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统编版
6 藤野先生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
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是一位爱国青年,面对丑化中国人的场景,愤然离场的情景。他是谁?为什么会愤然离场?今天,我们就走进《藤野先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导入新课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 人。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鲁迅先生以笔为戈,战斗一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导入新课
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导入新课
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时期。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导入新课
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写“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
写“我”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初读感知
第一部分(①-③)
第二部分(4-35)
第三部分(36-38)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无非”是“只不过,不外乎”的意思,表露出对东京的失望之情。“这样”指下文中中国留学生的种种堕落行径,表达了作者对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的愤懑和厌恶之情。第一句领起下文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堕落、不求上进生活的描写,为后面写自己离开东京埋下伏笔。
初读感知
1
“实在标志极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
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标致极了”是反语,就是说反话,意为丑陋极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进行无情嘲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懑和不愿与他们为伍的情感。
初读感知
2
第1段中运用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盘”“油光可鉴”“扭几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国留学生精心摆弄辫子,不以为丑,反以为美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缺乏民族自尊,不思进取的清国留学生辛辣的讽刺。
初读感知
3
前往仙台途中,作者为什么特别提到“日暮里”“水户”两个地名?
【答案】“日暮里”“水户”两个地名,看似闲笔,无关紧要,其实不然,这正反应了鲁迅的思想情感。“日暮里”取“日暮途穷”之意,有忧国忧民思想的鲁迅,自然对这样的汉字十分敏感。而水户则是爱国者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至死不为清王朝效力,不愿意回到被异族侵占的故乡,鲁迅对他的这种精神十分敬 仰。记得这两个地名,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感,这也是鲁迅先生刻苦学习的动力源泉。
初读感知
4
“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幻灯片)事件”中对学生会干事的“小动作”和日本学生欢呼“万岁”的描写,是不是偏离了“藤野先生”这个题目?这两个事件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
【答案】没有偏离。学生会干事的行为和日本学生欢呼“万 岁”,让鲁迅先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同时也反衬出藤野先生的博大胸襟,所以并未偏离。这两个事件的先后顺序不能调换,一是时间上有先后,二是两件事情对鲁迅的刺激程度由浅到深,且“看电影(幻灯片)事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触发点,所以不能调换。
初读感知
5
“我”离开藤野先生,是撒了谎,怎么理解这个“谎话”?
【答案】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爱,使鲁迅对自己的 “弃医”感到难以启齿,因为不愿意伤害藤野先生,所以只好说谎,从中也可以看出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尊敬。
初读感知
6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
【答案】 作为独在异国的学子,鲁迅从藤野先生那里得到关怀、爱护,得到尊重理解,得到学识,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鲁迅的热心期望,让鲁迅感受到一个真正教师的风范,因而鲁迅对藤野先生怀念和感激。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初读感知
7
如何理解第37段中“他的对于我的……中国去”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是对藤野先生高尚品格的概括性评价。这里 “小”与“大”的区别,是从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 的。“为中国”有新的医学,这在新的医学传播范围上比较“小”,当然意义并不小,表明他毫无民族偏见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造福人类,这从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比较“大”,表明他对新的医学的热爱。段解: 此段从“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的优秀品格。
初读感知
8
【答案】首先,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特征,来勾勒他们的形象。留辫子是服从清朝统治的标志之一,鲁迅和一些有革命抱负的青年,到日本后就剪掉了辫子,表示对清政府的反抗和同旧的封建习俗彻底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完全是追求个人名利,准备回国凭着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衷心未变,以便升官授爵。可是在日本又想赶时髦,只有把辫子盘起来。
【难点探究】《藤野先生》一文主要表现藤野先生的伟大精神与品格,为什么文章开头要描写东京的清国留学生?
再读探究
1
日本留学完全是追求个人名利,准备回国凭着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忠心未变,以便升官发财。可是在日本又想赶时髦,只有把辫子盘起来。作者接着写了“清国留学生”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作者对此十分厌恶,用反语进行了无情讽刺。因为作者怀着救国救民的目的来日本留学,看到这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自然深恶痛疾,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对弱国的帮助,一个外国人,还那样关心中国的进步,可作为“清国留学生”对国家的命运前途却漠不关心,二者对比之下,更显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所以,描写“清国留学 生”,也是为了表现文章的中心。
再读探究
【答案】鲁迅用“呜呼,无法可想”这一感慨,来说明中国人的愚昧和落后,他听到日本学生欢呼“万岁”,“特别听得刺耳”,因此觉得学医不是首要任务,而改变民众的精神,是“第一要著”。所以他弃医,另寻救国的道路。“那时”即指在仙台看电影(幻灯片)事件发生的时候。“看电影(幻灯片)”受刺激是他改变主意的一个主要因素。
【难点探究】当初“我”到日本学医是为了救国,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
再读探究
2
此外,中国革命潮流对他也有影响。他放下解剖刀,拿起解剖灵魂的笔,走上了思想革命的战场。写“匿名信”及“看电影(幻灯片)”这两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第一件侧重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对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弱国人民受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要使祖国富强起来;第二件事,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民族衰落原因之一),说明改变民众精神的迫切 性。这两件事是作者弃医从文,告别藤野的直接原因。
再读探究
遇到藤野先生前在东京的见闻感受
藤野先生
深切怀念藤野先生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
①添改讲义
②纠正解剖图
③关心实习
④问中国女人裹脚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鲁迅弃医从文
与藤野先生别离
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课堂小结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情、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统编版
谢 谢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