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叶圣陶
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3、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课程标准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一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罗曼·罗兰说过“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下面我们来看几幅图画,看看画面都美在何处 在发现美的同时,我们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赞叹劳动人民的智慧。
新课导入二
同学们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吗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也同样很美!那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去感受苏州园林之美吧!
1.积累字词,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的园林的写作顺序(重点)
2.把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重点)
3.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素养)
学习目标
模块一 自学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晚年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叶圣陶先生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时间他常和同窗好友游园林,赏美景,他与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写作背景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他创作态度严肃,作品构思缜密,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称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作者简介
竿 映衬 败笔 丘壑
雷同 嶙峋 依傍 蔓延
蔷薇 芭蕉 雕镂
斟酌 明艳
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
重峦叠嶂 俯仰生姿
读一读 写一写
竿 映衬 败笔 丘壑
雷同 嶙峋 依傍 蔓延
蔷薇 芭蕉 雕镂
斟酌 明艳
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
重峦叠嶂 俯仰生姿
(gān)
(bài)
(léi)
(lín xún)
(bàng)
(qiáng wēi)
(bā jiāo)
(diāo lòu)
(zhēn zhuó )
(yí)
(cái)
(zhàng)
(zī)
( hè)
(màn yán)
(yàn)
( hè)
(lín xún)
(bàng)
(chèn)
重峦叠嶂:
重重叠叠的山峰。峦,连绵的山。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别具匠心: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俯仰生姿:
高矮错落有致,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
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整体感知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图画美
2.哪一句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模块二 合学
1. 本文为什么运用逻辑顺序介绍苏州园林,而不运用空间顺序?
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的某一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点,需要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分项进行说明。
合作探究
2.为体现共同点设计者是从哪几方面设计的?
图画美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修饰
门窗的图案
色调的处理
总
分
主
次
逻辑顺序
说明结构
模块三 省学
(组题)
第二课时
说明方法
一、要想把事物说明得好,还要讲究方法,请找出本文用到的说明方法,并加以分析。
合作探究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数量很多的特点,具有说服力。
精读细研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 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精读细研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和我国绝大多数的建筑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精读细研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自出心裁,具有说服力。
4.“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的假山池沼的配合从各个角度看都要取得一幅画的效果这一特点,使文章具有浓浓诗意和韵味,增添了文章文采。
精读细研
合作探究
二、 读课文,体会本文作为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可绝不”能否删去)
不能删去,“可绝不”这个词表意肯定,一点都不含糊,合乎实际,如果删去的话,与原文不符,“可绝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和科学性,所以不能删去。
2“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地沼”(“都有”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都有”一词在这表示范围,表示苏州园林里面都有假山和池沼,如果删去“都有”,意思就变成有的有,有的没有,与原文不符,“都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和科学性。所以不能删去。
3.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往往”是指“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做出限制,用语准确、严谨。
5.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允许欠美伤美的败笔.
“一切”是指无一例外,从范围上加以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决不”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其共同点。
6.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极少”表示使用很少,但不是不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合作探究
“标本” 在这里是样本的意思,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图案画”和“美术画”有什么区别?)
合作探究
“图案画”更类似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看上去
工工整整,大部分是对称的,比较刻板。而“美术画”
是艺术创造,更注重个性,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和
艺术之美。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
“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4.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插图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
合作探究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观众多、极有层次了。
主题
本文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局部特点等的介绍,突出了苏州园林“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总体特征,展现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模块三 省学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 )
(3)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
作比较
举例子
举例子
课堂检测
(4)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
(5)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打比方
列数字
摹状貌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