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单元写作指导
第五单元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目录
学习导航
01
技法指导
02
思路解析
03
技巧指导
1. 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能够在观察和比较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 围绕事物的特征,灵活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安排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
3. 养成仔细观察、善于辨别、勤于思考的习惯,努力提高写作说明文的水平。
说明是生活中常见且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一般用来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在语文学习领域,就叫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是事物说明文的特点之一。
(1)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呢
就是该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独特之处。说明文如不能突出事物的特征,会造成读者认识模糊,辨别不清,甚至产生错误的理解。比如,介绍“鲸”这种海洋生物,如果只用描述性的方法,说明其为“海上体形巨大的鱼”,就会给读者带去错误信息,因为鲸尽管生活在海洋中,且形体似鱼,却不属于鱼类,而属于哺乳动物。
技法指导
事物的特征一般表现在其外部形态、内部构造、自然属性、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使用方法、实用功能等方面。中学生学写事物说明文,对象大多为植物、动物、生活或学习用品、建筑等。不同类别的说明对象,其特征往往表现在不同方面。如动物、植物的主要特征往往表现在生物学特征上,生活或学习用品的特征则往往表现在使用方法或实用功能上,而建筑物的特征多半表现在其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上。多数情况下,学生习作中的说明对象只是一类事物中某一个具体事物,而一个具体事物的特征往往表现在与同类事物相比较而产生的个性特质上。例如,同样是中国画,《清明上河图》与《富春山居图》就不大ー样,和那些写意为主的泼墨山水画差别就更大了。
一般来说,事物的存在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特征也是多层面的。但在说明文中,表现事物的特征无须面面俱到,只要突出其主要特征或特征的主要方面即可。因为事物之间的主要差别,往往就体现在一到两个主要特征的不同上。比如,同样是建筑群,苏州园林与北京故宫就大不相同。建筑因其建造的目的不同,所以呈现的形态也大相径庭。园林的主人希望在园林中修身养性,所以建筑布局讲究自然之趣;宫殿的主人则需要宫殿显现权力与威仪,所以其建筑庄严整齐、壮丽恢宏。说明同一事物,因面向的读者不同,要着重呈现的事物特征也应有所不同。如同样介绍明十三陵,向一般游客介绍,便应侧重其文化历史价值、文物埋藏情况和建筑的一般特点;向建筑专业人士。
介绍,则要侧重其建筑设计、施工方面的主要特点和重要创造;而向传统文化爱好者介绍,除了要说明陵墓的一般情况,还要说明十三陵体现出的古人的生死观、宇宙观和封建礼制的内容。当然,无论侧重点放在哪个方面,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说明,都是说明文成功的关键。
(2)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呢
第一步是把握事物的特征。可以借助观察,假如没有条件直接观察,也可以通过查找、分析资料,从中提炼、概括出事物的特征。
明确了事物的特征后,便是如何准确、显明、集中地说明特征,这需要多方面的说明能力。首先,安排说明顺序必不可少。根据说明事物
特征的不同要求,文章往往采取不同的说明顺序。说明某一个具体建筑物的特征,往往选用空间顺序;说明某种事物的演变,则常选用时间顺序;说明某一类事物的共性特征,又大多用逻辑顺序。说明顺序用得好,往往能使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更突出。如介绍北京故宫,按中轴线的顺序展开说明,能很好地体现皇宫建筑作为“权力衍生物”的特点,这样的效果是采用其他任何说明顺序都达不到的。其次,确定说明的主次和详略,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被集中显明地突现出来,就一定要把说明的重点放在主要方面。比如《中国石拱桥》中说明赵州桥的部分,尽管也介绍了它的历史与现状等,但重点却放在它的结构特点上,
因为作者想借赵州桥的例子,集中说明中国石拱桥“结构巧”的特征。
