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统编版
23 富贵不能淫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导入新课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导入新课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导入新课
原文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居:居住。
广居:宽大的住所。儒家用以喻仁。
正位:中正之位。
大道:正道。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
得志:实现其志愿。
注释 :
由:遵循。
初读感知
居住在天下最宽大的住所里,站立在天下得最正大的位置,行走在天下最光明的正道上;能实现志愿,就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愿,就独自行其道。
译文
初读感知
原文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淫:使昏乱。
注释 :
富贵不能使我昏乱,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译文 :
初读感知
品析第一句,说说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话从“居”“立”“行”三个角度
阐释真正的大丈夫是有仁、有义、有礼、有智的。
再读探究
01
孟子举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言下之意是:你景春怎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从论证方法看,这句既是举例论证,又是类比论证,以“女子”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
再读探究
02
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的?
【答案】孟子用排比句从正面论述,“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这是比喻论证,同时与上面构成对比论证;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这又是一种对比。
再读探究
03
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事例阐述
大丈夫的所作所为,通过“得志”与“不得志”
的对比,分析他们对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态
度,赞美了大丈夫高洁的品质。
再读探究
04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来的?
【答案】结尾总结全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再读探究
05
【难点探究】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
夫”之道的不同。
【答案】“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再读探究
富贵不能淫
得 志
不 得 志
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课堂小结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论述,明确提出了孟子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课堂小结
统编版
谢 谢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