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2.7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一)
【教材分析】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学情分析】
有了“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风。
科学思维: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探究实践: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态度责任:1.能够大胆假设并保持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且能够仔细求证,得出结论。2.在了解到空气这一性质后,能体会到它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与危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难点: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玩风车导入揭题(预设4分钟)
1.出示风车。
提问学生:会玩吗?两位同学比比谁有多种方法玩?
2.找2个学生到讲台前面玩风车(预设学生会吹、跑)。
提问:谁更会玩?为什么?
预设生:用吹、跑、扇、拨动等方式玩,让风车转动。
3.出示铁质小风轮
提问:老师可以不用吹、跑、扇、拨动方式让铁质风车转动,信吗?(演示)为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让学说大胆猜测
提出:都是大家的猜测,这个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自然界里的风的成因(揭示课题)。
风的成因(板书)
二、设计探究实验
1.要研究风,却看不见,有什么办法可以在教室里里看得见风?
预设学生:感觉树叶动......
出示卫生纸条,可以帮助我们感觉风,追问怎么清晰的用眼睛看见风?
2.出示香条
说明这是看见风的神器,并点燃示范,引导生明白借助外界事物的帮助看见风,烟雾在教室里面实验最方便看见风,空气流动的方向就是风的走向。
3.出示其他材料,利用这些材料怎么做实验?
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说一说。
预设学生会提到热空气会上升的原理,学生会提出直接点燃蜡烛和香条观察实验装置里的现象,这时候提问学生:大家都猜测跟加热空气有关,怎样可以确定就是跟热空气有关系?跟什么对比?
引导学生提出:实验一,点燃香条不点蜡烛,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二,点燃香条和蜡烛,观察实验现象。利用对比试验来观察,风的形成的具体原因。
4.降解注意事项,完成实验一再发实验二的蜡烛。
5.开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填写记录单。
三、实验验证,总结
1.点蜡烛与不点蜡烛有什么区别?
分小组汇报实验发现,投影仪展示学生记录单。
提问小组:你们说说发现,或者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先讲解实验一现象再讲解实验二,再说说发现和自己的思考。(预设生:蜡烛加热装置里面的空气,热空气上升,形成了风,空出来的部分冷空气补充进来)老师引导和总结。
2.让学生解释铁质小风车为什么会转动?
3.大自然有风,大自然有大蜡烛吗?(太阳)
4.观看自然界的风是怎么形成的视频。
教师总结。
四、拓展研究
1.出示教师自制简易走马灯,并展示。学生解释转动的原因。
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个什么有趣的科技作品吗?
同课异构(二)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能理解热气球里面充满了热空气以会上升,进而迁移到热空气会上升,但是要学生通过这个现象来解释自然界的风是有相当的难度的,通过模拟风的形成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来理解,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向热空气的方向来流动补充,从而形成风。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把实验中见到的现象迁移到大自然中,理解风的形成原因。
科学思维:能够大胆假设并保持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且能够仔细求证,得出结论;
探究实践:1.能通过探究活动理解风形成的原因,知道热空气上升后冷空气流向热空气方向,从而形成风;2.能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空气的流动方向,并能够在记录单上用箭头表示出空气的流动方向。
态度责任:在了解到空气这一性质后,能体会到它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与危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完成实验,能观察到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并用箭头表示出来;
难点:把实验中见到的现象迁移到大自然中,理解风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模拟自然界中空气的流动,从而理解风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闯关引题
第一关:猜一猜(PPT展示,完成即可打开奖励)
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
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
师:打一自然现象
生:风
师:你根据哪些特点确认是风的 ?
生:因为夏天没风吹时会很热,冬天风吹起来又很冷。再加上风又是无形的,刮 起风来又会有声音。所以我们确认这个谜语说的就是风。
师:那么,风究竟是什么在走动?
生:是空气在走动。(目的是在这里引导学生关注到:风是看不到的空气在流动)
师板书: 风
空气 走动(流动)
师:恭喜同学们第一关闯关成功(打开热气球视频)
师:看完这个之后,我有点疑惑,能不能帮老师解答一下:热气球里面不是只有满满的空气吗?为什么往热气球里面喷火,它就飞起来了呀?
生:可能是火吧空气烧热了吧?
师:哦,空气变热了,是吧?
生:是的
师:原来是这样。空气变热了就往上飞了!
师板书: 风
热空气 向上 空气 走动(流动)
二、深入探究
师:那么,为什么空气会流动?就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原因吧!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关。(PPT展示)
第二关:找一找
师:找什么呢?PPT展示 1、找空气;2、找空气走的路线
师:在这里你能找到空气吗?
