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词语;把握课文内容。(重点)
2、欣赏文中不同景物的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答复”的意思。“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第二个“书”即书信。
《答谢中书书》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常以书信形式询问他朝廷大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样,可抒情,可写景;可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原文 翻译 重点字词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之:的。共:共同,一起。交:交相。俱:全,都。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歇:消散。颓:坠落。鳞:借代,指鱼。竞:争相。实:确实。自:从。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总领全文。“美”点明文章中心。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从仰视到俯视,写出了山的高峻,水的清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平视远眺,色彩,写出了石壁的五彩斑斓。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描写植物,突出勃勃生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议论、抒情,收束全文。抒发喜爱、赞美之情。
通过描写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感。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含有与谢公比肩之意,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作用:(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2、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答: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3、“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4、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答: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5、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歇”“颓”“鳞”词语的表达作用。
答:“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答:(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1、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③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晓 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
④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2、一词多义:
欲
夕日欲颓 欲:副词,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名词,欲望,欲念。
3、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五色交辉 (辉映)
积累:读读背背——古诗词中的山和川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⑤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⑦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⑧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⑨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 ”之称,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答谢中书书( ) (2)古来共谈( )
(3)五色交辉( ) (4)四时俱备( )
(5)晓雾将歇( ) (6)夕日欲颓( )
(7)沉鳞竞跃(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水陆草木之花
B.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康乐以来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5.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
A.实是/欲界之仙都
B.自/康乐/以来,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山川/之美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五色交辉。
(2) 青林翠竹, 。
(3)《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 。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 , , 。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下列问题。
8.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9.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1-c-n-j-y
10.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1)猿鸟乱鸣
(2)沉鳞竞跃
11.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答案】
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山中宰相”之称。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书信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xiē) 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答谢中书书(书信) (2)古来共谈(共同)
(3)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4)四时俱备(全,都)
(5)晓雾将歇(将要,即将) (6)夕日欲颓(坠落)
(7)沉鳞竞跃(竞相,争相)
4. D.
(解析:D项中分别是“将要”和“欲望”的意思。)
5. C
(解析: C 应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两岸石壁
(2)四时俱备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8.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9. 全文抓住“美”字来写。写了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鱼儿;这些景物在描写上的特点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2-1-c-n-j-y
10. (1) “乱”字描绘出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
(2) “竞”字表现出清流之鱼争相喋水的活跃场景。
11.议论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用: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1、了解作者,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并积累文言词语。(重点)
2、理解作者微妙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景方法。(重点)
3、感受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领悟作者面对困境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难点)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 记事、记物、写景、抒情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
承天寺:现在湖北黄冈,点明游玩的地点。
游:游玩,点明事件。
夜:点明时间。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汪洋恣肆;
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清新雄健;
词——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画——宋四大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蒂。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乐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就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bǎi)?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原文 翻译 重点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欲:想要,打算。户:门。欣然:高兴地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念:考虑,想。遂:于是,就。寝:睡觉。 相与:一起。中庭:庭院。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盖:表推测,大概,原来。。交横:交错纵横。但:只,只是。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1、根据表达方式,课文分几层来理解?
答:(1)1、2句。寻怀民(记叙)
(2)3、4句,赏夜景。(描写)
(3)5—文末,叹闲人。(议论,抒情)
2、苏轼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的?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答:(1)愉悦,从从“月色人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
(2)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
(3)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受到。
(4)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不不胜感慨中可以感受到。
3、感受他的孤独。
①从夜游的原因看:有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②从夜游的地点看:承天寺,佛门之地,有一丝孤独之感。
③从夜游的同伴看:“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
④从夜游的内容看: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一丝清冷之意。
4、面对孤寂的人生境遇,苏轼是什么心态呢?从哪些语句能感受出来?
(1)平静,悠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短短的三句话,是描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句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
(2) 侧面烘托。“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表现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2)乐观,豁达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闲人”的含义。
苏轼对王安石的“新法”有不同看法,被政敌寻章摘句,构陷出“乌台诗案”,差点被杀,此时已被贬黄州黄州四年,虽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近乎流放。张怀民也被贬到黄州,屈居主簿(掌管文书之类的小官)。两人都满怀才情、热心进取,突然无事可干。他们摆脱了工作压力或精神羁绊,自然就十分清闲了。
二人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却被一贬再贬,固然难免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但是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他们更加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鄙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小人,远离勾心斗角、沽名钓誉的场。他们悠然自在,闲适自得
生活上清闲,精神上悠闲。这两位“闲人”悲而不凉,感而不伤,喜而不狂,孤而不傲,实在是表里俱澄澈的精神境界,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5、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包括:
①赏月的欣喜;②贬谪的悲凉;
③失意的落寞;④自我排遣的达观;
⑤人生的感慨;⑥漫步的悠闲。
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诗人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他被一贬再贬,内心深处何尝又想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但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当被抛弃在穷乡僻壤,他照样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谈人世间的赏心乐事。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性情中的乐观、豁达。这是他不平凡之处,也是他传扬给后人永恒的精神力量。
1.古今异义
(1)月色入户门
古义:门, 今义:人家;住户。
(2)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读出,小声说出。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原意为:脚步,句中意为:散步(走路,特指慢走)。
3.重点实词
(1)解衣欲睡 欲:想要,打算(希望)
(2)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
行:走(行走)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至:到
(4)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
(5)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4. 重点虚词
(1)念无与为乐者 与: 介词,和。
为:动词,作,行。
(2)相与步于中庭 于: 介词,在 。
(3)何夜无月 何: 疑问代词,相当于“哪”“哪一个”。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者:代词,……的人。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代)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2)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4)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5)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7)翻译下列句子: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解释加粗的字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 )
(9)先学习,后做题。
“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作“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j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讲时读jiè,如:解送(jiè sòng)、解元(jiè yuán)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用时读xiè,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讲时读xiè。
①解衣欲睡( ) ②解铃系铃( )
③使出浑身解数( ) ④把犯人解到县里( )
【答案】
(1)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2)A (解析:念:考虑,想。)
(3)B
(4)D
(5)A
(6)B
(7)①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②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8)高兴的样子 ; 想到 ; 于是 ; 睡觉 ; 共同,一起 ; 发语词,原来是。
(9)①jiě ②jiě ③xiè ④jiè
01 学习目标
02 标题解读
03 文学常识
04 文体知识
05 写作背景
06 读准字音
07 语句注解
08 内容详解
描写动物,动静结合,早晚景色,写出了傍晚热闹景色。
09 文章主旨
10 深入解读
11 词语积累
12 阅读积累
13 预习检测
01 学习目标
02 标题解读
03 文学常识
04 写作背景
05 朗读课文
06 词语注解
07 内容详解
08 深入解读
09 词语积累
10 预习检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