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繁华》教案
(一)教学建议
1. 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阅读结合起来。课前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查阅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观赏画作,了解图画内容,阅读相关介绍,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带着了解进入课堂学习。学完课文,推荐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 更深走进《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及其卓越成就,激发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欣赏艺术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2.作为自读课文,承担的任务是学法迁移、运用,由扶到放,由教到用。课堂上要落实这一理念,分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最好能自主发现问题并设定学习目标,鼓励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且梳理学习的过程,提炼学习策略。
本课是五单元最后一课,五单元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通过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文体已经有所认识,对说明文知识和说明文阅读的策略应该能够初步把握,所以本课学习不必再对说明文知识条分缕析地归纳讲解,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发现本课作为说明文的特征,进一步体会说明文阅读的方法。
本课语文要素学习,重点关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主要落实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说明语言体会四字短语的运用带来的语言特色。
3.此类介绍文化艺术作品的文艺性说明文,需梳理阅读策略。(1)欣赏实物,仔细观察,了解作品内容,获得审美体验,并思考如何向他人介绍作品。(2)阅读说明文章,获得更多信息,并与作品比对,加深认识,丰富体验。(3)梳理文章写作的脉络,联系自己的介绍构思,体会说明思维该如何严密有条理地展开;学习文章介绍作品的方法,考虑如何将作品介绍得清楚具体、生动形象。总之,说明的目的就是既要介绍清楚准确,又要吸引读者来了解。
4.教学时间:1课时。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说明文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对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有简单了解,但是认识不深,进入初中还未接触说明文的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中学习四篇说明文,有助于学生集中把握这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形成阅读此类文章的策略,并学习说明文的基本写法。
本文的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学生并不熟悉,很多孩子没有看过这幅画作,有的看过但对作品的艺术历史价值也认识不够,更不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它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历史意义,所以课堂学习前一定要充分查阅资料,在对说明对象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学习文章。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要有效引导,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注重学习策略的传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有助于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句,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2.梳理出文章介绍的《清明上河图》的知识,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知识性特点。同时通过《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感受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3.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条理分明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4.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体会文章大量运用四字短语,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色,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文艺性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梳理出文章介绍的《清明上河图》的知识,通过《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感受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2.理清文章说明的脉络,明确文章采用的说明顺序,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文中典型突出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体会文章大量运用四字短语,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方法
查阅资料法: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观赏画作,了解图画内容,阅读相关介绍,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带着了解进入课堂学习。
拓展延读法:推荐课后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 更深走进《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及其卓越成就,激发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欣赏艺术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实物欣赏法:由于本文是一篇事物性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一幅绘画作品,如果学生没有看过画作,对文章的说明介绍很难产生深刻印象。课堂上提供作品部分图片,图文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画作,理解文章。
五、教学过程及要点
课前预习任务:
1.阅读课文三遍,标出文中认读困难的字或不理解意思的词语,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注明读音,批注词义。
2.勾画出阅读中理解困难的语句,批注疑问;或勾画出喜欢的语句,批注你的感受。
3.查阅资料,欣赏《清明上河图》,了解相关知识。
一、检查字词预习
(1)重点字词
【辨析字音】
汴梁(biàn) 翰林(hàn) 题跋(bá) 田畴(chóu)
驮队(tuó) 岔道(chà) 簇拥(cù) 跋涉(bá shè)
漕运(cáo) 宏敞(hóng) 桅杆(wēi) 酒肆(sì)
沉檀(tán) 摄取(shè) 枢纽(shū niǔ) 遒劲(qiú jìng)
长而不冗(rǒng)舳舻相接(zhú lú) 摩肩接踵(mó zhǒng)
【多音字】
坊 fānɡ 牌坊 纤 xiān 纤维 劲 jìn 使劲
fánɡ 作坊 qiàn 纤夫 jìnɡ 刚劲
【易错字形】
暇 无暇顾及 纤 纤维
瑕 瑕不掩瑜 阡 阡陌
遐 闻名遐迩 歼 歼灭
【词义辨析】
题跋: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
田畴:泛指田地。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料峭,形容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行旅:指远行的人,往来的旅客。
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
宏敞:广大宽敞。
赶脚:指赶着驴或骡子供人雇用的活计。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二、我知道的《清明上河图》
1.通过查阅资料,你了解到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哪些知识?是通过什么渠道查阅到的?