生:能
师:哪里有?
生: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看不见
师:我们还要找空气走的路线,可是空气又看不见,有没有好办法帮助我们看见走动的空气?
生:借助个什么物体
师:(示蚊香并点燃)老师这有这个,点燃之后会冒烟,可以吗?
生:可以
师:现在,借助烟雾可以看到空气是怎么走的吗?
生:向上走的
师板书:在向上的右边打上箭头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套特别的玩具,示材料:一个住满空气的小房子、一支蜡烛、一条小纸蛇、一根蚊香。请你观察一下哟!这可是一个特别的小房子,你发现了吗?
生:小房子上面有两个洞,还有一个透明的窗口,下面还是空的
师:这两个洞呀是给空气准备的门和天窗,透明的窗口能方便我们观察空气是怎样走动的,而这个蚊香呀就可以让调皮的空气没法对我们隐形,小纸蛇呢就帮忙守住小天窗,不让调皮的空气溜出去。那,你们想不想和空气来玩一玩游戏?
生:想
师:会不会玩?
生:不会
师:那可看仔细了,老师可只教你们一次哦!
探究活动:风的形成模拟实验
PPT介绍实验步骤:
1、点燃蚊香(看空气走的线路)
2、点燃蜡烛
3、罩上小房子
4、把点燃的蚊香放小房子的门外(看空气走的线路)
5、手提小纸蛇,悬在小房子的天窗上空
6、把你们找到的空气走的线路用小箭头画到活动手册上。
学生实验
师巡查指导
ppt展示:说一说,你找到的空气走的路线和你的发现。
生:汇报
PPT展示: 思考:
1、小房子外面和里面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2、之前在小房子外往上走的空气,为什么会从门口跑进小房子里去?还从天窗跑到外面?
生:外面的空气冷,小房子里面的空气热。热的空气会向上,所以会从天窗跑出来,小房子外面的冷空气就会从门口进来。
师小结:所以说,就是热空气上升后,冷空气又流向热空气的方向,对么?
师板书: 风
冷空气 流向 热空气 向上 空气 流动
师:祝贺大家第二关也闯关成功,接下来进入第三关,请看大屏幕
三、知识迁移
第三关 辩一辩(PPT展示)
师:在这个游戏中,我们用蜡烛给空气加热,当热空气上升后,旁边的冷空气流向热空气的方向,空气流动起来,就形成了风。
在大自然当中,也是因为热空气上升,旁边的冷空气流向热空气的方向,使得空气流动起来,从而形成了风。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当中,有像蜡烛那样的,可以发光发热并给空气加热的东西吗?
生:太阳
师:那你们能不能尝试解释一下大自然当中,风形成的原因?
生讨论后回答
生:太阳把空气晒热后,热空气上升,旁边的冷空气流向热空气的方向,空气流动起来,就形成了风。
师:拍手,你们真棒!第三关也闯关成功了!
四、拓展、应用
师:那么,你们知道不知道关于风的一些事情呢?
生:……。
视情况播放龙卷风及风的拓展视频。
评价:1、8个小组分三个闯关内容进行评价,每一关闯关成功后各小组长上黑板贴上红色心形磁贴;
2、思维积极,回答踊跃,老师给相应小组贴蓝色心形磁贴;
3、认真倾听的小组,老师给相应小组贴黄色心形磁贴;
4、小组合作好的小组,老师给相应小级贴绿色心形磁贴。
同课异构(三)
【教材分析】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风”。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
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科学思维: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探究实践: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态度责任:1.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2.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3.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风的神奇,形成热爱自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猜谜语导入:
水皱眉,树摇头,
花弯腰,云逃走。
猜一种自然现象(多媒体出示谜语)
(预设:风)
师:你是怎么一下子就猜到是风的呀?
(预设:风把水吹出波浪、把树和花吹动、把云吹走)板书:风
2、火蛇游戏:
说到风,老师有一个很有趣的玩具想给你们看,想看吗?
拿出火蛇,请学生上来举,师用书本从下扇风,看到火舌转动。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预设:有风形成)
提问:用书本制造的风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教师演示:老师还有一个办法能让空气流动起来,我们一起仔细看看(演示:将火蛇放酒精灯上方)
(演示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觉得是什么引起的?(生:火形成了风/温度升高形成了风/空气变热有风形成)
(引导学生做出假设)猜测:这个风是怎么形成的?
引导进入实验环节:那怎样验证你的猜测(空气冷热会形成风)是不是对的呢?(生:实验)
二、导入实验环节(预设5分钟)
1、引导学生说出需要的实验材料:我们需要一些什么材料进行实验呢?为什么需要这个?用途是什么?
