概括了廊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用语典雅,富有韵味。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举例子
【解析】【分析】(1)①解答第一问时,可从文中说明“廊”“亭”“桥”的相关句子中找到答案,如“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等。解答第二问时,从文中每个部分找出相似的语句总结概括即可。②解答此类题时,首先锁定答案所在的区域(如“廊”的最后一段、“亭”的第二段),然后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摘录原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2)解答此题,首先明确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的特征,然后从文中找出使用该说明方法的句子,最后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时,应结合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一般作用,联系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解答时,先找出使用四字短语的句子,然后分析说明了什么内容,最后分析其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⑴①作用: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桥将人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使风景区更具诗情画意。共同特点:形式多样,富于变化。②廊的运用原则:因地制宜,考虑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亭之美的体现:造型美,与所处之景、所对之景和谐相融之美;
⑵示例一:在介绍亭时,以北京景山五亭、苏州拙政园的扇亭等为例,具体说明了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点景”与“引景”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示例二:在介绍桥时,以苏州拙政园曲桥为例,“桥引人随”,具体说明了江南园林之桥雅洁精巧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⑶如介绍廊时,用了“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景,幅幅成图”等四字短语,准确地概括了廊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用语典雅,富有韵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本题主要考查的说明方法的作用,需要结合语段具体分析,然后用相应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进行解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找出文段中四字短语运用较多的语句,结合文段内容分析其好处。
12.【答案】(1)规模很大,奇特异常
(2)洞穴深邃
(3)列数字;云水洞规模很大
(4)云水洞奇特异常
(5)云水洞景观的成因。
(6)承上启下
(7)“均”,都,表毫无例外。“余”,多。这两词说明了大厅之高,用语十分准确。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说明对象特征;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特征的理解。整体感知文章,抓中心句进行理解。第 ④ 句“ 这是一座规模很大,奇特异常的“地下深洞”, ”提取信息为: 规模很大,奇特异常 。
⑵本题考查对语句作用的理解。结合具体的语境,可知此句运用数字具体说明的是洞穴的深邃。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600余米 、 七个厅堂、 150米长 ”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云水洞规模很大的特点。
⑷本题考查对说明文中描写的语句的作用。结合具体的语句,可知这些语句是为了说明 云水洞奇特异常 。
⑸阅读语句,联系上下文,第 ⑩ 句“ 为什么上方山会形成这样的溶洞呢? ” — 介绍的内容就是对第⑩句的回答,所以 — 是介绍云水洞景观的成因。
⑹本题考查语句在文段中的作用的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云水洞奇特异常景象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其形成原因的介绍。
⑺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掌握基本的答题模式,先解释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句具体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再说其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均”,都,表毫无例外。“余”,多。这两词说明了大厅之高,用语十分准确。
故答案为:⑴ 1、规模很大,奇特异常 ⑵ 1、洞穴深邃 ⑶ 1、列数字 2、云水洞规模很大 ⑷ 1、云水洞奇特异常 ⑸ 云水洞景观的成因。 ⑹ 1、承上启下 ⑺ “均”,都,表毫无例外。“余”,多。这两词说明了大厅之高,用语十分准确。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对象的特征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中心句,提取信息,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找准答题区域,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仔细阅读语句,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结合语句的内容,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
⑹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在文段中结构上的作用的理解。注意掌握常见的不同位置的语句作用,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理解。
⑺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能力。室内外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性和严密性。考生要掌握基本的答题模式,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理解。
13.【答案】(1)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游览者的感受
(2)成河道模样的水面与桥梁配合,池沼河道的石岸与石头、花草配合,池沼里养的鱼与荷花、睡莲配合。
