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昆虫记》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昆虫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记》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又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B.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深刻地描绘了多种昆虫的生活,真实地记录了多种昆虫的本能、习性、活动、婚恋、繁衍和死亡,种种描写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
C.《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言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D.《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作者也因此获得了“昆虫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和诺贝尔奖。
【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没有获得此项大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两部名著,考点主要集中于名著内容及分析,只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比总结,可以顺利答题。
2.蜣螂认为绵羊的天赐美食是( )
A.绵羊的毛 B.绵羊的粪便
【答案】B
【知识点】昆虫记;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依据作品的内容,不难发现, 蜣螂认为绵羊的天赐美食是 绵羊的粪便。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著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熟读名著,了解名著的基本内容,感悟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赞美,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要求考生经常性阅读,反复阅读名著。
3.《昆虫记》是_______国昆虫学家______的杰作,记录了他对昆虫的观察和回忆。( )
A.法国 法布尔 B.法国 儒勒.凡尔纳
C.英国 笛福 D.丹麦 安徒生
【答案】A
【知识点】昆虫记;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文学常识的把握, 考生注意平时的识记和积累。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家法布尔的杰作,记录了作者对昆虫的观察和回忆。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名著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熟读名著,了解名著的基本内容,感悟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赞美,注意对名著的基本常识的把握。
4.不同蜘蛛网的辐数不同,角蛛的网有 根辐,条纹蜘蛛有 根,而丝光蛛有 根。
A、21根 B、32根 C、42根
【答案】A;B;C
【知识点】昆虫记;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依据作品的内容,不难发现,作者对蛛网的观察和研究, 角蛛的网有21根根辐,条纹蜘蛛有32根 根根,而丝光蛛有42根 。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著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熟读名著,了解名著的基本内容,感悟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赞美,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要求考生经常性阅读,反复阅读名著。
二、阅读理解
5.(2019八上·潘集月考)名著阅读
《昆虫记》是 国著昆虫学家 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科普巨著。书中作家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比如 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答案】法;法布尔;螳螂
【知识点】昆虫记;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昆虫记》(Souvenirs Entomologiques)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螳螂总是假装是被风吹动的树叶,摇晃摇晃着,让经过的猎物没有察觉,放松警惕地在螳螂身边停留,螳螂就突然袭击,两把大刀夹住了猎物,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故答案为:法;法布尔;螳螂
【点评】此类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加强对名著阅读,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
6.《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它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影响着全世界的读者。结合对《昆虫记》的阅读,说一说它能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案】①这本书不仅仅描述了昆虫的生活习性、繁衍、死亡,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②整部作品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幽默,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津津有味,情趣盎然。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昆虫记》不但介绍了大量昆虫的生活习性,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可见他是一部科普著作,同时整部作品行文活发,语言诙谐幽默,大量运用了拟人的手去,如“而且,它在吃的时候,面不改色,心不跳,十分泰然自若,那副样子,简直和它吃蝗虫、吃蚱蜢的时候一模一样,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读起来津津有味,情趣盎然。可见它又是一部文学名著。故答案为:①这本书不仅仅描述了昆虫的生活习性、繁衍、死亡,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②整部作品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幽默,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津津有味,情趣盎然。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及特点的理解。解答本题,学生必须对选项中涉及的名著内容熟悉,才能准确把握人物与情节搭配是否正确。这就要求平时的名著阅读认真细致,准确识记名著内容。
7.根据名著《昆虫记》回答问题。
(1)鲁迅说《昆虫记》“很有益”,该书的“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
(2)罗曼·罗兰说法布尔“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举两例说明该作者掌握的小虫子的秘密。
