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统编版
1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生于清朝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逝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中国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新闻
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 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内容上有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消息
结构上有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消息的基本要求:
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性(简明扼要)。
注意:消息不是“纯客观”的报道,它要把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因此,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
正确理解消息的结构:
标题:
导语:
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
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
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注意:
包含引标、主标、副标;一篇消息可以三标齐全,可以没有主标或副标,但不能没有主标;
背景和结语可以暗含在主体里。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分析消息的结构
初读感知
1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故why
1949年4月20日
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敌军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初读感知
2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3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初读感知
4
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败。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当。
初读感知
5
摧枯拉朽
“南渡长江”,“南”怎么理解?
(向南)
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写我方的有:
写敌方的有:
“万船齐放” “突破敌阵” “占领”
“进击”
“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
再读探究
01
02
03
04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嘎然而止。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
课堂小结
统编版
谢 谢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