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著名学者南怀瑾
苏轼他从人生的得意走向失意,是谁安慰了他疲惫的心灵?陶渊明从官场走向田园,是谁给予了他选择的勇气?为什么历史上很多人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气概,除了他们对信念的坚持,也许从庄周这儿我们能得到一点答案。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四方。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里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师父酷爱兰花,因此,十分殷勤地侍弄它。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弟子们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外。第二天,弟子们望着眼前破碎的花盆后悔不迭。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然而慧宗禅师却神态自若,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就是这一句平淡无奇的话,令在场的弟子们大彻大悟,如醍醐灌顶。
佛家的说法:人生犹如一个无边无际的苦海,苦海无边;苦就是人生的真实本相。
快乐人生,逍遥人生
逍 遥 游 庄子
庄子主要思想是 。在政治上,他主张 。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 之境。
清静无为
知人论世
无为而治
“逍遥”
老子被尊为“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
中国哲学之父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为寓言《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经》,他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约公元前369—前286)
战国,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
庄子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 yuānchú,古书上指凤凰一类的鸟),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 chī 古书上指鹞鹰)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巾:本指佩巾,这里指用巾包裹。笥(sì):竹制的盛器,这是指用竹笥盛放。)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máng wù (同恍惚 )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 jiào jiào 哭声) 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1、什么是逍遥?
2、怎样才能逍遥?
3、为什么要逍遥?
“逍遥”,也写作“消摇”。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
自由自在地活动。
注意下列红色字的注音
北冥( )
鲲鹏( )
抟( )
迁徙( )
坳堂( )
草芥( )
夭阏( )
蜩蝉( )
舂粮( )
míng
kūn
tuán
xǐ
āo
jiè
è
蟪蛄( )
大椿( )
斥鴳( )
泠然( )
万仞( )
蓬蒿( )
数数然( )
恶乎待哉( )
决 起( )
chōng
huì gū
chūn
chì yàn
líng
rèn
hāo
tiáo
shuò
wū
xuè
结合课前预习,看文中阐明了什么道理?
思考
品读第一段
疏通、翻译课文第一段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鲲鹏的形象?
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时气势壮美。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说“野马”“尘埃”何意?
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尘埃:
扬在空中的土叫“尘”,
细碎的尘粒叫“埃”。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还举了哪些例强调“所待”?
强调鹏鸟“有所待”,
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
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
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三 笑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如?
到底要说啥?
一 笑
万物都有所待。
1.鹏鸟奋飞:
2.水雾尘埃:
3.大舟无力:
4.杯水胶地:
5.蜩鸠嘲鹏:
6.远行所待:
大至鹏鸟,小至尘埃,
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
都是不自由的,只是所待有大小而已。
得出道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万物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自由。
凭借强大风力。(六月息)
要靠气息相吹。(以息相吹)
因为积水不深。
因为水浅舟大。
不知自己“所待”。
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总结:通过对比,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 )论证
蜩(蝉)
鸠(斑鸠)
斥鴳(鴳雀)
鲲鹏
朝菌
蟪蛄(蝉)
众人
冥灵
大椿
彭祖
对比
二 笑
宋荣子犹然笑之
2、宋荣子为何笑这些人?
1、“宋荣子犹然笑之”笑谁?
四种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因为他们心系功名,为名所累,为利所困,算不上真正的逍遥者
3、对于宋荣子,庄子又怎么看?
否定。“斯已矣”
“虽然,犹有未树也。”
品读第三段
三 笑
4、列子算不算逍遥者 ?
不算。“犹有所待者也”。
5、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6、如何做到“逍遥游”?
无己、无功 、无名
“无已” 是
“无名” 是
“无功” 是
本文的主旨:
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不偏执于自己,忘掉自我
不追求事功,去掉功名利禄之心
不追求名声,忘掉荣辱毁誉
消除物我对立,超越现实,
步入绝对的自由。
三笑
蜩与学鸠笑之
世间万物,无论大小,都处在不同的束缚中,
只是所“待”有大小,都不是真正的“逍遥”。
斥鹌笑之
不理解鹏鸟的远大志向,其实它自己受空间的限制也不逍遥,视野狭窄是无法达到逍遥的。
宋荣子犹然笑之
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
“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所谓的逍遥,就是
顺应万物本性、
超越了一切现实困境、
融合了物我,
无所依赖、安宁恬静、悠然自在的
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逍遥游
屈原“将有路走成了无路”
庄子“将无路走成了有路”
辨别下列虚词在句中的意思:
之
鲲之大
鹏之背
鹏之徙于南冥也
生物之以气息相吹
蜩与学鸠笑之曰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知
助词,“的”
代词,“它”
到……去,动词
代词,“这”
主谓间无实义
而
化而为鸟
怒而飞
其远而无所至邪
水浅而舟大
我决起而飞
枪榆枋而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表顺承
表修饰
表转折
表因果
表修饰
“就”,表承接
表承接
其
其名为鲲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揣测语气
代词,它的
代词,它
副词
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语气助词,呢
动词,是,叫做
动词,成为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