【答案】(1)①该书让我们了解到昆虫的生活和习性;②该书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或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敬畏);③该书让我们了解到实地观察与反复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或体会到作者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2)①蝉的危险来自蚋,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蝉在地下生活四年而在地上生活一个月;②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③切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④蜜蜂能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蚂蚁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1)这道题的概括性比较强,需结合对《昆虫记》的阅读来概括出该书的“有益”表现。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2)本题考查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此题结合名著《昆虫记》的阅读来概括。阅读全书可概括几例即可。例如;①柳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②蜜蜂能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蚂蚁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③水蛛能为自己做一只性能很好的潜水袋,里面贮藏空气……(从书中找出两例)
故答案为:⑴
(1)①该书让我们了解到昆虫的生活和习性;②该书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或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敬畏);③该书让我们体会到实地观察与反复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或体会到作者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2)①蝉的危险来自芮,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蝉在地下生活四年而在地上生活一个月;②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学生必须对选项中涉及的名著内容熟悉,才能准确把握人物与情节搭配是否正确。这就要求平时的名著阅读认真细致,准确识记名著内容;
⑵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8.根据《昆虫记》相关内容,完成下面阅读任务单。
《昆虫记》阅读任务单
阅读层次 阅读策略 阅读任务(部分) 阅读记录
检视阅读 略读浏览 依据内容,推断本书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的原因。 ①
分析阅读 评价质疑 西绪福斯蜣螂爸爸和妈妈一起做好孩子的食物球后,妈妈去找地方贮藏,而爸爸会留下来,蹲在食物球上守护着。——法布尔为什么能把昆虫写得这样充满趣味呢? ②
主题阅读 拓展联读 从《昆虫记》走向“自然文学”的主题阅读;阅读《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 /
【答案】生动描写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揭开了昆虫世界的奥秘。;因为法布尔把昆虫当作人来写,让他们拥有了人的喜怒哀乐,人的善恶美丑,所以才把这些昆虫写得引人入胜。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①解答本题,抓住题目关键词“昆虫的史诗”“原因”,再结合《昆虫记》的内容分析作答即可。法布尔的《昆虫记》之所以被称为“昆虫的史诗”,主要是因为法布尔多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昆虫们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令人赞叹。
②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词“为什么”“趣味”,法布尔笔下的昆虫多具有人类的特色,因为作者赋予了昆虫们以人性的关怀,这就让昆虫们也具有了喜怒哀乐、善恶美丑,所以,我们读起来会非常有趣。
故答案为:
①生动描写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揭开了昆虫世界的奥秘。
②因为法布尔把昆虫当作人来写,让他们拥有了人的喜怒哀乐,人的善恶美丑,所以才把这些昆虫写得引人入胜。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重要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学生必须对选项中涉及的名著内容熟悉,才能准确把握人物与情节搭配是否正确。这就要求平时的名著阅读认真细致,准确识记名著内容。
9.(2019八上·台州期末)好的作品往往蕴含人生的道理,请从下列两个选项中任选一个,结合《红星照耀中国》或《昆虫记》相关情节加以印证。
得道多助 眼见为实
【答案】示例一:我从《红星照耀中国》中悟出了得道多助的道理: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国东北三省,进而向南进犯,染指华北,妄图霸占整个中国。然而国民党蒋介石置国家危亡于不顾,依然执意内战,连他的部下张学良、杨虎城都反对他;而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大义,积极投身抗日战争,连对手张学良、杨虎城都成为了他们的朋友。
示例二:我从《红星照耀中国》中悟出了眼见为实的道理:斯诺在到达苏区之前,心目中的红军是留着长胡子,喝汤咕嘟咕嘟,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共产共妻的怪物。亲自深入了解后才知道红军是一支深受百姓爱戴,官军一致的队伍。
示例三:我从《昆虫记》中悟出了眼见为实的道理:原来,许多人由于不了解真相,相信蝉会在冬天向蚂蚁“乞讨”食物。而法布尔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冬天根本就没有蝉,自然也就不会有“乞讨”的行为。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从两部作品中任选一部,并能结合作品的相关情节加以印证,“得道多助”或“眼见为实”的事例即可。如,法布尔把蝎子困在火圈中,惊慌失措的蝎子左冲右撞,被火一烫,又转向另一边被烫……终于,蝎子被烫的疯狂了,竖起尾巴,旋转着对着空气乱刺,把尾巴舞的跟剑似的,正眼花缭乱之时,火网中的囚徒却倒下了,僵直了身体,一动不动。真的是死了吗?法布尔十分疑惑,于是把火场中僵直的蝎子取出,放在凉爽的沙地上,自己在一旁看着。一个小时后,那被火逼得疯狂而“自尽”的囚徒悠悠醒转,又恢复了活力。这就说明,蝎子并没有自杀,但这一只说明不了,有可能它只是没把自己刺死罢了,于是又捉了几只白蝎,然而他们与第一只一样,在凉爽的沙地上僵硬了一小时后,都“复活”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既然蝎子们并没有刺死自己,那么就是最初看到这件事、传出蝎子自杀的人被蝎子的假象所欺骗,没有在蝎子被烤焦前,把蝎子取出,直到蝎子被烤熟。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从《红星照耀中国》中悟出了得道多助的道理: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国东北三省,进而向南进犯,染指华北,妄图霸占整个中国。然而国民党蒋介石置国家危亡于不顾,依然执意内战,连他的部下张学良、杨虎城都反对他;而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大义,积极投身抗日战争,连对手张学良、杨虎城都成为了他们的朋友。
示例二:我从《红星照耀中国》中悟出了眼见为实的道理:斯诺在到达苏区之前,心目中的红军是留着长胡子,喝汤咕嘟咕嘟,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共产共妻的怪物。亲自深入了解后才知道红军是一支深受百姓爱戴,官军一致的队伍。
示例三:我从《昆虫记》中悟出了眼见为实的道理:原来,许多人由于不了解真相,相信蝉会在冬天向蚂蚁“乞讨”食物。而法布尔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冬天根本就没有蝉,自然也就不会有“乞讨”的行为。
【点评】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掌握和综合评价。答题时应注意,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比如 《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10.(2019八上·绍兴期末)《昆虫记》名著阅读。
(1)下面是法文版《昆虫记》的四幅插图。对其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A.图一:蝉蜕皮后留在树枝上的空壳及成虫的蝉。经历了几年黑暗的地下辛苦生活,蝉终于走进了光明的世界。
B.图二:大孔雀蝶的幼虫。很难想象,美丽的大孔雀蝶小时候竟是这番模样。
C.图三:在杏树花蕊里采蜜的蜜蜂。它们是昆虫界的辛勤劳动者,也是人类的好朋友。
D.图四:被渔民们称之为“海上蜘蛛”的蜘蛛蟹。从海上一直迁移到枝头,足见其毅力之坚,生命力之强。
(2)周作人阅读《昆虫记》后说,“见到这位‘科学诗人’的著作,不禁引起旧事,羡慕有这种好的书看的别国少年”。结合下面文段,探究周作人称赞法布尔是“科学诗人”的原因。
如果不提它那致人死地的工具,螳螂其实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担惊受怕的。它甚至不乏其典雅优美,因为它体形矫健,上衣雅致,体色淡绿,薄翼修长。它没有张开如剪刀般的凶残大鄂,相反却小嘴尖尖,好像生就是用来啄食的。借助从前胸伸出的柔软脖颈,它的头可以转动,左右旋转,俯仰自如。昆虫之中,唯有螳螂引导目光,可以观察,可以打量,几乎还带面部表情。