(第一个问题检测了预习,学生课前了解相关学习内容,带着对《清明上河图》的初步认知学习课文,更有针对性;第二个问题是巩固查阅资料这种学习方法,发现好的查阅途径,形成比较筛选、高质量查阅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资料查阅习惯和能力)
请多个同学回答,丰富认识。
2.学校新设置的艺术墙上,绘上了《清明上河图》的中段。如果要请你为同学们介绍一下这幅图,你打算怎样介绍?结合你对这幅图的了解和刚才同学们提供的信息,可以说一段完整的介绍词,也可以说介绍思路。
(这个问题是希望同学们先思考,如果自己来介绍这幅图,会怎样介绍,然后带着这种思考,学习课文,发现方法。这样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随时联系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写法进行联系比较,学习的目标更加清楚,思考体会更多。
学生回答时,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疑问,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中要注重的问题。
三、我读到的《清明上河图》
1.读完课文,你从文中知道了《清明上河图》的哪些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要点】
《清明上河图》创作的时代背景:北宋时期商业繁盛,城市文化生活活跃,城乡市井平民生活成为画家的表达内容,北宋风俗画兴起,《清明上河图》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文章引用金人张著的题跋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了解了他的生活年代、籍贯、字号、经历、擅长的画作、作品等。
《清明上河图》的概况:材质为“绢”,有着色,尺寸“纵25.5厘米,横525厘米”,是一幅长卷,画面内容为三段式,“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节奏分明。
《清明上河图》的具体内容。开卷处描绘汴京近郊的风光,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近郊,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有“赶集的乡人”,“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长途跋涉的行旅”;汴河两岸,对漕船边的情形、如飞虹般的拱桥、桥两端的街市、准备过拱桥的大漕船都描摹仔细;市区街道,描绘了街道纵横的样子以及各类店铺、街上行人。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艺术特色有四点:内容庞大(五百多人物,形态各异),结构分明(繁而不乱,长而不冗),兼工带写(有工笔细描,也有写意笔法),写实性强(现实主义风格,与回忆录《东京梦华录》中记述的汴京情形可相互佐证,且细节刻画如桥梁结构、衣冠服饰、建筑比例等也讲究真实)。正是由于它用写实手法描绘,而且规模宏大因此较全面地记录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
从文中,我们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清明上河图》各个方面的知识,充分体现了说明文最根本的特征——知识性。
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1)抓取关键词句。本文中有很多这样的词句,最典型的体现在第四、五段;(2)概括提炼法。如从第一段中知道了《清明上河图》创作的时代背景,这就是根据本段内容概括出的知识,当然,这是怎样的时代背景,又需要提取关键词。
2.小组探究:作者是怎样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发现作者介绍的方法。
(1)说明顺序
①逻辑顺序。从全文来看,文章采用逻辑顺序,引出画作——介绍作者——介绍画作。第三部分是重点,三个层次采用逻辑顺序,整体概况——具体内容——艺术特色。
全文的说明脉络如下:
第一部分(1段),介绍北宋时期汴京的繁盛状况,引出《清明上河图》。
第二部分(2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及其对北宋遗民的特殊意义。
第三部分(3-5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
第一层(3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概况。
第二层(4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第三次(5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及历史价值。
②方位顺序。第三部分第二层是全文详写的重点,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内容,这段采用方位顺序,按中国画特有的手卷展开顺序,从开卷处介绍到画面中段,再介绍到画面后段。介绍每一段时,按更具体的方位,抓住画面上的主要内容逐个介绍。段中有很多表示方位的词语,在文中勾画出来。
正是采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文章读来思路清晰,介绍丰富而有序,读后对《清明上河图》会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2)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帮助说明。
①列数字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解析】用数字具体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尺寸,使读者对其大小有清晰认识,是说明更加准确具体。
②打比方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解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乐喻画,突出了《清明上河图》节奏感极强的特征,写得生动形象,同时以简驭繁,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一比较专业的内容。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解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拱桥比作飞虹,生动形象地写出其宏敞无柱、精美绝伦的特点,增强了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③摹状貌 “船正在放到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
