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2、把握文中景物特征,学习写景技巧。
3、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齐读标题。找出标题中的关键字。
导入新课
夜游
游 记
游记就是将旅途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译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小组合作交流)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反馈小练习
一、文学常识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二、解释下列重要的字词。
1、欲 7、于
2、欣然 8、空明
3、念 9、盖
4、相与 10、但
5、遂 11、耳
6、亦
想要
高兴的样子
在
考虑,想到
大概是
共同,一起
只是
于是,就
罢了
也
形容水的澄澈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走近文本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表格。
时间 十月十二日夜
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对象 贬官之人张怀民
地点 黄州承天寺
内容 庭院赏月
心情 ……
走近苏公
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明确:
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
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
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
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不胜感慨中可以感受到。
……
同学们刚才读出了苏轼愉悦、宁静的情怀,沉醉于美景中的欢畅,但有同学还感受到了苏轼的孤独情绪,请你说说如何捕捉到这种孤独的情绪。
走近苏公
提示:从表格中寻找信息。
明确:
1、从夜游的原因看:有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2、从夜游的地点看:承天寺,佛门之地,有一丝孤独之感。
3、从夜游的同伴看:“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
4、从夜游的内容看: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一丝清冷之意。
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历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有谁知道苏轼的这段经历吗?
知人论世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面对孤寂的人生境遇,那天晚上苏轼的心境是怎样的?你从哪个词或哪个句子可以感受到?
明确:
心境:平静、悠闲、恬淡
词语:欣然、闲人
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美景
反复朗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光的?
明确: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为水,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的美。
用竹柏的影子来衬托。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探究心境
活动一:
请学生站起来美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活动二:
探究“闲人”的含义。
明确: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活动三:
改句。改成“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比较改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
反问句更能表达苏轼在不如意的环境中自得其乐、不胜快哉的达观自适。
假如现在你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苏轼,面对天上的那轮明月,面对身边同样遭遇的朋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对象加以倾诉。
体验苏公心境
自由朗读,尝试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
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阅读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