【答案】(1)D
(2)文段描写了螳螂的外形、动作等,真实可信;同时,作者描述螳螂文笔精炼、清新,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满着灵性;描述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赞美。科学的观察与说明,诗一般的表达,敬畏生命的情怀,是周作人称赞法布尔是“科学诗人”的主要原因。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见解表述;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⑴D项“从海上一直迁移到枝头,足见其毅力之坚,生命力之强。”错误。
⑵《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还被誉“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文段描写了螳螂的外形、动作等,同时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故答案为:⑴D;⑵文段描写了螳螂的外形、动作等,真实可信;同时,作者描述螳螂文笔精炼、清新,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满着灵性;描述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赞美。科学的观察与说明,诗一般的表达,敬畏生命的情怀,是周作人称赞法布尔是“科学诗人”的主要原因。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图画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认真看图,准确找出题中的有用信息,这是解答基础。对各个选项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从而正确解题。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及迁移运用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
11.(2019八上·鄞州期末)请将下列选项正确地填入语段中。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就的十卷本科普著作。作者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书中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例如,作者将 誉为“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正是有了它,才有了干净的大自然;盛赞了 的建筑才能,认为在这一点上它远胜于卢浮宫的建筑艺术智慧;讴歌了 为后代做出的无私奉献,称它为儿女操碎了心。
A.小甲虫
B.黄蜂 C.蜣螂
【答案】C;B;A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等,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书中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例如,作者将“小甲虫”誉为“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盛赞了“黄蜂”的建筑才能;讴歌了“蜣螂”为后代做出的无私奉献,称它为儿女操碎了心。
故答案为:C;B;A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名著试题形式比较稳定:要考查的形式一般为填空题,考查的篇目都在考纲的范围之内,主要考点有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片段赏析等。考查的内容具体、细致、多元。由此要求考生多读原著。
12.(2019八上·柯桥月考)《昆虫记》中作者根据大量第一首资料,将昆虫的生活和习性揭示出来,如蝉在地下潜伏4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5个星期; 善建巣穴,管理家务;蜘蛛善于捕食、织网; 善于自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樵叶蜂可以不用任何工具“剪”下圆叶片做 。
【答案】蟋蟀;螳螂;巢穴盖子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特征;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 法布尔1823年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昆虫记》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故答案为:① 蟋蟀 ;② 螳螂 ;③ 巢穴盖子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名著《昆虫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答题时应注意,里面的小动物各有各的特点,理清这些动物身上的特点,区分并概括非常重要,对于我们掌握这本书的要点很重要,回答问题也就更容易了。
13.(2017八上·潮安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圣栎胭脂虫
五月,我耐心地观察朝阳的圣栎树或绿橡树的细枝,再去走访一些叫灌栎的植物。我将会在圣栎上发现一些黑得发亮、像小豌豆般的小虫,它就是胭脂虫,一种比较奇怪的昆虫。
它真的是昆虫吗?没有听说过这种东西的人,根本想不到它是一种昆虫,而会把它当成一种浆果,一种黑色的醋栗。尤其是用牙一咬,小球就会爆开,流出略带苦味的甜汁,就更容易让人把它当成果子了。
这种味道不错的果子是一种动物,肯定地说,这是一种昆虫。我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对它的头、胸、腹和腿。它根本就没有头,也没有胸、腹和腿,它就像是一颗大珍珠,和用煤玉做的普通珍珠别无二致,像光滑的象牙那么平滑。
它的底部与树枝接触,显得有些扁平,虽然没有它的背部那么光滑,但依然是光秃秃的一片。胭脂虫似乎并不需要什么支撑,它们好像天生就是粘在树上的。
小球接触树枝的那一面,我发现一条宽宽的凹纹,它占据了多半个圆面。在凹纹的底端边缘有一条狭长的裂口,就像扣眼似的。就是通过这个唯一的裂口,胭脂虫才得以与外面接触。这条裂缝有多种用途,首先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我摘了几枝有胭脂虫的圣栎树枝,并将树枝的截断面浸泡在水里,以此来使树枝保鲜。不久,我就看到有一种无色的透明黏液从裂口处渗出来,两天之后,黏液便积成了一个跟胭脂虫肚子同样大小的水滴,当水滴足够重了,它就滴了下来。接着,第二个水滴又很快地形成,泉眼就这样不断地滴出水来。我用小手指蘸了一点儿,味道真是棒极了,就如同蜜一般。要是我们能大量饲养这种昆虫的话,那我们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宝贵的糖厂,随时都可以收获它们的富裕产品。不过,还是让别人尽情去开发吧。
别人是谁呢?它们就是耐心的收获者——蚂蚁。与蚜虫相比,胭脂虫可是慷慨多了,蚂蚁们总会蜂拥而至。蚜虫对自己的精美食物可是小气得很,你需要长时间在它那胖胖的肚子上搔痒,才能从它们的触角尖上得到一小口糖浆。胭脂虫可就大方得多,无论何时,无论是谁,只要你想喝它的蜜糖,它就让你喝个痛快。就这样,胭脂虫无私地将自己的美味赠送给那些需要的人。
六月份马上过去,糖浆最近不往外渗出了,蚂蚁们也就不到这里来采集了。一切都表明胭脂虫的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可是,从它的表面看不到任何的异常,仍然和往常一样,是一个乌黑发亮的小球。我拿一把小刀,将这个乌黑的小球与肥大底座相对的顶盖用力破开。
小球里是白色和红色混合成的干粉。放在放大镜下,所见的情景真是令人震惊。干粉在骚动,它活了。如此多的数目要想数清楚,那可是骇人听闻的。白色的是尚未孵化的卵,六月底,这样的卵已为数不多。其他颜色的干粉是活动的小昆虫,它们呈浅棕红色或橘黄色。其中又以白色素最多,那是一堆蜕下的卵壳。
小球被一层横隔膜隔成上下两层。这层隔膜是由干燥的雌胭脂虫的尸骨组成。胭脂虫自身的东西并不多,只有一层容易破碎的皮。除此之外,盒子里的东西都是属于卵的。幼儿居住的上层,比底层要好。
当出发的日子来到,由卵孵出的小胭脂虫从下层很容易出去,因为底下有一扇门。那扇门就是那个扣眼形的裂口,它是敞开的,而且总是敞开得很大。可是,要是从上层出去,小胭脂虫该怎么做呢?小胭脂虫绝对不可能将那层膜挖破的,因为它太虚弱、太瘦小。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有一个圆形的天窗位于隔膜正中央。下层的居民可以直接从扣眼形的门出去,而上层的居民可以从圆形的天窗下来。胭脂虫母亲想得真是无比周到。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1)文中圣栎胭脂虫的外表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文章写蚂蚁采集糖浆时,为什么还要提到蚜虫?