【解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具体描绘出船夫、行人的动作和漕船准备过拱桥的场面,使读者对画面内容有具体了解,读起来生动形象,令读者对这一画面印象深刻。
摹状貌,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生动、描写更具体,激发读者兴趣,令读者印象更加深刻,这种说明方法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3)注重遣词造句,大量运用四字短语,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与画作的传统艺术特色相呼应,体现了文艺性说明文的文艺性特点。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这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3.本文内容在详略安排上也非常明确,详写《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即第四段。仔细品读本段,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1)这段采用方位顺序,按中国画特有的手卷展开顺序,从开卷处介绍到画面中段,再介绍到画面后段。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介绍每一段时,按更具体的方位,抓住画面上的主要内容逐个介绍。汴京近郊,重点介绍了赶集的乡人,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长途跋涉的行旅;汴河两岸,重点介绍漕船边的情形,如飞虹般的拱桥,桥两端的街市,准备过拱桥的大漕船的细节刻画;市区街道,写了街道纵横的样子,各类店铺,街上行人。本段不论是从整体看还是局部看都是采用的方位顺序,因此段中有很多表示方位的词语。由于合理安排了顺序,尽管这幅长卷人物众多,场景复杂,但本段介绍得条理分明,清晰有序。(2)本段对画面内容的介绍采取细致描绘的写法,将画面中的场景、人物、道具都具体细致描绘出来,尤其突出画面中的细节刻画——一艘巨大漕船准备过拱桥的场面,使读者读到文字就仿佛看到了画面一般。(3)本段大量运用四字短语,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与画作的传统艺术特色相呼应,体现了文艺性说明文的文艺性特点,既令你获得知识,又令你回味无穷。
四、我品到的《清明上河图》
1.感受“繁华”之貌
文章按照说明内容的需要,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各个方面的知识,但这各方面其实都贯穿了一个词——“繁华”。
问题:请细细品读,你从哪些地方读到了“繁华”之貌?
(1)北宋时期,汴京商业繁盛,城市文化生活活跃,整个社会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第一段);(2)画作描绘了这繁盛的市井风貌,人物众多,店铺林立,热闹繁忙(第四段);(3)画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技法高超,生动传神,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历史文化价值,这也是社会繁华的体现之一——艺术的繁荣(第五段)。
2.体会“梦回”之情
北宋时期,城市商业的繁荣、文化艺术的成就一度攀上世界的巅峰,然而《清明上河图》中暗藏的盛世将衰的隐忧,转眼就成了残酷的现实。那个清明盛世永远地消失了,古往今来,多少人“梦回繁华”,为之叹息惆怅。
问题:请细细品读,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梦回”之情?
(1)北宋遗民的“梦回”之情。北宋灭亡后,留在大金或者南渡的北宋遗民,从《清明上河图》看到的昔日繁华,如今都成瓦砾,曾经的辉煌令人叹息,缅怀故国,渴望回归,“梦回”流露出多少的心痛无奈(第二段末两句话)。(2)今人的“梦回”之情。汴京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城市,那种盛况永远地留在了《清明上河图》中。如今北宋王朝逝去将近千年,这幅图能将我们带回那个清明盛世,一睹那远去的繁华,体会那悠久的文明(文章字里行间背后,我们自己欣赏图画的心情)。
作者在介绍画作的同时,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及其承载的情感韵味,使文章富有文学作品的魅力,这体现了文艺性说明文的文艺性特点。
小结:这幅描绘北宋市井生活的风俗画长卷,是研究北宋社会历史的一个窗口,围绕这一国宝级画作,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作者身世,创作意图,版本真伪,图上内容等,还存有许多争议许多疑团,这幅画的背后,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课后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东京梦华录》,深入走进这幅名画,走进我国传统文化艺术。
五、学习总结
1.读了这篇介绍名画的文艺性说明文,你认为阅读此类文章应该怎样去读?(梳理阅读策略)
(1)欣赏实物,仔细观察,了解作品内容,获得审美体验,并思考如何向他人介绍作品。(2)阅读说明文章,获得更多信息,并与作品比对,加深认识,丰富体验。(3)梳理文章写作的脉络,联系自己的介绍构思,体会说明思维该如何严密有条理地展开;学习文章介绍作品的方法,考虑如何将作品介绍得清楚具体、生动形象。总之,说明的目的就是既要介绍清楚准确,又要吸引读者来了解。
2.回忆刚上课时自己设想的介绍,学完课文后,你对此类介绍性文章的写作是否获得了启发?请选择一件绘画或工艺作品,运用所学的说明文写作方法,写一段文艺性说明文字,介绍作品。
六、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东京梦华录》,深入走进这幅名画,了解北宋王朝的社会历史、市井风情。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