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藤野先生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 藤野先生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8 17:0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藤野先生
基础过关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①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②jì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①耸____________起 ②发jì( )
(2)括号内填入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 B.但 C.由于 D.所以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
(4)文段中“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实在标致极了”中“标致”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年近三十,头发梳得锃亮,油光可鉴。
B.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C.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D.十年浩劫中遗失的大量书籍,从此杳无消息。
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C.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事的。
B.文章写了不少和藤野先生无关的事,看似形散,实则神不散。
C.全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暗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也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5.斯人已去,风范犹在。请从本课摘引一句或几句隽语,作为鲁迅书屋的纪念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6.下列对《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前半部分写阿长的粗鄙,是为了突出后半部分阿长对“我”的无私关爱。
B.《二十四孝图》写的是鲁迅从最早得到的画图本子中,知道了“孝”是艰难的,以此告诫读者“孝”是需要真心付出的。
C.《五猖会》写鲁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与儿子的隔膜,以及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都给我们留下了思考。
D.在《狗·猫·鼠》一文中,鲁迅写了他“仇猫”的原因:残忍,一副媚态,吵到了自己,以为吃了“我”的隐鼠。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严九郎
①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中国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②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③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中国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④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⑤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虽然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前年,我的长子藤野达也在福井中学时,主讲汉文的管先生对他说“这本书上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于是长子达也借回了周君写的书让我看,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译的。
⑥这以后大概过了半年,管先生来和我会面,也谈到了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从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听说在姬路师范当老师的前田先生也说过周君的一些事情。
⑦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像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⑧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和周君一起照过相。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 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周君文中写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写,我现在也很想看看自己当时的样子。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⑨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尽管中日甲午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中国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中国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⑩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中国人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
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现在如何生活 周君有没有孩子
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1)从选文第①—⑥段来看,藤野先生对周树人(鲁迅)有哪些印象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第一句“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品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①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1)选文与鲁迅的《藤野先生》是他们回--忆彼此的文章。结合所学内容,请你说说两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学校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请你按照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概述事迹]请概述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6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走进作品]请你写一段推荐语向朋友推荐《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不少于100字)
推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过关
1.答案 (1)①sǒng ②髻
(2)B
(3)比喻夸张
(4)照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解析 (1)①“耸”的正确读音是“sǒng”;②注意“髻”跟“鬟”等形近字的区分。
(2)分析前后句意,确定关联词语。前句讲东京没有什么好的,樱花也不过如此;后句讲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前后构成了语意上的转折关系。所以选择B。
(3)把被顶得高高耸起的学生制帽比作富士山,是比喻。帽子如何高,也不会像山一样,语意明显夸大了,是夸张。
(4)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标致:漂亮。联系“头顶上盘着大辫子,……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可知,这里明显是反语,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讽刺。
2.C A.油光可鉴:形容非常光亮润泽。符合语境。B.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符合语境。C.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用于故事情节错误。D.杳无消息:没有一点消息。符合语境。故选择C。
3.C 伟大:形容品格崇高。“伟大”用的是本义,其余三项都是反语。
4.C 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5.答案 (示例1)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示例2)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解析 鲁迅书屋的书桌上,除了放有砚台、“金不换”毛笔等文具外,还有一盏引人注目的高脚煤油灯。正是在这张书桌上,鲁迅先生完成了许多重要作品。这里见证着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鲁迅勇敢的战斗精神。从课文结尾段摘引怀念句和战斗句均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
6.B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
7.答案 (1)①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②身体不太好;③非常认真地做笔记,学习吃力;④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上课时非常努力;⑤成绩不是非常优秀;⑥优秀的文学家。
(2)既照应了文题“谨忆”二字,又为下文写人叙事做了铺垫。
(3)①“据说”表示据别人说。藤野先生与鲁迅分处异国,只能根据别人的言语来判断对方所处状态,这个词语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
②“只不过”是藤野先生的谦辞,表现出他谦虚的品质,侧面写出他和鲁迅两人感情的深厚。
(4)本文表达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怀念。《藤野先生》表达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尊重、敬佩、感激与怀念,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严谨的高贵品质。
解析 (1)根据第②段中的“周君身材不高……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学习上大概很吃力”,第③段中的“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第④段中的“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第⑥段中的“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可知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印象。可据此提取信息回答。
(2)文章首句提到“记忆不是很清楚”,与题目中的“谨忆”相照应;“多年前的旧事”引出了下文,为下文写人叙事做了铺垫。
(3)品析加点词语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是:解释词义+分析语境+效果、作用。据此来品析“据说”“只不过”的表达效果。
(4)《谨忆周树人君》中藤野先生回忆了自己与鲁迅接触并交往的往事,文末两段表达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怀念之情。《藤野先生》中鲁迅回忆了自己到仙台求学的经过和藤野先生给自己的帮助,表现了自己对藤野先生的尊重与敬佩,对他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乐于助人精神的赞美。鲁迅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表达了他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与怀念。
8.答案 (1)(示例)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匿名信事件使鲁迅体会到弱国弱民的屈辱;看电影事件使鲁迅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决心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中国。
(2)(示例)一位有志青年于国家贫弱之际,只身来到日本求学,在这里,他得到了一位日本老师毫无种族歧视、毫无私心驱使的关爱和帮助。很多年后,那个青年不再年轻,但他仍念念不忘那位老师。这个青年就是鲁迅,他写下的感人至深的忆恩师的文章就是这篇《藤野先生》。
解析 (1)“弃医从文”的故事出自课文《藤野先生》,概述时,注意字数要求,说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即可。
结合《藤野先生》一文中藤野先生与鲁迅之间的故事写推荐语,语言要富于感情,注意字数要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