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新闻的特点。
2.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是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
面对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重大事件,作者举重若轻,挥动如椽之笔,仅用193字就写出了它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消息文字简洁,语言凝练,平实中显示出宏大的气势。消息以叙述展开,其中穿插白描:“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寥寥十二字,就勾勒出了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壮阔场面,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四、知识链接——新闻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1)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2)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五、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溃退( kuì ) 荻港( dí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六、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导语: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扼要地交代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第二层:主体: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角度按时间顺序对导语作了具体全面的阐述。
第三层:结语:交代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七、研读课文
请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1.请简要赏析这则消息的标题。
明确:标题简明地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胜利”一词表达了作者自豪喜悦的感情。事件陈述激发了读者深入阅读的兴趣。
2.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是什么?它与导语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到文章结束。更具体详尽地解说了导语的内容。
3.找出文中描写敌我双方的词语,分析这些词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描写敌方的词语:“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写我方的词语:“摧枯拉朽”“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扬,同时暗示了战局发展必定是我军风卷残云,敌军一溃千里。
八、语句赏析
揣摩下面句子具体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明确:“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敌军准备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乐,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2)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明确:“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建军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九、合作探究
1.这则消息语言非常凝练,文中第四句“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的描写有无必要?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1)消息的语言分准确、凝练,但不等于不可以有文采,更不等于不能描写。只要这种描写是客观的,它就能起到准确传递信息的作用。“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既是客观的描写,又能传达出作者的兴奋与喜悦之情。
(2)作者用精短的描写展现了我军作战的整体态势,而不去具体铺叙、说明,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非常凝练。
(3)从全文看,这一句描写很有必要。它从我方的角度补充展现了战斗的情况,全面表现了第一天的战斗。
①“风平浪静”写战斗的自然条件,是对“何时”“何地”的补充;
②“万船齐放”写我军参战人数之多、动用船只之众,是对“何人”的补充;
③“直取对岸”写我军作战之勇、进展之快,是对“如何”的补充。
十、本文主旨
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也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态。
十一、文本特色
1.叙事简洁,言简意赅。
(1)结构完整:全文不到200字,但具备了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2)层次清晰:叙述层次井然有序,一目了然。
①导语: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
②主体分三个层次: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
2.四字短语,铿锵有力。
多运用四字短语,短促有力,与表现的人民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3.文言词语运用。
色彩很浓的文言词语的运用,不仅符合新闻文体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现作者高瞻雄视一切的气概。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并拟写新闻标题。
河北新闻网12月9日讯 (通讯员师春祥 记者马利)今天,由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河北农业大学承办的“第十二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在保定举行,主题为“凝聚青年力量、守正创新发展”。来自省内外各高校、科研院所社科方面的学者3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本届论坛共收录论文126篇,内容涵盖“经济与管理”“思政、文化与社会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其他类综合”四个专题。在分会场讨论环节,来自省内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分别就相关专题的内容进行了交流互动。
(有删改)
答案:第十二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在保定举行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结合新闻内容,从“今天,由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河北农业大学承办的‘第十二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在保定举行”中概括答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