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8 20:3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背 影
朱自清
学习目标
1、感知“背影”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4、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走近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集《雪潮》 《踪迹》等。他的最高创作成就是散文,他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散文大家之一。它的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文章更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流传至今,影响尤为广泛。
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交卸 奔丧 踌躇 差使 颓唐
晶莹 琐屑 狼藉 蹒跚 簌簌
xiè sāng chóu chú chāi tuí
yíng xiè jí pán shān sù
初读课文
通读全文。
思考: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请找出来,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初读课文
明确:文章四次描写背影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我看见他带着......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清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重点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初读课文
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初读课文
明确: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初读课文
课文中几次写到“我”流泪?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共四次写“我”流泪。第一次是在第2段,写“我”回家奔丧,到家后“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是因目睹家境颓败而伤心;第二次是在离别的车站,看到父亲爬上爬下月胎,“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是因目睹父亲的背影而感动,因背影呈现的老态而伤感;
明确:
第三次是在父亲走下车后,“我”回到座位上,“我的眼泪又来了”,是上面流泪的延续;第四次是在“我”到北京后,父亲来信,说到一些伤心事,“我”便有了“晶莹的泪光”,是因“我”回忆“背影”,挂念父亲。
细读课文
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
明确:父亲先嘱咐茶房“陪我同去”,可又“终于不放心”,还是“自己送我去”。从文意的表层来看,通过这些言行,能看出父亲是个细致之人,同时还能感觉到父亲对“我”非常爱护,甚至有点爱护过头了。实际上的原因:一是父亲对儿子有深厚的感情;二是父亲爱子之情是表露方式是间接的,含蓄的,滞涩的。
细读课文
齐读第6段。
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
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2、文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
3、“这是我看见它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留下来了。”这时,儿子的心中翻涌着那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尽量用一个词概括。
4、“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藏着父亲的深情,父亲为什么会感到轻松呢?
明确:
(1)写父亲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2)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地样子”等。这些动作,体现了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
(3)泪水中交织着感激、心疼、愧疚等思绪。
(4)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
细读课文
“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我”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耐烦。不耐烦处,一是看到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二是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
明确:
“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内心的强烈震撼是很容易发生的,所需的只是“背影”这样的契机。
细读课文
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细读课文
表达了作者的自悔心理。所谓自悔,实际上是一种理解,当年的“我”用理智的、理性的眼光看父亲“拿自己当小孩”的琐屑迂腐,觉得可笑;现在的“我”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的行事所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而非理性的逻辑。
细读课文
齐读最后一段。
思考: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
明确:
课文的最后一段看起来只是表现父子之情的一种延伸或补充,实际上它的内容颇为丰富,补叙了“近几年来”父亲的状况,着重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谅,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动因并再次定格“背影”,很好地收束了文章。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
2、语言素朴而又典雅,多使用白描,书面语。
课外练笔
选取最能体现父爱的某一细节,来抒写父子情深,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