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篇课文写的内容是: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这篇课文的特点是:说明对象明晰,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来说明;说明顺序清晰,采用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说明方法得当,打比方、列数字等用得恰当好处;说明语言准确、严密。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自主概括说明的内容和说明的形式,加深对说明文的认识,提高使用说明文的水平。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认知上,对说明文的内容和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情感上,对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阅读法、探究法、概括法等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1.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本文说明顺序的特点和效果;
(2)能解释本文说明方法的特点和效果;
(3)能阐述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和效果。
2. 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2)能在体会文章脉络的过程中运用概括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中国石拱桥的独特创造和艺术价值;
(2)能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4.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及效果。
5. 教学难点
(1)能说出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及效果。
6.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教师激趣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每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读完后给每段标上序号,全文共10段。
(三)一概括说明对象
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概括,要求从粗略到细致。可以先用一句话,再用多句话概括,并尽可能借助文中的原话。每步都有时间限制。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中国的石拱桥;用多句话概括是: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
深入思考:为什么以这两个桥为例?为什么先赵州后卢沟
教师理解:两座桥体现了中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几乎到处都有”和“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的特点。赵州桥是独拱的石桥,芦沟桥是联拱的石桥,代表了中国石拱桥两种基本类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所以有必要并举。赵州桥历史更悠久,而且结构设计更加巧妙奇特,对当代造拱桥影响也更大,所以先予介绍。
(四)二概括说明顺序
初步概括。教师介绍说明文顺序:时间顺序,即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说明;空间顺序,即按照由表及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顺序来说明;逻辑顺序,即按照从主到次、从总到分、从一般到特殊、从现象到本质等顺序来说明。
让学生对照上面三种说明顺序,说说本文属于哪种?对照之后可知,本文应该为逻辑顺序。但属于什么逻辑顺序,似乎不容易说清楚。
教师引导学生用结构图的形式概括、归纳各部分内容。
1-2:一般石拱桥的特点;3—8: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9: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1 0:当代中国桥梁发展。因此,结构图为:
4、5
1、2 3 9 10
7、8、9
可见本文应该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关系。
深入一步概括。文章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说明顺序基本相同,请具体说说。
教师理解:基本上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逻辑顺序介绍。具体如下:
赵州桥:交代地理位置、建造年代、解放后彻底整修;用具体数组说明长宽;结构特点——大拱,小拱,拱圈,桥身与石栏、石板和四周景色的配合;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
卢沟桥:交代地理位置、建造年代、解放后彻底整修;用具体数组说明长宽;结构特点——多拱相联及其坚固性、栏柱上石刻狮子;中外人士对桥的推崇、称赞;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
(五)三概括说明方法
教师先介绍说明文的一般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本文用了哪些方法,并说说表达效果。时间5分钟左右。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形象的说明了拱桥形式上的特点。
举例子:“《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具体准确形象的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
分类别:“这座桥的特点是:(一) (二) (三) (四)” 条理清晰的说明了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作比较:“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比较,突出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的特点。
列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
(六)四概括说明语言
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概括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时间3分钟左右。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文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见上)这些数字,都是经过科学测量来的,准确地说明了两座桥的规模。
同时文中用了一些表示不完全肯性,或有所限制的词语: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比较早” 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4)(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桥。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七)总结本课学习
每人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学习感受。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后小组长向全班介绍。
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收获:说明文的学习方法是自主阅读和自主概括。先概括说了什么,即说明对象;再概括怎么说,即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八)教师推荐阅读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堂”,也“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我向同学们推荐另一篇说明文《看云识天气》。
五、板书设计
2、课文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样先说外观,再说功能,是不是主次颠倒?另外,“不但……而且……”是不是应该删去?
对此,作者茅以升的解释是:先写形式,是桥所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因而“不但”“而且”这两个关联词,不但不可省略,而正要使用它们来确定它们的递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