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主题曲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1.唐王朝的建立
2.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3.贞观新政 国外华人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
世界各地几乎都有此街。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知道吗?一、唐王朝的建立思考:
1.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 唐朝建立的简单情况。(包括建立时间、
建立者、都城)唐朝的建立 公元617年,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占长安,次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即唐高祖。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公元626—649年在位,年号“贞观”。1.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善于纳谏,善于用人?
2.唐太宗怎样善于纳谏,如何善于用人?
3.善于纳谏和用人对唐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阅读并思考 ? 李世民手下猛将有程咬金、李靖、秦叔宝等。十八学士有多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杜
如
晦李
靖程
咬
金秦叔宝长孙无忌 唐太宗故事之一 公元643年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曾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俎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的这番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问杀谁。唐太宗说:“魏征常常当众顶撞我,使我下不了台,真可恶。 ”长孙皇后退了出去。过了一会儿,只见她穿着礼服,恭恭敬敬地向唐太宗道贺。唐太宗很奇怪,问她贺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才敢直言进谏,今天魏征敢直言,就是因为陛下圣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道贺呢?”唐太宗听了皇后委婉的批评,马上心平气和了。 唐太宗故事之二背景:贞观四年,唐太宗为修复洛阳宫一事给事中(专门负责向皇帝上书论述政令得失的官员)张玄素上书,二人展开如下对话:
张玄素:“修复洛阳并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当年,隋炀帝修建洛阳宫,大兴土木,用两千人拉一根大柱,从几千里以外运到洛阳,劳民伤财,给百姓造成多么大的苦难。如今,战争刚刚结束,财力不如隋朝,人民的元气还没恢复,陛下却先修缮洛阳宫,这不是比隋炀帝还残暴吗?” 唐太宗故事之三唐太宗:“你认为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比桀、纣如何呢?”
张玄素:“如果这个工程不停止,陛下一定会得到和隋炀帝、夏桀、殷纣一样的下场。”
唐太宗:“我考虑不周到,你说得很对。”
结局:唐太宗立即下令停工,并且赏赐张玄素二百匹彩缎。 你还知道哪些唐太宗用人纳谏的故事?给大家说一说。三、贞观新政改革赋役制度
2. 沿袭、完善三省六部制
3. 修改法令,编撰《唐律疏义》
4. 完善科举制皇 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唐太宗说:
法乃天下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唐律残片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小组交流 1. 唐太宗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
2. 由隋的灭亡到“贞观之治”,你有哪些思考?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王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即位:626年,次年改年号“贞观”
特点:善于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吸取隋亡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的局面贞观之治1.(2010·汕头中考) “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重视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
C.轻徭薄赋 D.任用姚崇为相D2.(2010·岳阳学业考试) “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与下
列哪位皇帝有关( )
A.唐太宗 B.汉武帝 C.武则天 D.唐玄宗A3.(2010·龙岩学业考试)俗话说“忠言逆耳,良药苦
口”。下列能“以人为镜”、采纳魏征忠言的帝王是
( )
A.汉武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C4.(2010·杭州中考)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
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
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是指( )
A.三公九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C5.(2010·成都中考)唐太宗时,某地发生灾荒。假如你
是当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救灾
计划,接下来你应该交给( )
A.尚书省裁决 B.门下省审议
C.尚书省执行 D.门下省执行B6.(2010·黔东南中考)阅读下列材料:
唐太宗说:“凡事皆需务本。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
耳。若兵弋履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平!”
请回答:
(1)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唐太宗的这种治国思想收到了什么效果?答案:(1)以民为本,重视农业
(2)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
能覆舟。”
——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