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逍遥游
教学重难点
教学依据
教学目标
四
五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依据
本讲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选自本单元的《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能口头疏通全文,并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感受庄子文章善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写作特色和浪漫主义色彩。
3、通过合作探讨,加深对庄子“逍遥至境”的认识。
1、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体味文本的思想感情
2、对“逍遥至境”的深入认识和评判
三、教学重难点
诵读法
问答法
联想法
点拨法
自主学习
合作探讨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逍遥游
——庄周
回顾知识
艺术特色:
3、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1、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
2、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等
寓言说理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修辞手法
思想内容:
1、“三笑”
2、小大之辩
3、四种境界
否定
万物皆有所待
世人皆有所待
“逍遥”
思考:宋荣子不计毁誉、淡泊名利,在常人看来已经达到超然物外的高度了,可庄子为什么认为他“犹有未树也”?
一、何为逍遥?
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认为什么才是逍遥?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宋荣子不计毁誉、淡泊名利,在常人看来已经达到超然物外的高度了,可庄子为什么认为他“犹有未树也”?
二、为何逍遥?
庄子为什么要推崇无所待的逍遥境界?
由“儒道之辨”反观庄子的选择,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 ;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 天道》
南怀瑾先生: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食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 ;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向老庄寻一剂疗救的良药。
三、何以逍遥(庄子)?
庄子何以能逍遥?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已”:忘掉自我,不拘外物,恬静自适。
“无名”:忘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无功”:去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庄子· 秋水篇》
一天,庄子正在河边垂钓。楚王委派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庄子,我们国君想让您帮忙处理事务。庄子淡然说道:我听说你们楚国有一种乌龟,可以活几千岁,所以在楚国是一个宝贝,它死了以后楚王要把它的骨头恭敬地供奉在庙里,上面镶嵌着金子、宝石、珍珠,身上披着绸缎,前面还要放上香火和祭品。那我想问一问:作为一只乌龟,它死了以后是愿意供奉在庙里,还是愿意活在泥巴里打滚呢?大夫说:当然是后者。庄子说:那你们回去吧,我就要在泥巴里打滚。
宁做自由之龟,
不为庙堂卿相
金银诚可贵,
功名价更高。
若为逍遥故,
二者皆可抛。
四、如何逍遥?(我们)
今天我们如何追求逍遥?
静心高效地学习
健康快乐地生活
欲达逍遥无挂碍,
无奈万物有倚待。
常思谦谨积厚重,
九天揽月展胸怀。
齐读: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课后作业:
《逍遥游》全篇的内涵,就是人生要有高见,也是普通人所说的见地、见解、眼光、思想。一个人没有远见,没有见解,想要成功一份事业或者活出美好人生,是不可能的事。
见道才能修道。真正了解人生,才懂得如何做人。
——南怀瑾《庄子諵哗》
根据上述内容及今日所学,
完成800字作文《逍遥游中话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