(3)“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一句写出了苏州园林的树木高低错落,姿态各异,充满诗情画意。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碧叶与红花形成颜色上的映衬,使得画面色彩艳丽,意境幽远。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第一段,主要说明了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是从游览者的感受角度进行说明。(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特征的考查。结合第一段“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后面的文字内容进行概括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特色的理解。第二段运用拟人、比喻的句子很多,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等等。考生可结合内容分析其各自说明的作用。(4)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考生可根据积累找出一些对偶的写景句子进行分析即可,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再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等。
故答案为:⑴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2、游览者的感受 ⑵ 成河道模样的水面与桥梁配合,池沼河道的石岸与石头、花草配合,池沼里养的鱼与荷花、睡莲配合。 ⑶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一句写出了苏州园林的树木高低错落,姿态各异,充满诗情画意。 ⑷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碧叶与红花形成颜色上的映衬,使得画面色彩艳丽,意境幽远。
【点评】⑴说明对象的特征要结合整体文段进行分析,还要结合关键句子进行体会。⑵某一句话的理解,要特别注意这句话的位置和它的上下句进行概括。⑶生动语言一般指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类似于比喻,拟人)使句子更加形象,通俗易懂.考生可仔细体会。⑷知识的迁移能力。既要理解知识点,还要结合例子进行阐述。
14.【答案】(1)可行、可游、可居;可望
(2)一是透气功能,二是审美功能。
(3)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因为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既“可居”,又“可望”,符合园林艺术的特点。
(5)不是;而是
【知识点】语言连贯;文章过渡及其作用;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结合第三段 “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的内容进行整理考生很容易得出结论。(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概括能力。结合第三段内容,从“窗子并不单为了透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一句话可以得出窗子具有透气功能和审美功能。(3)本题考查学生对过渡段的理解和把握。结合第七段内容,既总结了上文的“可行、可游、可居”,又引出了下文的“望”故应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结合文段园林“可居”和“可望”的特征,去分析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即可。(5)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结合句子为并列关系的复句,因此可用“不是、而是”。
故答案为:⑴可行、可游、可居;可望 ⑵ 一是透气功能,二是审美功能。 ⑶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⑷ 因为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既“可居”,又“可望”,符合园林艺术的特点。 ⑸不是;而是
【点评】⑴说明对象的总特征一定要仔细阅读文段,尤其是首段或着前几段内容,找出带有总领全文的句子进行分析即可。⑵某一对象特征的概括,也要抓住说明关键段落和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注意要分条理回答。(3)段落的作用要根据段落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⑷知识的迁移,既要结合文章中的知识点,还要结合迁移的具体事物,将二者完美结合在一起进行回答。⑸关联词语的选用,要仔细阅读句子,一定要仔细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不可盲目。
15.【答案】①指具有可供观摩、研究、取法价值的样板。②这里指园林设计的缺欠。③这里是单调、冷清的意思。④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① “标本” 是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经过各种处理,令之可以长久保存,并尽量保持原貌,藉以提供作为展览、示范、教育、鉴定、考证及其它各种研究之用。句子中的含义则是指指具有可供观摩、研究、取法价值的样板。② “败笔” 原指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用在句子中指园林设计的缺欠。③ “寂寞” 指孤独、落寞之间的思绪 。而用在句子中则指单调、冷清的意思。④ “胸中有丘壑”原比喻 对事物的判断处置自有高下。这里结合语境指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故答案为: ①指具有可供观摩、研究、取法价值的样板。②这里指园林设计的缺欠。③这里是单调、冷清的意思。④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点评】词语的含义,除了准确理解词语的原始意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灵活掌握。
16.【答案】建议苏州有关部门出台相关规定,禁止游客在游览时大声喧哗;导游在讲解时不要用电喇叭,而用正常说话的音量进行讲解;游客自觉有序参观,还园林原有的诗意面貌。
【知识点】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简介表述能力,针对材料中苏州原来环境太嘈杂的问题,考生可从导游的音量、游客的声音等方面进行阐述。
故答案为: 建议苏州有关部门出台相关规定,禁止游客在游览时大声喧哗;导游在讲解时不要用电喇叭,而用正常说话的音量进行讲解;游客自觉有序参观,还园林原有的诗意面貌。
【点评】见解建议类的题目,一定要仔细阅读文段,找出材料中的问题和根源,然后结合实际进行合理的提建议。
17.【答案】“搭棚的”指的是北京旧时用杉篙、绳子和席,为红白喜事搭棚的架子工。
【知识点】下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掌握。根据段落内容, “搭棚的”本质特征是指的是北京旧时用杉篙、绳子和席,为红白喜事搭棚的架子工。
故答案为: “搭棚的”指的是北京旧时用杉篙、绳子和席,为红白喜事搭棚的架子工
【点评】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考生可仔细体会。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