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
课题 消息二则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 卓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渡江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 雪》《七律 长征》等。
写作背景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奉毛主席、朱总司令命令横渡长江,一夜之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横渡长江,从此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两篇新闻便是在4月22日夜撰写。
文体知识 新闻 从狭义上来讲,专指消息,是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的及时、客观的报道。
读准字音 芜湖(wú) 溃退(kuì) 歼灭(jiān) 泄气(xiè) 督战(dū) 要塞(sài)业已(yǐ)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理解词语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泄气:作动词时:泄劲;作形容词时:讥讽低劣或没有本领。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谈巷议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新课展开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指出该消息五个部分。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结语:人民解放军……朱总司令的命令【品味亮点词语】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大约”表示大概数字,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则变成了确切数字,不够严谨。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形象地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的情况,满含讽刺之意;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预示着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不到二十四小时”写出了人民解放军速度之迅猛,突出了渡江时间很短。【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则新闻的主旨??本文通过简要报道渡江战役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迅猛的战斗节奏。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方法活用】?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个小标题,不超过15个字。新华社东京3月14日电中国政府提供的首批援助物资14日晚抵达日本东京,并将连夜被运送至日本东京北部地震海啸重灾区宫城县。日本当地时间20时46分,从中国上海起飞的搭载首批近百吨援助物资的包机抵达东京羽田机场,这批物资包括12人用帐篷、6人用帐篷、毛巾被、手提应急灯等灾区急需物资。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吕克俭和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日中经济室室长古谷德郎在机场签字换文,完成物资交换。中国首批援助物资运抵日本。
教学板书 消息二则毛泽东消息结构:标题 特点:真实性 导语 时效性 主体 准确性 背景 结语
布置作业:学习了消息这种新文体,我们也试着写一则身边的新闻。2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读为主线,重语言训练。在本堂课的教学环节中,我以“读”字贯穿始终,从“初读”到“品读”,始终在读中了解文体特点,在读中找出新闻的要素,在读中去品味新闻的语言。其用意就是要体现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此外,在教学时,我还尝试着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创新潜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