最后,说明事物的特征也离不开说明方法的使用,而且合理有效地使用说明方法,能使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体现得更加突出。还以《中国石拱桥》为例,为了说明赵州桥“结构巧”的特点,作者分别用了列数字、作引用、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将赵州桥的长、宽以及大拱长度、拱圈数说明清楚,同时用“弓”的比方说明拱圈形状,这都为具体介绍赵州桥的“结构巧”服务,加上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赞叹,更突出了赵州桥结构的巧妙。因为结构巧妙,所以才坚固耐用。
需要注意的是,说明文中表现事物的特征与记叙文有相似之处,说明方法的使用与记叙文中某些写法也颇为相像。例如:记叙文中描写某
个事物,同样要求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与说明文中运用的摹状貌差不多,常用的比喻修辞又与说明文中运用的打比方差不多。但是,尽管形式相似,目的却不一样。记叙文中的描写旨在把事物的“神”展现出来,所以常常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说明文则要把事物的客观特征写清楚,虽然有的也带有文学色彩,但目的还是在于准确、具体、客观地体现事物的特征,便于读者认识与了解该事物。
思路解析
作文题目1:
利用教材的材料,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整理出一篇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写作指导1:
1. 归纳坎儿井有哪些不同方面的特征。
2. 各个特征既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又有联系,写作时需注意这点。
3. 利用材料整理文章不等于节录、照抄,要根据自己的思路整合、组织材料,对材料的表述方式做一定程度的调整。
【例文1】
何为坎儿井
亚洲大陆腹地为亚非荒漠区组成部分,多山地、盆地;气候十分干旱,但山地承接了较多的降水,成为干旱大地上的一座座“湿岛”,为盆地绿洲提供了生命之水。这些水源,因干旱区的高温蒸发而大量丧失。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水源,在古代水利工程不发达又缺乏能源的条件下,新疆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坎儿井”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
坎儿井,其实是一种井、渠结合,在地下引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它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出许多竖井,并在地下将这些竖井连通成渠道,使深层地下水逐渐转变成浅层地下水,
在需要水的地方引出至涝坝(蓄水池),然后引至农田灌溉。这种灌溉方式,在新疆和邻近的中亚国家被称为“坎儿孜”,因其独特的井、渠结合方式,翻译为汉语就成了“坎儿井”。这一称呼,也形象地表述了坎儿井的竖井因高低参差形成的一道道“坎儿”。
山区地下水埋藏较深,而坎儿井通过竖井依山势开出的水平渠道将深水变为浅水,并且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蒸发的影响,保持了水量常年稳定;经过地下地层过滤远行,井水清澈香甜,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口,沁人心脾。
作文题目2: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或外观独特,或历史悠
久,或有重要的意义,或有特殊的功能。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某一座建筑。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写作指导2:
1. 这一建筑可以是单体建筑,比如一栋楼、一座桥;也可以是群体建筑,比如一条街巷、一片塔林。
2. 要抓住建筑的特征来写,注意介绍建筑的位置、外观、用途等。
3. 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可以先总写建筑的特征,然后再加以具体说明。
【例文2】
九龙桥
九龙桥是荆州的名胜之一,它位于东门风景区内,是入城的咽喉。
它桥体优美,设计精巧,结构坚固,令中外游客驻足观望,流连忘返。 九龙桥横跨在护城河上。它长98米,宽15.7米,全身呈弧形。远望九龙桥,仿佛雨后彩虹,又如蛟龙出水,静卧水面,神态安详。
九龙桥由九个半圆形、大小不一的石拱组成,和卢沟桥一样,属联拱石桥。中间的一拱最大,直径约6米,两旁各有两个中拱,两个小拱,成对称排列,依次变小。这样,大拱领小拱,小拱伴大拱,拱拱相连,不仅节省了石料,增大了桥身的过水量,而且九拱连环,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石拱的上面各有一个石雕龙头。探出身子的龙头,气宇轩昂,两耳高高翘起,似在倾听水声;两眼左顾右盼,仿佛在观花赏景。宽大的龙嘴
里不时喷起缕缕水雾。在阳光的折射下,缕缕水雾编织成七彩的水帘。条条水帘交织变幻,在护城河上搭起道道彩虹。红、绿、青、蓝、紫,如梦如幻;彩虹飞悬,水珠飞溅,如诗如画。徜徉九龙桥,不知天上人间!