引导例如:既然是验证风的形成是不是跟空气冷热变化有关,我们是不是应该让空气形成一个冷的环境和一个热的环境来对比?那你需要一个什么东西?我看看我的仓库里有没有。
①透明盒:密闭空间,更易形成实验的冷、热环境
②蜡烛:加热空气,形成冷热对比
③小风轮:看到是否有风形成
④线香:空气是透明的,能看到空气的流动方向
2、通过引导学生集齐材料后:材料齐了,接下来想想你会怎样拼出本次实验的实验装置?
3、教师引导拼凑完成后示范点燃蜡烛前的操作。教师故意做错点燃蜡烛前的实验操作让学生纠错蜡烛、线香的摆放位置。(如果把线香插入盒内,那烟就在盒内了,就无法分辨点燃前后烟流动方向的差别了)
三、探索:实验探究(预计20分钟)
1、多媒体出示并交流实验注意事项:
通过幽默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要小声交流,不要吹小风轮和线香,不然会影响空气的流向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告诉组长职责:①给组员分工②填写好实验记录单③管理组员实验纪律④收好打火枪⑤实验完成后要举手示意。
2、注意用火安全。
3、注意线香、蜡烛摆放位置。
4、实验结束迅速整理实验器材,组员静坐,组长填写好实验记录表后举手示意,看哪个小组效率最高。
5、学生开始实验,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实验情况。
四、研讨:分析实验数据,获得实验结论(预设8分钟)
1、组长或成员汇报实验结果:先请学生上台,利用多媒体展台展示学生的记录表。让学生分享点燃前、点燃后的实验记录表,并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再询问其他组有没有不同结果的。
2、引导学生、共同梳理:
点燃蜡烛前,你观察到了什么?然后点燃蜡烛后,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小风轮转动、上孔温度升高、侧孔温度不变,烟进入盒子)引导学生、共同梳理的同时,写好板书。
(梳理结束后请同学完整的讲一遍风的成因):盒子内空气受热后变成热空气上升,出了箱子,冷空气就会从周围补充进来,让空气流动起来,便形成风。
五、拓展(预设2分钟)
1、其实大自然中也有一根大“蜡烛”它和实验中的蜡烛所扮演的角色相似,你知道是谁吗?
2、那大自然的风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板书设计】
风的成因
同课异构(四)
【教材分析】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风。本课中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观察体验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并以收集到的现象作为针距,构建模型,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学情分析】
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额难度的。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好更容易联系利用上节课知识,我选择在上节课的实验工具上加入扇叶,将热气球装置改造成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走马灯。引导学生对走马灯改造后,让学生“看到”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并引导学生构建“风的成因”模型,使得学生将模拟实验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突破重难点。也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利用学习的科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科学思维: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冷空气会向热空气的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
探究实践:在教师的帮助下,设计实验验证风的成因。
态度责任:1.乐于探索,善于思考,能细致观察,及时记录,能反复实验,证实自己猜测。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并利用于我们生活,方便我们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冷空气会向热空气的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
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生活中我们经常能感受到风,那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风的成因》。
二、探讨:风的成因
1、上节课我们制造了热气球热气球为什么能升空吗?是的,这和空气有关,空气被加热后上升,周围的空气流过来,持续的热空气,使热气球上升。(PPT展示热空气上升,并且将这个过程不断循环)
今天我们再次利用蜡烛和纸筒,叶轮,制成中国传统工艺——走马灯。你猜测一下当我们点燃蜡烛,会有什么现象?(预设扇叶纸筒会上升,扇叶纸筒转动)
教师演示点燃蜡烛(手机录像,授课助手投屏)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预设灯笼转动起来了)(实验现象用自动播放的形式,不断循环播放)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认为这个风是如何产生的?
(预设扇叶一直不断的转动)
(预设扇叶一直转动说明热空气会上升,形成风,而且这个风一直持续,说明热空气上升后,纸筒中还有空气,这个空气估计是从周边飘过来的)
大家同意吗?
哎,大家都说冷空气会向热空气移动,可是我怎么什么也没有看到啊?你看到了吗?你看到了吗?哦,都没有看到,你能想办法看到冷空气向热空气流动的过程吗?
