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5 22:0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创设情景
有这样一位文人,他一生坎坷曲折,虽才华横溢,但仕途却屡遭不顺,官越做越小,离朝廷是越来越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落寞悲凉的文人,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他一生,就是月亮。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创设情景
有这样一位文人,他一生坎坷曲折,虽才华横溢,但仕途却屡遭不顺,官越做越小,离朝廷是越来越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落寞悲凉的文人,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他一生,就是月亮。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创设情景
有这样一位文人,他一生坎坷曲折,虽才华横溢,但仕途却屡遭不顺,官越做越小,离朝廷是越来越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落寞悲凉的文人,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他一生,就是月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设情景
有这样一位文人,他一生坎坷曲折,虽才华横溢,但仕途却屡遭不顺,官越做越小,离朝廷是越来越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落寞悲凉的文人,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他一生,就是月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
11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
苏 轼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豪放派代表。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诵读文本
◆听范读,读准字音。(注意黄色字体的读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qǐn
suì
zǎo
xìng
héng
bǎi
诵读文本
◆明节奏,再读文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注意黄色的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挑战翻译
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欲: 户:
欣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打算,想(要)。
高兴的样子。
门。
挑战翻译
⑵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念:
无与:
者:
寝:
相与:
中庭:
考虑。
没有同(和)。
睡觉。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共同,一起。
……人。
院子里。
挑战翻译
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 : 交横:
盖:
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形容水的澄澈。
纵横交错。
大概是。
挑战翻译
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如:
者:
耳:
只是。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和柏树?只是缺少了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像。
……的人。
罢了(限定词)。
题目解读
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
记承天寺夜游
文体
地点
时间
事件
人物——苏轼
探究心境
关键词
有一种美景无人共赏的遗憾。


高兴(月色)
有点激动(好友同行)
喜悦、兴奋(好友答应)
从容、闲适(漫步的悠闲)
恍然大悟(陶醉其中)
郁闷、不得志(无案牍可劳形)
写作背景
苏轼经“乌台诗案”后,被贬到黄州,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于是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本文便做于这个时候。
苏 轼
作者被贬,心情十分郁闷、孤独、所以外出走走。
美好月色
空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灵
明净
积水空明
藻行交横
竹柏影也
美好月色
言析语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运用比喻的修辞。以“积水”比月色,表现月色的清澈透明;以“藻荇交错”比竹柏的影子,表现月影的交横。进而还是表现月色的“空明”。
作者情感
怎样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无所事事、无聊的人
①和好友悠闲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②被贬之后壮志难酬的悲凉。
苏 轼
生平经历
【生平经历】
①21岁,高中进士
②38岁,任密州太守
③40岁,任徐州太守
④44—48岁,任黄州团练副使
⑤53岁,任杭州太守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正在被贬官的路上。官越做越小,离朝廷是越来越远。
苏 轼
生平经历
【被贬黄州】
乐观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惠州】
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被贬儋州】
悠闲
夙愿
具有自我排遣的乐观旷达
课堂小结
身闲有时间,心闲有慧眼。美好的东西是一直在的,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发现并欣赏。其中也包含着对追名逐利的人的讽刺。
苏轼的“闲”,有一点自嘲,有一点自慰,有一点自乐;有一点讥讽;更有超越自我和世俗的清逸和豁达。作者以清旷的词句写出厚重的人生感慨。
“身闲只觉时光好”(欧阳修)
“世上并不少闲心,只是缺少坡公的慧心妙笔。”(金性尧)
“一生只愿做闲人”(齐白石)
苏 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