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8 17:3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赏析
野望
王绩
作者简介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创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应该就是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的时候。
⑴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2)薄(bó)暮:傍晚。薄,迫近
(3)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4)秋色:一作“春色”。
(5)落晖:落日。
(6)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7)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8)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注 释
3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金黄的秋色,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回归家园。(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咏一首长歌来怀念采薇而食的隐士。(通过用典的手法,巧妙地流露出诗人避世隐退的心态,道出了内心的苦闷与惆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东皋(gāo):诗人弃官后隐居的地方。皋。水边地。
2.薄暮:傍晚。薄,接近。
3.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4.徙倚:徘徊。
5.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6.禽:这里指猎获的鸟兽,7.采薇:采食野菜。薇,是一种植物。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 不食周粟,隐玉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采薇”代指隐居不仕。
主旨
本是描绘了一幅富有浓郁田园牧歌情调的山乡秋晚图,诗人借典抒情,表达了自己孤独抑郁的心情。
分析下列各项对诗词的理解是否正确,并说说错误的原因。
1.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琢,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解析
1.D 身临其境的王绩,他的感受远不能象田园诗人那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
2.C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所以C不对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理解性默写
8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理解性默写
9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黄鹤楼
崔颢
1.作者背景: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全唐诗》中收录了他42首诗。这些诗有的描绘了苍凉的塞上风光,有的抒发了羁旅的感受,有的描写了妇女的生活等等。著有《崔颢事迹》
2.背景资料: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写下此诗。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武汉),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11
事后,李白对崔
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
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还有《送孟浩然之广陵》。
12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离去,
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抒发了诗人对天地悠悠、岁月不再的无限感慨。)
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树木显得格
外分明,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
(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描写眼前
所见之景物,描绘了一幅空明、
悠远的画面,为抒发乡愁做了铺
垫。)
天色已晚,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
愁。
(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抒发
乡愁。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
生失意和思乡之情。)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
2.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3.川:平川、原野。
4.历历:分明的样子。
5.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6.乡关:故乡。
主旨
这首诗借景抒情,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今之感,抒写了游子的乡愁。
分析下列各项对诗词的理解是否正确,并说说错误的原因。
1.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由眼前异乡的美景,勾起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3.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诗人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木荒凉。
解析
1.理解正确。
2.内容错,是诗人登楼所见之景。
3.内容错,“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鹦鹉洲上芳草碧绿茂盛。
使至塞上
王维
作者介绍: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背景: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去节度使府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诗即作于赴河西途中,记述了诗人出赛途中的所见所感。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
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单”字一语双关,不仅交代了诗人出使的情形,也表现诗人孤独、失落的心理)
像飘飞的蓬草出了汉塞,
像归雁飞入了胡地的天空。(即景设喻,在叙事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
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写了塞外苍茫辽阔,奇特壮丽的风光,抒发了诗人苍凉豪迈的英雄气概)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
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总结叙事,反映了戍边将士的辛苦)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2.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3.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4.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5.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故事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此处为诗人自喻。
6.长河:黄河。
7.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主题
本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描绘了边疆的壮丽风光,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赞扬与崇敬,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分析下列各项对诗词的理解是否正确,并说说错误的原因。
1.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hé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孤独无依、思念家乡的情感。
2.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单一狭隘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解析:
1.情感理解不对: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2.内容理解不对: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介绍: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背景:
本诗是开元十三年春天,李白25岁时初出三峡渡过荆门时所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23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24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紧扣诗题,交代了诗人离别蜀国去楚地漫游的行踪)
重山随着荒野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长江奔入辽远无际的荒原后,依旧涛涛奔流(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见到的壮阔景色。“随”字写出了群山与平野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月影倒映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飞天镜”比喻江中之月,既突出了月光皎洁明亮的特点,也侧面衬托出了江水的平静)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1.从:往。
2.楚国:楚地,今指湖北一带
2.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3.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5.仍:依然。怜:喜爱。
6.万里:喻行程之远。
7.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属地为故乡
主题
这首诗,作者以轻快的心情描写了荆门以东湖北一带长江两岸的美丽景色,歌颂祖国河山的壮美,抒发了豪迈倜傥的襟怀。
分析下列各项对诗词的理解是否正确,并说说错误的原因。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作者从楚国出发开始沿江东下游历。
2.“月下飞天镜”在月光的映照下天空像明镜一样。
解析
1.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2.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背景:
长庆二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宝历元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赏析:从大处落笔,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争”和“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也彰显了诗人对早春时节的钱塘湖的喜爱之情。)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赏析: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重点字词。
1.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2.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3.暖树:向阳的树
4.新燕: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
5.乱花:指各种野花
6.才能:刚刚能够
7.行不足:观赏不够
主题思想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象,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的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分析下列各项对诗词的理解是否正确,并说说错误的原因
1.乱花和浅草写出了花草的杂乱,和没有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失望之情。
2.尾联作者间接抒情,“最爱”两字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
1.“乱花”和“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2.联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最爱”二字直接抒情。
中考题型链接
1.(泰安中考)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 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 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 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 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野望》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B.《黄鹤楼》由崔颢创作,这首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C.《渡荆门送别》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表达了作者痛苦的难以割舍的思乡之情。
D.《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