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词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所以 动心忍性
C.人恒过 然后 能改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
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C.往之女家 (《富贵不能淫》)
D.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首先采用 的论证方法. 从正面论述 .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 从反面论述 , 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 , 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 。
4.文学常识填空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选自 < >,作者是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 他和孔子齐名 ,世称” 同为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 >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 , 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
(2)“四书”指 :<< >><< >><< >> 和 <孟子>
5.填空。
(1)孟子,名 , (朝代)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 的著作,共七篇。
(2)《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6.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 傅说 丈夫之冠
胶鬲 拂士 拂乱
7.按原文内容填空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 , , , 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
(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 必先苦其心志 ④曾益其所不能
⑤ 人恒过 ⑥衡于虑
⑦ 而后喻 ⑧ 入则无法家拂士
二、阅读理解
9.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自云先是闻秦时乱
B.地利不如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C.环二攻之而不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
委而去之
翻译:
(3)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4)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答:
10.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面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 )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11.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舜发于畎亩之中
困于心,衡于虑
王数封我矣
而子辞
(2)翻译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3)问答题:写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苏武牧羊
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 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后投靠匈奴。②武:苏武。③羝:公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往之女家
武既至海上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3)你认为乙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语言表达
13.请举例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某中学食堂墙上写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标语,但每次饭后倒掉的剩饭剩菜还是不少。
针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做简要论述,100—120字。
15.阅读下列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材料三: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是:这样;B所以: 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C然后:这样以后;D忧患:忧愁患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这样的词语在平时学习每篇课文的时候老师都会进行总结,因此一定要牢固记忆,但又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地基础上记忆,这样答题的时候就能结合语境准确的解释这类词语了。
2.【答案】A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例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助词,的;C.动词,去到;D.代词,文中指正道。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3.【答案】举例论证(摆事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能够导致灭亡 (或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知识点】中心论点;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解析】【分析】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从正面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从反面论证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举例论证(摆事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能够导致灭亡 (或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能力,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找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答案】(1)孟子, 告子下;孟子;孔孟;儒
(2)大学;中庸;论语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西汉之后学五经,南宋之后学四书。
故答案为:⑴1、孟子, 告子下;2、孟子;3、孔孟;4、儒
⑵1、大学;2、中庸;3、论语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积累。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5.【答案】(1)轲;战国;儒家;孟子言行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知识点】中心论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2)《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为此,他用反问句向孟子询问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言外之意就是说,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景春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威风八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此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故答案为:(1)1、轲;2、战国;3、儒家;4、孟子言行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⑵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6.【答案】quǎn;yuè;guàn;gé;bì;fú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注意“畎”容易读错。“说”这里应读作“yuè”,“冠”是多音字,“拂士”的“拂”是通假字。
故答案为:1、quǎn;2、yuè;3、guàn;4、gé;5、bì;6、fú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读音。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等。
7.【答案】(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文的背诵及理解默写,注意“拂、患”不要写错,也不要多字或少字。
故答案为: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⑵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⑶ 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点评】此题考查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1)属于直接性默写题,(2)(3)属于理解性默写题。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8.【答案】推举;因此;使…受苦;曾:通“增”,增加;常常;衡通横,阻塞的意思;明白;拂:通"弼",辅弼,辅佐
【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举、故、喻”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苦”属于使动用法,“曾、衡、拂”属于通假字。
故答案为:1、推举;2、因此;3、使…受苦;4、曾:通“增”,增加;5、常常;6、衡通横,阻塞的意思;7、明白;8、拂:通"弼",辅弼,辅佐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9.【答案】(1)C
(2)(守城者)弃城而逃
(3)乙
(4)得道多助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A项“时”意思分别为“时令”和“时间”。B项中分别为“和睦”“和煦”。C项中同为“胜利”。D中分别为“护城河”“池塘”。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关键词语:委:放弃。去:离开。这句话省略主语“守城者”,翻译的时候要补充上。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守城者)弃城而逃
(3)【甲】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也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有了这几点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句意过于极端。故选【乙】。
(4)【甲】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链接材料】勾践“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这样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最后又打败了吴国。这段话体现了“得道者多助”的道理。据此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1) C
(2) (守城者)弃城而逃
(3) 乙
(4) 得道多助
【点评】(1)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3)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文章的观点,然后再分析这句话是否体现了观点,这样就比较容易做出选择。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材料链接】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 '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古地名,在苏州附近)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
10.【答案】(1)B
(2)A
(3)D
