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第二十二课 《孟子》三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畎亩(quán)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B.傅说(yuè) 不能淫(yín) 往之女家(rǔ)
C.胶鬲(gě) 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
D.曾益(zēnɡ) 衡于虑(héng) 法家拂士(f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志,与民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
(5)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而后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0)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______”同“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同“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同“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同“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所以动心忍性
D.富贵不能淫
5.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人恒过
B.劳其筋骨
C.必先苦其心志
D.空乏其身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最多的也只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D.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8.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
(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往之女家______
(2)或败奔______
(3)同敞危坐不去______
(4)适同敞自灵川至______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
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行天下之大道/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C.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中以是服同敞。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13.(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三、综合性学习。
14.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 ”,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仁”行世间】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第二十二课1.B【解析】A. quǎn C.gé D.bì
2.(1) 真正,确实。 (2) 遵从。 (3) 选拔、任用。 (4) 这样的。 (5) 违背。 (6) 指在国内。 (7)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8) 了解、明白。(9) 震慑(10)同叛,背叛
3.女-汝,你。曾-增,增加。衡-横,梗塞、不顺。拂-弼,辅佐。
4.B
5.A
6.C
7.C.
8.B.
9.(1)通“汝”,你,你的 (2)有时 (3)离开 (4)恰逢
10.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11.D
12.(1)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2)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13.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乙参考译文】张同敝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为人大方、讲义气。每次带兵打仗,就骑着马走在将士的最前面。有的时候战败,将士都逃跑了,但是张同敝端端正正地坐着,不离开前线,将士们看到了就再次投入战斗,有时会取得胜利,军中众将因此都很佩服他。顺治七年,清军攻破了严关,将士们都放弃桂林逃跑了。桂林城中空无一人,只有式耜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敝从灵川到达桂林,拜见了式耜,式耜说:“我是桂林的留守将军,应当死在这个地方。你没有守城的职责,何不像其他人一样离开呢?”同敝认真地说道:“从前的人以只有自己成为君子为耻,你难道不让我和你一同赴死吗?” 式耜大喜,拿出酒和他一起喝,一直到天亮,清晨时分,被清军所擒,让他们投降,他们不愿意。下令让他们做和尚,也不愿意。于是,就将他们关在民房里。虽然(两人)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但是可以互相听到声音,两个人每天通过吟诗来互相唱和。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14.(1) 人人平等 博爱、仁爱 (2) 示例:①爱亲人。②爱他人。③爱民众。④爱万物。
(3)示例一: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示例二: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轶事活动。示例三: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示例四: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