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知识梳理及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知识梳理及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5 21:3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古诗复习
春望
知识梳理及浏览题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互文,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惊心。   
烽火:这里借指战争。   
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一个春天过去了。
连:连续。
三:泛指多数。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不:禁不住。
胜:能承受。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写作背景】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主题】
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译文】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艺术表现手法分析】
  1、《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关键是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说的“移情论”。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范例。
  2、诗的艺术手法。从不同层面来看:诗高度概括,形象生动的反映社会生活,常用比兴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拟、联想、对比等手法,将所要表达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鲜明生动的画面。诗歌形象除鲜明生动外,还往往具有象征意蕴和夸张图景,因而常用象征手法和夸张手法,寓意高远,发人深思。诗歌抒情言志,具有强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即景抒情,托物寄情)表达诗人的典型感受。诗歌是富有想象力和启示力的艺术,而诗歌的想象通常表现为联想、类比、幻想等方式。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特别要注意一些具有现代派的象征诗,常常用象征的手法或以特征性的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戴望舒的《雨巷》。
  3、诗的结构。诗的结构遵循的是情感和想象的逻辑,具有跳跃性。因而诗人特意建构“空白”——艺术的跳跃与省略。中国古代文论称之为“间空”。田间的《义勇军进行曲》:“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中国的高粱,/正在血里成长。/大风沙里,/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他回来:/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诗人省略了奋勇抗战的场景,但那浴血奋战的场面和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都洋溢在字里行间。因为开头时代气氛的烘托及最后一句诗眼,使读者得以有根有据地用想象补充战斗场面。诗跳跃与省略,虚实相间的艺术处理,造成“空间”以少胜多的艺术表现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4、诗的语言。精炼、富有韵律美。常用比喻、通感、反复等手法,注意语言的声调、押韵和节奏构成音乐美。
【理解性默写】
1、本诗中描写安史之乱后,长安城山何依旧,世事全非的萧条破败景象的句子是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本诗中诗人描写唐王朝的都城历遭战火,荒芜的景象的句子是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本诗中诗人描写自己望中所见,痛切地传达出他忧国伤时之感的句子是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本诗中具有破题之意,暗含诗人心系国家,也思念亲人的句子是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本诗中诗人通过社会动荡和永恒时空的对比,强烈抒发出自己内心的荒凉寂寞之感的句子是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本诗中诗人运用拟人的方法,情景交融地抒发了他感时恨别之情的句子是什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本诗中诗人以生动的修辞,表达出自己对国空衰落的哀痛之情的句子是什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8、花鸟本是无情之物,可是诗人以我观物,移情于物,忧则同忧,悲则同悲地抒发出内心的抑郁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什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9、本诗中表明诗人触景生情,以大自然的景物突出其内心愁苦的句子是什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0、本诗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移于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万物同悲的艺术效果的句子是什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本诗中诗人以乐景写哀愁的句子是什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2、本诗中诗人的情感由感时忧国过渡到恨别思亲的句子是什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3、本诗中表达出诗人叹息战乱绵长和家书难得的句子是什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4、本诗中诗人将国事与家事紧密相连在一起,言人所共有之感受,引发出读者的内心共鸣的句子是什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5、本诗中诗人抒发因战事连绵而久盼亲人音讯不至的迫切之情的句子是什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6、本诗中诗人描写自我形象,抒发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的句子是什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本诗中诗人运用衬托的方法,描写自己由于国破家亡,极度悲伤,而更加苍老的形象的句子是什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真题
(一)阅读《春望》,完成8-9题。(共5分)(2022北京市平谷区中考二模)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春望》开篇就写出望中所见:残破不堪的国都, ① 的长安城。颈联中“ ② ”交代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连三月”表明 ③ 。(3分)
9.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与本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写到了“鸟”。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共5分)
8. 答案示例:
①乱草丛生 ②烽火 ③战争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评分标准:共3分。每空1分。
9. 答案示例:
李白借啼声哀切的子规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感伤,杜甫借惊心的鸟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和离散之苦。
评分标准:共2分。两句各1分。
(2021年辽宁省阜新市中考题)
对下面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甲】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前出塞(其六)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①自有疆。苟能制侵陵②,岂在多杀伤?
【注】①列国:各国。②侵陵:侵略。
A. 甲诗中“搔更短”“不胜簪”以特写镜头将忧国、伤时、思家之情浓缩在诗人苍老的形象中。
B. 乙诗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指明作战取胜的关键。并用比喻说明凡事击中要害就容易成功的道理。
C. 两首诗都写到战争,甲诗写出了在连绵的战火中,久盼家书而不至的急迫心情;乙诗用反问强调了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
D. 两首诗都表达了杜甫爱国忧民的情怀,甲诗融情于景,乙诗在记叙中抒情。
【答案】D
【详解】D. 乙诗以议论取胜,前四句写战斗的关键,要拥有强大的军队,制敌有方,智勇兼施,才能克敌制胜。后四句,诗人提出观点,拥有强大的军队是为了守卫边疆,而不是为了征伐。无论是为制敌而“射马”还是“擒王”,都要以“制侵陵”为限。所以D选项“乙诗在记叙中抒情”说法错误。故选D。
(2021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 诗,《南征》押韵工整,押 韵。(2分)
2.请简要分析杜甫在两首诗中表达情感的异同。(3分)

答案:
1.五言律诗 in。
2.同: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对自己日渐衰老(伤时、悲己)的感伤。异:《春望》一诗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南征》表达出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在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6分)(2021厦门质检)
【甲】 【乙】
春望 杜甫 南安军 文天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下面对这两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开篇写诗人所见,寄情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
B.甲诗颈联采用了借代手法,“烽火”指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代指战争。
C.乙诗首联简要叙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从中可看出诗人沉重的心情。
D.乙诗颔联两“出”和两“归”重复对照,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家乡的情感。
5.两首诗都写到了战争,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答案:
4.(3分)D
5.(3分)要点与评分:写出“思念亲人、为自己的衰老而感伤”得2分(意思相近即可);写出“以死明志的决心”得1分(意思相近即可)。 示例:《春望》(甲诗)表达了诗人思亲、悲己之情,《南安军》(乙诗)体现了诗人以死明志(以身许国)的决心。
(五)(2018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 (2分)


2.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 (2分)


答案:
1.融情于景,表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国家残破(忧国) 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六)(2019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
(2)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

答案:
【分析】《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做此题要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悉古诗内容,再进行赏析。深”字用的好,这个字体现了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以此表现国家残破、人烟稀少,给人以满目凄然的感觉。
(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诗人的愁绪源自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答案:
(1)“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
(2)国家残破(忧国);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