(3)文章说圣栎胭脂虫与树枝接触处的裂缝“有多种用途”,请你概括出裂缝的两种用途。
【答案】(1)圣栎胭脂虫外表光滑,像一个黑色小圆球,与树枝接触的底部略显扁平,有一条宽宽的凹纹,凹纹的底端边缘有一条狭长的裂口。
(2)写蚜虫是为了与胭脂虫形成对比,突出胭脂虫的慷慨、大方。
(3)①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②它是孵出的小胭脂虫从母体出去的出口。
【知识点】国外文学作品;昆虫记;作比较;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昆虫记》的阅读理解能力。
(1)从文章前几段的第一句话对圣栎胭脂虫外形的介绍中概括特点即可。
(2)文中写蚜虫是为了与胭脂虫形成对比,突出胭脂虫的慷慨、大方。
(3)裂缝的两种用途: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它是孵出的小胭脂虫从母体出去的出口。
故答案为:(1)圣栎胭脂虫外表光滑,像一个黑色小圆球,与树枝接触的底部略显扁平,有一条宽宽的凹纹,凹纹的底端边缘有一条狭长的裂口。
(2)写蚜虫是为了与胭脂虫形成对比,突出胭脂虫的慷慨、大方。
(3)①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②它是孵出的小胭脂虫从母体出去的出口。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知道《昆虫记》是一部科普名著。
(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如:小球接触树枝的那一面,我发现一条宽宽的凹纹。
(2)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作用。对比手法,是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本文对比对象是蚜虫。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主要说明对象,全面了解文章内容,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简单概括即可。找到关键词句,如:“那扇门就是那个扣眼形的裂口”等等。
三、语言表达
14.(2019八上·武义期末)根据下面的材料,完成相关内容。
张敏买了一套十卷本的《昆虫记》,王莉特别想借来阅读,但自己和张敏关系一般,不好意思直接开口,就请自己的好朋友李佳帮忙转述自己的想法。李佳非常热心,当天就去找了张敏。听了李佳的话,张敏毫不迟疑地说:“没问题。我可以先将《昆虫记》的前五卷先借给王莉阅读两个月。请你转告王莉,我邀请她后天到我家所在的南湖小区七幢2单元301来取书。”第二天,李佳向王莉转述了张敏的话,王莉开心极了。
根据以上材料,分别以一段话的形式来写出李佳对张敏、李佳对王莉转述的内容。注意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①李佳对张敏说: 。
②李佳对王莉说: 。
【答案】张敏,我的朋友王莉听说你买了一套十卷本的《昆虫记》,她非常想向你借来阅读,不知道你能否同意?;王莉,张敏已经同意借书给你了。她愿意先将《昆虫记》的前五卷先借给你阅读两个月。请你明天到她家所在的南湖小区七幢2单元301去取书。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引述句改为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人称的变化,引述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而转述则是转达别人说的话,因此,引述句改为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注意因为借别人的东西,语气要委婉,说话要得体。李佳要将王莉借书的想法表达清楚,李佳要传达清楚张敏的回答,告诉王莉拿书的地点即可。
故答案为:①张敏,我的朋友王莉听说你买了一套十卷本的《昆虫记》,她非常想向你借来阅读,不知道你能否同意?
②王莉,张敏已经同意借书给你了。她愿意先将《昆虫记》的前五卷先借给你阅读两个月。请你明天到她家所在的南湖小区七幢2单元301去取书。
【点评】本题考查转述和语言得体。答题时应注意,转述人称要准确,还要注意目的得体、对象得体、手段得体、场合得体等,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
15.简述《昆虫记》的主题。
【答案】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知识点】昆虫记;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分析】阅读名著时注意掌握作者、作品的主题及现实意义,主要内容及主旨。《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作者将昆虫多彩的生活和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和热爱。
【点评】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名著,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在名著中渗透的情感,注意对作者运用的笔墨、表达方式等的运用,要求考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16.《昆虫记》中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有人说,昆虫也是生灵,它们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你的看法呢?
【答案】那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居然也是这么丰富多彩!人性的昆虫们,演绎着大自然的经典故事,扮演主角。它们的一举一动,无不被赋予人的思想情感;作为生灵,它们与人有着缕缕共通之处,让你不得不为此惊奇、喜悦。知道我是在通过法布尔的眼睛,享受这份读书的乐趣;而法布尔为此付出的艰苦劳动,我却毫无体会。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眺,人类才得以智慧和进步。这些渺小的昆虫们给我们的远不止是趣味。
【知识点】昆虫记;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明确要求: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结合名著的习惯内容,语言流畅,表达完整,写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如那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居然也是这么丰富多彩!人性的昆虫们,演绎着大自然的经典故事,扮演主角。它们的一举一动,无不被赋予人的思想情感;作为生灵,它们与人有着缕缕共通之处,让你不得不为此惊奇、喜悦。知道我是在通过法布尔的眼睛,享受这份读书的乐趣;而法布尔为此付出的艰苦劳动,我却毫无体会。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眺,人类才得以智慧和进步。这些渺小的昆虫们给我们的远不止是趣味。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阅读感悟,要求考生熟读名著,把握名著的内容,结合名著的中心,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阐述。注意要紧扣要求,结合内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17.(2019八上·鄞州期末)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806班的小A同学得了流感,请假至下周一回校。因此她在学校阅览室借阅的《昆虫记》一书不能按期归还,请麻烦你代小A转告阅览室的徐老师,借阅的书籍要延期至返校时才能归还,并向她表示歉意。(不超过90字。)
【答案】示例:徐老师:您好。初二某班的小A同学让我代为转告,她因为生病请假的缘故,不能按时归还所借的《昆虫记》一书,她将在下周一返校时归还这本书,并且向您说声抱歉。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首先要有称谓和问候语(徐老师:您好!);其次交代清楚自己的身份和主要说明的事情(我是XXX,806班的小A同学因生病请假的缘故,不能按时归还所借的《昆虫记》一书,她将在下周一返校时归还,深表歉意);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故答案为:示例:徐老师:您好。初二某班的小A同学让我代为转告,她因为生病请假的缘故,不能按时归还所借的《昆虫记》一书,她将在下周一返校时归还这本书,并且向您说声抱歉。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要注意语言表达要得体,包括称呼、语气等,表达的内容要完整。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训练,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昆虫记》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昆虫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记》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又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B.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深刻地描绘了多种昆虫的生活,真实地记录了多种昆虫的本能、习性、活动、婚恋、繁衍和死亡,种种描写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