(4)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5)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 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
(2)A项,“移”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动摇的意思。BCD理解正确。
(3)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从侧面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市:集市。孰:哪。南面:面向南方。就死 :受死。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5) 孟子认为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结合文天祥的事迹分析,文天祥
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最后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故答案为:(1)B
(2)A
(3)D
(4)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5)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其”的掌握情况。“其”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较多,一可用做代词,①用作第三人称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②指示代词:其中,其中的;③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④指示代词,远指,那,那个,那些。二可做副词用,①其,岂(岂)也,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②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③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三可做连词,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答题时要结合句意判断其用法和意思。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3)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4)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5)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
【参考译文】
【甲】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 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乙】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 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11.【答案】(1)起,指被任用;通“横”,梗塞、不顺;多次;推辞,谢绝
(2)①这样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②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
(3)接受肥沃的土地,一定会是兵家必争,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之丘是一块不吉利的土地,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孙叔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懂得甲文中的居安思危的精神,不仅在位之时不倨傲,多次拒绝大王的封赏,在将死之时也告诫儿子只能接受不吉利的土地。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发”:起,指被任用。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辞”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推辞”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⑵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所以”动“曾益“以“恶等字词的翻译。
⑶要求结合甲文来解释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于文言文要点的提取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孙叔敖在将死之时也告诫儿子接受不吉利的土地。其原因是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这样他的儿子才能长期占有。而肥沃富饶的土地会招致战争。
故答案为:⑴1、起,指被任用;2、通“横”,梗塞、不顺;3、多次;4、推辞,谢绝
⑵ ①这样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②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
⑶ 接受肥沃的土地,一定会是兵家必争,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之丘是一块不吉利的土地,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孙叔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懂得甲文中的居安思危的精神,不仅在位之时不倨傲,多次拒绝大王的封赏,在将死之时也告诫儿子只能接受不吉利的土地。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探究和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读懂两个语段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从中找出原因并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语言要精练、准确
【附参考译文】(一)翻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二)翻译:孙叔敖患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長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数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智慧的人不同于世俗的人的原因。
12.【答案】(1)同“汝”,你。;已经
(2)①这哪里称得上大丈夫呢?②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
(3)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乙文中的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牧羊、睡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甲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既”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女”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是:这,这个。焉:怎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②雨雪:下雨雪。啮:吃。咽吞。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
(3)甲文在文章末尾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乙文第一句就告诉我们苏武被匈奴放逐到北海,即使没有粮食和水,他也没有投降,这符合甲文中大丈夫的标准。
故答案为:⑴同“汝”,你。;已经
⑵ ①这哪里称得上大丈夫呢?②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
⑶ 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乙文中的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牧羊、睡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甲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⑶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
【附参考译文】
【乙】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能被胁迫,(于是)报告了单于。单于更加希望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关在地窖里,跟外界隔绝,不供给饮食。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数日不死。匈奴认为(他)很神奇。于是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归汉。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匈奴)供给的粮食不到,(他)就掘取野鼠、收藏草实来吃。拄着汉廷的旄节牧羊,睡卧起身都拿着,节上用牦牛尾做的装饰全部脱落。
13.【答案】①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②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③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知识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本题为阅读的拓展延伸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读懂文本,了解什么是“大丈夫”,并能结合自己的积累说出自己对“大丈夫”理解即可。据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①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②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③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结合文本列举例子,然后观点明确,持之有据,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14.【答案】不要让节约停留在口号上。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是每个同学应该做到的。但是如果把节约停留在口号上,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能达到节约的效果吗?自欺欺人罢了。所以要把勤俭节约落到实处,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知识点】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做本题首先要明确标语主题,围绕主题发表见解。要把自己的看法表达清楚,还要有理有据,表达看法时要有条理。
故答案为:节俭是一种美德,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不只是“盘中餐”,我们大家的“身上衣”、“手中物”,都饱含着千万人的辛勤和汗水呢?所以,对这些东西的浪费,就是对他人劳动果实的不尊重,也就是对他人人格的不尊重。
【点评】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注意:
①开门见山,观点明确;
②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③有条有理,主次分明;
④用词恰当,言简意赅。
15.【答案】①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②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③应该加强挫折教育、苦难教育。
【知识点】材料探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从几则材料中得出一个结论,需要对这几则材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分析其共同的方面,然后即可得出结论。这三则材料都与成长有关,说明的一个道理是成长需要一个艰苦的环境。
故答案为:①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②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③应该加强挫折教育、苦难教育。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与运用,属于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分析材料的表达含义。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词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所以 动心忍性
