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6.9 直线的相交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6.9 直线的相交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7-14 17:33:03

文档简介

6.9 直线的相交(2)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现实情景引出垂直的概念,再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垂线的画法,通过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探究得出垂线和垂线段的有关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表述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表述垂线段的性质,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通过垂线的画法,进一步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画出直线的垂线,通过测量讨论得出探究的结果:垂线段最短。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图形变化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垂线,进一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垂线、垂线段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垂线的判断和性质的理解运用;
解决办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性质,并运用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问:什么叫两条直线相交?两条直线相交又可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
垂直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怎样定义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呢?
在相交线的模型(上页练习插图)中,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也会发生变化。当=90°时,a与b互相垂直(perpendicuLar)。
(二)新课
1.垂直的概念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在图中,AB⊥CD,垂足为O。
注意:
(1)两条直线相交,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即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但是,由对顶角的性质可知,两条直线垂直时,相交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每一条都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怎样用符号和几何语言表示呢?如下图,记作AB⊥CD,读作“AB垂直于CD”。AB是CD的垂线,也可以说CD是AB 的垂线。它们的交点O叫做垂足。
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情形很常见,说出下图中的一些互相垂直的线条。你能再举出其他例子吗
例如:(出示图片)
请同学们找出图中相互垂直的直线,再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由于定义既可以当性质用,又可以当判定用,因此可以有以下两个方向的推理过程。
(1)已知垂直关系,可得所成的角为90°(性质).即:
∵AB⊥CD于O(已知)
∴∠AOD=90°(垂直的定义)
注:写∠AOC=90°、∠COB=90°、∠BOD=90°均可。
(2)已知两直线相交有一个角为90°,可得两直线垂直(判定)。即:
∵∠BOC=90°(已知)
∴AB⊥CD于O(垂直的定义)。
2.垂线的画法
探究1
如下图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垂线的画法:复习小学用三角板过一点A作直线L的垂线的方法,并简记为“靠直线——过定点——画垂线”。
已知直线AB及AB上的一点C,可用如下方法做图:
示例: 过线段AB的中点O作线段AB的垂线。
步骤:(1)用刻度尺找到AB的中点O;
(2)用三角板作出过O点且垂直于AB的直线L。
谈一谈:
(1)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四个角,当其中一个角是直角时,另外三个角是不是直角,为什么?
(2)在一张纸片上画出一条直线AB,你能用折纸的方法画出AB的垂线吗?请说明你是如何折纸的。
3.发现垂线的性质
在学生熟练地作出各条垂线之后,教师继续提问:(或以其它形式)过A点还能作出别的垂线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以下两个结论:
①过A点L的垂线有没有,有。
②过A点作L的垂线有几条,只一条。
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概括出:垂线的第一个性质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注:①“有且只有”中,“有”指“存在”,“只有”指“唯一”。
②“过一点”的点在直线外,或在直线上都可以。
总结: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4.例题讲解
例3 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OE⊥AB。已知∠BOD=45°,求∠COE的度数。
解:∵OE⊥AB ∴∠AOE=900
∵∠AOC=∠BOD=450
∴∠COE=∠AOC+∠AOE=1350
5.随堂练习
(板书或ppt演示)
探究2
如下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 O, AL,A2,A3,…,其中PO⊥L(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 比较线段PO,PAL,PA2,PA3,…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可以让同学们实际测量一下各个线段的长度,从而总结出那条线段最短。
结论: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注意: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不能说“垂线段是距离”。
(三)小结:6.9直线的相交(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相交线和对顶角的概念,会利用概念判定对顶角;
2.探究并理解对顶角的性质;
3.会利用对顶角、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符号语言进行说理;
4.体验几何学习的基本路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5.体验分类讨论、方程思想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顶角的识别
难点:例题包含较多性质和说理过程,为本课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用直尺画出两条直线.
学生画的可能平行,可能相交,其中不平行但未相交的情况也视为相交,介绍平面上两直线的位置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利用学生作品中两直线相交的图形,指出研究主题:直线的相交.
意图:七年级学生初步接触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直觉,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识新知.
2.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类似图形,杭州市市民中心附近地图,可以将两条有交叉口的路视为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是本课研究的要点.
意图:体验数学从实际生活中来,渗透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对于两条直线相交的基本图形,你能得到哪些关于线和角的结论?请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会回答有四个角,有对顶角,对顶角相等等,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整理,合理板书.重点落在对顶角的概念,基本图形,对顶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利用对顶角的数量关系求角度等方面.并依此展开新知的交流学习.