大家想想,我们平日有什么办法判断风来了?(预设,树叶,水波,皮肤,烟,旗帜)
同学们真厉害!科学家们也是这样做的,当他们遇到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时,他们就通过其他的物体感知这个东西或者现象。由于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所以科学家们还给这种方法取了一个通俗的名字叫转化法。
今天也可以用手来感受空气流动,也可以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艾柱借助艾柱的烟来”看“空气流动。
你觉得这个观察走马灯中空气流动的方法还需要改进吗?我们来看看老师是如何做这个实验的?老师对我们刚刚讨论的探究风的成因实验还做了改进吗?哪部分做了改进?另外老师在这个实验里除了利用了转化法还利用了一种实验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吗?对,是对比法,点燃蜡烛前后,艾柱烟流向的观察。
看同学们的表情,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了,老师还一个温馨提示:注意用火安全,注意不要撞倒走马灯,注意观察烟流动时,要使用黑色挡板。
现在请小组长到指定位置领取器材,开始实验。
三、交流与展示
实验完毕,哪个组愿意上台汇报你们的实验成果。同学们的汇报很好的证实了我们的想法: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就流过来。冷空气朝热空气流动会形成风。
现在我们利用小游戏来总结本节课知识,请抽中的同学上台进行知识竞赛。
四、作业
同学们的题目做的又快又好,获得了满分,赢得了冠军。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利用刚刚掌握的知识解释自然界的风是如何形成的。另外对走马灯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课后查阅资料,也可以利用一次性纸杯回家动手制作一个。
【板书设计】
同课异构(五)
【教材分析】
《风的成因》是小学科学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内容,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一课探究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新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学生要形成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科学概念,知道空气的冷热变化会导致空气流动,这是自然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本课在上一课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加热产生风的现象。探索部分教材上给出了一个模拟实验的完整步骤,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实验。但实验材料准备与装置的组装存在一些困难,可以稍加改进。当热气球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附近的冷空气(高压区)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而教材中研讨部分包含两个需要研讨的问题,先研讨实验中空气流动是由于空气的冷热变化,再推导大自然中是太阳的热量导致空气的冷热变化。本课内容也是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
【学情分析】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之前空气的基础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对风与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本课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对于“空气加热形成热空气会上升”这以概念有较好的理解,才能拓展延伸思考到风的形成是由于空气的冷热不均造成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能有所发现,学生发现的越多,探究就越成功。探究即是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目的,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本单元第6课《我们来做“热气球”》中学生已经形成了“热空气会上升的意识”,为本课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通过磨课发现学生对做实验的兴趣很高,但是容易忽视黑板上的实验步骤,教师在上课时可适时进行引导,提醒学生不要把蚊香和塑料条伸入油桶内。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理解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会形成风。
科学思维: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探究实践:1.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2.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3.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态度责任:1.乐于通过探究实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2.乐于参与小组探究活动。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用“灵异现象”解谜导入。
师:最近寒寒遇到了一些“灵异现象”,有没有同学能告诉寒寒,这是鬼魂作怪吗?PPT播放视频后提问。
学生:这不是灵异现象,是有风。
教师引入: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自然界中调皮的风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风的成因。
二、探实验,观现象
1.PPT展示制造风的简易装置,学生思考艾条和塑料条的作用是什么?
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装置能模拟自然界制造风,有没有同学能想一想,在小口处放艾条和塑料条的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艾条和塑料条的作用是用来让我们看见风的流动方向。
师:没错,它们都是用来让同学们“看到”风的。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下这个实验,老师除了给你们提供艾条和塑料条外,还有一个经过改造的油桶,蜡烛等。你们分组互相讨论,怎么用这些教具来探究风的形成?
学生:我们将蜡烛点燃后用油桶罩住,把艾条点燃放在油桶的底部洞口,塑料条垂直放置在油桶的上面这个出口,通过艾条的烟和塑料条的摆动就可以观察到风了。
师:嗯,非常不错,但这只是你们的猜测,请你们根据屏幕上的步骤,自己动手做一做这个实验,并在实验报告单上画出你看到的实验现象。并总结你们的结论。
教师PPT展示预设装置及实验步骤。
2.学生分小组做实验,并绘制实验现象图。
教师巡堂,拍照、展示学生作品;请一位同学结合他的作品,讲述实验现象。
PPT播放教师预实验视频,供未能做出结果的同学观察。
三、引思考,得结论
PPT展示装置图,根据装置思考风是怎么形成的;
师: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刚刚装置中向上的风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生答后得出结论:空气受热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这样空气流动就形成了风。
四、拓展思考
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装置中是因为蜡烛加热空气产生了风,自然界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呢?
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布置课后思考:为什么夏天下雨前容易刮大风?
【板书设计】
风的成因
风的模拟实验:
结论:冷热不均使空气流动形成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