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国殇( ) 悼念( ) 辱没( )
磅礴( ) 杀lù( ) cuàn( )改
yì( )语 dùn( )形 zhānɡ( )显
惨绝人huán( ) 振聋发kuì( )
shānɡ
dào
mò
pánɡ bó
戮
篡
呓
遁
彰
寰
聩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
初衷: 。
(2)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
动议: 。
最初的心愿
会议中的建议(一般指临时的)
(3)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里,我们全体默哀,追思同胞,缅怀先烈。
缅怀: 。
深情地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
3.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制造了 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2)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 ,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D
(3)日本右翼分子在连锁酒店 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 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
A.惨无人道 振聋发聩 大肆 大规模
B.惨绝人寰 震耳欲聋 大举 大肆
C.惨无人道 震耳欲聋 大肆 大举
D.惨绝人寰 振聋发聩 大肆 大规模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观众为悼念遇难同胞敬献了鲜花;幸存者还讲述了亲人在屠杀中当年被残害的情形。
B.美国的右翼政治精英们不会有意愿接受任何非美国公司引领重大前沿技术,即使是一家欧洲或日本公司成为5G技术的突出领导者,他们恐怕也会以某种方式加以刁难。
A
C.历史不可能也不应该被忘却!
D.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5.阅读下面的一则新闻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12月13日上午7时,长江大学东校区田径场上开展了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纪念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活动。该活动由学生工作处主办、国旗护卫队承办。
公祭日活动在升旗仪式中拉开序幕。排列整齐的国旗护卫队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举行了升旗仪式,伴随着冉冉升起的红旗,全体师生一同奏唱国歌。升旗仪式完毕后,所有人员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开始了为时一分钟的默哀。
(1)请用一两句话简要评论一下上面新闻事件的意义。
(2)在12月13日这天,除了举行升旗仪式之外,还可以举办哪些活动?试举一两种形式。
示例: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国家公祭日活动,有利于让青年一代牢记不忘历史、振兴中华的使命与担当。
示例:①参观侵华日军罪行图片展。②请战争年代的幸存者或老英雄做报告。③开展“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题演讲活动。
点此链接阅读文章《关于“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主题》
6.以下关于两则评论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评论(一)引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是想说明社会上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文明的责任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B.评论(二)引用“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是想说明任何灾祸中的受难者都有其遭遇不幸的必然性。
D
C.评论(一)认为频频出现的各类“闹事”和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都是由情绪失控而引发的。
D.评论(二)认为重庆公交车上的乘客与44号大巴车的乘客(除一名男乘客)都不能贸然用“看客”去定义。
7.以下是关于两则新闻评论写法的分析,阅读两文,判断正(√)误(×)。
(1)两则评论都针对事件的公众看法,提出新的评论角度。评论(一)提出文明责任的承担问题,评论(二)提出不能贸然用“看客”定义其他遇难乘客的看法。( )
√
(2)两则评论都针对新闻事件提出明确的论点。评论(一)是“悲剧,都是从险情中来的,而很多险情,都是从情绪失控开始”,评论(二)是“归属责任要以理清事实为前提”。( )
(3)两则评论都在理性说服读者的同时“动之以情”。评论(一)四、五两段多用排比句,让读者感受文明与自己的关系,评论(二)六、七两段用有分寸感的语言,让读者感受乘客的现场状态;它们既表达理性思考,也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
×
√
8.新闻评论应引导和深化人们的认识,以上两则评论哪一则更能体现这样的作用?结合评论简要分析。
示例一:我认为评论(一)更能体现。评论(一)就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人们纷纷探讨女乘客与男司机谁责任更大的现象,引导人们将反思的重点落在文明责任。通过对该事件悲剧原因的分析和对社会类似“闹事”的原因分析后,再分析了人们需要理智、法制、规则、公德的原因,层层深入地使人们领会到文明素养与公德之心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真正起到了引导和深化人们认识的作用。
示例二:我认为两则评论都针对公众对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看法提出了新的评论角度,评论(一)引导人们将反思的重点落在文明责任,评论(二)引导人们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不能贸然使用“看客”去定义其他乘客,起到了引导人们认识的作用。但是在深化作用上评论(一)层层深入,使人们认识到文明的重要性,显得更为充分 ;评论(二)仅指出“归属责任要以理清事实为前提”,在深化人们的认识上略显单薄。
示例三:我认为评论(二)更能体现。评论(二)就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人们认为遇难的其他乘客实为“看客”这一现象,引导人们意识到“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贸然使用‘看客’去定义显然不妥”,并明确指出“归属责任要以理清事实为前提”,使人们对该现象的认识有所深化。
9.“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发生之时,部分媒体第一时间做了报道,请针对媒体报道内容(见下图),结合消息的特点,写一则120字左右的微评论。
知识卡片: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和真实客观,必须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要用事实说话。
示例:面对如此重大的交通事故,各大媒体希望在这信息高速时代里尽快报道新闻事件,以体现自身价值和行业能力,这也是无可厚非,毕竟在网络媒体时代,点击率的确重要。可是,作为舆论导向的媒体,在事故真相尚未调查清楚时,根据传言或者表象进行公开广泛地新闻报道,这就违背了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丧失了职业道德底线,对他人造成了心灵伤害和精神困扰,这是要被谴责的,更是需要反思的。
吴起以国事为重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⑥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选自《史记》)
【注释】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10.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治 百 官 亲 万 民 实 府 库 子 孰 与 起
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将三军 将以下骑送迎
B.敌国不敢谋 国人道之
C.百姓不信 则是无信
D.方是之时 方欲行
【点拨】D.正,正当 A.率领/将军
B.国家/国都
C.信任/诚信,信用
/
/
/
D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1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简要阐述。
从“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的故事中,我们了解到吴起是一个性情率真,心胸开阔,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善于与同僚沟通的人。
【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学习。吴起做西河太守时很有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敌国不敢对魏国有所图谋,您和我比,谁厉害?”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田文说:“不如您。”
吴起说:“据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厉害?”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