C.《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言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D.《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作者也因此获得了“昆虫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和诺贝尔奖。
2.蜣螂认为绵羊的天赐美食是( )
A.绵羊的毛 B.绵羊的粪便
3.《昆虫记》是_______国昆虫学家______的杰作,记录了他对昆虫的观察和回忆。( )
A.法国 法布尔 B.法国 儒勒.凡尔纳
C.英国 笛福 D.丹麦 安徒生
4.不同蜘蛛网的辐数不同,角蛛的网有 根辐,条纹蜘蛛有 根,而丝光蛛有 根。
A、21根 B、32根 C、42根
二、阅读理解
5.(2019八上·潘集月考)名著阅读
《昆虫记》是 国著昆虫学家 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科普巨著。书中作家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比如 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6.《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它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影响着全世界的读者。结合对《昆虫记》的阅读,说一说它能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7.根据名著《昆虫记》回答问题。
(1)鲁迅说《昆虫记》“很有益”,该书的“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
(2)罗曼·罗兰说法布尔“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举两例说明该作者掌握的小虫子的秘密。
8.根据《昆虫记》相关内容,完成下面阅读任务单。
《昆虫记》阅读任务单
阅读层次 阅读策略 阅读任务(部分) 阅读记录
检视阅读 略读浏览 依据内容,推断本书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的原因。 ①
分析阅读 评价质疑 西绪福斯蜣螂爸爸和妈妈一起做好孩子的食物球后,妈妈去找地方贮藏,而爸爸会留下来,蹲在食物球上守护着。——法布尔为什么能把昆虫写得这样充满趣味呢? ②
主题阅读 拓展联读 从《昆虫记》走向“自然文学”的主题阅读;阅读《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 /
9.(2019八上·台州期末)好的作品往往蕴含人生的道理,请从下列两个选项中任选一个,结合《红星照耀中国》或《昆虫记》相关情节加以印证。
得道多助 眼见为实
10.(2019八上·绍兴期末)《昆虫记》名著阅读。
(1)下面是法文版《昆虫记》的四幅插图。对其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A.图一:蝉蜕皮后留在树枝上的空壳及成虫的蝉。经历了几年黑暗的地下辛苦生活,蝉终于走进了光明的世界。
B.图二:大孔雀蝶的幼虫。很难想象,美丽的大孔雀蝶小时候竟是这番模样。
C.图三:在杏树花蕊里采蜜的蜜蜂。它们是昆虫界的辛勤劳动者,也是人类的好朋友。
D.图四:被渔民们称之为“海上蜘蛛”的蜘蛛蟹。从海上一直迁移到枝头,足见其毅力之坚,生命力之强。
(2)周作人阅读《昆虫记》后说,“见到这位‘科学诗人’的著作,不禁引起旧事,羡慕有这种好的书看的别国少年”。结合下面文段,探究周作人称赞法布尔是“科学诗人”的原因。
如果不提它那致人死地的工具,螳螂其实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担惊受怕的。它甚至不乏其典雅优美,因为它体形矫健,上衣雅致,体色淡绿,薄翼修长。它没有张开如剪刀般的凶残大鄂,相反却小嘴尖尖,好像生就是用来啄食的。借助从前胸伸出的柔软脖颈,它的头可以转动,左右旋转,俯仰自如。昆虫之中,唯有螳螂引导目光,可以观察,可以打量,几乎还带面部表情。
11.(2019八上·鄞州期末)请将下列选项正确地填入语段中。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就的十卷本科普著作。作者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书中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例如,作者将 誉为“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正是有了它,才有了干净的大自然;盛赞了 的建筑才能,认为在这一点上它远胜于卢浮宫的建筑艺术智慧;讴歌了 为后代做出的无私奉献,称它为儿女操碎了心。
A.小甲虫
B.黄蜂 C.蜣螂
12.(2019八上·柯桥月考)《昆虫记》中作者根据大量第一首资料,将昆虫的生活和习性揭示出来,如蝉在地下潜伏4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5个星期; 善建巣穴,管理家务;蜘蛛善于捕食、织网; 善于自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樵叶蜂可以不用任何工具“剪”下圆叶片做 。
13.(2017八上·潮安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圣栎胭脂虫
五月,我耐心地观察朝阳的圣栎树或绿橡树的细枝,再去走访一些叫灌栎的植物。我将会在圣栎上发现一些黑得发亮、像小豌豆般的小虫,它就是胭脂虫,一种比较奇怪的昆虫。
它真的是昆虫吗?没有听说过这种东西的人,根本想不到它是一种昆虫,而会把它当成一种浆果,一种黑色的醋栗。尤其是用牙一咬,小球就会爆开,流出略带苦味的甜汁,就更容易让人把它当成果子了。
这种味道不错的果子是一种动物,肯定地说,这是一种昆虫。我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对它的头、胸、腹和腿。它根本就没有头,也没有胸、腹和腿,它就像是一颗大珍珠,和用煤玉做的普通珍珠别无二致,像光滑的象牙那么平滑。
它的底部与树枝接触,显得有些扁平,虽然没有它的背部那么光滑,但依然是光秃秃的一片。胭脂虫似乎并不需要什么支撑,它们好像天生就是粘在树上的。
小球接触树枝的那一面,我发现一条宽宽的凹纹,它占据了多半个圆面。在凹纹的底端边缘有一条狭长的裂口,就像扣眼似的。就是通过这个唯一的裂口,胭脂虫才得以与外面接触。这条裂缝有多种用途,首先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我摘了几枝有胭脂虫的圣栎树枝,并将树枝的截断面浸泡在水里,以此来使树枝保鲜。不久,我就看到有一种无色的透明黏液从裂口处渗出来,两天之后,黏液便积成了一个跟胭脂虫肚子同样大小的水滴,当水滴足够重了,它就滴了下来。接着,第二个水滴又很快地形成,泉眼就这样不断地滴出水来。我用小手指蘸了一点儿,味道真是棒极了,就如同蜜一般。要是我们能大量饲养这种昆虫的话,那我们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宝贵的糖厂,随时都可以收获它们的富裕产品。不过,还是让别人尽情去开发吧。
别人是谁呢?它们就是耐心的收获者——蚂蚁。与蚜虫相比,胭脂虫可是慷慨多了,蚂蚁们总会蜂拥而至。蚜虫对自己的精美食物可是小气得很,你需要长时间在它那胖胖的肚子上搔痒,才能从它们的触角尖上得到一小口糖浆。胭脂虫可就大方得多,无论何时,无论是谁,只要你想喝它的蜜糖,它就让你喝个痛快。就这样,胭脂虫无私地将自己的美味赠送给那些需要的人。
六月份马上过去,糖浆最近不往外渗出了,蚂蚁们也就不到这里来采集了。一切都表明胭脂虫的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可是,从它的表面看不到任何的异常,仍然和往常一样,是一个乌黑发亮的小球。我拿一把小刀,将这个乌黑的小球与肥大底座相对的顶盖用力破开。
小球里是白色和红色混合成的干粉。放在放大镜下,所见的情景真是令人震惊。干粉在骚动,它活了。如此多的数目要想数清楚,那可是骇人听闻的。白色的是尚未孵化的卵,六月底,这样的卵已为数不多。其他颜色的干粉是活动的小昆虫,它们呈浅棕红色或橘黄色。其中又以白色素最多,那是一堆蜕下的卵壳。
小球被一层横隔膜隔成上下两层。这层隔膜是由干燥的雌胭脂虫的尸骨组成。胭脂虫自身的东西并不多,只有一层容易破碎的皮。除此之外,盒子里的东西都是属于卵的。幼儿居住的上层,比底层要好。