C.人恒过 然后 能改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是:这样;B所以: 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C然后:这样以后;D忧患:忧愁患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这样的词语在平时学习每篇课文的时候老师都会进行总结,因此一定要牢固记忆,但又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地基础上记忆,这样答题的时候就能结合语境准确的解释这类词语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
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C.往之女家 (《富贵不能淫》)
D.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
【答案】A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例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助词,的;C.动词,去到;D.代词,文中指正道。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首先采用 的论证方法. 从正面论述 .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 从反面论述 , 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 , 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 。
【答案】举例论证(摆事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能够导致灭亡 (或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知识点】中心论点;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解析】【分析】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从正面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从反面论证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举例论证(摆事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能够导致灭亡 (或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能力,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找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文学常识填空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选自 < >,作者是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 他和孔子齐名 ,世称” 同为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 >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 , 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
(2)“四书”指 :<< >><< >><< >> 和 <孟子>
【答案】(1)孟子, 告子下;孟子;孔孟;儒
(2)大学;中庸;论语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西汉之后学五经,南宋之后学四书。
故答案为:⑴1、孟子, 告子下;2、孟子;3、孔孟;4、儒
⑵1、大学;2、中庸;3、论语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积累。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5.填空。
(1)孟子,名 , (朝代)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 的著作,共七篇。
(2)《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1)轲;战国;儒家;孟子言行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知识点】中心论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2)《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为此,他用反问句向孟子询问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言外之意就是说,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景春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威风八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此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故答案为:(1)1、轲;2、战国;3、儒家;4、孟子言行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⑵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6.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 傅说 丈夫之冠
胶鬲 拂士 拂乱
【答案】quǎn;yuè;guàn;gé;bì;fú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注意“畎”容易读错。“说”这里应读作“yuè”,“冠”是多音字,“拂士”的“拂”是通假字。
故答案为:1、quǎn;2、yuè;3、guàn;4、gé;5、bì;6、fú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读音。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等。
7.按原文内容填空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 , , , 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
(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答案】(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文的背诵及理解默写,注意“拂、患”不要写错,也不要多字或少字。
故答案为: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⑵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⑶ 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点评】此题考查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1)属于直接性默写题,(2)(3)属于理解性默写题。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 必先苦其心志 ④曾益其所不能
⑤ 人恒过 ⑥衡于虑
⑦ 而后喻 ⑧ 入则无法家拂士
【答案】推举;因此;使…受苦;曾:通“增”,增加;常常;衡通横,阻塞的意思;明白;拂:通"弼",辅弼,辅佐
【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举、故、喻”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苦”属于使动用法,“曾、衡、拂”属于通假字。
故答案为:1、推举;2、因此;3、使…受苦;4、曾:通“增”,增加;5、常常;6、衡通横,阻塞的意思;7、明白;8、拂:通"弼",辅弼,辅佐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二、阅读理解
9.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自云先是闻秦时乱
B.地利不如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C.环二攻之而不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
委而去之
翻译:
(3)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4)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答:
【答案】(1)C
(2)(守城者)弃城而逃
(3)乙
(4)得道多助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A项“时”意思分别为“时令”和“时间”。B项中分别为“和睦”“和煦”。C项中同为“胜利”。D中分别为“护城河”“池塘”。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关键词语:委:放弃。去:离开。这句话省略主语“守城者”,翻译的时候要补充上。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守城者)弃城而逃
(3)【甲】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也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有了这几点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句意过于极端。故选【乙】。
(4)【甲】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链接材料】勾践“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这样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最后又打败了吴国。这段话体现了“得道者多助”的道理。据此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1) C
(2) (守城者)弃城而逃
(3) 乙
(4) 得道多助
【点评】(1)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3)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文章的观点,然后再分析这句话是否体现了观点,这样就比较容易做出选择。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材料链接】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 '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古地名,在苏州附近)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
10.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面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 )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B
(2)A
(3)D
(4)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5)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 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
(2)A项,“移”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动摇的意思。BCD理解正确。
(3)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从侧面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市:集市。孰:哪。南面:面向南方。就死 :受死。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5) 孟子认为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结合文天祥的事迹分析,文天祥
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最后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故答案为:(1)B
(2)A
(3)D