意图:对于两条相交的直线,学生有很多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先行,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能充分应用学情处理教材,课堂当中着手解决学生的问题,有利于激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两条直线相交、交点的概念: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
该公共点叫做两直线的交点.
介绍作图法,表示法,读法.
意图:学生初步接触几何,要培养良好的几何规范语言和表述习惯.
2.对顶角概念:
两条直线相交,把其中相对的一对角叫做对顶角,如∠1与∠2,∠AOD与∠COB.
整理得到对顶角特征:1.顶点相同;2.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3.是成对出现的.
概念强化:
(1)对地图当中的其他角进行识别,图中的几对角是否对顶角?如果不是,请画出其中一个角的对顶角.
意图:强化对顶角概念,紧扣三个特征进行辨别强化;
一图多用.
(2)说出图1、图2、图3中的对顶角:
图1 图2 图3
意图:
(1)当有多条直线相交时,能继续根据概念识别对顶角;
(2)学会按规律寻找对顶角,避免不重不漏,这也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分类讨论思想.
(3)已知两条直线相交,构成2对对顶角,以此为基本图形,可以按另外一种思路判断对顶角的对数,这是一种思维的开拓创新.
3.对顶角性质: 对顶角相等.
问题1:为什么对顶角相等?
学生说理,等角的补角相等.
问题2:对顶角相等有何用途?
和两角互余、互补的性质一起,用于角度的计算,一个角的大小影响另3个角,可衡量直线相交的程度.利用两直线相交的基本图形进行角度计算说明.
性质强化:
(1)已知是对顶角,,则是几度?
已知,则是否对顶角?
小结:对顶角相等(数量上);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有位置上的要求).
(2)如图,有两堵墙,小明想测量地面上所形成的∠AOB的度数,
但人又不能进入围墙,只能站在墙外,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
帮他设计一种测量方案.
析:可以利用对顶角或互补的性质,从位置和数量上进行分析.
意图:强化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明确对顶角相等和两角互余互补均可用于求角的度数.
(三)整理新知,形成结构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对顶角 两个角 顶点相同,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相等
互余 两个角 无位置要求 和为90°
互补 两个角 无位置要求 和为180°
根据对顶角和互余、互补的数量关系,可以求得一些角的度数.
意图:类比学习,承前启后.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例:如图,已知直线AD与BE相交于点O,∠DOE与∠COE互余,
∠COE=62°,求∠AOB的度数.
师生共同分析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例题示范.
意图:(1)使学生理解如何利用余角、对顶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2)初步接触几何,做好规范说理过程的示范;
(3)理解两直线相交时,已知一角可求另三个角的度数.
同步练习:
如图,直线a与b相交于 O,∠1是∠2的3倍,求∠3的度数.
小结:相交线构成的角中,已知一个角的度数,或已知两角的数量关系,都可以求出其余角的大小.
意图:(1)进一步强化说理过程的规范;
(2)理解两直线相交时,已知两角的关系,也能求得相应角的度数.
(五)反思小结,布置作业
1.对顶角的概念,性质;
2.对顶角的特征;
3.正确的说理过程,方程思想;
4.几何图形常见的研究方向: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作业:见作业本
设计意图:
1、 做好概念教学
作为一堂概念课,需要重视几个点:第一,认识数学概念具有渐进性,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又决定了认识过程的曲折性,因此教学需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需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再概括,即对新知属性的分析、比较与综合基础上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本课体现为从学生中得到直线的相交,从生活中看到直线的相交,从直线的相交中得到对顶角,循序渐进.第二,必须安排概念的精致过程,即要对概念内涵进行深加工,对概念要素做具体界定,让学生在对概念的正例、反例作判断的过程,更准确地把握概念的细节.本课表现为对顶角的主要特征的概括,并应用该特征判断对顶角.第三,通过对概念的应用,建立相关概念、相关知识的联系,内化到已有的知识框架中.本课表现为对顶角性质的得出,并与两角互余、互补一起解决新的问题.
2、 做好几何初始课教学
第一,注意运用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从线段的表示、角的表示、读法等入手.第二,体验符号语言的简洁美.从文字到符号的转换,即讲究准确,又充分体现了数学简洁之美,这样的体验在几何教学中时刻存在.第三,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规范作图、画图以及草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第四,保持学习的动力.几何起始课对于七年级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有兴趣,必须有成功体验.如图3对顶角的寻找,把一个问题参透了,其他的生成是水到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