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热火锅的奥秘
——常见的碱复习
一、教学内容分析
《常见的碱》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元化知识,是联系诸多具体知识(如酸、盐、非金属氧化物、能量变化、中和反应等)的重要物质类别,同时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如宏微结合、分类表征、变化守恒、实验探究、科学精神等)的渗透紧密相关。“常见的碱”是联系具体知识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桥梁,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常见的碱”的复习不仅是知识的重复,更应该是在新的情境中的综合应用、深化、重构。本节课精心选择自热火锅发热包作为教学情境,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生产等现实问题,突出从化学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化学,深刻体会化学是一门真实的、有用的、有价值的科学。本节课同时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设计有效问题,按照学生的逻辑和思维习惯,步步展开,深化学生对性构相应、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等的化学学科基本学科观念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一定学习方法和经验,但是对化学本质的认知仍然处于启蒙阶段,同时对化学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能力较低。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已经能够意识到复习课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复习态度和方法仍然存在问题。在真实情境中通过目标引导、学法指导、心理辅导和行为诱导势在必行,以此激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应用化学知识的热情,并潜移默化中渗透化学学科思想和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并通过宏微结合加深对碱的通性的本质的认识,了解通性到个性这样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
2.通过自主互助、实验探究、交流分享和反思提高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假设和实验探究的过程,体会选择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体悟真实、有用的化学。
3.通过对“加热包”成分探究和发热原理的讨论和点评,让学生感受碱的应用价值,初步感知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4.通过宏微结合、定性到定量的学科思想,寻找证据、推出合理结论,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建立科学探究的一般模型并且感知其与化学事实的关联、匹配。
四、教学重点
碱的相关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迁移和重构
五、教学难点
对物质组成进行实验探究分析、碱的通性迁移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引入】最近难得晴天,张老师就想着带着宝宝去野餐,于是想到了最近很流行的自热火锅。那么其中的发热包真的可以将饭菜加热吗? 【展示实物】加热包 【讲解】我们取150mL的水放入大烧杯,再将发热包直接放入其中。 【小组实验一】发热包加水 【提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呢? 学生实验 激发兴趣,引出问题,将学生引向一个充满问题、思考的世界,创造一个利于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环境。
环节一 初探发热包成分 【讲解】我们发现发热包放热速度很快,而且水都沸腾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发热包内的成分究竟是什么。老师发现淘宝上有这样的标注。 【图片】主要成分是生石灰 【提问】那么这种发热包的主要成分真的是生石灰吗?想要检验发热包内的生石灰,就要将问题转化为检验什么物质?为什么要检验氢氧化钙?那么同学们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检验氢氧化钙呢?请同学们两人一小组讨论,并完成学习清单上环节一的内容。 【讲解】同学们设计的方案分别利用了氢氧化钙这种物质分别与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盐之间的反应。 【小组实验一】自选试剂,并利用刚才实验时烧杯内的溶液进行2到3组实验。 【实验提醒】1.试剂用量。2.实验安全。 【提问】 观察到什么现象? 【小结】到此我们好像无法得出一致的实验结论。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 学生书写方程式,回顾氢氧化钙的性质 小组实验,分工合作,观察现象,思考 小组讨论 互评互助 回顾并应用氢氧化钙的性质,生活联系实际,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化学问题,感受化学的价值。
环节二 揭秘发热包成分 【实验反思】为什么向溶液中吹气或加碳酸钠后溶液不变浑浊呢?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引导】是否有某种物质与水混合后也可以放出大量热,且加入酚酞、氯化铁或硫酸铜也会产生相同现象? 【讲解】除了氢氧化钠,其实氢氧化钾这种碱溶于水也放热。那么它是否也可以与二氧化碳、硫酸铜以及氯化铁反应呢? 【提问】请同学们书写氢氧化钾与这些物质反应的方程式。 【讲解】这两种物质都含有氢氧根,他们具有碱的通性,而与二氧化碳或碳酸钠反应产生沉淀,才是氢氧化钙的个性,用以检验钙离子的存在。而如果用氢氧化钠重复上述实验,产生的现象将会与刚才的到的实际现象完全相符。那么是不是淘宝无良商家欺骗消费者呢? 【提问】如果你是厂商,你选择生石灰还是烧碱或者氢氧化钾作为生产加热包的原料?为什么? 【讲解】是的,从成本角度我们发现使用烧碱和氢氧化钾确实不划算,另一方面,从安全角度考虑,哪种物质更环保更安全? 【讲解】为了得出更准确的结论,有一次老师向反应了一上午后的溶液吹气,惊喜地发现,溶液变浑浊了。重复多次实验,都得到了相同现象。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反应了较长时间且冷却后的溶液,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其中吹气,来观察一下现象。 【演示实验】 【小结】我们由此可以得出,发热包加水后确实产生了氢氧化钙,发热包内含有氧化钙。 【过渡】可是反思我们刚才的探究过程,发热包内只有生石灰吗?为什么?(透过无纺布袋,我们可以看到加热包内的物质是什么颜色?黑色。不而生石灰是白色的固体。) 【讲解】那么发热包内的物质究竟是什么呢?老师又查阅资料,发现,原来发热包内的物质是复杂的混合物。 【资料】解密自热米饭发热包的成分: 硅藻土、盐、Fe粉、C粉 、生石灰、碳酸钠等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学生书写方程式,利用碱的通性,迁移到新的碱。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 在真实实验情境中思考推理,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渗透实验探究的思想,让学生初步感受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学会反思,意识到思维的严密性。 回顾氢氧化钠的性质,并将知识迁移到氢氧化钾这种新的碱的性质。并对比得出碱的通性到碱的个性,一般到特殊。
环节三 测算发热后成分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发热包的真实成分。 【提问】那么这样的发热包加水后,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请同学们书写出相应的方程式。(生石灰+水;碳酸钠+氢氧化钙;铁+水+氧气;) 【提问】那么发热包使用过后的剩余液中仅仅含有氢氧化钙吗?还含有哪些物质? 【讲解】一定含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氯化钠、水。不可能含有碳酸钠。 【提问】所以我们平时使用完后的剩余液能否随意丢弃倒入草坪中?为什么? 【追问】那么可以如何处理呢? 【提问】如果我们用稀硫酸去中和其中含有的碱,请写出方程式。 【讲解】那么我们只是相同情况下氢氧化钠的腐蚀性比氢氧化钙的腐蚀性更强。所以我们不仅要定性只是成分,还需要要定量去测算处理剩余液所需酸的用量。老师在实验室测得使用过后的发热包剩余液中,氢氧化钙的浓度为0.185%,氢氧化钠的浓度为0.06%。那么生活中中和100g这样剩余液,需要用浓度5%的白醋溶液质量多少克? 板演,学生书写方程式 思考回答 学生书写方程式 学生计算 以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将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会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 通过生活实际问题,渗透绿色化学的核心素养。 从定性到定量,增强学生对化学科学性的认识。
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探讨,我们回顾了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并利用了碱可以与非金属氧化物、酸、盐、酸碱指示剂等物质反应这些碱的通性,以及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生成沉淀这样个别碱的个性。利用这些化学知识了解了生活中自热火锅发热包的成分和剩余液的处理,除此以外,老师认为这节课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探究过程中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意志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样的品质带到生活中。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