(4)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5)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其”的掌握情况。“其”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较多,一可用做代词,①用作第三人称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②指示代词:其中,其中的;③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④指示代词,远指,那,那个,那些。二可做副词用,①其,岂(岂)也,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②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③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三可做连词,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答题时要结合句意判断其用法和意思。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3)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4)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5)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
【参考译文】
【甲】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 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乙】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 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11.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舜发于畎亩之中
困于心,衡于虑
王数封我矣
而子辞
(2)翻译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3)问答题:写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
【答案】(1)起,指被任用;通“横”,梗塞、不顺;多次;推辞,谢绝
(2)①这样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②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
(3)接受肥沃的土地,一定会是兵家必争,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之丘是一块不吉利的土地,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孙叔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懂得甲文中的居安思危的精神,不仅在位之时不倨傲,多次拒绝大王的封赏,在将死之时也告诫儿子只能接受不吉利的土地。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发”:起,指被任用。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辞”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推辞”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⑵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所以”动“曾益“以“恶等字词的翻译。
⑶要求结合甲文来解释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于文言文要点的提取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孙叔敖在将死之时也告诫儿子接受不吉利的土地。其原因是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这样他的儿子才能长期占有。而肥沃富饶的土地会招致战争。
故答案为:⑴1、起,指被任用;2、通“横”,梗塞、不顺;3、多次;4、推辞,谢绝
⑵ ①这样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②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
⑶ 接受肥沃的土地,一定会是兵家必争,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之丘是一块不吉利的土地,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孙叔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懂得甲文中的居安思危的精神,不仅在位之时不倨傲,多次拒绝大王的封赏,在将死之时也告诫儿子只能接受不吉利的土地。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探究和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读懂两个语段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从中找出原因并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语言要精练、准确
【附参考译文】(一)翻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二)翻译:孙叔敖患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長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数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智慧的人不同于世俗的人的原因。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苏武牧羊
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 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后投靠匈奴。②武:苏武。③羝:公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往之女家
武既至海上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3)你认为乙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同“汝”,你。;已经
(2)①这哪里称得上大丈夫呢?②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
(3)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乙文中的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牧羊、睡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甲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既”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女”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是:这,这个。焉:怎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②雨雪:下雨雪。啮:吃。咽吞。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
(3)甲文在文章末尾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乙文第一句就告诉我们苏武被匈奴放逐到北海,即使没有粮食和水,他也没有投降,这符合甲文中大丈夫的标准。
故答案为:⑴同“汝”,你。;已经
⑵ ①这哪里称得上大丈夫呢?②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
⑶ 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乙文中的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牧羊、睡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甲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⑶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
【附参考译文】
【乙】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能被胁迫,(于是)报告了单于。单于更加希望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关在地窖里,跟外界隔绝,不供给饮食。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数日不死。匈奴认为(他)很神奇。于是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归汉。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匈奴)供给的粮食不到,(他)就掘取野鼠、收藏草实来吃。拄着汉廷的旄节牧羊,睡卧起身都拿着,节上用牦牛尾做的装饰全部脱落。
三、语言表达
13.请举例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
【答案】①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②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③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知识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本题为阅读的拓展延伸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读懂文本,了解什么是“大丈夫”,并能结合自己的积累说出自己对“大丈夫”理解即可。据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①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②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③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结合文本列举例子,然后观点明确,持之有据,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某中学食堂墙上写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标语,但每次饭后倒掉的剩饭剩菜还是不少。
针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做简要论述,100—120字。
【答案】不要让节约停留在口号上。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是每个同学应该做到的。但是如果把节约停留在口号上,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能达到节约的效果吗?自欺欺人罢了。所以要把勤俭节约落到实处,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知识点】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做本题首先要明确标语主题,围绕主题发表见解。要把自己的看法表达清楚,还要有理有据,表达看法时要有条理。
故答案为:节俭是一种美德,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不只是“盘中餐”,我们大家的“身上衣”、“手中物”,都饱含着千万人的辛勤和汗水呢?所以,对这些东西的浪费,就是对他人劳动果实的不尊重,也就是对他人人格的不尊重。
【点评】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注意:
①开门见山,观点明确;
②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③有条有理,主次分明;
④用词恰当,言简意赅。
15.阅读下列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材料三: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答案】①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②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③应该加强挫折教育、苦难教育。
【知识点】材料探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从几则材料中得出一个结论,需要对这几则材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分析其共同的方面,然后即可得出结论。这三则材料都与成长有关,说明的一个道理是成长需要一个艰苦的环境。
故答案为:①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②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③应该加强挫折教育、苦难教育。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与运用,属于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分析材料的表达含义。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