顺着回廊旁的石阶走上去,桥上栏杆排列,桥面平坦宽阔,又是别样的景致。
桥上两旁为双层青石栏杆,宽约3.5米,像一个弧形走廊。栏板每隔1米有一根栏柱,栏柱间为一个长方形青石栏板。栏柱为“莲花宝座”形,柱头似花灯,亭亭玉立;栏基似莲花,含苞欲放。栏板上雕龙刻凤,凿花镌鸟,有“龙凤呈祥”,有“二龙戏珠”,有“喜鹊闹春”,有“孔
雀开屏”……刻龙若腾,刻凤若飞,刻鸟若啼,刻花若放,千姿百态,惟妙惟肖,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
桥面为混凝土浇制,平坦光洁,坚固牢靠,宽约9米,人车分流,秩序井然。九龙桥为疏通荆州的交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站在城墙上俯视城下,九龙桥便像浓笔重书的“1”字,稳稳当当地直插城门。桥东,杨柳依依,群鸟腾飞;桥西,翠竹青青,台榭幽幽;桥上,游客悠悠,行车匆匆;桥下,波光粼粼,浮萍点点……好一幅优美和谐的图画。难怪到荆州旅游的中外游客说,到荆州,不看九龙桥,真乃平生一大憾事!
【点评】文章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介绍九龙桥的特点。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围绕“桥体优美,设计精巧,结构坚固”的特征来进行说明,重点介绍了九龙桥的石拱、石拱上面的石雕龙头和桥上石栏杆的特征。作者观察细致,特别注意运用描写等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作文题目3: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少物品,比如毛巾、炒锅、电视机、手机、自行车等。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作为写作对象,查阅相关资料,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指导3:
1. 要认真观察和比较。
通过细致、反复、深刻的观察,用眼、耳、口、鼻等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看、听、尝、嗅,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另外要深入思考,将说明对象和类似的事物进行多方面比较,对掌握的有关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出异同。
2. 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说明的方法很多,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恰当地选用。如,《中国石拱桥》中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引用了《水经注》里的资料,用的是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再如《苏州园林》
里为了说明苏州园林不讲求对称,将苏州园林里的亭台轩榭与其他地方建筑进行比较,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 语言要准确,更可以进行生动的描写。
《蝉》中为了突出蝉脱壳的特征,作者对蝉脱壳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样生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蝉脱壳的特点,而且也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
【例文3】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筷子
筷子,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据说,世界上共有三种吃东西的方式,直接用手拿的占40%;用筷子夹的占30%,用刀叉的也占30%。
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使用筷子,不过,最初不叫“筷”。在《先秦文献》中作者把筷子称为“著”。隋朝时期,筷子又被称为“筋”。
“筷”这个称呼是怎样出现的呢?据明代陆容在《菽目杂记》中说,江南吴中称“著”为“快儿”。称帆布为“抹布”这是因为行船人忌讳“住”和“翻”。大约在明朝以后,快字上又加了个“竹头”,成为“筷”。这大概是由于筷子大多数是用竹子做的缘故吧。
筷子的结构极为简单。我国的筷子是上粗下细,下圆上方的。当筷子传到日本时,日本人就把筷子制成圆锥形。
筷子虽然简单,但中国人在筷子的质材和雕饰也做了不少文章。先秦时以有了象牙筷和铜筷,隋唐以来,宫廷、官府和富豪之家,用金银做筷子,用玉石、珊瑚等雕饰筷子。考究的筷子还要镶个银头,这是用来试验食品是否有毒。如果有毒,银头立刻会变成黑色或绿色。
中国人用筷子的功夫常常吸引外国人,西方近年兴起了“用筷热”。还出现专门教人用筷子的“培训中心”。有的医学家认为,使用筷子能带动人体的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有助于手的灵巧和脑的发达。也有人说,中国人手特别巧,与从小使用筷子有很大的关系。
据说,世界上第一家“筷子博物馆”在德国。那里展览了一万多种产地不同,质地不同,以及时间不同的筷子,真可谓一应俱全啊!我们用的筷子原来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和如此高的地位。你掌握了吗?如果掌握的不是太全面,那就请拿起筷子,好好研究一番吧!