当出发的日子来到,由卵孵出的小胭脂虫从下层很容易出去,因为底下有一扇门。那扇门就是那个扣眼形的裂口,它是敞开的,而且总是敞开得很大。可是,要是从上层出去,小胭脂虫该怎么做呢?小胭脂虫绝对不可能将那层膜挖破的,因为它太虚弱、太瘦小。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有一个圆形的天窗位于隔膜正中央。下层的居民可以直接从扣眼形的门出去,而上层的居民可以从圆形的天窗下来。胭脂虫母亲想得真是无比周到。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1)文中圣栎胭脂虫的外表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文章写蚂蚁采集糖浆时,为什么还要提到蚜虫?
(3)文章说圣栎胭脂虫与树枝接触处的裂缝“有多种用途”,请你概括出裂缝的两种用途。
三、语言表达
14.(2019八上·武义期末)根据下面的材料,完成相关内容。
张敏买了一套十卷本的《昆虫记》,王莉特别想借来阅读,但自己和张敏关系一般,不好意思直接开口,就请自己的好朋友李佳帮忙转述自己的想法。李佳非常热心,当天就去找了张敏。听了李佳的话,张敏毫不迟疑地说:“没问题。我可以先将《昆虫记》的前五卷先借给王莉阅读两个月。请你转告王莉,我邀请她后天到我家所在的南湖小区七幢2单元301来取书。”第二天,李佳向王莉转述了张敏的话,王莉开心极了。
根据以上材料,分别以一段话的形式来写出李佳对张敏、李佳对王莉转述的内容。注意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①李佳对张敏说: 。
②李佳对王莉说: 。
15.简述《昆虫记》的主题。
16.《昆虫记》中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有人说,昆虫也是生灵,它们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你的看法呢?
17.(2019八上·鄞州期末)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806班的小A同学得了流感,请假至下周一回校。因此她在学校阅览室借阅的《昆虫记》一书不能按期归还,请麻烦你代小A转告阅览室的徐老师,借阅的书籍要延期至返校时才能归还,并向她表示歉意。(不超过9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没有获得此项大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两部名著,考点主要集中于名著内容及分析,只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比总结,可以顺利答题。
2.【答案】B
【知识点】昆虫记;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依据作品的内容,不难发现, 蜣螂认为绵羊的天赐美食是 绵羊的粪便。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著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熟读名著,了解名著的基本内容,感悟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赞美,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要求考生经常性阅读,反复阅读名著。
3.【答案】A
【知识点】昆虫记;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文学常识的把握, 考生注意平时的识记和积累。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家法布尔的杰作,记录了作者对昆虫的观察和回忆。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名著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熟读名著,了解名著的基本内容,感悟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赞美,注意对名著的基本常识的把握。
4.【答案】A;B;C
【知识点】昆虫记;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依据作品的内容,不难发现,作者对蛛网的观察和研究, 角蛛的网有21根根辐,条纹蜘蛛有32根 根根,而丝光蛛有42根 。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著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熟读名著,了解名著的基本内容,感悟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赞美,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要求考生经常性阅读,反复阅读名著。
5.【答案】法;法布尔;螳螂
【知识点】昆虫记;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昆虫记》(Souvenirs Entomologiques)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螳螂总是假装是被风吹动的树叶,摇晃摇晃着,让经过的猎物没有察觉,放松警惕地在螳螂身边停留,螳螂就突然袭击,两把大刀夹住了猎物,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故答案为:法;法布尔;螳螂
【点评】此类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加强对名著阅读,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
6.【答案】①这本书不仅仅描述了昆虫的生活习性、繁衍、死亡,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②整部作品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幽默,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津津有味,情趣盎然。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昆虫记》不但介绍了大量昆虫的生活习性,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可见他是一部科普著作,同时整部作品行文活发,语言诙谐幽默,大量运用了拟人的手去,如“而且,它在吃的时候,面不改色,心不跳,十分泰然自若,那副样子,简直和它吃蝗虫、吃蚱蜢的时候一模一样,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读起来津津有味,情趣盎然。可见它又是一部文学名著。故答案为:①这本书不仅仅描述了昆虫的生活习性、繁衍、死亡,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②整部作品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幽默,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津津有味,情趣盎然。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及特点的理解。解答本题,学生必须对选项中涉及的名著内容熟悉,才能准确把握人物与情节搭配是否正确。这就要求平时的名著阅读认真细致,准确识记名著内容。
7.【答案】(1)①该书让我们了解到昆虫的生活和习性;②该书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或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敬畏);③该书让我们了解到实地观察与反复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或体会到作者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2)①蝉的危险来自蚋,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蝉在地下生活四年而在地上生活一个月;②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③切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④蜜蜂能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蚂蚁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1)这道题的概括性比较强,需结合对《昆虫记》的阅读来概括出该书的“有益”表现。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2)本题考查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此题结合名著《昆虫记》的阅读来概括。阅读全书可概括几例即可。例如;①柳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②蜜蜂能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蚂蚁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③水蛛能为自己做一只性能很好的潜水袋,里面贮藏空气……(从书中找出两例)
