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6.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8 07:4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雁门太守行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
李贺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
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雁门太守行①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压:逼迫 摧:毁坏 开:依次排开
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临:到 提携:拿起 玉龙:宝剑
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坏,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
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一、一二句分析
1、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黑云”喻指敌军嚣张气焰,这一句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黑云压城城欲摧”现在常被人们用来形容:局势危急。
2、压有何妙处?
压是逼迫的意思,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战士处境艰难。
3、“甲光向日金鳞开”表达效果?
用比喻,借日光显示,写出了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高昂士气。
4、“开”有何妙处?
“开”是依次排开,写出了我军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的对比。
5,对于“黑云·····金鳞开”,王安石曾批评“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明代杨慎却称自己曾经见过此类现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对此你有何看法?
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有日光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二、三四句分析
1、“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赏析
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紫红的晚霞,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2、前四句写的是日落前的情景
三、五六句分析
1、作者写“半卷红旗”表现了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速行军,另一方面高度戒备,不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2、“霜重鼓寒声不起”理解
描写了苦战的场面,战地的苦寒表现将士们不怕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3、“半卷红旗临易水”引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由“易水”联想到什么?)
引用战国时期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既表明了交战的地点,又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还激烈的豪情。
四、七八句分析
1、“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尾联赏析)
引用战国时燕昭王在黄金台以重金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称颂天子对人才的重视,称颂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的决心。
2、对“报君”和“为君死”的理解
这里以抒写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使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说的“报君”和“为君死”和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本质的区别,君是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维护中央集权战死,这两句算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3、后四句写的是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五、总结:
1、主题
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体,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2、本诗具有鲜明的色彩,试举例并说明好处
这首诗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战争的场景,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烘托苍凉悲壮的气氛,构成奇特的意境,显得新奇怪异。
3、阅读全诗,试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内容上:即答“主题”
表现手法上:a、比喻、夸张 b、感官、视觉听觉 c、烘托 d、引用典故
4、全诗按时间的顺序描绘了哪三幅图画
白天:敌军压境 ,铠甲闪闪
黄昏:号角漫天,塞土胭脂
夜晚:部队偷袭,鼓声凝重
5、感情基调:激昂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