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4课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第4课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7 18:4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4课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
3.了解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与意义,感受作品中体现的家国深情。
【重点难点】
1.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了解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与意义,感受作品中体现的家国深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
师:先来看一段视频——
课件展示:战机顺利着舰视频。
师:航母建设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国强军的梦想,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着舰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着惊海天一一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全身心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惊心动魄的一刻。
(板书: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二、展示目标,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1.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
3.了解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与意义,感受作品中体现的家国深情。
——学生齐读
三、检查预习,夯实字词
1.读准字音
课件展示:
澎湃( pénɡ pài )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 一丝不苟( ɡǒu )
桅杆( wéi ) 默契( qì ) 惊心动魄( pò ) 浩瀚( hàn )
娴熟( xián ) 凛冽( lǐn liè ) 咆哮(páo xiào) 殚精竭虑(dān jié )
zhuó(穿着) zǎi(千载难逢) bēnɡ( 紧绷 )
zháo(着急) běnɡ( 绷脸 )
zhāo(失着) zài(满载而归) bènɡ( 绷直 )
zhe (顺着)
②理解词义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轮船上悬挂信号、装设天线、支撑观测台的高杆。
凛冽:刺骨地寒冷。
镌刻:雕刻。
浩瀚:水势盛大。
娴熟:熟练。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咆哮: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文中形容发动机的轰鸣声。
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检查)
四、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了解背景
课件展示:
本文选自2012年11月25日 《人民海军报》。有改动。2012年9月25日上午,辽宁舰经过十次试航,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中国终于有了第一艘自己的航空母航。但是,对于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辽宁舰来说,如果不能实现舰载机顺利起降,它就还不能称为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在正式交接入列后还不到两个月的11月23日,辽宁舰成功进行了歼—15舰载机的着舰训练,向舰载固定翼战斗机驻舰并形成战斗力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当天上午,飞行员戴明盟驾驶552号歼-15战斗机从陆上某训练基地起飞,飞临正航行在渤海某海域的辽宁舰上空,并成功着舰。这篇通讯记录的就是552号歼-15战斗机着舰的经过,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向读者展现了这惊心动魄、振奋人心的“一着”。
2.掌握体裁
通讯的定义: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通讯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通讯的分类: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
消息、特写、通讯的区别:
消息:报道新闻事件,着重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
特写:描绘新闻瞬间,通常选择一个点来写。
通讯:讲述新闻故事,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3.划分层次
师: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课件播放课文朗读)
学生思考讨论后归纳:
第一部分(①-④):交代辽宁舰着舰前的环境和准备、意义与风险。
第二部分(⑤- ):详细报道舰载机着舰成功的整个过程。
第三部分( - ):报道着舰后的欢庆场面,揭示着舰的重大意义。
4.整体把握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
设问1.速读课文,概括本则通讯报道了一个什么样的新闻事件。
预设 这篇通讯用写生的笔法详尽而具体地勾勒出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歼-15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全过程。
设问2:本文依次记叙了什么内容?
预设 辽宁舰的航行位置;歼-15舰载机着舰训练的准备;舰载机着舰的难度和意义;歼-15成功着舰的过程;歼-15成功着舰后工作人员的欢呼和庆祝。
设问3:文中作者集中笔墨叙写的是什么内容?
预设 作者集中笔墨叙写的是塔台指挥和战斗机的着舰动作。通过描写着舰过程中舰、机、人的状态,将着舰的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五、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精读课文第1—4段,想一想:文章开头为什么描写渤海某海域海上恶劣的环境?文中引用着舰遇难事故数据有何作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
预设 (1)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2)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2.语言赏析
师:请同学们赏析下面的语段。
课件出示: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点拨:此类题目一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要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找出描写细节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二要分析表达效果。
预设 (1)“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2)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师:结合你们了解的航母的相关知识,说说下面两处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1)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
(2)“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
(学生分小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班内互评,教师做归纳总结)
预设 (1)形象地表现出航母在高速飞行的飞行员眼中的大小。航母本身是不小,但对于要在航母上降落的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而言,降落的位置和跑道的长度、宽度都非常狭小,再加上海面上起伏的海浪对航母位置的影响,对需要从高空降落的舰载战斗机而言,“一片树叶”这个喻体极其形象和准确地描述出着舰的舰载战斗机和航母的相对体积,表达出了舰载战斗机着舰时的巨大难度。
(2)形象地表达出了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巨大危险和困难。舰载战斗机起飞着舰,条件和环境十分严苛、复杂。航母的跑道只有200多米,仅为陆上跑道的1/15;航母行进时,运动要素复杂——在涌浪的作用下,飞行甲板可能会任意地往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进行运动;风向风速复杂多变——不规则的气流会严重扰乱飞行轨迹。故舰载战斗机在航母这个狭窄的空间进行起降,在业内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
3.感悟写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
设问1: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展现指挥监控台和飞行员的对话?试简要说明。
预设: 一方面通过对话交代着舰的动作。另一方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塔台内,聆听着两人之间的对话一般,增强了现场感。
设问2:这些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
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
着舰指挥员:“航向 ,航速 ……”
飞行员:“明白!”
预设: 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既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也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
简短的对话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不仅写出了指挥员和飞行员的沉着镇定和他们所具备的极高专业素养,也表明着舰过程进展顺利。
设问3: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有什么妙处?
预设: 比喻: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设问4: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预设: 表现出军事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衬托出此次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
设问5:文中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神态和心情。有何作用?
预设: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描写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设问6:这一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预设:采用了抒情和记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出人们的激动兴奋心情,同时也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六、深入探究,提高升华
师:这则通讯能不能去掉主标题,直接将副标题“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作为标题?“一着惊海天”妙在何处?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生交流讨论,师小结)
预设 不能。“一着惊海天”通过“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让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带给读者以震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副标题只是简单概括陈述,无此表达效果。
师: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
(生交流讨论,师小结)
预设 承载着中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破解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
师:作为一篇新闻,本文是如何打动读者的?
(生交流讨论,师小结)
预设 (1)通过反复渲染、蓄势,让读者感受当时人们从期待到紧张再到彻底释放的心理过程,从而受到情感上的冲击。用多种方法表现舰载机着舰的困难,增强情感冲击力。用较多笔墨描写舰载机着舰后人们情感的爆发,以感染读者。
(2)明确舰载机着舰对于中国海军的意义,对于近代以来长期落后的中华民族的意义。通过深化读者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激发读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心,将读者的“个人情感”升华到“民族情感”的层面,从深层次打动读者。
师:本文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简要谈谈这篇通讯具有怎样的美感。
(生交流讨论,师小结)
预设 (1)动态美。文中的很多动态描写,呈现出活跃热闹的场面,产生了视觉上的冲击。如开头先是对海域环境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出一幅壮美的图景。在描述舰载机着舰的最后动作时,一系列细微动作的描摹、人物表情的刻画,使这次舰载机着舰过程在具有宏观的壮美之外,还具备了微观的细节之美。
(2)情感美。如第3段字里行间透露着这次着舰的重大意义,展现出人民海军官兵的家国情怀,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再如第7段“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作者将个人情感融入对着舰过程的描写中,感情厚重。这样的美,是情感之美。
(3)语言美。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气势恢宏。如把舰载战斗机着舰的过程比作“刀尖上的舞蹈”、把即将着舰的舰载战斗机比作“凌波海燕”等,语言优美,使文章具有很强的阅读美感。
七、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请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4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