故答案为:⑴
(1)①该书让我们了解到昆虫的生活和习性;②该书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或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敬畏);③该书让我们体会到实地观察与反复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或体会到作者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2)①蝉的危险来自芮,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蝉在地下生活四年而在地上生活一个月;②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学生必须对选项中涉及的名著内容熟悉,才能准确把握人物与情节搭配是否正确。这就要求平时的名著阅读认真细致,准确识记名著内容;
⑵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8.【答案】生动描写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揭开了昆虫世界的奥秘。;因为法布尔把昆虫当作人来写,让他们拥有了人的喜怒哀乐,人的善恶美丑,所以才把这些昆虫写得引人入胜。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①解答本题,抓住题目关键词“昆虫的史诗”“原因”,再结合《昆虫记》的内容分析作答即可。法布尔的《昆虫记》之所以被称为“昆虫的史诗”,主要是因为法布尔多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昆虫们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令人赞叹。
②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词“为什么”“趣味”,法布尔笔下的昆虫多具有人类的特色,因为作者赋予了昆虫们以人性的关怀,这就让昆虫们也具有了喜怒哀乐、善恶美丑,所以,我们读起来会非常有趣。
故答案为:
①生动描写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揭开了昆虫世界的奥秘。
②因为法布尔把昆虫当作人来写,让他们拥有了人的喜怒哀乐,人的善恶美丑,所以才把这些昆虫写得引人入胜。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重要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学生必须对选项中涉及的名著内容熟悉,才能准确把握人物与情节搭配是否正确。这就要求平时的名著阅读认真细致,准确识记名著内容。
9.【答案】示例一:我从《红星照耀中国》中悟出了得道多助的道理: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国东北三省,进而向南进犯,染指华北,妄图霸占整个中国。然而国民党蒋介石置国家危亡于不顾,依然执意内战,连他的部下张学良、杨虎城都反对他;而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大义,积极投身抗日战争,连对手张学良、杨虎城都成为了他们的朋友。
示例二:我从《红星照耀中国》中悟出了眼见为实的道理:斯诺在到达苏区之前,心目中的红军是留着长胡子,喝汤咕嘟咕嘟,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共产共妻的怪物。亲自深入了解后才知道红军是一支深受百姓爱戴,官军一致的队伍。
示例三:我从《昆虫记》中悟出了眼见为实的道理:原来,许多人由于不了解真相,相信蝉会在冬天向蚂蚁“乞讨”食物。而法布尔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冬天根本就没有蝉,自然也就不会有“乞讨”的行为。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从两部作品中任选一部,并能结合作品的相关情节加以印证,“得道多助”或“眼见为实”的事例即可。如,法布尔把蝎子困在火圈中,惊慌失措的蝎子左冲右撞,被火一烫,又转向另一边被烫……终于,蝎子被烫的疯狂了,竖起尾巴,旋转着对着空气乱刺,把尾巴舞的跟剑似的,正眼花缭乱之时,火网中的囚徒却倒下了,僵直了身体,一动不动。真的是死了吗?法布尔十分疑惑,于是把火场中僵直的蝎子取出,放在凉爽的沙地上,自己在一旁看着。一个小时后,那被火逼得疯狂而“自尽”的囚徒悠悠醒转,又恢复了活力。这就说明,蝎子并没有自杀,但这一只说明不了,有可能它只是没把自己刺死罢了,于是又捉了几只白蝎,然而他们与第一只一样,在凉爽的沙地上僵硬了一小时后,都“复活”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既然蝎子们并没有刺死自己,那么就是最初看到这件事、传出蝎子自杀的人被蝎子的假象所欺骗,没有在蝎子被烤焦前,把蝎子取出,直到蝎子被烤熟。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从《红星照耀中国》中悟出了得道多助的道理: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国东北三省,进而向南进犯,染指华北,妄图霸占整个中国。然而国民党蒋介石置国家危亡于不顾,依然执意内战,连他的部下张学良、杨虎城都反对他;而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大义,积极投身抗日战争,连对手张学良、杨虎城都成为了他们的朋友。
示例二:我从《红星照耀中国》中悟出了眼见为实的道理:斯诺在到达苏区之前,心目中的红军是留着长胡子,喝汤咕嘟咕嘟,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共产共妻的怪物。亲自深入了解后才知道红军是一支深受百姓爱戴,官军一致的队伍。
示例三:我从《昆虫记》中悟出了眼见为实的道理:原来,许多人由于不了解真相,相信蝉会在冬天向蚂蚁“乞讨”食物。而法布尔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冬天根本就没有蝉,自然也就不会有“乞讨”的行为。
【点评】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掌握和综合评价。答题时应注意,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比如 《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10.【答案】(1)D
(2)文段描写了螳螂的外形、动作等,真实可信;同时,作者描述螳螂文笔精炼、清新,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满着灵性;描述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赞美。科学的观察与说明,诗一般的表达,敬畏生命的情怀,是周作人称赞法布尔是“科学诗人”的主要原因。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见解表述;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⑴D项“从海上一直迁移到枝头,足见其毅力之坚,生命力之强。”错误。
⑵《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还被誉“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文段描写了螳螂的外形、动作等,同时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故答案为:⑴D;⑵文段描写了螳螂的外形、动作等,真实可信;同时,作者描述螳螂文笔精炼、清新,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满着灵性;描述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赞美。科学的观察与说明,诗一般的表达,敬畏生命的情怀,是周作人称赞法布尔是“科学诗人”的主要原因。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图画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认真看图,准确找出题中的有用信息,这是解答基础。对各个选项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从而正确解题。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及迁移运用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
11.【答案】C;B;A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等,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书中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例如,作者将“小甲虫”誉为“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盛赞了“黄蜂”的建筑才能;讴歌了“蜣螂”为后代做出的无私奉献,称它为儿女操碎了心。
故答案为:C;B;A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名著试题形式比较稳定:要考查的形式一般为填空题,考查的篇目都在考纲的范围之内,主要考点有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片段赏析等。考查的内容具体、细致、多元。由此要求考生多读原著。
12.【答案】蟋蟀;螳螂;巢穴盖子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特征;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 法布尔1823年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昆虫记》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故答案为:① 蟋蟀 ;② 螳螂 ;③ 巢穴盖子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名著《昆虫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答题时应注意,里面的小动物各有各的特点,理清这些动物身上的特点,区分并概括非常重要,对于我们掌握这本书的要点很重要,回答问题也就更容易了。
13.【答案】(1)圣栎胭脂虫外表光滑,像一个黑色小圆球,与树枝接触的底部略显扁平,有一条宽宽的凹纹,凹纹的底端边缘有一条狭长的裂口。
(2)写蚜虫是为了与胭脂虫形成对比,突出胭脂虫的慷慨、大方。
(3)①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②它是孵出的小胭脂虫从母体出去的出口。
【知识点】国外文学作品;昆虫记;作比较;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昆虫记》的阅读理解能力。
(1)从文章前几段的第一句话对圣栎胭脂虫外形的介绍中概括特点即可。
(2)文中写蚜虫是为了与胭脂虫形成对比,突出胭脂虫的慷慨、大方。
(3)裂缝的两种用途: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它是孵出的小胭脂虫从母体出去的出口。
故答案为:(1)圣栎胭脂虫外表光滑,像一个黑色小圆球,与树枝接触的底部略显扁平,有一条宽宽的凹纹,凹纹的底端边缘有一条狭长的裂口。
(2)写蚜虫是为了与胭脂虫形成对比,突出胭脂虫的慷慨、大方。
(3)①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②它是孵出的小胭脂虫从母体出去的出口。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知道《昆虫记》是一部科普名著。
(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如:小球接触树枝的那一面,我发现一条宽宽的凹纹。
(2)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作用。对比手法,是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本文对比对象是蚜虫。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主要说明对象,全面了解文章内容,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简单概括即可。找到关键词句,如:“那扇门就是那个扣眼形的裂口”等等。
14.【答案】张敏,我的朋友王莉听说你买了一套十卷本的《昆虫记》,她非常想向你借来阅读,不知道你能否同意?;王莉,张敏已经同意借书给你了。她愿意先将《昆虫记》的前五卷先借给你阅读两个月。请你明天到她家所在的南湖小区七幢2单元301去取书。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引述句改为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人称的变化,引述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而转述则是转达别人说的话,因此,引述句改为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注意因为借别人的东西,语气要委婉,说话要得体。李佳要将王莉借书的想法表达清楚,李佳要传达清楚张敏的回答,告诉王莉拿书的地点即可。
故答案为:①张敏,我的朋友王莉听说你买了一套十卷本的《昆虫记》,她非常想向你借来阅读,不知道你能否同意?
②王莉,张敏已经同意借书给你了。她愿意先将《昆虫记》的前五卷先借给你阅读两个月。请你明天到她家所在的南湖小区七幢2单元301去取书。
【点评】本题考查转述和语言得体。答题时应注意,转述人称要准确,还要注意目的得体、对象得体、手段得体、场合得体等,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
15.【答案】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知识点】昆虫记;作品的综合评价
【解析】【分析】阅读名著时注意掌握作者、作品的主题及现实意义,主要内容及主旨。《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作者将昆虫多彩的生活和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和热爱。
【点评】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名著,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在名著中渗透的情感,注意对作者运用的笔墨、表达方式等的运用,要求考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16.【答案】那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居然也是这么丰富多彩!人性的昆虫们,演绎着大自然的经典故事,扮演主角。它们的一举一动,无不被赋予人的思想情感;作为生灵,它们与人有着缕缕共通之处,让你不得不为此惊奇、喜悦。知道我是在通过法布尔的眼睛,享受这份读书的乐趣;而法布尔为此付出的艰苦劳动,我却毫无体会。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眺,人类才得以智慧和进步。这些渺小的昆虫们给我们的远不止是趣味。
【知识点】昆虫记;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明确要求: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结合名著的习惯内容,语言流畅,表达完整,写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如那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居然也是这么丰富多彩!人性的昆虫们,演绎着大自然的经典故事,扮演主角。它们的一举一动,无不被赋予人的思想情感;作为生灵,它们与人有着缕缕共通之处,让你不得不为此惊奇、喜悦。知道我是在通过法布尔的眼睛,享受这份读书的乐趣;而法布尔为此付出的艰苦劳动,我却毫无体会。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眺,人类才得以智慧和进步。这些渺小的昆虫们给我们的远不止是趣味。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阅读感悟,要求考生熟读名著,把握名著的内容,结合名著的中心,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阐述。注意要紧扣要求,结合内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17.【答案】示例:徐老师:您好。初二某班的小A同学让我代为转告,她因为生病请假的缘故,不能按时归还所借的《昆虫记》一书,她将在下周一返校时归还这本书,并且向您说声抱歉。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首先要有称谓和问候语(徐老师:您好!);其次交代清楚自己的身份和主要说明的事情(我是XXX,806班的小A同学因生病请假的缘故,不能按时归还所借的《昆虫记》一书,她将在下周一返校时归还,深表歉意);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故答案为:示例:徐老师:您好。初二某班的小A同学让我代为转告,她因为生病请假的缘故,不能按时归还所借的《昆虫记》一书,她将在下周一返校时归还这本书,并且向您说声抱歉。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要注意语言表达要得体,包括称呼、语气等,表达的内容要完整。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训练,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